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病服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286014阅读:来源:国知局
与所述人体的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导联孔105设置于第二开孔区,所述第二开孔区设置于所述前片102与所述人体的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三导联孔106设置于第三开孔区,所述第三开孔区设置于所述前片102与所述人体的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对应的区域。
[0036]常用的三导联装置,连接人体体表的三个部位分别是: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和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这三个骨骼位置点分别对应于所述病服本体的前片102上的特定区域,所述人体的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对应于所述前片102上的第一开孔区,所述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对应于所述前片102上的第二开孔区,所述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对应于所述前片102上的第三开孔区。所述导联穿孔设置于所述开孔区,即所述第一开孔区设置第一导联孔104,所述第二开孔区设置所述第二导联孔105,所述第三开孔区设置所述第三导联孔106。使用时,将所述第一导联的电极贴片穿过所述第一导联孔104,粘贴在第一导联孔104所对着的人体体表的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将所述第二导联的电极贴片穿过所述第二导联孔105,粘贴在所述第二导联孔105所对着的人体体表的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将所述第三导联的电极贴片穿过所述第三导联孔106所对着的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即完成了导联线与人体的连接。在实现人体和监护装置等导联的同时,三个导联线的主线体贴合在病服上,没有直接接触皮肤,使得人体的皮肤不会因直接接触导联线而造成压痕,保护了病人的皮肤。
[003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导联穿孔还包括第四导联孔107和第五导联孔108,所述第四导联孔107设置于第四开孔区,所述第四开孔区设置于所述前片102与所述人体的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五导联孔108设置于第五开孔区,所述第五开孔区设置于所述前片102与所述人体的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对应的区域。
[0038]常用的五导联装置,连接人体体表的五个部位分别是: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胸骨左缘第四肋间、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和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这五个骨骼位置点分别对应于所述病服本体的前片102上的特定区域,所述人体的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对应于所述前片102上的第一开孔区,所述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对应于所述前片102上的第二开孔区,所述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对应于所述前片102上的第三开孔区,所述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对应于所述前片102上的第四开孔区,所述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对应于所述前片102上的第五开孔区。导联穿孔设置在相对应的开孔区,即所述第一开孔区设置第一导联孔104,所述第二开孔区设置所述第二导联孔105,所述第三开孔区设置所述第三导联孔106,所述第四开孔区设置所述第四导联孔107,所述第五开孔区设置所述第五导联孔108。使用时,将所述第一导联的电极贴片穿过所述第一导联孔104,粘贴在第一导联孔104所对着的人体体表的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将所述第二导联的电极贴片穿过所述第二导联孔105,粘贴在所述第二导联孔105所对着的人体体表的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将所述第三导联的电极贴片穿过所述第三导联孔106所对着的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将所述第四导联的电极贴片穿过所述第四导联孔107所对着的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将所述第五导联的电极贴片穿过所述第五导联所对着的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即完成了导联线与人体的连接。在实现人体和监护装置等导联的同时,五个导联线的主线体贴合在病服上,没有直接接触皮肤,使得人体的皮肤不会因直接接触导联线而造成压痕,保护了病人的皮肤。
[003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导联穿孔的覆盖面大于所述导联线的所述电极贴片的端面。所述导联穿孔的作用是穿过所述导联线,则所述导联穿孔的覆盖面大于所述电极贴片的端面,以方便将所述电极贴片穿过所述导联穿孔连接到人体。但是所述导联穿孔的直径过大的话就会导致病人的皮肤过多裸露,一方面阻挡压痕的效果不好,而且不利于保护病人隐私。因此将所述导联穿孔的的覆盖面优选略大于所述电极贴片的端面。
[0040]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导联穿孔在所述前片上的开口长度为10cm。将所述导联孔在所述前片上的开口长度优选为10cm,起到较好的阻挡压痕的同时又能较好地保护病人皮肤不至于过多裸露。
[0041]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病服,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前片102上设置有盖片109,所述盖片109盖合在所述导联穿孔110上。
