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及其设计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997855发布日期:2022-11-02 09:1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拉链及其设计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该文献的图4所示的那样在两个面设置有啮合凸部的拉链链牙。设置该文献的图2中所示的凹状部10,避免形成该文献的图10所示的隆起部58。
3.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一个面设置有啮合凸部且在另一个面设置有啮合凹部的拉链链牙。设置该文献的图2(b)所示的倾斜面8,可促进链牙顺畅地卡合。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60862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04235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以往虽然几乎没有这样的需求,但近年来用更小的力使拉头移动来将拉链闭合的需求越来越高。本技术的发明人经深入研究之后,明确了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种类的拉链具有如下问题。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在拉头前进时左右拉链链牙e1'、e2'在拉头内进行初始接触。该左右拉链链牙e1'、e2'中的后侧的拉链链牙e2'的后突起与拉链链牙e3'的前突起接触,因此为了使拉链链牙e1'的后突起跨过拉链链牙e2'的前突起而需要更大的力,即拉头的滑动阻力增加。此外,进行初始接触的这对拉链链牙e1'、e2'(e2',e3')从与拉头9的连结柱93的后端相距第1距离d1'的第1位置至与拉头9的连结柱93的后端相距第2距离d2'的第2位置为止维持接触状态。
9.经研究认为为了避免拉头的滑动阻力增加需要将前突起及后突起的突出高度降低,但会导致拉链的横拉强度下降。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维持拉链链牙的前突起及后突起的突出高度并且降低拉头的滑动阻力。
10.本公开的一方式涉及的拉链,包括:左右拉链牙链带,其在拉链带的相向的侧缘部安装有拉链链牙,拉链链牙包括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安装基部、以及在远离拉链带的侧缘部的位置设置有卡合突起的头部,卡合突起包括向前方突出的前突起和向后方突出的后突起;以及拉头,其为了使左右拉链牙链带所包含的左右拉链链牙卡合而前进,与拉头的前进相应地,在拉头内左右拉链链牙以各自的前突起和后突起交替地进行初始接触。在左右拉链链牙所包含的某个左右链牙对以左右链牙对的前侧的拉链链牙的后突起和左右链牙对的后侧的拉链链牙的前突起进行初始接触时,后侧的拉链链牙的后突起与比后侧的拉链链牙靠后1个的拉链链牙的前突起不接触。
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卡合突起包括:近位倾斜面,其随着远离安装基部而彼此远离;远位倾斜面,其随着远离安装基部而彼此接近;以及顶部,其在近位倾斜面与远位倾斜
面之间单独形成。远位倾斜面可以被划分为斜度不同的多个倾斜区域,靠近顶部的倾斜区域与远离顶部的倾斜区域相比坡度更小。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左右拉链链牙在靠近顶部的倾斜区域进行初始接触。顶部可以包含沿着头部从拉链带的侧缘部突出的突出方向平坦地延伸的平面。左右拉链链牙的初始接触位置可以位于拉头的中心线上。头部可以包括平板部,该平板部的厚度由设置有前突起的前表面和设置有后突起的后表面决定,具有比安装基部的厚度小的厚度。可以在前突起与安装基部之间形成有前凹部,在后突起与安装基部之间形成有后凹部。
