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抓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33489发布日期:2022-07-05 20:30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抓取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用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抓取器。


背景技术:

2.抓取器又称提瓶器,是一种对不便于握持的瓶体进行转移的辅助工具,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提瓶器大多为桶装水提瓶器,因为桶装水尺寸较大,手部握持面积有限,通过提瓶器增大手部与桶装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方便对桶装水进行转运。
3.但是市面上很少有对小口径瓶体辅助移动的提瓶器,如图1所示,在医院环境中经常会使用吊瓶等瓶装药剂,由于瓶装药剂容量较多使得瓶体8瓶肚81直径较大,又因为瓶体8多为玻璃材质,使得表面较为光滑,对于手掌较小的女护士拿取体验很不友好,护士握持瓶肚81的时候时常会由于手小握持不住导致瓶体8的掉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瓶体8瓶脖84较短,即使瓶体8瓶口82下方设置设置有一凸沿83,护士手持的接触面积有限,也会存在握持不稳的情况。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瓶体在运输的过程中,常会由于握持不稳造成瓶体掉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瓶器,其优点是提高了工作人员转移瓶体的稳定性。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抓取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抓取器,包括基板,基板上间隔连接有用于手部握持提拉的扶柄,基板的两侧各设置有一夹臂,两个夹臂通过铰接轴相互铰接,基板与铰接轴相互固定,所述扶柄上还设置有带动两个夹臂铰接闭合用于夹持在瓶体瓶口下沿的传动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首先握持住扶柄,将瓶体的瓶口处放置在两个夹臂之间,然后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两个夹臂闭合,使两个夹臂夹持在瓶体瓶口下方的凸沿处,通过对扶柄的握持进而实现对瓶体的转移,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只需单手握持在扶柄上,而且传动机构同样设置在扶柄上,工作人员仅需单手操作即可实现对两个夹臂的控制,简化了操作难度,而且扶柄与手部接触面积较大,相比较直接握持瓶体更加省力以及稳定。
9.可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穿透基板与基板滑移连接的驱动杆,驱动杆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一用于带动两个夹臂朝相向或相背方向转动的驱动臂,驱动臂的两端分别与驱动杆和夹臂的内壁相互铰接,驱动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一操控臂,操控臂位于扶柄底部并与扶柄滑移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操控臂与扶柄的滑移,从而通过驱动杆带动两个驱动臂位移,并将动力传递到两个夹臂上,进而实现两个夹臂相向或相背方向的移动,而且当工作人员将瓶体抬升后,瓶子的重量会施加在两个夹臂上,从而增加抓取器整体的重量,由于操控臂位于扶柄底部并与扶柄滑移连接,工作人员在承托扶柄时会带动驱动
杆与基板的相互滑移,从而通过两个驱动臂将夹臂对瓶体瓶口夹设的作用力更大,提高了瓶体移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11.可选的,所述夹臂包括基础臂,以及固定在基础臂背离基板一侧端部用于承托瓶体瓶口下沿的延长臂,延长臂朝相对基础臂方向弯折。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长臂朝相向基础臂方向弯折,使得延长臂更加靠近瓶体,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对操控臂的操作距离,使得手部操控更加灵活和省力。
13.可选的,所述延长臂的承托边沿处开设有弧形的豁口。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豁口的设置一方面将瓶体的瓶口限制在豁口内,使得瓶体在两个夹臂夹设状态下不易与夹臂之间相互滑动,另一方面,弧形豁口的设置也增加了夹臂与瓶体瓶口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抓取器对瓶体夹持状态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延长臂朝向基板的一侧粘接有防滑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贴的设置在两个延长臂夹设在瓶体瓶口的两侧时,瓶体瓶口的下沿支撑在延长臂的上表面,并带动防滑贴弹性形变,从而增大了延长臂与瓶体瓶口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瓶体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驱动杆上位于基板与操控臂之间套设有一对操控臂施加拉力的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基板与操控臂相互固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拉伸弹簧的弹性作用下,使得抓取器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时刻保持两个夹臂位于打开的状态,便于工作人员单手操作对瓶体进行夹持抬升。
19.可选的,所述扶柄与驱动轴之间通过至少两个护板相互固定,护板包护在拉伸弹簧的两端,所述护板穿透操控臂并与操控臂滑移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板对扶柄、基板、铰接轴起到了相互连接的作用,保障了抓取器的一体性,另一方面护板更加靠近驱动杆,从而减少了扶柄与基板之间的空间占用,手部握持扶柄的操作更加自然,而且护板包护在拉伸弹簧的两侧,减少了拉伸弹簧与手部的直接接触,提高了工作人员在操作抓取器的安全性。
