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42943发布日期:2021-03-02 18:5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吹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吹风。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市面上的电吹风均是通过电吹风中的风机吸入外部气流,并对气流加速后形成高速风吹出;为了增大气流流速,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加大风机的马达转速实现;但是,加大马达转速却会使得电吹风消耗较多的能量。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吹风,旨在增大电吹风的出风风速,且不增加电吹风的能耗。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吹风,包括:
[0005]
壳体,所述壳体中形成有进风风道,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0006]
风速罩,所述风速罩连接于所述壳体的设有所述出风口的一端,所述风速罩内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风速罩还设有连通所述出风风道的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设置,所述气流出口为环形出风口;
[0007]
其中,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呈夹角设置。
[0008]
可选地,所述风速罩和所述壳体为一体式结构;
[0009]
或,所述风速罩和所述壳体为分体式结构。
[0010]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握持段、过渡段以及进风段,所述过渡段设于所述握持段和所述进风段之间,并连接所述进风段和所述握持段,所述握持段、所述过渡段以及所述进风段连通形成所述进风风道,所述握持段背离所述过渡段的一端开设所述出风口,所述进风段开设有所述进风口。
[0011]
可选地,所述风速罩包括内环壁、外环壁和底壁,所述外环壁和所述内环壁凸设于所述底壁的同一侧表面,所述内环壁位于所述外环壁的内侧,且所述内环壁与所述外环壁间隔设置;
[0012]
所述外环壁、所述内环壁以及所述底壁围合形成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外环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出风风道和所述出风口的所述气流入口,所述外环壁背离所述底壁的一端与所述内环壁背离所述底壁的一端围合形成所述气流出口。
[0013]
可选地,所述内环壁自所述底壁沿所述气流出口的出风方向逐渐远离所述外环壁。
[0014]
可选地,所述底壁自所述外环壁的背离所述气流出口的一端向所述气流出口倾斜设置。
[0015]
可选地,所述电吹风还包括调速风罩,所述调速风罩插设于所述气流出口并延伸至所述底壁,所述调速风罩沿所述外环壁的内侧壁环绕设置,并与所述外环壁间隔设置,所
述调速风罩开设有连通所述气流入口的导流口;
[0016]
且/或,所述外环壁的内侧壁设有隔热层。
[0017]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壳主体和底盖,所述壳主体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壳主体的其中一端开口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底盖盖设于所述壳主体的另一端开口;
[0018]
所述进风口设有若干,若干所述进风口分布于所述底盖和所述壳主体靠近所述底盖的一端侧壁。
[0019]
可选地,所述底盖包括底板和沿所述底板的周向环绕设置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壳主体,所述转动部朝向所述壳主体的一侧搭接于所述壳主体的一端端面;
[0020]
所述电吹风还包括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包括电源控制板、电子开关以及开关帽,所述电源控制板设于所述壳体内部,并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电源控制板上设有滑槽,所述电子开关可滑动地插设于所述滑槽,所述开关帽与所述电子开关背离所述电源控制板的一端固定连接;
[0021]
所述底板朝向所述壳主体的一侧板面凸设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设于所述壳主体,所述插入部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开关帽设有限位槽,所述导向槽的内缘卡设于所述限位槽中,以使所述开关帽与所述底板滑动连接;
[0022]
所述开关帽背离所述电源控制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动部,所述开关帽随所述转动部的转动在所述导向槽滑动,以带动所述电子开关在所述滑槽中滑动,以控制所述电吹风的电性通断。
[0023]
可选地,所述电吹风还包括:
[0024]
隔热筒,所述隔热筒两端开口,所述隔热筒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所述隔热筒的一端开口朝向所述进风口,所述隔热筒的另一端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所述隔热筒内形成加热空间;
[0025]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加热空间中。
