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复方止痛合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3188阅读:8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七复方止痛合剂的制作方法
一、三七复方止痛合剂药物配方该药由123味中草药物组成复方制剂;由芦荟叶一味药为辅助配方。三七为全方君药,其余为臣佐使药。
三七1000g;血竭、当归、鸡血藤、小红参、紫金皮、独活、防风、威灵仙、透骨草、川芎、大黄、 虫、羌活、苍术、石菖蒲、防已、苦参、石膏、甘草、重楼、两面针、鱼腥草、三股筋、生首乌、苦茶叶各80g;桃仁、红花、水蛭、行夜、乳香、没药、紫参、丹参、茜草、茯苓、川牛夕、黄柏、败酱、荆芥、萆、赤芍、续断、钩藤、黄芪、木香、香附、子丁香、樟树皮、桑叶、辛荑、细辛、藿香、三棱、白芷各40g.草乌、川乌、附子、金蝎、蜈蚣、狗脊、拔葜、路路通、三分三、八角枫、雷公藤、独定子、叶下花、叶上花、鸟不宿、藤三七、七叶莲、五爪络、见血飞、栽秧花、吴茱萸、补骨脂、骨碎补、自然桐、桑寄生、丝瓜络、伸筋草、海桐皮、海风藤、石南藤、络石藤、虎杖、青风藤、忍冬藤、首乌藤、皂角刺、穿山甲、地龙各40g;秦艽、桂枝、麻黄、藁本、白术、木瓜、五加皮、杜仲、天麻、稀莶草、老鹳草、生地、枸杞子、松节各40g;黄连、黄芩、柴胡、连翘、白鲜皮、小白附子、白僵蚕、苍耳子、淫洋藿、土茯苓、臭灵丹、雪上一枝蒿、马钱子、洋金花、曼陀罗子各40g。
食用粮食酿造白酒65kg。
二、药液制法1、酒剂采用冷浸法浸渍。按配方将各种药材分作两类三七、血竭、天麻、穿山甲、 虫、全蝎、蜈蚣、水蛭、行夜、地龙10味药为一类,单独的浸渍,因血竭在酒中不易溶化,与三七合在一起,三七在酒中能溶化血竭;其余为一类。药材切碎或成颗粒状,经过加工炮制后放入陶器或玻璃器内,分三次加入配方所用的白酒,密盖浸渍。七日内每天搅拌一次,之后每周搅拌一次,二十日后取出第一次上清液,又加入白酒,浸渍二十日后取出第二次上清液,再加入白酒,浸渍二十日后取出第三次浸渍液,压榨药渣,然后将两类分别浸渍的三次药液混合,澄清过滤,即可装瓶密封。制成药酒后的药液,色为棕红色,40-42℃,气香味辛甘微温。三种药材浸渍前需单独加工后使用马钱子应炒泡后破碎,曼陀罗子应炒后捣碎,自然铜火锻后醋浸一夜辗成细粉。
2、酊剂按中药制剂学酊剂的制法制剂。
三、功能与主治三七复方止痛合剂复方制剂中配方用的123种中草药物,据《本草纲目》、《滇南本草》、《中药大辞典》中的记载,按各种药物具有的功能划分具有活血化瘀功能药物39种,理气行气调气药15种,舒筋活络药40种,止痛药68种,消炎消肿药20种,抗各种真菌药22种;按治疗各种疾病的主治划分能治风寒湿痹药物77种,治湿热痹药28种,治跌打损伤药24种,治皮肤瘙痒药物14种,治皮炎、疮、癣药38种。药物本身含有毒性药物10种,解毒药物20种;药性大热药物7种,大寒药物6种。
制成复方制剂后具有“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散瘀止痛、祛风化湿、除寒散热、消炎消肿、止痒杀菌”的七种功能,(以下简称七种功能)。
用于治疗以下四类疾病(1)各种不同类型的痹症(风湿病)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游走性风湿痛(臂、肘、腕、膝、腿、踝、胁、肋疼痛)、纤维组织炎(肌肉风湿痛)、肩周炎、骨髓炎(骨质增行、骨刺疼痛)、筋膜炎、神经炎、肌健炎、风湿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正头痛、坐骨神经痛、脑震荡后遗症瘀血疼痛、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落枕;(2)跌打损伤、瘀血炎症、肿胀疼痛;(3)风寒湿热疹、皮肤瘙痒;(4)皮炎、疮(痔疮、无名肿毒)、癣(手癣、足癣、股癣)上述四类简称不同的“四类”疾病。辅助配方单用芦荟叶一味药专治急症热痹,红肿热痛,则是在遇到此情况时,将芦荟叶经冰冻处理后,贴于患处,能很快将热毒除去,肿痛消除。上述“四类”疾病的患者有1000多人用该药作过治疗,有速效。
四、理论依据本发明以中医理论风湿病属痹症范畴的一种疾病为依据,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为指导。
1、根据我国新编的《现代风湿病学》一书,第一章第一节“中医学有关风湿性疾病发展简史”和第六十五章“祖国医学对风湿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概述”中记载,风湿病中医理论研究认为它是属于痹症范畴的一种疾病。痹症分类的名称较多,证候分型有30余型之多,1983年全国痹症会议确定的分型也有11类症型。为删繁就简中医仍以传统习惯以主要症状,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则为风湿热痹主证;风寒湿痹主证。虚证分为肝肾两虚主证;气血(阴)两虚主证。病因则为内因气血津精亏虚;外因风寒湿热六淫外袭。中医辩证施治中分类治疗则对实证型风湿热痹主证治则多用祛风化湿,清热通络;风寒湿痹主证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虚证型肝肾两虚主证治则补肾滋肝,祛风化湿;气血(阴)两虚主证治则益气补血,祛风化湿。这些论述是根据古今文献分析归纳作出的较完整概述。《现代风湿病学》一书中已有详细论述,这里不一一列举。