13.本公开的另一方式涉及的拉链的设计方法是如下拉链的设计方法,该拉链包括:左右拉链牙链带,其在拉链带的侧缘部安装有拉链链牙,拉链链牙包括被安装于拉链带的侧缘部的安装基部、以及在远离拉链带的侧缘部的位置设置有卡合突起的头部,卡合突起包括向前方突出的前突起和向后方突出的后突起;以及拉头,其为了使左右拉链牙链带所包含的左右拉链链牙卡合而前进,与拉头的前进相应地,左右拉链链牙以各自的前突起和后突起交替地进行初始接触。在本设计方法中,在左右拉链链牙所包含的某个左右链牙对以左右链牙对的前侧的拉链链牙的后突起与左右链牙对的后侧的拉链链牙的前突起在拉头内进行初始接触时,使后侧的拉链链牙的后突起与比后侧的拉链链牙靠后1个的拉链链牙的前突起不接触。
14.发明效果
15.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能够促进维持拉链链牙的前突起及后突起的突出高度并且降低拉头的滑动阻力。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公开的一方式涉及的拉链的主视图。
17.图2是本公开的一方式涉及的拉链链牙的概略的立体图。
18.图3是本公开的一方式涉及的拉链链牙的概略的前侧视图或后侧视图。
19.图4是沿着图3的点划线的拉链链牙的截面示意图。
20.图5是与图4对应的以往的拉链链牙的截面示意图。
21.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一方式涉及的拉头内的拉链链牙的状况的示意图,左右链牙对在与拉头的连结柱相距第1距离的初始接触点进行初始接触。
22.图7是表示本公开的一方式涉及的拉头内的拉链链牙的状况的示意图,示出因拉头前进而使比图6靠前一个的左右链牙对进行初始接触的状况。
23.图8是表示拉头内的以往的拉链链牙的状况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
拉链
[0026]9ꢀꢀꢀꢀꢀꢀ
拉头
[0027]
11
ꢀꢀꢀꢀꢀ
拉链带
[0028]
12
ꢀꢀꢀꢀꢀ
拉链带
[0029]
13
ꢀꢀꢀꢀꢀ
侧缘部
[0030]
14
ꢀꢀꢀꢀꢀ
侧缘部
[0031]
21
ꢀꢀꢀꢀꢀ
拉链链牙
[0032]
22
ꢀꢀꢀꢀꢀ
拉链链牙
[0033]
31
ꢀꢀꢀꢀꢀ
安装基部
[0034]
32
ꢀꢀꢀꢀꢀ
安装基部
[0035]
33
ꢀꢀꢀꢀꢀ
头部
[0036]
34
ꢀꢀꢀꢀꢀ
头部
[0037]
41
ꢀꢀꢀꢀꢀ
前突起
[0038]
42
ꢀꢀꢀꢀꢀ
后突起
[0039]
43
ꢀꢀꢀꢀꢀ
前突起
[0040]
44
ꢀꢀꢀꢀꢀ
后突起
[0041]
56
ꢀꢀꢀꢀꢀ
平板部
[0042]
b1
ꢀꢀꢀꢀꢀ
卡合突起
[0043]
b2
ꢀꢀꢀꢀꢀ
卡合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以下,参照图1~图8,对各种实施方式及特征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无需过多说明就能够组合各实施方式及/或各特征,也能够理解该组合带来的协同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间的重复说明。附图以描述发明为主要目的,为了便于作图而进行了简化。各特征应理解为是不仅对本技术中公开的拉链有效,对本说明书中未公开的其他各种拉链也通用的普遍性特征。
[0045]
在本说明书中,基于拉头9的移动来理解前后方向。前方相当于用于将拉链牙链带3、4闭合的拉头9的移动方向。后方相当于用于将拉链牙链带3、4打开的拉头9的移动方向。左右方向基于由拉头9开闭的拉链牙链带3、4来理解。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例如与规定拉链带的带厚度的带面正交。
[0046]
