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9129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编织拉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编织拉链,在编织拉链带的同时,连续地将圈状拉链件排纵向编织在经编拉链带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上。更具体地说,所涉及的是一种编织拉链,其拉链件固定方式能够防止由于作用在编织拉链上的较大弯曲力和推力而使得彼此扣合的拉链件排突然裂开。
在诸如由日本专利公开NO.38-11673所披露的已知编织拉链中,每一根拉链带是由链状线和衬垫纬线编织而成,在编织拉链带的同时,将圈状尼龙单丝构成的拉链件排编织在拉链带的链状线中。在美国专利NO.5035125披露的另一种已知编织拉链中,每一根拉链带由链状线和衬垫纬线编织而成,在编织拉链带的同时,将塑料单丝构成的拉链件排编织在拉链带中,其编织方式是使得衬垫纬线与跨过拉链件上脚的链状线的经线相交织,以便将拉链件的上脚压向拉链带,同时使得衬垫纬线与跨过拉链件下脚的链状线的经线相交织,以便将拉链件的下脚压向拉链带。
采用上述第一种已知编织拉链,由于拉链件是由拉链带基底结构的链状线上的沉降弧来予以固定的,链状线的纵向伸长和收缩会导致编织拉链的形状不稳定,从而无法实现拉链件的平滑扣合。采用上述第二种已知编织拉链,其突出到拉链带纵向边缘部分的衬垫纬线与链状线的针弧相交织,由于跨过拉链件排的两根固定用链状线的一排针弧仅仅以平行的方式排列,其排列方式使得单个的针弧连续地在每一根固定用链状线上予以排列,拉链带的纵向边缘部分会出现伸长和收缩,从而不能牢固地固定拉链件排。由于平行排列的固定用链状线的针弧会出现侧向移动,因此不可能以一种稳定的姿势来固定拉链件排,从而也就无法实现拉链件的平滑扣合,导致彼此扣合的拉链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突然脱开的现象。
此外,在美国专利No.5035125披露的编织拉链中,固定用编织线的线径大于拉链带基底结构中的编织线的线径。在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已知编织拉链中,所有用作固定用链状线的编织线都具有相同的线径,并被仅仅用平行链状线进行编织。这样,相邻的固定用链状线就会在拉链件的脚部上移动。尤其是在施加垂直于拉链表面的推力或者在拉链上施加使拉链带分开的力时,相对拉链件排的扣合头就会相互挤压,使得它们由拉链带的边缘部分进一步突出,从而使得相互扣合的拉链件排出现脱开的现象。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质量编织拉链,其中将一对拉链件排牢固地固定在一对拉链带的相对的纵向边缘部分上,使之具有形状稳定性,并将各个拉链件保持在一致的扣合姿态下,从而使彼此扣合的拉链件排不会产生突然脱开的现象。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编织拉链,包括一对经编拉链带,其中每一条拉链带都具有多个在一个经编基底结构中编织的编织线以及一个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一对在编织相应的经编拉链带的同时编织在所述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上的连续拉链件排;多个沿着每个所述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纵向延伸的第一固定用链状线,用于将所述的每个拉链件排固定在每一个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上;其中与相应拉链件排的拉链件的扣合头相邻的一根第一固定用链状线具有大于其余固定用链状线的线径。
上述所有的第一固定用链状线最好都具有大于基底结构中的编织线的线径。此外,所述基底结构中的这样一根编织线,即其编织图形与邻近相应的连续拉链件排的拉链件的连接部位的编织线相同的编织线,的线径大于所述基底结构中其余编织线的线径,小于所述一根第一固定用链状线的线径。此外,所述基底结构中的最外层的编织线,即其编织图形与邻近相应的连续拉链件排的拉链件的扣合头的编织线相同的编织线,的线径大于所述基底结构中其余编织线的线径,小于所述一根第一固定用链状线的线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编织拉链可以进一步包括一根在每个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中的固定用经编线,用于将每个所述的拉链件排固定在相应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上。所述固定用链状线和所述固定用经编线的每一个针弧从每一个拉链件的上脚的上面跨过,以便将上脚压向所述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另外,也可以用第二链状线来取代所述固定用经编线,该第二链状线沿着由所述一根链状线形成的经线予以编织。