21.可选的,所述夹臂还包括弯折设置在基础部两侧的围板,所述铰接轴同时穿透四个围板并与围板转动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围板的设置对两个夹臂之间的传动机构进行了保护,保障了抓取器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夹臂的强度,使得在抬升转移瓶体时更加稳定。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操作更加便捷,由于操控臂位于扶柄的底部,使得工作人员在握持扶柄的过程中即可对操控臂进行操作,大大简化了操作难度,提高了操作效率;
25.2.提高了对瓶体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当两个夹臂将瓶体抬升时,瓶体自身的重力作用在提取里上,会带动两个夹臂向中心方向转动,从而对瓶体架设的更加稳定,保障了对瓶体运输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背景技术中药瓶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体现抓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体现传动机构的剖视图;
29.图4是体现夹臂延长臂细节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基板;2、扶柄;3、夹臂;31、基础臂;32、围板;33、延长臂;331、豁口;332、防滑贴;4、铰接轴;5、护板;6、传动机构;61、驱动杆;62、操控臂;63、驱动臂;7、拉伸弹簧;8、瓶体;81、瓶肚;82、瓶口;83、凸沿;84、瓶脖。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2-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一种抓取器,如图2所示,包括水平设置的基板1,基板1中心区域的上方水平设置有一扶柄2,基板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一夹臂3,两个夹臂3通过铰接轴4相互铰接,铰接轴4位于基板1中心区域的正下方,并且铰接轴4与扶柄2之间通过两个护板5相互固定,护板5穿透基板1并与基板1固定连接;在扶柄2的底部还设置有带动两个夹臂3铰接开闭的传动机构6。
33.如图3所示,夹臂3包括基础臂31,一体弯折设置在基础臂31两侧的围板32,以及一体弯折设置在基础臂31底部的延长臂33。围板32的设置一方面对两个夹臂3之间的传动机构6进行了保护作用,保障了传动机构6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增加了基础臂31的刚性,使得基础臂31不易在提拉重物时发生大范围的弯曲情况,提高了对瓶体8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34.如图3所示,扶柄2的内部设置有空腔,并且扶柄2的底部为开口设置,上述传动机构6包括设置在两个护板5之间并与基板1垂直设置的驱动杆61,驱动杆61穿透基板1并与基板1滑移连接,驱动杆61的上端固接有一容纳在扶柄2内的操控臂62,操控臂62与扶柄2滑移连接,上述护板5穿透操控臂62并固定在扶柄2的底壁上,使得护板5与操控臂62滑移连接,驱动杆61位于基板1的下方对称设置有一驱动臂63,驱动臂63的两端分别铰接在驱动杆61以及基础臂31朝向相对基础臂31的一侧,并且驱动臂63与驱动杆61的铰接高度低于驱动臂63与基础臂31的铰接高度,使得工作人员单手握住扶柄2时,四只手指会带动操控臂62向扶柄2内部方向滑动,并通过驱动杆61带动驱动臂63转动,从而使两个夹臂3相互铰接,并带动两个延长臂33向中部方向相互靠近,由于两个延长臂33拉进了两个基础臂31之间的间距,从而也缩短了操控臂62的滑移距离,使得工作人员单手操作操控臂62更加省力。
35.如图3和图4所示,延长臂33朝向相对延长臂33的边沿处开设有一弧形的豁口331,使得两个延长臂33相向移动时,能够卡设在瓶体8瓶口82下方的凸沿83处,不但能够稳定的将瓶体8瓶口82限制在两个豁口331内,而且还增加了延长臂33与瓶体8瓶口82下方凸沿83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瓶体8移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而且每个延长臂33的上表面还贴设有一橡胶材质的防滑贴332,使得瓶体8瓶口82下方的凸沿83承托在延长臂33弧形豁口331内时,防滑贴332通过自身的弹性形变进一步增大了延长臂33与瓶体8的接触面积,使得瓶体8抬升后受力更加均衡,提高了瓶体8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36.如图3所示,驱动杆61上套设有一拉伸弹簧7,拉伸弹簧7位于基板1与操控臂62之间,并且拉伸弹簧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基板1和操控臂62上,在拉伸弹簧7的拉力作用下,带动两个基础臂31的上端抵靠在基板1的两侧,从而保障了两个延长臂33之间保持打开状态,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单手操作的便利性。
37.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护板5整体为弧状,并包护在拉伸弹簧7的两侧,一方面减少了对操控臂62与基板1之间的空间占用,使得手部握持扶柄2时,对四个手指的放置位置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护板5减少了手部与拉伸弹簧7直接接触的空间,不易使压缩的拉伸弹簧7
对手臂造成夹伤。
38.当工作人员对瓶体8进行提升转移时,工作人员可单手将握持扶柄2,并将瓶体8的瓶口82放置在两个延长臂33之间,然后工作人员握住操控臂62,带动操控臂62与扶柄2的滑移,进而带动两个夹臂3朝相向方向转动,并使两个延长臂33夹设在瓶体8瓶口82凸沿83的下方,随着扶柄2的抬升,瓶体8整体的重量支撑在两个延长臂33上,此时瓶体8的重量远大于拉伸弹簧7的拉力,工作人员可手部放松,将重心承托在操控杆的底部,此时,瓶体的重力作用在两个夹臂3上,并使得两个夹臂3紧紧的夹靠在瓶体的两侧,进一步提高了瓶体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