如图1所示,拉链1包括:左右拉链牙链带3、4;以及拉头9,其为了将左右拉链牙链带3、4闭合而前进,为了将左右拉链牙链带3、4打开而后退。拉链牙链带3、4包括拉链带11、12、以及拉链链牙21、22。拉链链牙21、22被安装于拉链带11、12的相向的侧缘部13、14。在各拉链带11、12以与拉链链牙21、22队列的前端相邻的方式设置有前止件81、82,阻止拉头9从拉链链牙21、22队列脱落。左右拉链牙链带3、4在拉链链牙21、22队列的后端由共用的后止件83连结。也能够采用左右可分离的后止件。前止件81、82及后止件83能够省略。拉链不限于图1所示的结构。还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拉链链牙的视认被拉链带妨碍的隐形拉链。
[0047]
拉链带11、12是梭织物、针织物或它们的混合物这样的柔软布料,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在左右方向上较短。拉链带11、12的厚度由上下带面规定。带面具有与拉链带11、12的梭织组织或针织组织对应的图案。在某些情况下,在拉链带11、12的相向的侧缘部13、14设置有芯线,能够促进牢固地安装拉链链牙21、22。芯线具有比拉链带11、12的厚度大的直径。
[0048]
拉链链牙21、22是金属制或树脂制的链牙。在拉链链牙21、22为金属制的情况下,拉链链牙21、22被铆接于拉链带11、12的侧缘部13、14(例如此处的芯线)。各拉链链牙21、22通过金属材料的切断和冲压加工来进行制造。为了使各拉链链牙21、22的表面显现光泽而对各拉链链牙21、22进行研磨。在拉链链牙21、22为树脂制的情况下,拉链链牙21、22通过注塑成形而被固接于拉链带11、12的侧缘部13、14(例如此处的芯线)。还设想为了制造拉链链
牙21、22而使用其他材料(例如陶瓷)的方式。
[0049]
如图2~图4所示,拉链链牙21、22包括:安装基部31、32,其被安装于拉链带11、12的侧缘部13、14;以及头部33、34,其在远离拉链带11、12的侧缘部13、14的位置设置有卡合突起b1、b2。安装基部31、32包括:腿部51、52,其为了夹持拉链带11、12的侧缘部13、14而设置;以及连结部53,其连结腿部51、52的基端部。腿部51、52以远离连结部53的方式向左右方向外侧(在左右方向上向远离拉链的中心线cl的方向)延伸,在腿部51、52之间划定有拉链带11、12的侧缘部13、14(例如设置于此处的芯线)的保持空间。在腿部51、52的顶端部设置有突起51a、52a,能够阻止侧缘部13、14(例如芯线)脱离腿部51、52之间的保持空间。
[0050]
头部33、34从安装基部31、32向左右方向内侧(在左右方向上朝向拉链的中心线cl的方向)延伸。设置于头部33、34的卡合突起b1、b2包括向前方突出的前突起41、43和向后方突出的后突起42、44。前突起41和后突起42在同轴上向相反侧突出。前突起43和后突起44也是同样的。头部33、34包括平板部56,该平板部56的厚度由设置有前突起41、43的前表面56a和设置有后突起42、44的后表面56b决定。平板部56的(前后方向的)厚度比安装基部31、32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小。在前突起41(前突起43也同样)与安装基部31之间形成有前凹部57,在后突起42(后突起44也同样)与安装基部31之间形成有后凹部58。前突起41、43、以及后突起42、44以从平板部56的顶端面56c向安装基部31、32侧稍稍偏移的方式设置。
[0051]
如图4所示,卡合突起b1(卡合突起b2也同样)包括:前后的近位倾斜面61,其随着远离安装基部31、32而彼此远离;前后的远位倾斜面62(62a、62b),其随着远离安装基部31、32而彼此接近;以及前后的顶部63,其在近位倾斜面61与远位倾斜面62之间形成。前突起41、43由随着远离头部33、34的平板部56而彼此接近的前侧的近位倾斜面61、前侧的远位倾斜面62和前侧的顶部63划定。后突起42、44由随着远离头部33、34的平板部56而彼此接近的后侧的近位倾斜面61、后侧的远位倾斜面62和后侧的顶部63划定。
[0052]