采用本发明的一种结构,其中至少一根与拉链件排中的拉链件的扣合头相邻的固定用链状线具有大于其余固定用链状线的线径,通过固定用链状线的连续针弧将单个的上脚压向拉链带,同时用固定用链状线的沉降弧来牢固地拉紧上脚和下脚,就能够同时增大编织线与拉链件之间的拉紧力和接触面积,从而将拉链件更为牢固地其固定在拉链带上,使得上脚和下脚处于更为稳定的固定状态下。这样,固定用链状线就不会使脚部产生任何纵向移动,即使在拉链的表面上施加较大的弯曲力或推力,或者在拉链上施加横向拉力,也不会使彼此扣合的拉链件排出现突然脱开的现象。通过采用具有较大线径的热收缩型编织线来作为固定用链状线和经编线,就可以在完成拉链的编织之后通过热处理来张紧编织线,增加其形状稳定性和拉链件的固定强度。
采用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其中基底结构中与拉链件的连接部位相邻的链状线具有大于基底结构中的其余链状线和经编线的线径,这样就能够使拉链能够平滑地沿着相对的拉链件排滑动,有利于拉链的闭合和拉开。采用再一种结构,基底结构中与拉链件的扣合头相邻的最外层编织线具有大于基底结构中其余编织线的线径,这样就能够使拉链带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的外边缘与基底结构的其它部分基本相同,从而使得当对拉链施加较大推力时,相对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的前外边缘相互交织在一起,由此防止了彼此扣合的拉链件排出现突然脱开的现象。


图1显示了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编织结构;图2显示了用于编织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单个编织线的编织图形;图3是局部视图,显示了将拉链件排固定到第一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拉链带上的方式;图4是局部剖视图,显示了拉链件在第一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相应拉链带上的固定状态;图5是局部平面视图,显示了第一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图6显示了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编织结构;图7显示了拉链件排固定到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相应拉链带上的方式;图8显示了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编织结构;图9显示了用于编织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单个编织线的编织图形;图10是局部剖视图,显示了拉链件在第三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相应拉链带上的固定状态;图11是局部透视图,显示了将拉链件排固定到第三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相应拉链带上的方式;图12A、12B、12C是本发明的各种编织拉链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每一个附图示意地示出了将推力和/或横向拉力施加在编织拉链的相对拉链件上的状态。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的编织结构,图2显示了第一种实施例的编织拉链中所采用的单根编织线的编织运动,图3、4、5显示了将一个连续拉链件排编织到编织拉链的相应拉链带上的方式。
