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夹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15759发布日期:2022-10-14 22:20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夹克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夹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水夹克。


背景技术:

2.夹克是一种短上衣,翻领,对襟,多用按扣或拉链,便于工作和活动,是人们现代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服装,由于它造型轻便,活泼,富有朝气,所以为广大男女青少年所喜爱,尤其深受男士喜爱。
3.现有的防水夹克通常包括光滑且不透水的外层面料以及具有保暖效果的内层面料,天气状况良好时,穿戴者身上的防水夹克通常为胸前敞开的状态;当遇到雨水天气时,穿戴者会通过使用按扣或拉链,使防水夹克将上身裹紧,此时,防水夹克的外层面料会将大部分雨水阻拦,防水夹克的衣领与穿戴者的颈部紧贴,降低雨水从衣领位置进入夹克内部的概率,从而实现防水夹克的防水效果。
4.但是,防水夹克长时间处于裹紧状态时,穿戴者身体的活动往往会受限,还容易使穿戴者产生勒束感,并且容易使穿戴者感到闷热,这些问题将大大降低穿戴者穿着防水夹克的舒适感,从而影响穿戴者对夹克的喜爱,因此对防水夹克穿戴的舒适程度仍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在防水夹克起到防水效果的同时提高其穿戴的舒适性,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水夹克。
6.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水夹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水夹克,包括衣体以及两个衣袖,所述衣体的上端具有衣领,且所述衣体上还具有拉链,所述拉链拉合后,所述衣领将穿戴者颈部贴紧围合,所述衣领上设置有第一防水结构,所述第一防水结构包括用于驱使衣领贴紧颈部的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位于衣领的外侧,所述第一防水结构还包括用于与颈部接触的柔性层,所述柔性层位于衣领的内侧,所述衣领靠近衣体的一端开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连通衣领的内侧与外侧。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夹克将穿戴者身体裹紧时,第一弹性层能够驱使衣领紧贴穿戴者的颈部,保证防水夹克的防水效果,柔性层与穿戴者颈部接触,能够减少衣领紧贴颈部时对颈部产生的不适感,同时减小衣领对颈部的摩擦,方便穿戴者活动颈部;此外,若干透气孔能够提高防水夹克的散热效果,降低穿戴者因闷热出汗的概率,从而提高防水夹克穿戴的舒适性。
9.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水结构还包括吸水层,所述吸水层的一端面与衣领的内侧面连接,所述吸水层的另一端面与柔性层的端面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水层能够将穿戴者的汗液以及从衣领与穿戴者颈部间隙进入的雨水进行吸附拦截,降低防水夹克内部被汗水或雨水打湿的概率。
11.可选的,所述吸水层与衣领可拆卸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吸水层以及柔性层进行更换或清理。
13.可选的,所述散热孔位于第一防水结构靠近衣体的一侧,所述防水结构还包括表面具有若干透气孔的透气层,所述透气层位于衣领的外侧,所述透气层将若干散热孔覆盖。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气层能够避免散热孔直接暴露在外,从而降低雨水或外界杂质直接通过散热孔进入防水夹克内部的概率。
15.可选的,所述衣袖于远离衣体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防水结构,所述第二防水结构包括用于驱使袖口贴紧穿戴者手腕的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远离袖口的一端开设有若干透气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衣袖贴合穿戴者的手腕,并且穿戴者感到闷热时手臂产生多余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二弹性层散发,进一步提高防水夹克的散热效果。
17.可选的,所述第二防水结构还包括两层防水层,一所述防水层与第二弹性层的外侧面连接,另一所述防水层与第二弹性层的内侧面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穿戴者的手部需要与水接触时,防水层能够降低水将袖口打湿的概率;此外,在雨水天气时,防水层也能够减少雨水从袖口进入衣袖内部的概率,从而提高防水夹克的防水效果。
19.可选的,所述防水层具有柔性,所述第二防水结构能够朝靠近衣体的方向翻折,所述第二防水结构翻折后,所述第二弹性层将驱使衣袖紧贴穿戴者的手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穿戴者根据自身手臂的长度或者在不同的场合下,调整衣袖的长度,同时能够使衣袖与手臂保持紧贴,保证防水夹克的防水效果。
21.可选的,还包括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位于防水夹克的腋下位置,所述弹性结构包括第三弹性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方便穿戴者在防水夹克裹紧的状态下活动手臂,进一步提高防水夹克穿戴的舒适感。
23.可选的,所述第三弹性层上也开设有若干透气孔。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夹克的散热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汗液于穿戴者腋下位置堆积,减少异味,从而降低细菌滋生的概率。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6.1.在保证防水夹克防水效果的同时,能够提高防水夹克的散热效果,降低穿戴者因防水夹克裹紧而感到闷热出汗的概率;
27.2.能够使防水夹克更加贴身,同时能够减小防水夹克裹紧后对身体活动的限制,提高防水夹克穿戴的舒适感。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水夹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防水结构的剖视图;