远位倾斜面62被划分为斜度不同的多个倾斜区域62a、62b,靠近顶部63的倾斜区域62a与远离顶部63的倾斜区域62b相比坡度更小。对比图4(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链牙)及图5(以往型链牙)可知,通过将远位倾斜面62划分为斜度不同的倾斜区域62a、62b,能够使靠近顶部63的倾斜区域62a为缓慢的斜度。如基于后述说明可知的那样,这有助于降低拉头9的滑动阻力。此外,倾斜区域62b的斜度与近位倾斜面61的斜度是相同的。顶部63包含沿着头部33、34从拉链带11、12的侧缘部13、14突出的突出方向平坦地延伸的平面,有助于降低拉头9的滑动阻力。
[0053]
拉链链牙21、22还具有壁54a、55a,该壁54a、55a限制被前凹部57收容的其他的拉链链牙21、22的后突起42的上下位移(参照图3及图4)。同样,拉链链牙21、22还具有壁54b、55b,该壁54b、55b限制被后凹部58收容的其他的拉链链牙21、22的前突起41的上下位移(参照图4)。壁54a、54b、55a、55b从安装基部31、32朝向左右方向内侧越往顶端越细地延伸。前凹部57和后凹部58的上下宽度随着远离安装基部31、32而逐渐增加。
[0054]
拉头9使左右拉链链牙21、22卡合以及解除卡合。拉头9的材质例如为金属、树脂或陶瓷,也可以是这些材质复合而成。如图1及图6可知,拉头9包括上翼板91、下翼板92、以及连结柱93,在连结柱93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左右前口94m、94n,在前口94m、94n的相反侧配置有一个后口95。拉头9的中心线与拉链1的中心线cl一致。连结柱93具有朝向后方而左右宽度逐渐减小的截面形状。因此,连结柱93具有朝向后方而彼此接近的左右导向面93m、93n。
拉链链牙21、22的头部33、34的平板部56的顶端面56c可以与导向面93m、93n接触。
[0055]
为了限制左右拉链链牙21、22的左右位移而在上翼板91的左右侧缘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凸缘部(未图示)。同样,在下翼板92的左右侧缘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凸缘部96m、96n(参照图6)。上翼板91的左侧缘部的凸缘部(未图示)与下翼板92的左侧缘部的凸缘部96m相向配置,限定左侧的拉链带11的穿插空间。上翼板91的右侧缘部的凸缘部(未图示)与下翼板92的右侧缘部的凸缘部96n相向配置,限定左侧的拉链带12的穿插空间。
[0056]
根据图6及图7可知,与拉头9的前进相应地,左右拉链链牙21、22在拉头9内以各自的前突起41、43和后突起42、44交替地进行初始接触。初始接触在拉头9前进时发生。在拉头9前进时,左右拉链链牙21、22经由拉头9的前口94m、94n进入拉头9内。经由前口94m、94n进入拉头9内的左右拉链链牙21、22之间存在有连结柱93,将彼此分离。与拉头9的进一步的前进相应地,该左右拉链链牙21、22从左右前口94m、94n进一步向后方逐渐远离,左右方向上的两者的间隔j逐渐减小。在该左右拉链链牙21、22从连结柱93向后方远离规定距离的地方,左右拉链链牙21、22进行初始接触。初始接触在拉链链牙21的后突起42与拉链链牙22的前突起43之间发生(参照图6)。同样,初始接触在拉链链牙21的前突起41与拉链链牙22的后突起44之间发生(参照图7)。其结果是,如上述的那样,与拉头9的前进相应地,左右拉链链牙21、22在拉头9内以各自的前突起41、43与后突起42、44交替地进行初始接触。
[0057]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左右拉链链牙21、22所包含的某个左右链牙对e1、e2以左右链牙对e1、e2的前侧的拉链链牙e1的后突起42和左右链牙对e1、e2的后侧的拉链链牙e2的前突起43进行初始接触时,后侧的拉链链牙e2的后突起44与后侧的拉链链牙e2以其后突起44先前进行了初始接触的拉链链牙e3(换言之,比拉链链牙e2靠后1个的拉链链牙e3)的前突起41不接触。为了使拉链链牙e1、e2彼此卡合,需要使前侧的拉链链牙e1的后突起42跨过后侧的拉链链牙e2的前突起43。如上述的那样,后侧的拉链链牙e2的后突起44与拉链链牙e3的前突起41不接触,即在两者之间存在有间隙。因此,能够促进后侧的拉链链牙e2更自由地移动,使前侧的拉链链牙e1的后突起42容易跨过后侧的拉链链牙e2的前突起43。由此,降低拉头9前进时的滑动阻力。