编织拉链(以下简称拉链)在具有两排针板的经编机,例如双拉舍尔经编机上予以编织的。如图1、2所示,拉链具有编织基底结构,它包括一定数目的链状线1,其中每一根都采用1-2/1-1/1-0/1-1的编织图形;一定数目的经编线2,其中的每一根都采用1-2/1-1/1-0/1-1的编织图形;以及一定数目的衬垫纬线3,它编织在拉链带4上,跨过4根以0-0/2-2/4-4/2-2图形予以编织的经线W。位于拉链带4的纵向边缘上的3根经线W构成了拉链件附着边缘部分4A,在该部分中具有与拉链带4同时予以编织的诸如尼龙或聚酯之类的合成树脂单丝5,该单丝被预先压扁,构成圈状的拉链件排ER。合成树脂单丝5按照图1、3所示的方式沿着变化的路线C往返跨过4根经线W,使得每一个拉链件E的上脚EU和下脚EL被编织基底结构中除了最外一根经线之外的3根经线W中的固定用链状线6、7压住,所述固定链状线6、7采用0-1/1-0/1-0/0-1的编织图形。
如图1所示,附图标记B和F分别表示交替路线C的后针和前针,前针F形成了覆盖和跨过拉链件排ER的编织线。更具体地说,位于双链状线结构一侧的固定用链状线6、7的前侧针弧6A、7A在拉链件排ER的上面形成,并与同一固定用链状线6、7的后侧针弧6A、7A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在形成了沿着拉链件排ER纵向延伸的一串链状线。在后针B编织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4A以及拉链带其余部分的同时,用链状线1、经编线2、衬垫纬线3所有的基底结构、以及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4A的最外部的链状线1’来编织拉链带4。在双链状线结构的另一侧,每一根固定用链状线6、7的前侧针弧6B、7B在拉链件排ER的下面形成,并与拉链带4基底结构的经编线2的后侧针弧2A相互交织,从而获得一种紧凑的编织结构。
在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在每一路线中仅仅用细线来表示衬垫纬线3,基底结构中的其余编织线也用细线来予以表示,而例如针弧之类的编织线用粗线来予以表示。更具体地说,每一种编织线的线径根据编织拉链的功能需要来予以选择,编织线被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在附图1、3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中,圈状拉链件排ER的每一个拉链件E的上脚EU和下脚EL被具有最大线径的固定用链状线7的针弧7A压住。由于单丝5沿着变化的线路C横向来回往返,每一根固定用链状线6、7的沉降弧6’、7’进入到拉链件排ER的相邻拉链件E之间的空隙之中,以便压住每一个拉链件E的上下脚EU、EL,使得拉链件排ER在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4A中不能产生任何横向移动,从而提供了一种改进的编织拉链。
如附图1和3所示(见附图1中的虚线)的实施例中,在固定用链状线6、7的3根经线W中,中心经线W通过固定用经编线8与朝向拉链件E的扣合头EH的其他经线W相连接,所述经编线8采用0-1/1-1/1-2/2-1/1-1/1-0的编织图形,而拉链件E的上脚EU被固定用经编线8的沉降弧所覆盖和固定。固定用经编线8由前针F连续地用这两根经线的每一个固定用链状线6、7的针弧6A、7A予以编织,所述针弧6A、7A由前针F形成。如果需要,上述经编线8可以位于拉链件的上侧,以便有可能覆盖拉链件E的上脚EU的上表面,同时防止固定用链状线6、7在拉链件E上产生侧向移动。此外,如果需要,也可以将固定用经编线8与3根经线W的所有固定用链状线6、7编织在一起。
在这一实施例中,链状线的3根经线W的所有固定用链状线6、7以及固定用经编线8具有大于拉链带4基底结构的编织线的线径,并采用热收缩型的编织线。此外,构成朝向拉链件E的扣合头EH的外侧经线W的固定用链状线7具有大于其余固定用链状线6和固定用经编线8的线径。
在这一实施例中,最粗的固定用链状线7的线径为75D(3根编织线的线径为225D),其余固定用链状线6的线径、固定用经编线8的线径、拉链带4基底结构的链状线1中与拉链件E的连接部分EC相邻的链状线1”的线径、基底结构链状线1中朝向拉链件E的扣合头EH的链状线1’的线径为75D(两根编织线的线径为150)。拉链带4基底结构的每一根编织线的线径,亦即一般链状线1、经编线2和衬垫纬线3的线径为100D。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多根链状线6、7中,使得朝向拉链件E的扣合头EH的编织线7与其他编织线相比具有更大的线径,并使得固定用链状线6、7的针弧6A、7A压住上脚EU的上表面,将具有最大线径的固定用编织线7牢固地压在上脚EU和下脚EL上,就能够同时增大固定用编织线7的拉紧力以及它与拉链件E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更为牢固地将拉链件E固定在拉链带上,使得拉链件E的上脚EU和下脚EL处于更为稳定的固定状态。这样,即使如图12A和12B所示那样将较大的弯曲力或推力施加在编织拉链的表面上,也不会使固定用链状线6、7产生任何相对于上脚EU和下脚EL的纵向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扣合的拉链件排ER出现突然脱开的现象,即使如图12C所示的将横向拉力施加在编织拉链上,拉链带4的扣合头EH也不会脱开,从而保证被拉拢的编织拉链能够实现其所需的功能。
