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48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外科器械。尤其是一种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
医学上对脊椎(既腰椎或胸椎)骨折的治疗方法不外乎手术、静养锻练和三点支撑等几种方法。当采用手术方法风险性大,费用昂贵,患者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很重。尤其对于压缩性骨折,使脊柱变形但还没出现神经严重被压病症的患者,进行手术得不赏失,采用静养锻炼法,治疗时间长,患者不易坚持,效果不显著;采用三点支撑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安全疗法。最早采用制造石膏背心来实现,但负重达十多斤,而且石膏背心成型后不能再改变形状,不能及时取换,患者行动不便,痛苦大;改用泡沫塑料支撑用布带缠是一种因人固定不变的支撑,而且不亚观,不灵活患者行动不便,缠紧力不易调。本人设计的专利"三点式脊椎骨折复位及保持器"(ZL00235114.5)解决了即能完成脊椎骨折复位又能完成复位后的保持功能,而且施力可调的特点。但因采用杆系器械所占空间较大,不能贴符体形,调力机构还较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施力调整方便,尺寸多向可调,而且顶压力随意可调,摘、上架十分方便,美观大方,随人体体形的即能完成脊椎骨折复位又能完成复位后的保持功能的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包括上支具、纵支梁、横支梁、下支具、加力带、护肋垫、后支具及肩带等组成。
上支具和下支具与纵支梁用转轴接合器相连;纵支梁由上纵梁与下纵梁组成,用连接螺钉连为一根。横支梁分左横梁与右横梁两部分,也用螺钉连为一根,左横梁与右横两端通过端板铆着加力环;纵支梁与横支梁用螺钉相连组成本实用新型的主体。
加力带为两根穿有护肋垫与后支具的软质带。加力带的两端设计有粘扣,并穿入左横梁与右横梁的加力环中。
上支具由弹力支板、肩环等组成。肩带一端穿入上支具的肩环中,另一端铆在后支具的上端。
如上便组成本实用新型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
使用时上支具位于人的胸部,下支具位于尺骨联合处,后支具位于人的背部的脊椎(腰椎或胸椎)的骨折处。拉紧加力带的两端头则使上、下支具与后支具向内靠拢产生压力,使骨折处复位,粘扣粘合后保持复位壮态,即实现三点支撑疗法的功能。
上、下支具由弹簧钢板及海棉体等组成,增大了承压面积和舒服程度。上支具设计有肩环用以穿入肩带。
纵支梁由上纵梁、下纵梁和连结螺钉组成。上纵梁与下纵梁的相接处加工多孔(及螺纹孔)螺钉穿入不同的孔可改变纵支梁的长度,以使本实用新型适应不同高度的患者使用。
横支梁的左、右横梁也有多孔,用以调整横支梁的长短,以使本实用新型适应不同腰围的患者使用。
加力带的两端设计有粘扣结构,当拉动加力带时便代动上、下支具与后支具靠拢,实现对脊椎的加压,当压力适当后可将粘扣粘牢,完成骨折脊椎的复位与支撑功能。加力的大小可随意调整,保证理想的、良好的治疗效果。
护肋垫采用海棉体结构,以分散加力带对两肋的压力。
肩带连接在上支具与后支具之间,以保证患者站立运动时使本实用新型不至于下滑。
根据病情可及时调整压力以保持脊椎在最佳位置进行保持治疗。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三点压力点可随意愿方便的进行调整并满意固定。
2、上、下支具与后支具为弹板、海棉结构且上、下支具与纵支梁用转轴结合可自动调整压力点角度,使压力均布、舒适。
3、对于不同体高、不同体形的患者可通过纵支梁、横支梁的长短调整来实现,而且是通过螺钉穿孔位置来调整的,方便、简单、易行。
4。加力带采用粘扣结构,通过拉动加力带施力,施力大小任意确定。粘合后便可予以可靠固定,即压力调节方便、随意、固定牢固。
5、整体采用弹簧钢板成形制成。重量轻,贴近体形、美观大方。
6、采取本实用新型可使患者带上后立即自由行走运动。
7、本实用新型是一个不用手术的治疗装置,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纵支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支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加力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护肋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后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是板式脊椎骨折复位及保持器。它是由上支具1、纵支梁2、横支梁3、下支具4、加力带5、护肋器6、后支具7、肩带8、转轴结合器9等组成,如