[0058]
图7中也适用与图6同样的说明。如图7所示,在以左右链牙对e0、e1的前侧的拉链链牙e0的后突起44和后侧的拉链链牙e1的前突起41进行初始接触时,后侧的拉链链牙e1的后突起42与后侧的拉链链牙e1以其后突起42先前进行了初始接触的(即,在图6中进行了初始接触)拉链链牙e2的前突起43不接触。在拉链链牙e1的后突起42与拉链链牙e2的前突起43之间存在间隙,能够使拉链链牙e1更自由地移动,从而降低拉头9前进时的滑动阻力。对比图6及图7可知,与拉头9的前进相应地,各拉链链牙在不同的时刻与左右相反侧的相邻配置的2个拉链链牙进行合计2次的初始接触。
[0059]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有效地降低拉头9的滑动阻力,拉链链牙e1的后突起42和拉链链牙e2的前突起43在各自的远位倾斜面62的倾斜区域62a进行接触。图7的情况也同样,拉链链牙e0的后突起44和拉链链牙e1的前突起41在各自的远位倾斜面62的倾斜区域62a进行接触。后突起在前突起的倾斜区域62a上滑动而跨过顶部63,进入前凹部57。前突起在后突起的倾斜区域62a上滑动而跨过顶部63,进入后凹部58。通过前突起与后凹部的嵌合以及后突起与前凹部的嵌合,使左右拉链链牙e1、e2卡合,从而确保拉链1的横拉强度。在设置有壁54a、54b、55a、55b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拉链1的针对上下方向的上推的耐性。
[0060]
在某些情况下,拉链链牙e1、e2在拉头9的中心线cl上进行初始接触。该初始接触点p1与连结柱93的后端相距第1距离d1。拉头9的中心线cl与拉链链牙e2的后突起44(远位倾斜面62的倾斜区域62a)的交点p2,与连结柱93的后端相距第2距离d2(参照图6)。拉头9的中心线cl与拉链链牙e3的前突起41(上述的远位倾斜面62的倾斜区域62a)的交点p3与连结柱93的后端相距第3距离d3(参照图6)。交点p2、p3是拉链链牙e1、e2的初始接触时的交点。满足第1距离d1<第2距离d2<第3距离d3的关系。第2距离d2<第3距离d3的关系意味着在拉链链牙e2的后突起44与拉链链牙e3的前突起41之间存在间隙。
[0061]
在与连结柱93的后端相距第1距离d1的初始接触点进行了初始接触的拉链链牙e1、e2(参照图6)在作为下一对要进行初始接触的拉链链牙对e0、e1(参照图7)进行初始接触的时刻之前解除接触状态。在作为下一对要进行初始接触的的拉链链牙e0、e1进行初始接触时,作为前一次进行了初始接触的链牙对的拉链链牙对e1、e2为非接触状态(具体而言,在拉链链牙e1的后突起42与拉链链牙e2的前突起43之间产生间隙),能够使拉链链牙e1更自由地移动,降低拉头9的滑动阻力。
[0062]
能够采用如下设计:在左右链牙对e0、e1以其前侧的拉链链牙e0的后突起44和其后侧的拉链链牙e1的前突起41在拉头9内进行初始接触时,使后侧的拉链链牙e1的后突起42与后侧的拉链链牙e1以其后突起42先前进行了初始接触的拉链链牙e2的前突起43不接触。本设计方法包含适当地决定拉链链牙21、22的初始接触位置,例如与以往相比缩短第1距离d1。本设计方法包含为了调整第1距离d1而适当地决定卡合突起b1、b2远离安装基部31、32而所处的位置。本设计方法包含为了调整第1距离d1或使链牙彼此顺畅地卡合而适当地将前突起41和后突起42成形,例如如上述的那样划分远位倾斜面62。本设计方法能够在计算机的软件上实施。
[0063]
基于上述的示教,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权利要求中编入的附图标记仅用于参考,并非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范围的目的来进行参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