2、治疗风湿病,中医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古代许多医学家曾论述过治疗风湿病离不开治血。《中药大辞典》中,茜草条《本草经疏》云“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首乌条《本草正义》云好古谓“治肝风乃是阳不滋阴,水不养木,乃至肝木生风,此能补阴,则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亦其所宜”;秦艽条《本草徵要》云“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疗风无问久新”;狗脊条《本草述》云“治风湿,必用活血除风湿之剂”;清代《张氏医通》“对痹症,如行痹应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滇南本草》则论述说“人生之血,犹如地中之水。水行就下,故下流运行不息。滋养脏腑,贯彻经络,血为荣,气为卫,荣卫昼夜循环,运行不息。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肾纳血,脏得血能津,腑得血能润,目得血能视,舌得血能言,手得血能握,足得血能行。血随气行,气逆而血逆矣。如气血偏胜,劳伤动火,皆令失血,阳盛阴虚,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则为逆矣……”并在稀莶草条中论述说“未治风寒先治血,血静风自灭”。上述这些即是本药配方的主要理论依据,故在配方中的“七种功能”把“行气活血”放在前位,其余各种功能兼备,血药为主,突出重点,全方以文山三七为君药,因三七能治一切血病,三七与各种药物相互配合,既发挥各各药物互相配合的群体效力的功能,又各专其司,治疗四类不同各类疾病。
3、药物配方中配有大热药物7种,大寒药物6种,寒与热本属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是因为治风湿热痹,需要配以某些寒性药物,而治风寒湿痹,又需要某些热性药物。《本草纲目》中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的论述。远寒远热,即是不能太寒太热,寒热相配能相制,起到中和作用,将其大热大寒的性能减弱,既能达到治病目的,又无大热大寒之害。
在配方中,还配有毒性药物10种,主要是草乌、川乌、附子,雪上一枝蒿、雷公藤、八角枫、三分三、马钱子、洋金花、曼陀罗子这10种。川乌、附子,经泡制后,中医治风寒湿痹诸证属常用药。草乌因其性味大辛、大温、有大毒,则不轻用。《本草纲目》中该药与其他药物相配,能治“中风瘫痪、瘫痪顽风,诸风不遂,一切风症,年久麻痹,风湿痹,风湿走痛,膝风作痛……等多种风病有效”。雷公藤,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很好的疗效。八角枫,三分三有“祛风通络,散瘀镇痛”功能,又有麻醉和松驰肌肉的作用,属镇痛镇静药。马钱子有散血热,消肿止痛功能,能治风痹,骨痛骨折。雪上一枝蒿、洋金花、曼陀罗子均有祛风止痛功能,又是很好的消炎药物。选用上述的10种有毒药物加入配方是为了加强配方中“祛风化湿,除寒和消炎止痛”的功能。毒药治病是为“以毒攻毒”,故在配方中除配有甘草、防风、苦茶叶等多种解毒药物相克制之外,配方遵循岐伯所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在用量上加以严格限制,10种有毒药物仅为全方总量的6%,每一味则为6‰。
五、治疗方法内病外治,“异病同治,共性通治”的疗法,是本发明的主要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共性通治”的治疗方法,是发明人在研究治疗痹症中发现病有共性,药物也有共性;中医在辩证施治的治则中也有共性。如痹症分类的症型名称虽多,其主要症状则是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为风湿热痹主证;风寒湿痹主证。虚证为肝肾两虚主证;气血(阴)两虚主证。而实证和虚证两类,又是根据病因,内因气血津精亏虚;外因风寒湿热六淫外袭。两个方面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的共性特征。不同类型的痹症,在临床上的表现,也有许多共性表现的特征,如气血经络闭阻,瘀血炎症,肿胀疼痛,疼痛部位均在肢体的各关节部位,这些也有共性。