通过采用具有较大线径的热收缩型编织线来作为固定用的链状线6、7和经编线8,并通过在完成编织之后进行热处理使之张紧,就能够改善拉链的形状稳定性。
采用另一种结构,使基底结构中与拉链件E的连接位置EC相邻的链状线1”具有大于其余链状线1和经编线2的线径,就能够使拉链平滑地沿着拉链件排ER移动,从而更加有利于拉开和闭合拉链。采用再一种结构,使基底结构最外层的与拉链件E的扣合头EH相邻的编织线1’具有大于基底结构中其余编织线的线径,就可以使拉链带4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4A的外边缘与基底结构的其余部分相同,即使如图12A所示那样地对拉链施加一个较大的推力,相对的拉链件边缘4A的前外部边缘也能够相互交织,从而防止彼此扣合的拉链件排ER出现突然脱开的现象。
当用于形成圈状连续拉链件排的合成树脂单丝(通过压制方法将其对应于扣合头EH和连接部位EC的部位压扁)被送到经编机的前针F和后针B之间时,该单丝在预先压扁的部位上被弯曲成为圈状。在如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拉链件排ER具有圈状形状。然而,拉链件排ER也可以是折线形的或者是弯曲形的,单丝具有纵向排列的相间水平部分US,用于交替地置于拉链带的上下边缘上。在另一种交替形式中,采用没有预先经过压制的具有矩形或圆形截面的单丝来形成连续的拉链件排。
图6和7显示了与第一种实施例相似的第二种实施例,所不同的是采用了具有0-1/1-1/1-0/0-0的编织图形的固定用链状线9来取代第一种实施例中的固定用链状线8,其线径为75D(两根编织线为150D),小于最粗的固定用链状线7的线径。除了使朝向拉链件E的扣合头EH的固定用编织线具有最大的线径之外,其余各种编织线的线径可以是任意的。上述第二固定用链状线9和具有最大线径的固定用链状线7通过前针F被同时编织在相同的经线W中。
图8示出了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的编织结构。图9示出了第三种实施例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的单个编织线的编织运动。图10是表示拉链件扣合方式的剖视图。图11是局部透视图,显示了将拉链件排编织在拉链件固定边缘上的方式。
第三实施例的拉链是在具有单个针板的普通经编机上编织而成的。该拉链具有经编基底结构,它包括多根采用1-0/0-1编织图形的链状线21,多根采用1-2/1-0编织图形的经编线22,以及多根采用0-0/4-4折线式编织图形的衬垫纬线23,该衬垫纬线23跨过4根经线W编织在拉链带20上。此外,所述的衬垫纬线23也可以沿着变化的路线C横向往返跨过拉链带20的所有经线W,并在纵向方向上以折线图形予以编织。拉链带20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24由3根经线W构成,在编织拉链带20的同时,在所述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24上编织由单丝构成的圈状拉链件排ER。所述拉链件排ER以变化的线路C跨过3根经线W,其编织方式使得每一个拉链件E的上脚EU和下脚EL被基底结构中除了最外经线之外的两根经线W中的固定用链状线25、26压住,所述固定用链状线25、26采用1-0/0-1的编织图形。
在附图11中,为了便于理解,拉链带20的基底结构的链状线21和经编线22都被省略,衬垫纬线23在每一线路中仅仅用单根细线予以表示,基底结构的其余编织线也用细线来表示,所有的编织线都表示成松弛的形式。更具体地说,在考虑了拉链的功能需要的情况下,每一种编织线的线径都可以是任意的,而且编织线都将被拉紧。在这一实施例中,如同实施例1那样,需要被固定在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24上的由诸如尼龙或聚酯之类的合成树脂单丝构成的圈状拉链件排ER以及通过压制方法在对应于扣合头EH和连接部位EC的位置上予以压扁的单丝沿着变化路线C横向往返穿行,并让被压扁的部位弯曲,形成圈状形状,使得上脚EU和下脚EL彼此交错排列。
