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6454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制剂,具体地说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
背景技术
湿疹、皮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颇为棘手。目前使用的药物大都见效慢、疗程长,不能除病根、易复发,部分药物还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现有技术中未检索出对上述皮肤病有良好治疗效果,且无毒副作用的中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上述皮肤病有良好治疗效果且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制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多种中草药为原料制备成一种中成药。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荆 芥500-600防 风500-600 蝉 蜕300-360乌梢蛇500-600僵 蚕500-600 白鲜皮750-900苦 参750-900泽 泻500-600 石 膏1500-1800知 母500-600当 归1000-1200 地 黄1000-1200甘 草300-360。
制备本发明中药制剂的优选配方是荆 芥530-580防 风500-550 蝉 蜕300-330乌梢蛇550-600僵 蚕530-580 白鲜皮800-850苦 参800-850泽 泻500-550 石 膏1600-1700知 母530-580当 归1000-1100 地 黄1100-1200甘 草330-360。
本发明中药制剂可为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丸剂、糖桨剂、含片、泡腾片、分散片。
中医认为,湿疹、皮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皮肤病均为瘙痒性皮肤病,多由风热或风湿之邪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诸痒皆风”,故治宜疏风止痒为主,配合清热除湿、养血活血为辅。消风散具有疏风养血、清热除湿的功效,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风疹、湿疹的经典名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本发明在消风散的基础上,减去润肠、滑肠的火麻仁、牛蒡子,加用祛风止痒作用较强的乌梢蛇、僵蚕,以增强祛风通络、开泄腠理之功,以解毒除湿祛风之白鲜皮替代温燥的苍术,用有较强利水渗湿泄热作用的泽泻代替木通,重用地黄、当归等养血通络之品以助疏风,因而其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效较之消风散更加明显,具有较强的抗炎抑菌、抗变态反应作用,因而临床疗效显著。本发明由防风、僵蚕、当归、石膏等药组成,具有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之效,主要适用于风热及湿热证之皮肤病,对风热或湿热型湿疹、皮炎、荨麻疹及皮肤瘙痒症疗效尤为显著。辩证要点为红斑丘疹、渗出糜烂、鲜红或淡红色风团抓痕、舌淡黄或黄腻、脉浮数、弦滑或滑数。
本发明配方中荆芥、防风、蝉蜕为君药。
荆芥辛、平、微温。归肺、肝经。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止痒之功效。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痒之功效。为风家主药,祛风药中的润剂。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解痉之功效。
三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胜湿止痒之效而为君药。
乌梢蛇、僵蚕、白鲜皮、苦参、泽泻共为臣药。
乌梢蛇甘、平。归肝经。具有祛风、通络、定惊之功效。
僵蚕咸、辛、平。归肝、肺经,具有疏风止痒、息风止痉之功效。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除湿祛风止痒之功效。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汤、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效。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具有较强的利水渗湿。清利下焦湿热之功效。
乌梢蛇、僵蚕祛风通络、开泄腠理;白鲜皮解毒除湿、祛风止痒、苦参清热燥湿,泽泻渗利湿热。以上五药互相配合,具有祛风止痒,解毒除湿之功效,辅助君药祛风胜湿而为臣药。
石膏、知母、当归、地黄为佐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为清泄气分实热的要药。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效。可上清肺火、中清胃火、下清肾火。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养血活血通络之效。
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为凉血养阴之要药。
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当归、地黄养血活血通络,以上四药共为佐药,辅助君臣药祛风解毒除湿。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缓和药性之功能,调和以上诸药为使药。
本发明配伍特点以祛风为主,配伍清热、祛湿、养血通络之品,祛邪与扶正兼顾,既能祛风除湿通络,又可养血以助疏风,使风湿除去,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
