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肝、脾疾患的丸药及生产方法

文档序号:1109877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肝、脾疾患的丸药及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中成药丸药,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及脾大等疾患的中成药丸药。
目前,在治疗肝硬化、腹水及脾大等疾患方面多采用中药保守治疗为主,且多着重于对并发症的处理。有的方剂对上述疾患虽有一定疗效,但一般均难以彻底治愈。如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剂《茵堇蒿汤化裁》,其配方为白花蛇舌草30g,半边莲30g,茵堇30g,枝子12g,大黄15g,砂仁15g,白术15g,苡仁30g,蒲公英30g,白芍30g,云苓15g,甘草6g。该方剂以清热解毒,除湿利水、柔肝为主,因而治愈率低。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研制一种治疗肝、脾疾患的丸药,达到标、本兼治,提高治愈率和显效率,缩短疗程等目的。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改进传统的用药原理,在背景技术基础上调整其配方,并将其制成便于服用和保存的丸药。传统医学认为肝硬化是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血吸虫感染及其它疾病转变而发病;其病机在于肝、脾、肾受病,气、血、水湿淤积腹中而成鼓胀。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变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造成弥漫性肝损害,临床以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本发明人则进一步认为此类病一般因病程日久,多虚、多淤且造成多个脏器受损,加之人体内水湿停留日久而化热积毒,湿毒蕴结而使病情加重所致。故仅着重于常规清热解毒、除湿利水难以根治。因而,本发明在传统清热、解毒、除湿利水的用药原理上增加软坚散结、活血化淤并以后者为主。因此,本发明包括白花蛇舌草、大黄、白芍;关键在于其配方还包括鳖甲、桃仁、甲珠、当归头、丹参、马蹄金、阴行草、党参、朱苓、木香、蜂蜜或饴糖;上述配方中各组份的配比按重量份计鳖甲3~6,桃仁、木香各2~4,甲珠3~4,当归头、朱苓、大黄各3~5,丹参4~6,白芍5~8,马蹄金6~12,阴行草、党参各4~8,白花蛇舌草4~10,蜂蜜或饴糖10~16。
上述组配方中还可包括泽泻3~5份或/和郁金3~5份,苡仁5~7份。而所述当归头,为秦归头,党参为潞参,大黄为四川牛耳大黄,鳖甲为生杀后取壳之鳖甲。在上述配方中的甲珠可采用其一倍量的龟板或鳖甲代替;而朱苓可采用云苓代替。
上述丸药的生产方法包括
A.首先将鳖甲或将活鳖宰杀后即取壳之鲜鳖甲用河沙爆炒至起白泡后,立即将其放入食醋中浸渍一下再取出待用;同时将除蜂蜜外的其余各组份分别洗净、烘干,待用;B.将炮制后的鳖甲及烘干待用的各组份分别粉碎、研细成末,待用;C.将研细成末的各组份按其配比分别称量并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所需重量份的蜂蜜调和、搓制成丸,即成。
本发明由于改变了传统用药原理,而重在软坚散结、活血化淤。因此在组方中加入具有消肿溃痛、搜风活络的甲珠,具有养阴清热、平肝熄风、软坚散结的鳖甲,活血祛淤、宁心安神、排脓止痛的丹参,及补血、和血,调经正痛、润燥滑肠的归头等组份;同时增加马蹄金(清热解毒、通络、化淤),阴行草(清热解毒、消肿化淤)配合白花蛇舌草以强化清热解毒功能;加之将其制成药丸,既便于服用、又便于存放。因此,本发明具有用药针对性强,标、本兼治,疗效明显,疗程短,治疗成本低且服用方便等特点。
实施例本实施例以制9kg丸药为例首先将活鳖宰杀后取甲壳,经白河沙爆炒至壳体起白泡并经浸醋处理后,研细成粉末;同时将桃仁、甲珠、秦归头、丹参、白芍、马蹄金、阴行草、白花蛇舌草、党参、泽泻、朱苓、郁金、大黄、苡仁、木香洗净、干燥后亦分别粉碎、研细成末,待用;然后称量鳖甲(粉,以下成份均为粉剂)400g、桃仁240g、甲珠400g、秦归头400g、丹参500g、白芍600g、马蹄金800g、阴行草600g、白花蛇舌草600g、潞参600g、泽泻400g、朱苓400g、郁金400g、大黄400g、苡仁600g、木香300g共入搅拌器、搅拌均匀后,陆续加入蜂蜜约1360g继续搅拌、调和均匀,再以每丸25g搓制成丸、共360丸,最后经蜡纸包覆、装盒即成。一般患者,每次服用2丸,日服3次,60天为一疗程。