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防水结构的剖视图;
3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结构的剖视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衣体;11、衣领;111、纽扣;112、散热孔;2、衣袖;3、第一防水结
构;31、第一弹性层;32、吸水层;321、线环;33、柔性层;34、透气层;4、第二防水结构;41、第二弹性层;42、防水层;5、弹性结构;51、第三弹性层;6、拉链;7、口袋;8、护肘层;101、外面料层;102、内面料层;103、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水夹克。
36.参照图1,防水夹克包括衣体1以及两个衣袖2,衣体1以及衣袖2均包括表面光滑不透水的外面料层101以及柔软且保暖的内面料层102。其中,衣体1的上端具有衣领11,衣体1上还具有用于控制穿戴者胸前敞开或裹紧的拉链6,由于拉链6为常见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做赘述,在其他实施例中,防水夹克也可以通过多个按扣或纽扣111等来控制衣体1的敞开或裹紧。
37.参照图1和图2,衣领11上具有用于减少雨水从领口处进入防水夹克内部的第一防水结构3,第一防水结构3包括具有弹性的第一弹性层31,第一弹性层31环绕于衣领11的外侧,且第一弹性层31与衣领11缝合连接。当衣体1为敞开状态时,第一弹性层31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使衣领11保持竖起状态;当衣体1为裹紧状态时,第一弹性层31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驱使衣领11的领口向内缩小至与穿戴者的颈部相适配,使衣领11将穿戴者的颈部贴紧包围。 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弹性层31为内部包裹有若干松紧带的弹力布料。
38.参照图2和图3,第一防水结构3还包括用于吸附雨水以及汗液的吸水层32,吸水层32环绕于衣领11的内侧,本实施例中,优选吸水层32为内部包裹有吸水棉料的透水布料。
39.第一防水结构3还包括用于与穿戴者颈部相抵接触的柔性层33,柔性层33与吸水层32缝合连接,柔性层33位于吸水层32远离衣领11的一侧。衣体1为敞口状态或裹紧状态时,柔性层33均与穿戴者的颈部相抵接触。本实施例中,优选柔性层33为一端面带有柔软绒毛的布料。
40.吸水层32与衣领1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衣领11内侧端面上安装有若干纽扣111,吸水层32周侧对应具有若干供纽扣111穿入后形成连接的线环321。在其他实施例中,吸水层32与衣领1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采用拉链6的方式。
41.参照图2和图3,衣领11的下端开设有若干供穿戴者热量散发的散热孔112,若干散热孔112沿衣领11的环绕方向等间距分布。散热孔112连通衣领11的外侧以及衣领11的内侧,若干散热孔112均位于第一弹性层31的下方。为有效避免雨水或外界杂质直接通过散热孔112进入衣体1内部,第一防水结构3还包括用于遮挡散热孔112的透气层34,透气层34缝合于衣领11的外侧,透气层34同时将若干散热孔112覆盖,且透气层34上具有若干微小的透气孔103。本实施例中,优选透气层34由防水透气布料制成。
42.参照图1和图4,衣袖2远离衣体1的一端具有用于减少水从袖口进入衣袖2内部的第二防水结构4,第二防水结构4包括具有弹性的第二弹性层41,第二弹性层41的一端与衣袖2远离衣体1的一端缝合连接,第二弹性层41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呈缩口状,第二弹性层41贴紧包围穿戴者的手腕位置。
43.第二弹性层41能够进行翻折,通过翻折第二弹性层41,能够使衣袖2的长度适应不同穿戴者手臂的长度,且翻折后的第二弹性层41在其自身弹性的作用下仍能够与穿戴者的
手腕位置贴合相抵。此外,当穿戴者需要洗手或搬运东西时,为避免衣袖2过长而导致袖口位置打湿或弄脏,穿戴者能够将第二弹性层41翻折至合适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二弹性层41为表面具有若干小孔的弹性布料。
44.参照图1和图4,为提高衣袖2正常状态下的散热效果,第二弹性层41靠近衣体1的一端沿第二弹性层41的环绕方向等间距开设有若干透气孔103,透气孔103连通衣袖2的外侧以及衣袖2的内侧。
45.第二防水结构4还包括用于降低第二弹性层41被打湿概率的防水层42,防水层42共有两个,一防水层42缝合连接于第二弹性层41的外侧,另一防水层42缝合连接于第二弹性层41的内侧。两防水层42之间于第二弹性层41的端部互相连接,使第二弹性层41夹紧于两防水层42之间。本实施例中,优选防水层42为柔性不透水的布料制成。第二弹性层41被翻折时,防水层42也随之一同被翻折。
46.参照图1和图5,衣体1与衣袖2的交界位置还具有便于穿戴者活动上身的弹性结构5。弹性结构5包括具有弹性的第三弹性层51,第三弹性层51的一端与衣袖2缝合连接,第三弹性层51的另一端与衣体1缝合连接。第三弹性层51位于防水夹克的腋下位置,第三弹性层51上同样具有若干透气孔103。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三弹性层51与第二弹性层41的制造材料相同。
47.参照图1,为使防水夹克为穿戴者带来更多便利,衣体1于拉链6的两侧均具有便于携带物品的口袋7,衣袖2上具有用于保护穿戴者肘部的护肘层8。本实施例中,优选护肘层8为硬质耐磨布料制成。
4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水夹克的实施原理为:
49.雨水天气时,穿戴者将拉链6拉合后,衣领11在第一弹性层31的作用下将穿戴者的颈部贴合包围,从而降低雨水从领口进入衣体1内部的概率;袖口在第二弹性层41的作用下与穿戴者的手腕位置贴合相抵,从而降低雨水从袖口进入衣袖2内部的概率;
50.柔性层33能够提高第一弹性层31将穿戴者颈部贴合包围后穿戴者颈部的舒适度,吸水层32能够将从领口渗入的雨水以及穿戴者因闷热产生的汗水进行吸附收集,同时衣领11位置的若干散热孔112能够提高防水夹克的散热效果,从而降低衣体1内部被雨水或汗水打湿的概率;
51.第二弹性层41还能够根据穿戴者的需求进行翻折,从而使衣袖2的长度满足穿戴者的需求,防水层42能够降低第二弹性层41被打湿的概率,同时第二弹性层41上还具有若干用于散热的透气孔103;
52.第三弹性层51能够方便穿戴者在拉链6拉合后活动手臂,同时能够方便热量散发,避免汗液打湿防水夹克的内部,减少异物以及细菌的滋生。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