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滴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4629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六味地黄滴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肾阴双虚的中药丸剂,特别涉及一种滴丸剂。
背景技术
六味地黄滴丸自古有“三补三泻”之说。它在选药组方上,在用3个滋阴药的基础上,又用3个“泻”药监制之,是攻补兼施,阴中求阳,中药中可谓绝无仅有。
六味地黄滴丸是我国北宋小儿科名医钱乙根据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补肾的代表方八味肾气丸化裁而成,是专补肾阴的一代名方,被认为是为后代开创了滋阴大法。现已被广泛用于成人因肾阴亏虚引发的各种病症,并以其精当严谨的组方、确切的疗效,使用上安全可靠,而成为经典名方。精选各地上好药材,纯天然药物,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利用中医辩论治的原则,扶正固本,标本兼治。功能主治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
目前六味地黄丸配方成药细分为六味地黄丸(水丸)、(浓缩丸)、颗粒、口服液、冲剂(无糖型)、合剂、软胶囊六种剂型,但没有滴丸剂型。根据循证医学证明,六味地黄胶囊、片剂、软胶囊的疗效并不比六味地黄丸好,而滴丸在丸剂之中科学浓缩程度高,比一般现有丸剂服用量小,生物利用度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肾阴两虚的六味地黄滴丸。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配方熟地黄 16-8份山茱萸 8-4份山 药 8-4份牡丹皮 6-12份茯 苓 6-12份泽 泻 6-12份上述原料药配方特别优选为熟地黄 16份山茱萸 8份山 药 8份牡丹皮 6份茯 苓 6份泽 泻 6份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牡丹皮水蒸馏取挥发油后备用;(b)将山茱萸用70%的乙醇提取得乙醇液,浓缩得浸膏;(c)将地黄、山药及泽泻水煮取水液,用70%的乙醇提纯,取醇液浓缩得浸膏;(d)将茯苓用温水浸泡后得浸膏;(e)将上述b、c、d步骤所得浸膏合并后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喷入挥发油,加适量吐温-80制成土膏溶液。按稠膏与基质的比例1∶0.5-1.5取基质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加热溶融后,加入稠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保持温度在60-90℃,滴入液体石蜡中(0-5℃),滴制成丸。每丸重40-100毫克。
本发明提供的新剂型-六味地黄滴丸,其优点在于起效快、服用量小、服用和携带方便,口感好,可进行定性定量的质量检测,稳定性好。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制备方法。
实施例1 六味地黄滴丸处方熟地黄 160克 山茱萸(制) 80克 牡丹皮 60克山药80克 茯苓60克 泽泻60克制法以上六味,牡丹皮蒸馏,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山茱萸用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5-2.0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熟地黄、山药及泽泻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30(55摄氏度)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0%,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与上述山茱萸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备用;茯苓加水煮沸后,于80摄氏度温水浸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3(60摄氏度)的浸膏,与上述备用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喷入挥发油,加适量吐温-80制成土膏溶液。按与稠膏的比例1∶1取聚乙二醇-6000,加热溶融后,加入稠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保持温度在60-90℃,滴入液体石蜡中(0-5℃),滴制成丸。每丸重100毫克(每次服用3-4丸,每天服用2次)。
实施例2 六味地黄滴丸处方熟地黄 160克 山茱萸(制) 80克 牡丹皮 60克山药80克茯苓60克 泽泻60克制法以上六味,牡丹皮蒸馏,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山茱萸用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2.0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熟地黄、山药及泽泻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30(50摄氏度)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0%,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与上述山茱萸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备用;茯苓加水煮沸后,于80摄氏度温浸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3(50摄氏度)的浸膏,与上述备用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喷入挥发油,加适量吐温-80制成土膏溶液。按与稠膏的比例1∶1取聚乙二醇-4000,加热溶融后,加入稠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保持温度在60-90℃,滴入液体石蜡中(0-5℃),滴制成丸。每丸重50毫克(每次服用6-8丸,每天服用2次)。
实施例3 六味地黄滴丸处方熟地黄 160克 山茱萸(制) 80克 牡丹皮 60克山药80克 茯苓60克 泽泻60克制法以上六味,牡丹皮蒸馏,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山茱萸用70%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2.0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备用。熟地黄、山药及泽泻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50摄氏度)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0%,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与上述山茱萸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备用;茯苓加水煮沸后,于80摄氏度温浸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50摄氏度)的浸膏,与上述备用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喷入挥发油,加适量吐温-80制成土膏溶液。按与稠膏的重量比例1∶1取聚乙二醇-6000,加热溶融后,加入稠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保持温度在80℃,滴入液体石蜡中(0-5℃),滴制成丸。每丸重80毫克(每次服用4丸,每天服用2次)。
试验例下面结合试验例进一步阐明有效效果。
1、一般资料临床治疗患者30例,其中男9例,女21例。
年龄20-40岁12例,40岁以上18例2、中医诊断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部分患者四肢无力、盗汗、阴虚。
3、治疗方法药物每丸重100毫克六味地黄滴丸。
服用方法每日二次,每次3-4丸。早晚各一次。
治疗时间根据病情定,一般服用半个月-2个月。
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观察2个月健康状况稳定。
有效症状有明显减轻。
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者。
5、治疗效果显效90%有效10%无效0%总有效率100%
权利要求
1.一种六味地黄滴丸,其原料药配方如下熟地黄 16-8份山茱萸 8-4份山 药 8-4份牡丹皮 6-12份茯 苓 6-12份泽 泻 6-12份其制备方法是a、牡丹皮水蒸馏取挥发油后备用b、将山茱萸用70%的乙醇提取得乙醇液,浓缩得浸膏;c、将地黄、山药及泽泻水煮取水液,用70%的乙醇提纯,取醇液浓缩得浸膏;d、将茯苓用温水浸泡后得浸膏;e、将步骤b、c、d所得浸膏合并后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喷入步骤a所得挥发油,加适量吐温-80制成浸膏溶液;取基质加热溶融后,加入稠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保持温度在60-90℃,滴入液体石蜡中(0-5C),滴制成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味地黄滴丸,其特征是在于原料药配方的优选比例如下熟地黄 16份山茱萸 8份山 药 8份牡丹皮 6份茯 苓 6份泽 泻 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味地黄滴丸,其特征在于从牡丹皮中提取的挥发油中含有丹皮酚,山茱萸提取物中含有熊果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味地黄滴丸,其特征在于滴丸基质的加入量与稠膏的重量比例为0.5-1.5∶1,基质优选为聚乙二醇-4000至聚乙二醇-6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味地黄滴丸,其特征是在于滴丸丸重为40毫克-100毫克/丸。
全文摘要
一种六味地黄滴丸,由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为原料加基质按下述方法制备(1)将牡丹皮水蒸馏取挥发油后备用(2)将山茱萸用70%的乙醇提取得乙醇液,浓缩得浸膏;(3)将地黄、山药及泽泻水煮取水液,用70%的乙醇提纯,取醇液浓缩得浸膏;(4)将茯苓用温上浸泡后得浸膏;(5)将浸膏合并后,喷入挥发油,加适量吐温-80制成土膏溶液。取聚乙二醇,加热溶融后,加入稠膏及挥发油增溶液,搅拌均匀,保持温度在60-90℃,滴入液体石蜡中(0-5℃),滴制成丸,每丸重10-300毫克。具有起效快、口感好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P1/00GK1666763SQ200410014269
公开日2005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8日
发明者张言军 申请人:张言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