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脊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3085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硬脊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麻醉用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硬脊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穿刺针。
背景技术
通常的硬脊膜外腔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腰硬联合)术前麻醉,是在硬膜外腔阻滞针(亦称Ghoyl针)穿刺成功后,用蛛网膜下腔针(亦称腰麻针)通过硬膜外腔阻滞针针腔而刺破硬脊膜到蛛网膜下腔,并向蛛网膜下腔注入麻药,然后再由硬膜外腔阻滞针针腔置入硬膜外管到硬膜外腔,用于联合连续硬膜外阻滞。这种联合麻醉较单一阻滞方法虽然优点多,可满足较复杂手术需要,但由于目前尚无有专用器具,因此这种先注麻后置硬膜外管的方法成功率难以保证,一旦置硬膜外管发生困难,就会影响腰麻效果,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可实现先置硬膜外管再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和注药的硬脊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穿刺针,以克服通常操作过程的缺陷,提高操作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该复合穿刺针包括针柄、针体、针栓,该针体内分别设置有置硬膜外管腔和腰麻针通过腔,两腔相切,对应该置硬膜外管腔的针体尖端侧部开有硬膜外管伸出口,对应该腰麻针通过腔的针体尖端正向开有腰麻针伸出口,所述的两腔分别配置有置硬膜外管针栓和腰麻针针栓。
依照上述技术方案实现的硬脊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穿刺针,由于一针完成两腔穿刺,因此可方便实现先置硬膜外管再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和注药的操作。利用本复合穿刺针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可避免通常操作过程存在的腰麻延误现象,保证腰麻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针柄部位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所述的硬脊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穿刺针由针柄1、针体2及针栓5、6三部分组成,该针体2长10cm,最大直径1.8mm,其内分别设置有直径1mm的置硬膜外管腔3和直径0.5mm的腰麻针通过腔4,两腔相切,对应该置硬膜外管腔3的针体尖端侧部开有硬膜外管伸出口7,对应该腰麻针通过腔4的针体尖端正向开有腰麻针伸出口8,所述的两腔分别用于通过约1mm直径的硬膜外管和通过约0.5mm直径的腰麻针,针体材料可选用不锈钢或铝合金,针壁最薄处约0.1mm。复合针的两腔还配置有置硬膜外管针栓5和腰麻针针栓6,用于预防穿刺过程中软组织进入针腔。
本实施例所述复合针,该针柄1上设置有标识硬膜外管伸出口位置的凹槽9,以便准确置入硬膜外管。
本实施例所述复合针,该置硬膜外管针栓5和腰麻针针栓6的栓柄部分别设置有凸块10,针柄1上设置有相应的凹槽11,以防止穿刺过程中针栓旋转错位。
权利要求1.一种硬脊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穿刺针,包括针柄、针体、针栓,其特征在于该针体内分别设置有置硬膜外管腔和腰麻针通过腔,两腔相切,对应该置硬膜外管腔的针体尖端侧部开有硬膜外管伸出口,对应该腰麻针通过腔的针体尖端正向开有腰麻针伸出口,所述的两腔分别配置有置硬膜外管针栓和腰麻针针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脊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该针柄上设置有标识硬膜外管伸出口位置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脊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穿刺针,其特征在于该置硬膜外管针栓和腰麻针针栓的栓柄部分别设置有凸块,针柄上设置有相应的凹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麻醉用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硬脊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复合穿刺针。该复合穿刺针的针体内分别设置有置硬膜外管腔和腰麻针通过腔,两腔相切,对应该置硬膜外管腔的针体尖端侧部开有硬膜外管伸出口,对应该腰麻针通过腔的针体尖端正向开有腰麻针伸出口,所述的两腔分别配置有置硬膜外管针栓和腰麻针针栓。该复合穿刺针由于一针完成两腔穿刺,因此可方便实现先置硬膜外管再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和注药的操作,可避免通常操作过程存在的腰麻延误现象,能保证腰麻效果。
文档编号A61B17/34GK2675060SQ20042000259
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2日
发明者郝友, 边进东 申请人:郝友, 边进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