[002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电吹风设有连通出风口的风速罩,风速罩中形成有出风风道;电吹风中的风机将外部气流引入壳体,再将气流从壳体的出风口吹出而使之流向出风风道;进一步地,风速罩的连通出风风道的气流出口为环形出风口,可使得电吹风的气流出口的面积减小,从而使得气流出口处的风压增大,进而使得经过气流出口的气流流速增大。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风速罩即可增大电吹风吹出的气流流速,无需通过提高风机的马达转速,避免了电吹风的能耗增加。
附图说明
[002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吹风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0029]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30]
图3为图1中电吹风的剖视图;
[0031]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0032]
图5为图3中风机、线架和隔热筒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吹风的风路示意图。
[0034]
附图标号说明:
[0035]
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电吹风31导流口10壳体32止挡部11壳主体40开关组件12底盖41电源控制板121转动部411滑槽122底板42开关帽1221导向槽421卡接凸起1222插入部43电子开关13出风口50隔热筒14进风口60风机结构20风速罩61风机21底壁611风叶211插接槽612马达22外环壁62风机固定架23内环壁70线架结构24气流入口71线架25气流出口72线架固定架30调速风罩80电源线
[0036]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8]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9]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0]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
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1]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吹风100。
[0042]
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吹风100包括壳体10和风速罩20,所述壳体10中形成有进风风道,所述壳体1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所述进风风道的进风口14和出风口13;所述风速罩20连接于所述壳体10的设有所述出风口13的一端,所述风速罩20内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风速罩20还设有连通所述出风风道的气流入口24和气流出口25,所述气流入口24与所述出风口13连通设置,所述气流出口25为环形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呈夹角设置。
[0043]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进风风道,壳体10具有长度方向,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14和出风口13,所述进风口14和所述出风口13均连通于进风风道;具体地,所述壳体10中设有风机61,所述风机61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进风口14和所述出风口13之间,所述风机61包括马达612和若干风叶611,所述马达612的输出轴沿所述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若干所述风叶611环绕所述输出轴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风机61的马达612转动时,所述输出轴带动若干所述风叶611转动以在所述壳体10中形成风压,进而带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14进入所述进风风道,并将气流从所述出风口13吹出。
[0044]
进一步地,所述电吹风100还包括风速罩20,所述风速罩20盖设于所述出风口13,所述风速罩20的内部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呈夹角设置,所述风速罩20还设有连通所述出风风道的气流入口24和气流出口25,所述气流入口24和所述壳体10的出风口13连通设置,以使得所述出风口13吹出的气流沿所述气流入口24进入所述出风风道中;进一步地,所述气流出口25为环形出风口,使得所述气流出口25的出风面积小于所述气流入口24的进风面积,进而使得经过所述气流出口25的气流流速增大。
[004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电吹风100设有连通出风口13的风速罩20,风速罩20中形成有出风风道;电吹风100中的风机61将外部气流引入壳体10,再将气流从壳体10的出风口13吹出而使之流向出风风道,进一步地,风速罩20中连通出风风道的气流出口25为环形出风口,可使得电吹风100的气流出口25的面积减小,从而使得气流出口25处的风压增大,进而使得经过气流出口25的气流流速增大。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风速罩20即可增大电吹风100吹出的气流流速,无需通过提高风机61的马达612转速,避免了电吹风100的能耗增加。
[004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速罩和所述壳体为一体式结构;或,所述风速罩和所述壳体为分体式结构。具体地,所述风速罩20与所述壳体10为一体式结构,便于一体注塑成型,减少加工工艺,降低成本;当然,所述风速罩20与所述壳体10也可为分体式结构,便于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风速罩20,调整所述电吹风100吹出的气流流速,使用更为便捷。
