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71657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所属领域本发明涉及治疗疫症,即传染性疾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的技术领域,尤其是能够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传染、非典型肺炎、流感及细菌传染性疾病,即温疫的一种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期,因病毒、细菌致病非常严重和普遍流行,并且其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流感病毒等传染性疾病时有流行传染,近期发生的“非典”病毒,这一突如其来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流行速度快,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且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国际、国内、中医、西医都没有针对此类疾病在预防上有效而且能够达到治愈目的的药物,也使之成为世界医学的一大难题。
由于病毒、细菌致病的发病快,传染流行性强,病情发展快,病理变化复杂,一经发病,在数日内肌体整体即遭破坏,导致各种免疫机能下降、失调,即中医所说的“正气大伤”,治宜以“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最早对病毒、细菌的认识为伤寒瘟病,时病瘟疫等。干百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瘟疫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瘟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如《礼杞·月令》中记载“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说明瘟疫与气候、环境有关,中医称之“邪气”,也包含“瘟疫”,即传染病。厉代都有瘟疫流行,甚则连年不断,古籍中均有记载,如张仲景《伤寒论》等,其中对发病迅速,病因不明,发病群体广、演变过程等均有精壁论述,并总结出多种治疗方法和防治措施。经过历代医药学家不断充实完善,逐渐形成了瘟病学体系,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有效地控制传染,并有效杀伤病毒,根据中医药数千年来在流行病的防治方面丰富的预防和治疗经验,认为病毒致病属瘟疫范畴,在病毒学、细菌学没有诞生的年代里,将瘟疫归结为“外感邪气,内伤七情”,以正气大伤、免疫力低下而致病。因此,应用中医药治疗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为在防治和治疗传染性疾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了中医药辩证施治原则,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并且积极地利用中医学资源,使其科学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也为中医药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瘟疫大多为外感邪气,内伤七情,因此在治疗中应遵循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扶正祛邪辩证施治原则。
在我国近期流行的“非典”防治中,史常永教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数十年对传染病防治的经验,他认为对烈性传染病,在发病机制、临床治疗都是探索阶段,采用中西医结合效果是防治重要途径。但对不明病原的传染病流行,应采用中医药治疗是极其有效的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疫毒灵”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是针对病毒、细菌,如瘟疫、非典等传染性极强的病症的致病特点,而研制的“疫毒灵”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它是以提高肌体免疫力、抗病毒、抗菌的中医整体观念,协调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以提高肌体的综合免疫力。
本发明是史常永教授集深厚的医学功底和数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古方“玉屏风散”为基础,加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共同组成扶正祛邪、益卫固表,清热解毒之方剂;并经科学加工制成颗粒剂或口服液,用于防治因病毒、细菌所引起的各种传染病。该药以平衡气血阴阳,根据正邪相争所表现的症候辩证施治,攻补兼备,调护正气的同时达到祛邪目的,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20~60)∶(15~40)∶(15~35)∶(15~40)∶(20~30)∶(15~35)∶(5~15)。
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20~60)∶(15~40)∶(15~35)∶(15~40)∶(20~30)∶(15~35)∶(5~15);它的制备方法是(1)按上述重量比取黄芪、白术、双花、射干,加浓度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1.0~1.5小时,收集挥发油A备用;醇提取液回收乙醇,在温度为60℃时,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15,得醇提取液B,备用;(2)按上述重量比取防风、大青叶、甘草,与上述黄芪、白术、双花、射干药渣混合,加入4~6倍量的水煎煮60~100分钟,过滤,在温度为60℃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15,加入乙醇使溶液含醇量达到70%,静置、过滤,得滤液C,备用;(3)将上述滤液C与醇提取液B混合均匀,在温度为60℃时,浓缩至相对密度1.30~1.35的稠膏,加入稠膏的20%~40%量的辅料,制成软材,制粒,在烘箱中30~45℃的低温中烘干3~5小时,整粒,喷入挥发油A,密闭45-100分钟,分装,即得。
所述的辅料可以为淀粉。