在研究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主治、药物虽不相同,但它的功用主治,有许多药物又都具有同样的功能,药物同样有共性与个性,而一种药物有的具有多种功能,而多种药物在治疗某种疾病时,则又有共同的功能,这就按“异病同治,共性通治”疗法,提供了客观存在的条件。再就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辩证施治的治则中也有其共性治疗的特征,如对风湿热痹主证治则多用祛风化湿,清热通络;风寒湿痹主证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肝肾两虚主证治则补肾滋肝,祛风化湿;气血(阴)两虚主证治则益气补血,祛风化湿。在这四种治则中,都离不开祛风化湿,祛风除湿组方,其实就是离不开导致风湿病的外因风寒湿热六淫外袭这一共性特征,与共性对共性的治疗方法。所以,本发明在研究病有共性与个性,药物也有共性与个性,治疗方法也有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采用内病外治“异病同治,共性通治”的疗法组成由123味药物组合的配方,制成有前述“七种功能”治疗“四类”不同疾病的药物。这是与现在面市的许多治疗风湿病的药物;治疗跌打损伤的药物;治疗皮肤瘙痒的药物;治疗皮炎、疮、癣的药物不相同之处。而其他药物则无这综合的“七种功能”和上述“四类”不同疾病可以一齐治疗。
该药与内服药不同之处在于内服药,需经肠胃吸收,肝脏解毒,肾脏排泄,一些对治疗痹症疗效很好的药,因有一定毒性,无法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而该药纯属外用药,用药液直接外搽病痛部位,药力集中,经毛细孔吸收,深入肢体关节,气血经络,骨质等各患病部位,达到治病的目的,对人体五脏六腑无任何影响。只需按使用说明“禁止内服,勿染五官”使用安全方便。
权利要求
1.药物配方全方由123味中草药物组成复方制剂;由芦荟叶一单味药为辅助配方(单独使用,专治急症热痹,红肿热痛)。在复方制剂中文山三七为君药,其余为臣佐使药。三七1000g;血竭、当归、鸡血藤、小红参、紫金皮、独活、防风、威灵仙、透骨草、川芎、大黄、 虫、羌活、苍术、石菖蒲、防已、苦参、石膏、甘草、重楼、两面针、鱼腥草、三股筋、生首乌、苦茶叶各80g;桃仁、红花、水蛭、行夜、乳香、没药、紫参、丹参、茜草、茯苓、川牛夕、黄柏、败酱、荆芥、萆、赤芍、续断、钩藤、黄芪、木香、香附、子丁香、樟树皮、桑叶、辛荑、细辛、藿香、三棱、白芷各40g;草乌、川乌、附子、金蝎、蜈蚣、狗脊、拔葜、路路通、三分三、八角枫、雷公藤、独定子、叶下花、叶上花、鸟不宿、藤三七、七叶莲、五爪龙、见血飞、栽秧花、吴茱萸、补骨脂、骨碎补、自然铜、桑寄生、丝瓜络、伸筋草、海桐皮、海风藤、石南藤、络石藤、虎杖、青风藤、忍冬藤、首乌藤、皂角刺、穿山甲、地龙各40g;秦艽、桂枝、麻黄、藁本、白术、木瓜、五加皮、杜仲、天麻、稀莶草、老鹳草、生地、枸杞子、松节各40g。黄连、黄芩、柴胡、连翘、白鲜皮、小白附子、白僵蚕、苍耳子、淫洋藿、土茯苓、臭灵丹、雪上一枝蒿、马钱子、洋金花、曼陀罗子各40g。食用粮食酿造白酒65kg。
2.该药具有“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散瘀止痛、祛风化湿、除寒散热、消炎消肿、止痒杀菌”七种功能。是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痹症(风湿病)疼痛;跌打损伤,瘀血炎症、肿胀疼痛;风寒湿热疹,皮肤瘙痒;皮炎、疮(痔苍、无名肿毒)、癣(手癣、足癣、股癣)四类疾病的专用药物。
3.该药的三种剂型,酊剂、酒剂、气雾剂,均是外用药。酒剂药液用冷浸法浸渍。使用方法采用内病外治“异病同治,共性通治”的治疗方法,将药液直接外搽病痛部位,经毛细孔吸收、深入肢体关节、气血、经络、骨质等各患病部位,达到治病目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治疗各种不同类型痹症(风湿病)疼痛;跌打损伤、瘀血炎症、肿胀疼痛;风寒湿热诊、皮肤瘙痒;皮炎、疮(痔疮、无名肿毒)、癣(手癣、足癣、股癣)等四类不同疾病的专用药物配方。配方由123味中草药物组成复方制剂,由一单味药物芦荟叶作为辅助配方。经复方制剂制成的药液,具有“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散瘀止痛、祛风化湿、除寒散热、消炎消肿、止痒杀菌”的功能;由芦荟叶一味药为辅助配方,专治急症热痹,红肿热痛。该配方可制成酊剂、酒剂、气雾剂三种剂型,属外用药剂。
文档编号A61P29/00GK1375298SQ01102738
公开日2002年10月23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01年1月4日
发明者黄兆元, 黄明 申请人:黄兆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