[0047]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风速罩20与所述壳体10为分体式结构时,所述风速罩20与壳
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螺钉连接或磁吸等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48]
请参照图2,所述壳体10包括握持段15、过渡段16以及进风段17,所述过渡段设于所述握持段15和所述进风段17之间,并连接所述进风段17和所述握持段15,所述握持段15、所述过渡段16以及所述进风段17连通形成所述进风风道,所述握持段15背离所述过渡段16的一端开设有所述出风口13,所述进风段17开设有所述进风口1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10具有长度方向,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14和出风口13;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包括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连通设置的握持段15、过渡段16以及进风段17,所述握持段15、所述过渡段16以及所述进风段17连通形成进风风道,所述出风口13设于所述握持段15背离所述过渡段16的一端,所述进风口14设于所述进风段17;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10呈直筒型设置,且在所述壳体10上形成握持段15,用户直接把持所述握持段15即可拿取所述电吹风100,无需额外设置手柄,减小所述电吹风100的体积,使得所述电吹风100更为便携,方便收纳。
[0049]
进一步地,所述握持段15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进风段17的横截面积,使得用户手持所述握持段15拿取所述电吹风100时,所述电吹风100不易滑落;且所述握持段15的风道面积小于所述过渡段16和所述进风段17的风道面积,使得所述握持段15中的风道风压上升,提高气流流经所述握持段15时的流速。
[0050]
请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速罩20包括内环壁23、外环壁22和底壁21,所述外环壁22和所述内环壁23凸设于所述底壁21的同一侧表面,所述内环壁23位于所述外环壁22的内侧,且所述内环壁23与所述外环壁22间隔设置;所述外环壁22、所述内环壁23以及所述底壁21围合形成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外环壁22开设有连通所述出风风道和所述出风口13的所述气流入口24,所述外环壁22背离所述底壁21的一端与所述内环壁23背离所述底壁21的一端围合形成所述气流出口2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风速罩20包括内环壁23和外环壁22,所述外环壁22的侧壁和所述壳体10设有所述出风口13的一端连接,所述内环壁23和所述外环壁22均为环形,所述外环壁22套设于所述内环壁23外侧,且所述外环壁22与所述内环壁23间隔设置,所述风速罩20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内环壁23和所述外环壁22的底壁21,所述底壁21设于所述内环壁23与所述外环壁22之间,所述底壁21分别与所述内环壁23与所述外环壁22位于同侧的一端连接,所述底壁21、所述内环壁23以及所述外环壁22围合形成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内环壁23背离所述底壁21的一端与所述外环壁22背离所述底壁21的一端围合形成气流出口25,进而使得所述气流出口25为环形出风口;进一步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风道为环形风道,气流从所述壳体10的出风口13进入所述出风风道中,所述气流沿出风风道流动形成涡流,使得所述出风风道中的风压增大,加快抽取所述壳体10中的气流,以使得气流流速增大,再将气流从所述气流出口25吹出。
[0051]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壁22与所述壳体10连接的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出风风道的气流入口24,所述气流入口24朝向所述壳体10的出风口13设置,所述气流出口25和所述气流入口24的气流流向呈角度设置。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13吹出的气流沿所述气流入口24进入所述环形风道中,在所述风速罩20中加速后从所述气流出口25吹出,所述气流入口24的气流流向与所述气流出口25的气流流向垂直设置,以使得所述出风风道中形成的涡流从所述气流出口25吹出时均朝向同一流向,不会向四周溢散。
[0052]
请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环壁23自所述底壁21沿所述气
流出口25的出风方向逐渐远离所述外环壁22。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流进入所述出风风道中沿所述出风风道流动形成涡流,以加大所述出风风道中的风压,加快抽取壳体10中的气流,提高气流流速;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环壁23的一端与所述外环壁22同侧的一端通过所述底壁21连接,所述内环壁23自所述底壁21沿所述气流出口25的出风方向逐渐远离所述外环壁22,使得所述内环壁23倾斜设置,由于所述气流入口24与所述气流出口25的气流流向呈夹角设置,避免了从所述出风口13吹出的气流直接冲击所述内环壁23,而使得部分气流向背离所述出风口13的出风方向折返,导致所述出风口13吹出的气流风阻增大;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环壁23倾斜设置,使得所述吹风口吹出的部分气流沿所述内环壁23的斜面流向所述气流出口25,减小所述出风口13吹出的气流风阻,增大气流流速。