近几年来,本发明共收集1000余例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这些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约占58%、女性约占42%,年龄8-70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1周至20年,平均10年。其中湿疹、皮炎患者约占总病例数的50%(急性、亚急性湿疹约占湿疹、皮炎病例的80%,慢性湿疹约占湿疹、皮炎病例的20%),荨麻疹约占总病例的30%,皮肤瘙痒症约占总病例的20%,均为风热或湿热型。自觉症状表现为瘙痒,皮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渗出糜烂、鲜红或淡红色风团、抓痕、浸润或苔藓样化。舌淡黄或黄腻,脉浮数,弦滑或滑数。
治疗方法大于13岁,每日早晚各服中药煎剂1次;小于13岁,每日早晚各服中药煎剂(剂量减半)1次。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缓解(>60%);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2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恶化;复发治愈后,在原发部位出现皮疹。
有效率为治愈加显效。
用药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治愈后的病例进行半年随访,结果如下湿疹皮炎服药1周后,红斑颜色变淡、丘疹数目减少,浸润或苔藓化皮损有所减轻,糜烂、渗液消失,瘙痒明显减轻;服药2周,皮疹基本消退,瘙痒症状消失,治愈率56%,有效率88%,复发率10%。
荨麻疹服药1周后,瘙痒减轻,偶有新发皮疹;服药2周后,无新发皮疹,瘙痒症状消失,治愈率52%,有效率84%,复发率8%。
皮肤瘙痒症服药1周后,瘙痒明显减轻;服药2周后,瘙痒症状消失,治愈率50%,有效率83%,复发率9%。
在上述治疗过程中,极少数患者服药后偶有胃部不适,轻度腹泻的症状,但可忍受,不影响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发明配方组成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且原料易得,成本相对较低,实行产业化生产后,必将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按下述配方称取原料进行制备(千克)荆 芥500防 风600蝉 蜕360 乌梢蛇600僵 蚕500白鲜皮900苦 参900泽 泻500 石 膏1500 知 母600当 归1200 地 黄1000 甘 草300。
实施例2、 按下述配方称取原料进行制备(千克)荆 芥550防 风525蝉 蜕320 乌梢蛇570僵 蚕550白鲜皮840苦 参830泽 泻520 石 膏1650 知 母560当 归1060 地 黄1150 甘 草350。
实施例3、 按下述配方称取原料进行制备(千克)荆 芥580防 风520蝉 蜕340 乌梢蛇530 僵 蚕590白鲜皮860苦 参770泽 泻525 石 膏1760知 母510当 归1150 地 黄1100 甘 草300。
上述三组配方中荆芥、防风、蝉蜕提取挥发油,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乌梢蛇、僵蚕、白鲜皮、苦参、泽泻、石膏、知母、当归、地黄、甘草合并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约1.10(50℃),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5%,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并继续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80℃)的清膏,加入辅料,混匀,制成颗粒,干燥,与上述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混合均匀,即得颗粒剂。采用常规制备工艺,本发明中药制剂还可制成其它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丸剂、糖桨剂、含片、泡腾片、分散片。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荆 芥500-600 防风500-600 蝉 蜕300-360乌梢蛇500-600 僵蚕500-600 白鲜皮750-900苦 参750-900 泽泻500-600 石 膏1500-1800知 母500-600 当归1000-1200 地 黄1000-1200甘 草300-3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组成荆 芥530-580 防风500-550 蝉 蜕300-330乌梢蛇550-600 僵蚕530-580 白鲜皮800-850苦 参800-850 泽泻500-550 石 膏1600-1700知 母530-580 当归1000-1100 地 黄1100-1200甘 草330-36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可为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制剂,具体地说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它由荆芥、防风、蝉蜕、乌梢蛇、僵蚕、白鲜皮、苦参、泽泻、石膏、知母、当归、地黄、甘草配伍制备而成,可为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本发明配伍特点以祛风为主,配伍清热、祛湿、养血通络之品,祛邪与扶正兼顾,既能祛风除湿通络,又可养血以助疏风,使风湿除去,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配方组成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且原料易得,成本相对较低,实行产业化生产后,必将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A61P17/04GK1562320SQ20041003392
公开日2005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0日
发明者丁世伟 申请人:邵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