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闭式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5263阅读:66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腔闭式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胸外科常用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胸外科常用的胸腔闭式引流瓶均为单腔结构,水封瓶内盛装适量生理盐水,胸腔水封管穿过瓶盖插入水中,胸腔水封管与胸腔连接管连接,胸腔连接管与从人体引出的胸腔引流管连接,穿过瓶盖还设置空气开口管,这样构成一单腔闭式引流瓶(如图2所示)。该结构虽然能满足一般临床工作使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能进行负压吸引,需要这方面的操作时,则采用两个同样的引流瓶进行较为复杂的连接后才能完成(黄志强等主编外科手术学第二版347页有记载),该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腔闭式引流瓶,既能起到和单腔引流瓶同样的效果,又能作恒压胸腔闭式引流。
本实用新型双腔闭式引流瓶,包括带盖瓶体、胸腔水封管、与胸腔水封管连接的胸腔连接管、空气开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为双腔结构,分为水封瓶腔和调压瓶腔两部分,水封瓶腔和调压瓶腔在上部具有相通的开口,水封瓶腔内盛装适量生理盐水,胸腔水封管底端插入其中,空气开口管设置在调压瓶腔的顶端,调压瓶腔内盛装生理盐水,其水位高于水封瓶腔内的水位,调压水封管下部插入到调压瓶腔中的生理盐水内,顶端与大气相通。
本实用新型将瓶体分为水封瓶腔和调压瓶腔两部分,该两部分由于具有相通的开口,因而是相通的,因此,作一般的胸腔引流时,与单腔闭式引流瓶的效果是一样的。而当进行负压吸引时,空气开口管与负压装置连接,开动负压吸引装置,在调压瓶腔和整个瓶体内均产生负压,由于调压瓶腔内的水位高于水封瓶腔内的水位,当负压大于两瓶腔内水位差时,空气则经过调压水封管进入到瓶体内,使得胸腔引流管内的负压不会过大,起到恒压吸引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操作简单,成本低,既能完成单一的胸腔引流,又能作负压吸引引流,而且保持恒压吸引,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单腔闭式引流瓶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盖 2胸腔水封管 3胸腔连接管 4水封瓶腔 5空气开口管 6瓶体 7调压瓶腔 8开口 9调压水封管 10瓶盖 11容积刻度 12负压刻度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现有技术的单腔闭式引流瓶结构示意图,与本实用新型作一对比。
如图1,瓶体6为双腔结构,分为水封瓶腔4和调压瓶腔7两部分,水封瓶腔和调压瓶腔在上部具有相通的开口8,水封瓶腔内盛装适量生理盐水,胸腔水封管2穿过瓶盖1,其底端插入其中的生理盐水内,胸腔水封管2与胸腔连接管3连接,胸腔连接管3与从人体引出的胸腔引流管连接。空气开口管5穿过瓶盖10,设置在调压瓶腔7的顶端,调压瓶腔内盛装生理盐水,其水位高于水封瓶腔内的水位,调压水封管9下部插入到调压瓶腔中的生理盐水内,顶端与大气相通。
水封瓶腔4通过两瓶腔相通的开口8与调压瓶腔7相通,再经调压水封管13与大气相通,与图2所示的单腔闭式引流瓶是一样的,操作相同,效果相同。这时,调压瓶腔7中可不需要预先注入生理盐水。如需负压吸引,将调压瓶腔中注入适量生理盐水,使调压水封管9的下面开口于生理盐水中,根据负压吸引大小的需要,使调压瓶腔内的水位高于水封瓶腔内的水位5~10厘米,可由负压刻度12反映出来。然后将空气开口管5与任何负压吸引装置相接并开动负压吸引装置,这样水封瓶腔和调压瓶腔内均产生负压,当负压大于两瓶腔水位差时,空气则经过调压水封管9进入到瓶体内,使得胸腔引流管内的负压不会过大,保持一比较恒定的压力。
权利要求1.一种双腔闭式引流瓶,包括带盖瓶体、胸腔水封管、与胸腔水封管连接的胸腔连接管、空气开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为双腔结构,分为水封瓶腔和调压瓶腔两部分,水封瓶腔和调压瓶腔在上部具有相通的开口,水封瓶腔内盛装适量生理盐水,胸腔水封管底端插入其中,空气开口管设置在调压瓶腔的顶端,调压瓶腔内盛装生理盐水,其水位高于水封瓶腔内的水位,调压水封管下部插入到调压瓶腔中的生理盐水内,顶端与大气相通。
专利摘要双腔闭式引流瓶,包括带盖瓶体、胸腔水封管、与胸腔水封管连接的胸腔连接管、空气开口管,其特征是所述瓶体为双腔结构,分为水封瓶腔和调压瓶腔两部分,水封瓶腔和调压瓶腔在上部具有相通的开口,水封瓶腔内盛装生理盐水,胸腔水封管底端插入其中,空气开口管设置在调压瓶腔的顶端,调压瓶腔内盛装生理盐水,其水位高于水封瓶腔内的水位,调压水封管下部插入到调压瓶腔中的生理盐水内,作负压吸引时,空气开口管与负压吸引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作一般的胸腔引流时,与常用的单腔闭式引流瓶的效果是一样的。而当进行负压吸引时,开动负压吸引装置,当负压大于两瓶腔水位差时,空气则经过调压水封管进入到瓶体内,使胸腔引流管内的负压不会过大。
文档编号A61M1/00GK2678655SQ20042003826
公开日2005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6日
发明者马占山, 李学军, 郑娟 申请人:马占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