[005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壁21自所述外环壁22的背离所述气流出口25的一端向所述气流出口25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流从所述出风口13吹出流向所述出风风道,在所述出风风道中沿环形风道形成涡流;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壁21倾斜设置,避免所述出风风道中存在流动死角,而使得所述出风风道中的气流风阻增大;所述底壁21自所述外环壁22向所述外环壁22内侧倾斜设置,使得所述出风风道中的气流能沿所述底壁21的斜面流动,减小所述出风风道中的气流风阻,增大气流流速。
[0054]
请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吹风100还包括调速风罩30,所述调速风罩30插设于所述气流出口25并延伸至所述底壁21,所述调速风罩30沿所述外环壁22的内侧壁环绕设置,并与所述外环壁22间隔设置,所述调速风罩30开设有连通所述气流入口24的导流口31;且/或,所述外环壁22的内侧壁设有隔热层。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气流沿所述风速罩20的气流出口25流出,所述风速罩20在所述气流出口25位置还连接有调速风罩30,所述调速风罩30插设于所述气流出口25并环绕所述气流出口25设置,所述调速风罩30插设于所述气流出口25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壁21,所述调速风罩30的内壁与所述内环壁23围合形成环形的调速风道,且所述调速风罩30开设有连通所述气流出口25的导流口31,气流从所述气流出口25沿所述导流口31进入所述调速风道后吹出,使得所述电吹风100吹出的气流均保持同一流向;进一步地,所述调速风罩30与所述外环壁22之间间隔设置,避免气流所携带的热量传递至外环壁22,防止烫伤用户。
[0055]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壁21朝向所述调速风道的一侧设有插接槽211,所述调速风罩30插设于所述风速罩20的一端插设于所述插接槽211,以使所述调速风罩30与所述外环壁22间隔设置。
[005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环壁22的内侧壁设有隔热层(图中未示出),避免气流所携带的热量传递至外环壁22,防止烫伤用户;所述隔热层可以是但不限于多孔材料、热反射材料和真空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石棉或云母片等材质,在此不作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吹风100中,至少包括所述调速风罩30和所述隔热层的其中之一,便能起到隔热作用,防止烫伤用户。
[0057]
再进一步地,所述调速风罩30还具有止挡部32,所述止挡部32凸设于所述调速风罩30露出所述风速罩20的一端的外侧壁,且所述止挡部32沿所述调速风罩30的外侧壁环绕设置,所述止挡部32抵接于所述外环壁22设有所述气流出口25的一端端面,以加大所述调速风罩30与所述气流出口25之间的密封性。
[0058]
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包括壳主体11和底盖12,所述壳主体11呈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壳主体11的其中一端开口形成所述出风口13,所述底盖12盖设于所述壳主体11的另一端开口;所述进风口14设有若干,若干所述进风口14分布于所述底盖12和所述壳主体11靠近所述底盖12的一端侧壁。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10的两端分别设有连通壳体10风道的进风口14和出风口13;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包括相连接的壳主体11和底盖12,所述壳主体11为两端贯通的筒状结构,所述壳主体11的一端开口形成所述出风口13,所述底盖12盖设与所述壳主体11的另一端开口;进一步地,所述电吹风100设有若干进风口14,若干所述进风口14设于所述底盖12和所述壳主体11靠近所述底盖12的一端侧壁,以增大所述壳体10的进风面积,提高气流流动效率。
[0059]
所述壳体10内部还固定有风机61等组件以驱动气流流入所述壳体10并从所述壳体10的出风口13吹出,同时需引入电源线80等线材用于为所述风机61提供电能,所述壳主体11与所述底盖12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底盖12开设有用于穿设电源线80的通孔,便于风机61的安装固定以及线材走线。
[0060]