本发明(药品名消症丸)795例临床观察总结一、观察时间1996年~2000年二、病例来源本临床观察病例为卫生院门诊、住院患者及村办医疗点门诊病人,共计795例。其中男性646例,女性149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年。
三、病例及临床表现病例均符合中医疾病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其中腹胀大610例;四肢消瘦610例;四肢浮肿115例;腹部脉络显露518例;脾大556例;两目及皮肤发黄470例;伴衄血、吐血181例;腹胀伴胸闷、气喘、不得卧158例。
四、治疗方法日服三次,每次服本发明蜜丸(消症丸每丸重25g)二丸,60天为一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
五、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腹胀,腹部脉络显露,四肢浮肿,两目及皮肤发黄均消失;脾大恢复正常。
2、显效上述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衄血、吐血已止,腹胀伴胸闷、气喘、不得卧明显减轻。
3、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4、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病情恶化。
六、治疗结果治愈481例,治愈率60.5%显效189例,显效率23.77%,有效48例,有效率6.04%;无效77例,无效率9.69%;总有效718例,总有效率90.3%。
典型病例陈××,男,59岁,已婚,初诊时间98年6月22日, 因腹胀2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5天,门诊以“早期肝硬化,浅表性胃炎”收治。就诊时查腹膨隆,少量腹水征,肝肋下约5cm,剑下约7cm,质中,脾肋下触及,右上腹轻压痛,双下肢II°水肿,自觉精神不振,倦怠无力,时觉心累,饮食不思。做肝B超示“包膜光滑,形态增大,右肝上下斜经15.2cm,四声见均质,门静门内径1.3cm”。提示早期肝硬化。查肝功正常,血常规示WBC9.6×10g/L,HB68g/L,N0.74,L0.18,E0.08。舌质淡,苔白腻,脉缓。
中医诊断鼓胀(脾虚湿盛)。
西医诊断1.肝硬化2.重度贫血伴低蛋白性水肿。
治疗用消症丸2粒,日服三次。
1疗程后复查,双下肢水肿消,精神转佳,食欲增强,B超示肝四声均质,B静脉1.0cm。血常规示WBC9.4×10g/L,HB96g/L,N0.70,L0.28,E0.02。复查时间98年8月24日。
雷××,男,30岁,农民,已婚。初诊96年5月16日
因倦怠无力半年,腹胀大伴身、目发黄,1月来诊。就治时述倦怠无力,口干口苦,饮食不思,大便结,尿黄,腹胀大不舒,右胁疼痛,查身黄目黄,腹胀大,肌张力正常,明显腹水症(中量)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略滑数。肝胁下未及剑下约4cm,质中,压痛。肝功示总胆31.30umOL/L,直胆21.00umOL/L,TTT20单位,r-GT35u/L,GPT200单位以上,GOT200单位以上,HBSAg阳性。肝B超示包膜较光滑,形态增大,回声稍增强,但未见团块及节结状图象,门静脉内径1.3cm,提示;肝硬化腹水。
中医诊断鼓胀(湿热内蕴)。
西医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肝损害。
治疗消症丸2粒,日服三次。
注意近期卧床休息。1疗程后腹胀明显减轻,黄疸消退,肝功好转。巩固一疗程后,自觉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恢复劳动。最后复查时间96年9月17日。
曾××,男性,49岁,工人,已婚。初诊99年11月2日 因腹胀大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来诊。诊时见精神不振,腹胀大如鼓,饮食不思,胸闷心累,尿少色黄,大便正常,口干微苦,舌质红,苔腻,脉弦数。查腹部膨隆,中量腹水症,移浊阴性。肝脾扪诊不满意。上腹轻压痛,腹壁静脉努张。双肾区无叩痛。查肝功正常。总蛋白55.5g/l,白蛋白29.9g/L,A/G1.2∶1。肝B超示“包膜较光滑,形态较小,回声增强,但未见明显团块及节结状图象,门静脉1.5cm,腹腔内可见中等度液性暗区”。提示肝硬化腹水。