拉链件排ER的每一个拉链件E的上脚EU被构成两根经线W的固定用链状线25、26的针弧25A、26A以及固定用经编线27的针弧27A从上面予以压紧,通过将固定用编织线25、26、27的沉降弧25B、26B、27B插入到如图11所示的拉链件排ER的每一个拉链件空间之中,将每一个拉链件E的上脚EU和下脚EL固定住。这样,就将拉链件排ER固定在拉链20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24上。固定用链状线26的沉降弧26B与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24中的衬垫纬线23相互交织。如附图11所示,固定用链状线25、26的针弧25A、26A位于上脚EU的上侧,以便形成纵向相连的针弧。如附图11所示,每两个路线中的前侧针弧25A、26A位于拉链件排ER的每个拉链件E的上脚EU的上方,而后侧针弧25A、26A则位于每两个相邻的拉链件E之间并与前侧针弧25A、26A相互交织,以便将所述前一个针弧25A、26A拉向基底结构,将所述具有大至为U形形状的前侧针弧25A、26A由每一个拉链件E的上脚EU压向其下脚EL,从而将拉链件排ER固定在基底结构上。
在这一实施例中,构成两根经线W的所有固定用链状线25、26以及固定用经编线27都采用热收缩型的编织线,其线径大于拉链带20的基底结构的其余编织线。构成所述两根经线W中的靠外经线W并与拉链件E的扣合头EH相邻的固定用链状线26具有大于另外的固定用链状线25和固定用经编线27的线径。固定用链状线26的线径为75D(3根编织线为225D),而其余固定用链状线26的线径、固定用经编线27的线径、拉链带20基底结构的链状线21中与拉链件E的连接部分EC相邻的链状线21’的线径、以及基底结构的链状线21的最外部链状线21”的线径都是75D(两根编织线为150D)。拉链带20的基底结构的各种编织线,亦即普通链状线21、经编线22以及衬垫纬线23,的线径为100D。
由于链状线25、25的靠后针弧25A、26A被压向基底结构,因此上脚EU和下脚E的垂直运动受到控制,并被牢固地固定在基底结构上。这样,就能够实现拉链件的平滑扣合。由于在拉链件之间形成了空间,因此拉链能够更为容易地纵向弯曲,并更为柔软,从而能够更为容易地与布料相缝合。此外,在这一实施例中,与拉链件E的连接部位EC相邻的链状线21’与基底结构中的其余链状线21和经编线22相比具有更大的线径,因此图中未示的拉链能够平滑地拉动,有利于实现拉链的闭合和拉开。
由于拉链带20基底结构中的与拉链件E的扣合头EH相邻的最外部链状线21”具有大于基底结构中其余编织线的线径,拉链带20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24基本上与基底结构的其余部分相同,因此相对拉链带的前部边缘相互交织在一起,即使在拉链表面上沿着附图12A中箭头所示方向施加较大的推力,也能够防止拉链件排彼此脱开。
另外,如同在第二种实施例中那样,可以采用第二种固定用链状线来取代钩编线经编线27,并使之编织在固定用链状线26的经线中。
在上述每一种实施例中,将一排连续的拉链件固定在拉链带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的一侧表面上,使得拉链件的扣合头朝外。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即将拉链件固定在拉链带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上,使得拉链件的扣合头朝内,并折叠所获得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使得扣合头朝外以形成一种隐蔽式的拉链。
在上述实施例中,拉链带的基底结构由链状线、经编线和衬垫纬线构成。另外,双针链状线可以用经编线来取代,固定用链状线既可以具有开式编织线,也可以具有闭式编织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结构,其中使固定用链状线中至少一根与拉链件的扣合头相邻的编织线具有大于固定用链状线中其余编织线的线径,通过固定用链状线的连续针弧将拉链件的各个上脚压向拉链带,同时通过固定用链状线的沉降弧来牢固地固定上脚和下脚,因此能够增大固定用编织线的拉紧力以及与拉链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将拉链件牢固地固定在拉链带上,使得上脚和下脚处于更为稳定的固定状态。