本发明的优点是取材无贵重之品,所用中药来源充足,无奇缺,其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设备投入少,适于大生产。本发明无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服之安全可靠,具有对流行和传染性疾病可以起到防治的作用,本发明是针对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而科学地筛选药物,总有效率为93%,对由此而产生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因此对病毒、细菌,如瘟疫、非典等传染性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适合推广应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广阔。
本发明应用疗效确切,经筛选、加减、科学地加工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且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通过扶正祛邪、益卫固表、清热解毒达到防治目的,并且其效果非常显著,本品可制成颗粒剂或口服液。
下面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疫毒灵”的临床效果情况由辽宁省中医研究院提供临床实验报告。
一、应用“疫毒灵”和抗病毒口服液的疗效比较“疫毒灵”山辽宁中医研究院生产。
抗病毒口服液由市售药品。
时间2003年4~6月份有“非典”疫情时实验时间60天1、方法选取流感临床病例共400例,其中男179例,女221例。年龄最大者81岁,最小者3岁,平均年龄46.2岁。病程最长者2个月,最短者1周。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0例。
治疗组服用“疫毒灵”口服液,一日3次,每次10克,温开水冲服,或灌服,确诊时开始服用,用药后1周、2周复查。
对照组服用抗病毒口服液,一日3次,每次10ml克,温开水送服,或灌服,确诊时开始服用,用药后1周、2周复查。
2、小结治疗组显效者163例,有效者28例,无效1例;有效率93%,显效率为80%,无效率为4.5%。
对照组显效者25例,有效者4例,无效6例;有效率85.1%,显效率为76%,无效率为15%。
二、结论从以上临床观察结果来看,治疗组的病程期比原病程期缩短,无任何不适,自觉症状好转。总有效率93%,显效率80%,无效率为4.5%。对照组总有效率85.1%,显效率为76%,无效率为1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并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也证明了该药对流感病毒的侵害具有明显疗效,并且用药后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药效肯定,便于服用,不易复发,并且巩固使用疗效更好,尤其对病毒性传染、非典型肺炎、流感及细菌传染性疾病患者效果甚佳。其有益的预防作用,可以在预防“非典”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能为阻止非典疫情的进入起到关健性的作用。
下面是药理实验
一、实验动物大鼠取体重300±20g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服用“疫毒灵”颗粒剂,每日三次,每次5克(按体重/公斤),连续服用7天。
对照组正常食物喂养。
结论治疗组的大鼠明显延长了游泳耐疲劳时间,测定血浆皮质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肾上腺重较重,说明“疫毒灵”中的黄芪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提高了大鼠的抗应激能力。
二、实验动物小鼠取体重20±2g小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服用“疫毒灵”颗粒剂,每日三次,每次0.5克(按体重/公斤),连续服用7天。
对照组正常食物喂养。
结论治疗组的小鼠因服有含黄芪的“疫毒灵”颗粒剂,增加了其3H亮胺酸参入肝脏和血清蛋白的速率可促进蛋白质的更新。对小鼠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增强作用,治疗支气管炎20天后,IgG、IgM、IgA均升高。
三、实验动物兔取体重20±0.2g兔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服用“疫毒灵”颗粒剂,每目三次,每次10克,连续服用7天。
对照组正常食物喂养。
结论治疗组的兔因服有含黄芪的“疫毒灵”颗粒剂,对兔的红细胞有稳定作用,口服或静脉注射能对抗组胺和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口服可抑制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趾底肿胀。静脉注射引起麻醉猫或大鼠血压明显下降,此作用不为苯海拉明或阿托品所阻断。
总论因本发明“疫毒灵”颗粒剂中主要成份为黄芪,因黄芪中含有胆硷、甜菜硷、叶酸、氨基酸、多糖、黄酮、苷类等多种活性成份。黄芪多糖、蛋白等大分子部分具有抗病毒、促进抗体形成、延长细胞体外存活等活性,黄酮类部分具有抗病毒、抗菌作用。苷类具有延长细胞体外存活,促进免疫反应,抗病毒等活性。可见黄芪在方中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佐以双花、大青叶、射干等,增强其抗病毒和抗菌功效,以清热解毒、扶正固表,益气驱邪。甘草调和诸药,并药味甘甜,便于服用。
功能和作用强心、利尿、降压、保肝、润肺等,增强肌体免疫力和毛细血管的抗渗透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抗菌作用。
主治用于防治因病毒、细菌引起的各种传染病,如流感、非典型肺炎及细菌传染性疾病;具有清热解毒、益卫固表、扶正祛邪的功效。
剂型颗粒剂或口服液。
用法及用量(1)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日三次,每次一袋,每袋10克。
(2)口服液一日三次,一次1袋,一袋100/ml。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
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30∶15∶15∶20∶20∶15∶5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30∶15∶15∶20∶20∶15∶5
