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治疗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189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温热治疗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缓解肩膀酸痛及腰痛等身体部位疼痛的效果的温热治疗用具。
背景技术
在缓解包括肩膀酸痛的身体各部疼痛的治疗法中,有对患部加温的温热治疗法。在温热治疗中,一般利用由含有存置于袋中的铁粉及氧化促进剂的发热组合物的发热引起的热量。该发热组合物被调整到约45℃左右的温度,且可在规定时间内维持适于患部治疗的皮肤温度即大约38~42℃范围的温度,因而作为温热治疗用具用的发热组合物而得到广泛利用。
采用了发热组合物的现有温热治疗用具,一般由在特定大小的袋中存置有发热组合物的单独的发热部来构成。配有一个该发热部这种类型的温热治疗用具,可有效地用于对一个部位进行重点温热治疗,这种用途的有效性已得到确认。然而,以肩膀酸痛及腰痛等治疗作为目的,如果在需要某种程度的长度及宽度的部位上,贴敷较大尺寸的温热治疗用具,则不仅是筋肉,直到深处的骨头也会受热,因而存在着难以有效地进行治疗的问题。此外,如果发热部的面积过大,则还有肩膀等弯曲部位难以与发热部适合的不足。
作为温热治疗用具,比如公开了具有充填含规定量铁粉、活性炭、金属盐、水等的粒状发热组合物的加热单元(发热部),且加热单元内发热组合物的充填容积与单元容积之比为0.7~1.0,厚度为0.15~1.0cm的加热单元(专利文献1)。此外,还公开了一种由接近三角形的可挠性材料片、以及埋入于该可挠性材料片且固定有多个独立热元件(发热部)来构成的颈部用温热治疗用具(热脖巾)(比如专利文献2)。该热脖巾的各发热元件,可以对于使用者的上背部、下颈部、肩膀筋肉部等各部分分别温热。
前述专利文献1、2中所公开的温热治疗用具,其广度为沿着颈部等弯曲部,各发热部的面积受限制。然而,根据贴附部位,缺乏发热部与身体表面完全贴身的感触,因而不能说充分发挥了温热治疗的效果。
专利文献1JP特表平11-508786号公报专利文献2JP特表平11-508785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缓解肩膀酸痛及腰痛等疼痛的效果的、贴身感良好的带状温热治疗用具。
旨在解决前述课题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1),是一种在可挠性带状体中设有多个发热部的温热治疗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发热部包含以下部分而构成,该部分为构成前述可挠性带状体的基体片材与透氧性片材、形成于前述基体片材与透氧性片材之间的袋状存置部、充填于该存置部的氧化发热型发热组合物,前述存置部中的前述发热组合物的充填比例R,满足下列(1)式且小于0.7,前述存置部内的前述发热组合物的发热量为前述存置部的每单位俯视面积0.26kcal/cm2或更高。
R≤-0.016S+0.94(1)式中,S是发热组合物的存置部的俯视面积(单位cm2),R是下式所表示的值,即R=(存置部内发热组合物的质量)/(存置部内可充填的发热组合物的质量)。
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2)的特征在于在前述温热治疗用具(1)中,前述充填比例R为0.63或更低。
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3)的特征在于在前述温热治疗用具(1)中,前述充填比例R为0.45或更低。
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4)的特征在于在前述温热治疗用具(1)~(3)任意一项中,前述可挠性带状体的形状,是与两侧肩部的菱形肌部、斜方肌部及肩胛肌部对应的扁平U字形,而且至少具有四个前述发热部。
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5)的特征在于在前述温热治疗用具(1)~(3)任意一项中,前述可挠性带状体的形状,是与单侧肩部的菱形肌部、斜方肌部及肩胛肌部对应的扁平L字形,而且至少具有两个前述发热部。
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6)的特征在于在前述温热治疗用具(4)或(5)中,前述发热部处于与菱形肌部、斜方肌部及肩胛肌部对应的位置。