[0042]本实施例提供的病服,在所述前片102上设置有盖片109,用于盖合所述导联穿孔110。病人在住院期间需要较长时间穿病服,但是使用监护仪等装置的时间可能只是手术及后续护理期间,因此在未连接导联线时,导联穿孔110的位置处于开口状态,一方面不利于保护病人隐私,另一方面容易因通风过多影响病人身体状况及伤口恢复。因此可以在所述导联穿孔110上设置所述盖片109,可选择的盖合在所述导联穿孔110上。所述盖片109与前片102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可以为将所述盖片109的上端、左端右端均与所述前片102缝合,留下所述盖片109的下端用于穿过所述导联线,但是此连接方式较为紧固,不利于导联前的皮肤清理和贴片粘贴等操作。优选将所述盖片109的一端与所述前片102连接,所述盖片109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片102可拆卸连接。优选将所述盖片109的上端与所述前片102缝合连接,所述盖片109的下端与所述前片102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利用自身重力盖合在所述导联穿孔110上,或者下端连接处设置纽扣,进行纽扣连接。
[004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病服本体的衣长为70cm-100cm。
[0044]现有的病服衣长属于短款,衣长一般为70cm,一方面不利于保护病人腹部及腰部位置的隐私,另一方面因为衣长较短容易受凉而影响病人健康。将所述病服本体的衣长设置为70-100cm,一方面保护了病人的隐私、阻挡腹部受寒等,而且不至于因衣长过长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
[004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前片102为一体结构。现有技术的病服,病服本体的前片102中线设置有纽扣,通过纽扣进行扣合。本实施例提供的病服,所述前片102为一体结构,没有设置纽扣、拉链等扣合结构,可以方便病人正穿或者反穿,增加反穿时的舒适度。
[004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所述衣服的前片102上设置有口袋,方便病人盛放东西,进一步提高了病服的舒适度。
[0047]以上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所述病服本体的前片设置导联穿孔,用于穿过导联线端部的电极贴片,将导联线隔离在病服之外,防止皮肤直接接触所述导联线造成压痕,以减少病人的不适感和压疮发生的风险。且将所述前领窝线的深度加深,以便气管切开或者相关手术时的导管放置和后期清理。进一步将所述衣长加长,以达到保护病人隐私且保暖的目的,将所述前片优选设置为一体结构,可以方便用户将所述病服正反穿,增设衣兜方便客户放置个人物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病服,极大程度得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00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病服,其特征在于,包括病服本体,所述病服本体包括前片、后片和两个衣袖,所述前片设置有用于穿过导联线的导联穿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片的前领窝线的深度为8cm-10c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病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联穿孔包括第一导联孔、第二导联孔和第三导联孔,所述第一导联孔设置于第一开孔区,所述第一开孔区设置于所述前片与人体的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导联孔设置于第二开孔区,所述第二开孔区设置于所述前片与所述人体的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三导联孔设置于第三开孔区,所述第三开孔区设置于所述前片与所述人体的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对应的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病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联穿孔还包括第四导联孔和第五导联孔,所述第四导联孔设置于第四开孔区,所述第四开孔区设置于所述前片与所述人体的左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五导联孔设置于第五开孔区,所述第五开孔区设置于所述前片与所述人体的右锁骨中线剑突水平处对应的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病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联穿孔的覆盖面大于所述导联线的电极贴片的端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病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联穿孔在所述前片上的开口长度为1cm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片上设置有盖片,所述盖片盖合在所述导联穿孔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病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片的一端与所述前片连接,所述盖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片可拆卸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服,其特征在于,所述病服本体的衣长为70cm-100c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片与所述前片结构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病服,属于医用服装领域,包括病服本体,所述病服本体包括前片、后片和两个衣袖,所述前片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导联线的导联穿孔。针对现有技术的病服在无法穿过导联线、使得病人在连接监护仪时容易被导联线压出压痕增加病人不适感和压疮发生风险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在病服上对应于导联贴片的位置设置有用于穿过导联线的导联穿孔的技术方案,达到了很好地保护病人在连接监护设备等的导联线时保护皮肤不会被压出压痕以减少病人不适感和压疮发生风险的技术效果。
【IPC分类】A41D13/12
【公开号】CN205197093
【申请号】CN201521048448
【发明人】韩芳, 唐冬霞
【申请人】韩芳, 唐冬霞
【公开日】2016年5月4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