图1所示。
上支具1由弹力支扳1-1、牛皮垫1-2、海棉体1-3、垫套1-4、肩环1-5组成,如图2所示。
如图3所示,纵支梁2由上纵梁2-1、下纵梁2-3及连接螺钉2-2组成。上纵梁2-1与下纵梁2-3是用弹簧钢板压成U槽结构并弯成弓形体,以与人的体形相近,在其上加工有多个螺纹孔,,以便用连接螺钉2-2将二者连固。选择不同螺纹孔,可调整纵支梁2的长短来适应不同身长的患者。
横支梁3由左横梁3-1、螺钉3-5、右横梁3-2、端板3-3、加力环3-4等组成。左横梁3-1、右横梁3-2均用压成U型的弹簧钢板并弯成弓形体,以与人的体形相近。端板3-3与加力环3-4铆合在两端;左横梁3-1、右横梁3-2上相对应的位置加工多个孔,用螺钉3-5将二者穿合为一体。如图4所示。选择不同的孔可改变横支梁3的长短,以适应患者的体形。
下支具4与上支具2的结构型式相似。
加力带5由粘扣5-1、带体5-2等组成。改变粘扣粘合位置可改变加力带的长短,如图5所示。
如图6所示。护肋垫6由垫套6-1、海棉体6-2、牛皮垫6-3、跨带6-4组成。其材料均为软质物质,用以保护两肋不至因加力带5加力时产生不适感觉。
后支具7由垫套7-1、海棉体7-2、牛皮垫7-3、弹力板7-4组成。弹力板7-4用弹簧钢板制成框架式结构,如图7。改变弯形以适应患者体形。
肩带8为一软质材料带。如
图1-7所示。上支具1的弹力板1-1用转轴结合器9与上纵梁2-1相连形成可转结合。
用螺钉3-5穿过左横梁3-1、右横梁3-2的孔(使横支梁3的长短为患者体宽)后拧在上纵梁2-1的相应螺纹孔中,改变上下孔的拧入位置可调节横支梁3相对纵支梁2的上下位置,用以调节后支具7的上下位置。如
图1所示。以使后支具7调整在脊椎骨折点的正确位置。
用连接螺钉2-2穿入上纵梁2-1的孔再拧入下纵梁2-3的相应螺纹孔中,可调整上支具1和下支具4的相对位置以便使上支具1准确在患者锁骨下的胸骨上,使下支具4准确位于患者尺骨联合处。
将穿有护肋垫6、后支具7的两条加力带5的代粘扣的两端分别穿入横支梁3的两端,拉动加力带5时,便使后支具7与上支具1、下支具4对人体加力,后支具7压着脊椎骨折处使其复位。复位后粘合粘扣5-1则处于保持功能。
将肩带8穿入上支具1的肩环1-5中粘固。
这样患者便可很容易的从卧床状态站立起来进行行走运动。
权利要求1.一种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它由上支具、纵支梁、横支梁、下支具、加力带、护肋垫、后支具及肩带等组成,其特征在于上支具、纵支梁、下支具用转轴结合器相连,纵支梁、横支梁用螺钉相连,组成本实用新型的主体,加力带分别穿有护肋垫及后支具,加力带穿入左横梁和右横梁的加力环中;肩带一端穿入上支具的肩环中,另一端铆在后支具的上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其特征在于纵支梁由上纵梁与下纵梁组成,其相连处加工多孔,螺钉穿入不同的孔可改变纵支梁的长短,使本实用新型适应不同身高的患者使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其特征在于横支梁分左横梁与右横梁两部分,其上也有多孔,用螺钉结为一根。调整横支梁长短以适应不同腰围的患者使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其特征在于加力带的两端设计有粘扣结构,当拉动加力带时便代动后支具与上、下支具靠拢实现脊椎加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其特征在于护肋垫采用海绵结构。
专利摘要一种骨外科器械——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它由上支具、纵支梁、横支梁、下支具、加力带、护肋垫、后支具及肩带等组成。板式脊椎骨折复位保持器是一个不手术无创伤治疗脊椎(腰椎或胸椎)骨折的器械。其结构紧凑、施力调整方便、尺寸多向可调、随人体体形。既能完成脊椎骨折复位又能完成复位后的保持功能。本实用新型可使患者带上后立即自由站立作行走运动。因不手术,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压力,避免手术带来的负效应。
文档编号A61F5/05GK2496425SQ0123416
公开日2002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1年8月18日
发明者汤福刚 申请人:汤福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