它的制备方法是(1)按上述重量比取黄芪30g、白术15g、双花20g、射干15g,加浓度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1.0小时,收集挥发油A备用;醇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60℃)1.15,得醇提取液B,备用;(2)按上述重量比取防风15g、大青叶20g、甘草5g,与上述黄芪、白术、双花、射干药渣混合,加入4倍量,即480ml的水,煎煮60分钟,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60℃)1.15,加入乙醇使溶液含醇量达到70%,静置、过滤,得滤液C,备用;(3)将上述滤液C与醇提取液B混合均匀,浓缩至相对密度(60℃)1.30的稠膏,加入稠膏的20%,即24g的淀粉,制成软材,制粒,在烘箱中30℃的低温中烘干3小时,整粒,喷入挥发油A,密闭45分钟,分装,即得。
实施例2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35∶28∶25∶30∶25∶25∶10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35∶28∶25∶30∶25∶25∶10它的制备方法是(1)按上述重量比取黄芪350g、白术280g、双花300g、射干250g,加浓度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1.2小时,收集挥发油A备用;醇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60℃)1.15,得醇提取液B,备用;(2)按上述重量比取防风、大青叶、甘草,与上述黄芪、白术、双花、射干药渣混合,加入5倍量,即8900ml的水,煎煮80分钟,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60℃)1.15,加入乙醇使溶液含醇量达到70%,静置、过滤,得滤液C,备用;(3)将上述滤液C与醇提取液B混合均匀,在温度为60℃时,浓缩至相对密度1.33的稠膏,加入稠膏的30%,即350g的淀粉,制成软材,制粒,在烘箱中38℃的低温中烘干4小时,整粒,喷入挥发油A,密闭65分钟,分装,即得。
实施例3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40∶40∶35∶40∶30∶35∶15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40∶40∶35∶40∶30∶35∶15它的制备方法是(1)按上述重量比取黄芪4000g、白术4000g、双花4000g、射干3500g,加浓度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1.5小时,收集挥发油A备用;醇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60℃)1.10,得醇提取液B,备用;(2)按上述重量比取防风3500g、大青叶4000g、甘草1500g,与上述黄芪、白术、双花、射干药渣混合,加入6倍量,即147000ml的水,煎煮100分钟,过滤,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60℃)1.10,加入乙醇使溶液含醇量达到70%,静置、过滤,得滤液C,备用;(3)将上述滤液C与醇提取液B混合均匀,浓缩至相对密度(60℃)1.35的稠膏,加入稠膏的40%,即4900g的辅料,制成软材,制粒,在烘箱中45℃的低温中烘干5小时,整粒,喷入挥发油A,密闭100分钟,分装,即得。
权利要求
1.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20~60)∶(15~40)∶(15~35)∶(15~40)∶(20~30)∶(15~35)∶(5~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20~60)∶(15~40)∶(15~35)∶(15~40)∶(20~30)∶(15~35)∶(5~15);它的制备方法是(1)按上述重量比取黄芪、白术、双花、射干,加浓度为70%的乙醇回流提取1.0~1.5小时,收集挥发油A备用;醇提取液回收乙醇,在温度为60℃时,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15,得醇提取液B,备用;(2)按上述重量比取防风、大青叶、甘草,与上述黄芪、白术、双花、射干药渣混合,加入4~6倍量的水煎煮60~100分钟,过滤,在温度为60℃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15,加入乙醇使溶液含醇量达到70%,静置、过滤,得滤液C,备用;(3)将上述滤液C与醇提取液B混合均匀,在温度为60℃时,浓缩至相对密度1.30~1.35的稠膏,加入稠膏的20%~40%量的辅料,制成软材,制粒,在烘箱中30~45℃的低温中烘干3~5小时,整粒,喷入挥发油A,密闭45-100分钟,分装,即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料可以为淀粉。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治疗病毒性传染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由下述原料按重量比组成黄芪∶白术∶防风∶双花∶大青叶∶射干∶甘草=(20~60)∶(15~40)∶(15~35)∶(15~40)∶(20~30)∶(15~35)∶(5~15)。优点是取材无贵重之品,所用中药来源充足,无奇缺,无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服之安全可靠,其应用疗效确切,经筛选、加减、科学地加工以达到对流行性和传染性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即通过扶正祛邪、益卫固表、清热解毒达到防治目的,其效果非常显著,适合推广应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广阔。总有效率为93%,对由此而产生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因此对病毒、细菌,如瘟疫、非典等传染性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档编号A61P31/12GK1539468SQ200310104999
公开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3日
发明者史常永, 王玉琢 申请人:史常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