这样,固定用链状线就不会产生任何纵向于脚部的移动,即使在拉链的表面上施加较大的弯曲力或推力,或者在拉链上施加一个横向的拉力,拉链件排也不会出现突然脱开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结构,其中将经编线或者第二链状线与连续拉链件排的上表面上的固定用拉链件排相互交织,因此能够用经编线来覆盖拉链件的上表面,从而防止固定用链状线产生侧向移动,提高抗熨能力,即使在拉链上施加较大的力,也能够防止拉链的被扣合的拉链件产生突然脱开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种结构,其中基底结构中与拉链件的连接部位相邻的链状线具有大于基底结构中其余链状线的线径,拉链就能够沿着相对的拉链件排平滑地移动,从而有利于拉链的闭合和拉开。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结构,其中基底结构的与拉链件的扣合头相邻的最外部编织线具有大于基底结构中其余编织线的线径,因此能够使得拉链带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的外边缘与基底结构其余部分基本相同,即使在拉链上施加较大的推力,也能够使相对的拉链件边缘部分的外边缘相互交织,从而防止被扣合的拉链件排产生突然脱开的现象。
权利要求
1.一种编织拉链,包括一对经编拉链带,其中每一拉链带都具有一个经编基底结构以及一个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一对在编织相应拉链带的同时编织在所述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上的连续拉链件排;其特征在于多个沿着每个所述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的纵向延伸的第一固定用链状线,用于将每个所述的连续拉链件排固定在每一个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上;其中一根与相应的连续拉链件排的拉链件的扣合头相邻的第一固定用链状线具有大于其余固定用链状线的线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拉链,其特征为,所有的所述第一固定用链状线都具有大于所述基底结构中的所述编织线的线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拉链,其特征为,所述基底结构中的这样一根编织线,即其编织图形与邻近相应的连续拉链件排的连接部位的编织线相同的编织线,的线径大于所述基底结构中其余编织线的线径,小于所述一根第一固定用链状线的线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拉链,其所述基底结构中最靠外的一根编织线,即其编织图形与邻近相应连续拉链件排的所述拉链件的扣合头的编织线相同的编织线,的线径大于所述基底结构中其余编织线的线径,小于所述一根第一固定用链状线的线径。
5.如权利要求1、2、3、或4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编织拉链,进一步包括一根在每一个所述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中的固定用经编线,用于将所述拉链件排固定在相应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编织拉链,其特征为,所述固定用链状线和所述固定用经编线的每一个针弧从每一个拉链件的上脚的上面跨过,以便将所述上脚压向所述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
7.如权利要求1、2、3、4或6中每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编织拉链,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链状线,用于取代所述固定用经编线,该第二链状线沿着由所述一根链状线形成的经线予以编织。
全文摘要
一种编织拉链,其中在编织拉链带的同时,将连续的拉链件排固定在每一条拉链带的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上,该拉链件固定边缘部分包括多个平行的固定用链状线,它们沿着边缘部分纵向延伸,用于将拉链件固定在边缘部分上。其中与拉链件的扣合头相邻的一根固定用链状线具有大于其余固定用链状线的线径。
文档编号A44B19/56GK1137876SQ9610389
公开日1996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1995年5月12日
发明者松田义雄, 加藤秀信, 池口祥人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