请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盖12包括底板122和沿所述底板122的周向环绕设置的转动部121,所述转动部121与所述底板122转动连接,所述底板122固定于所述壳主体11,所述转动部121朝向所述壳主体11的一侧搭接于所述壳主体11的一端端面;所述电吹风100还包括开关组件40,所述开关组件40包括电源控制板41、电子开关43以及开关帽42,所述电源控制板41设于所述壳体10内部,并固定于所述底板122,所述电源控制板41上设有滑槽411,所述电子开关43可滑动地插设于所述滑槽411,所述开关帽42与所述电子开关41背离所述电源控制板4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122朝向所述壳主体11的一侧板面凸设有插入部1222,所述插入部1222插设于所述壳主体11,所述插入部1222开设有导向槽1221,所述开关帽42设有限位槽,所述导向槽1221的内缘卡设于所述限位槽中,以使所述开关帽42与所述底板122滑动连接;所述开关帽42背离所述电源控制板4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动部121,所述开关帽42随所述转动部121的转动在所述导向槽1221滑动,带动所述电子开关43在所述滑槽411中滑动,以控制所述电吹风100的电性通断。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盖12的底板122朝向所述壳主体11的一侧板面凸设有插入部1222,所述插入部1222沿所述底板122的周向环绕设置,所述插入部1222插设于所述壳主体11以将所述底板122固定于所述壳主体11;进一步地,所述电吹风100设有开关组件40,所述开关40包括电源控制板41和与所述电源控制板41滑动连接的电子开关43,所述电子开关43在所述电源控制板41的滑槽411中滑动以控制电源通断;所述电源控制板41固定于所述底板122上;所述底盖12还包括沿所述底板122的周向环绕设置的转动部121,所述转动部121与所述底板122转动连接,并沿所述底板122的周向转动,所述开关组件40还包括开关帽42,所述开关帽42与所述电子开关43背离所述电源控制板41的一端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电子开关43在所述滑槽411中滑动,所述开关帽42固定于所述转动部121,所述转动部121相对所述底板122转动时,带动所述开关帽42运动以驱使所述电子开关43在所述电源控制板41的滑槽411中滑动,进而控制所述电吹风100的电性通断。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开关组件40容置于所述壳体10的内部,避免开关40外露,防止因误而操作导致所述电吹风100开启,避免产生安全隐患;且开关容置于壳体10内,得以提高观赏性。
[006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22的插入部1222开设有导向槽1221,所述开关帽42穿
设于所述导向槽1221,在所述转动部121相对所述底板122转动时,所述开关帽42沿所述导向槽1221滑动,带动所述电子开关43在所述滑槽411中滑动,以控制所述电吹风100的电性通断,所述导向槽1221起导向作用,避免开关帽42偏位;进一步地,所述开关帽42设有限位槽,所述导向槽1221的内缘卡设于所述限位槽中,避免所述开关帽42沿所述壳主体11的径向窜动;再进一步地,所述转动部121的内壁设有卡接槽(图中未示出),所述开关帽42朝向所述转动部121的一端设有卡接凸起421,所述开关帽42通过所述卡接凸起421和所述卡接槽的卡接配合与所述转动部121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开关帽42随所述转动部121一同转动。
[006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盖12与所述壳主体11的连接方式,可以使用卡扣连接、磁吸或者粘接等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63]
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吹风100还包括隔热筒50和加热件,所述隔热筒50两端开口,所述隔热筒50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10的内侧壁间隔设置,所述隔热筒50的一端开口朝向所述进风口14,所述隔热筒50的另一端开口朝向所述出风口13,所述隔热筒50内形成加热空间;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加热空间中。本实施例中的电吹风100,除了对气流加速形成高速风之外,还设有加热件,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进风风道中,对流经所述进风风道的气流加热以形成热风吹出,提高风干效率;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还设有隔热筒50,所述隔热筒50为两端贯通的筒状结构,所述隔热筒50的一端开口朝向所述壳体10的出风口13,所述隔热筒50的另一端开口朝向所述进风口14,气流经由所述进风口14进入所述壳体10后,从所述隔热筒50内侧流过,流向所述出风口13,所述出风口13吹出;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隔热筒50的内侧,以对气流加热形成热风,所述隔热筒50用于隔绝所述热风的热量,且所述隔热筒50与所述壳体10的内侧壁间隔设置,避免所述隔热筒50与所述壳体10直接接触而使热量传递至壳体10,进而避免热量沿壳体10侧壁传导至外界,造成热量流失,浪费资源;同时避免热量传导至壳体10,导致用户烫伤。
[0064]
进一步参考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吹风100还包括线架71,所述线架71固定于所述隔热筒50内部,所述发热件固定于所述线架71。具体地,所述电吹风100包括线架结构70,所述线架结构70包括线架71和线架固定架72,所述线架固定架72固定于所述隔热筒50的一端开口,且沿所述隔热筒50的开口环绕设置,所述线架固定架72内缘设有线架固定槽,所述线架71插设于所述线架固定槽中,以固定于所述隔热筒50内部。所述发热件固定于所述线架7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为发热丝,所述发热丝绕设于所述线架71。
[006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吹风100中设有风机结构60,所述风机结构60包括风机固定架62和风机61,所述风机61通过所述风机固定架62固定于所述隔热筒50中,以使得所述风机61在所述隔热筒50中产生风压,以使气流从所述隔热筒50内部流过,进而使得所述发热件对所述气流加热。
[006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