中医诊断鼓胀(湿热内蕴,水气内结)。
西医诊断肝硬化代偿期(酒精性)治疗用消症丸2粒,日服三次。
治疗一疗程后,自觉症状减轻,腹水量减少。复查时间2000年元月5日陈××,女性,48岁,工人,已婚,初诊99年7月12日 因左肋下痞块4年,月经过多半月就诊。来诊时见精神不振,倦怠无力,头昏心难,面色无华,下腹疼痛,月经量多。腹部无明显隆突,肝肋下刚及,剑下约5cm,质中压痛,脾肋下8cm,质硬,轻压痛。下腹下痛,但无明显包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肝B超示“包膜光滑,形态稍增大,回声稍增强,门静脉内径1.5cm”。提示早期肝硬化。血常规显示WBC5.8×10g/L,HB63g/L,N0.68,L0.32。
中医诊断1.积聚一积证(正虚淤结)。
2.月经过多(气虚血亏)。
西医诊断1.早期肝硬化。
2.更年期综合症。
3.重度贫血。
治疗消症丸2粒,每日三次。
治疗1疗程后,症状有所减轻,查B超示,门静脉内径1.4cm,脾大。复查时间99年9月12日。
向××,女性,62岁。农民,已婚。初诊96年3月5日 因腹胀4月余,加重伴腹中振水声20天就诊。见精神不振,倦怠无力,腹胀大,腹中振水声,口干苦,饮食不思,大便稀溏,小便黄少。舌质红,苔薄,脉弦细略数。腹部膨隆,肝胁下约2cm,剑下约4cm,质中,表面有1-2个大小约1.5cm包块。脾扪不满意。移浊阴性,上腹轻压痛。肝B超示“肝脏形态变异,肝包膜增厚,内见2.0cm的无回声区,肝区普遍回声增强,门静脉1.4cm”。提示肝硬化腹水,查AFP阳性(廿)中医诊断膨胀(湿热内蕴,水气内结)。
西医诊断1.肝硬化失代偿期,2.原发性肝Ca。
治疗用消症丸2粒,日服三次,并积极对症处理。治疗一疗程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腹胀大更明显。复查时间96年5月29日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肝、脾疾患的丸药,该丸药包括白花蛇舌草、大黄、白芍;其特征在于该配方还包括鳖甲、桃仁、甲珠、当归头、丹参、马蹄金、阴行草、党参、朱苓、木香、蜂蜜或饴糖;上述配方中各组份的配比按重量份计鳖甲3~6,桃仁、木香各2~4,甲珠3~4,当归头、朱苓、大黄各3~5,丹参4~6,白芍5~8,马蹄金6~12,阴行草、党参各4~8,白花蛇舌草4~10,蜂蜜或饴糖10~16。
2.按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肝、脾疾患的丸药;其特征在于其配方中还可包括泽泻3~5份或/和郁金3~5份,苡仁5~7份。
3.按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肝、脾疾患的丸药;其特征在于配方中党参为潞参,大黄为四川牛耳大黄,鳖甲为生杀后取壳之鳖甲。
4.按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肝、脾疾患的丸药;其特征在于配方中的甲珠可采用其一倍量的龟板或鳖甲代替;而朱苓可采用云苓代替。
5.按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肝、脾疾患的丸药;其特征在于该生产方法包括A.首先将鳖甲或将活鳖宰杀后即取壳之鲜鳖甲用河沙爆炒至起白泡后,立即将其放入食醋中浸渍一下再取出待用;同时将除蜂蜜外的其余各组份分别洗净、烘干,待用;B.将炮制后的鳖甲及烘干待用的各组份分别粉碎、研细成末,待用;C.将研细成末的各组份按其配比分别称量并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所需重量份的蜂蜜调和、搓制成丸,即成。
全文摘要
该发明属于一种治疗肝、脾疾患的丸药及其生产方法。以鳖甲、桃仁、甲珠、当归头、丹参、马蹄金、阴行草、党参、朱苓、木香、白花蛇舌草、大黄、白芍为主要成份,并按要求或经炮制后,或经洗净、干燥后研细成末,再按配比混合并加入蜂蜜调和、搓制成丸。该发明改变了传统用药原理,着重于软坚散结、活血化瘀,辅之清热解毒、除湿利水。因而具有针对性强、标、本兼治、疗效明显、疗程短、治疗成本低且服用方便等特点。
文档编号A61P1/16GK1370565SQ0110715
公开日2002年9月25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0日
发明者杨健 申请人:杨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