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7)的特征在于在前述温热治疗用具(1)~(3)任意一项中,前述可挠性带状体的形状近乎为带状,而且至少具有两个前述发热部。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1),由于充填比例满足前述(1)式且被确定为小于0.7,因而对人体的贴身感良好。所谓贴身感良好,意味着热量在患部有效地传导的性能也良好。此外,由于发热组合物的发热量下限也根据发热组合物的存置部的面积来设定,因而可以以足够的持续时间,来使患部维持规定的温度。因此,温热治疗用具(1)是一种可满足使用感与温热效果这两者的良好治疗用具。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2)或(3),由于各充填比例的上限受到限制,因而作为肩部、腰部用的温热治疗用具,可获得良好的贴身感及治疗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4),由于可挠性带状体的形状,是与两侧肩部的菱形肌部、斜方肌部及肩胛肌部对应的扁平U字形,而且至少具有四个发热部,因而对肩部的温热治疗效果特别好。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5),由于可挠性带状体的形状与单侧肩部相一致,因而可得到只对单侧肩部的温热治疗优良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6),由于发热部处于与菱形肌部、斜方肌部及肩胛肌部对应的位置,因而可对这些肌肉部进行有效的温热治疗。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7),由于可挠性带状体的形状近乎为带状,因而可得到对腰部的温热治疗特别有效的效果。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一例的图,(a)是表示温热治疗用具整体的平面图,(b)是表示(a)所示的I-I′剖面线的剖面结构的模式剖视图。
图2是表示基体片材的优选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透氧性片材的优选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发热组合物的充填比例R与对身体表面的贴身感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在对身体表面的贴身感的调查中所用的温热治疗用具的平面图,(a)表示不分割存置部时的情况,(b)表示分割成2部分时的情况,(c)表示分割成4部分时的情况,(d)表示分割成6部分时的情况。
图6是表示评分为25的充填比例与存置部面积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调查了发热组合物的充填量与人体皮肤温度保持在40℃的时间的关系的结果的图。
图8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的平面图,(a)是适合单肩治疗用的温热治疗用具示例,(b)是适合腰部治疗用的温热治疗用具示例。
图9是表示制造图1所示的温热治疗用具的制造装置的构成示例的模式侧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将发热组合物密封在温热治疗用具的发热部内的方法的图,(a)是表示样板及其凹部的平面图,(b)是表示在设置于下侧鼓筒的凹部内吸附有发热组合物的状态的鼓筒的展开图,(c)是表示设置于上侧鼓筒的凹部的鼓筒的展开图。
图11是表示由鼓筒来形成发热部的状态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适合于包含肩部、腰部等弯曲部的部位的温热治疗的温热治疗用具。另外,在说明中所用的附图中,对相同或同种部分附加同一符号,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一例的图,(a)是表示温热治疗用具整体的平面图,(b)是表示(a)所示的I-I′剖面线的剖面结构的模式剖视图。
图1所示的温热治疗用具1,是肩部用温热治疗用具一例,如图1(a)所示,在可挠性带状体11上,设置有6个发热部12。温热治疗用具1中,可挠性带状体11形成为扁平的U字形,从而使发热部12与两侧肩部的菱形肌部、斜方肌部及肩胛肌部相接触。此外,由于发热部12被分为6个,来设置于可挠性带状体11上,因而可与弯曲部即肩部的各部位良好地贴身。
如图1(b)剖面结构所示,可挠性带状体11包含基体片材13及透氧性片材14而构成,发热部12包含基体片材13、透氧性片材14、在基体片材13与透氧性片材14之间形成的袋状存置部15、充填于存置部15内的发热组合物16而构成。此外,存置部15并非由发热组合物16完全充填,而如后所述,还存在未充填发热组合物16的非充填部17。另外,该非充填部17,由于发热组合物16呈粒状、且具有某种程度的流动性,因而具有空隙形状可随着发热组合物16的流动而改变的性质。此外,存置部15的外周部18a、18b,是基体片材13与透氧性片材14相粘接的结构,从而使粒状发热组合物16不致泄漏。
图2是表示基体片材13的优选结构例的剖视图。对基体片材13而言,背部的肩部等弯曲部也由具有某种程度贴身性的可挠性的材料来构成。基体片材13,可以由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尼龙—聚乙烯共聚物等单一的层来构成,但如图2所示,优选由以下层来构成乳白聚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可保持发热组合物16的保持层13a,对皮肤具有粘接作用的丙烯酸树脂系、橡胶系树脂等粘接层13b,直至温热治疗用具使用为止的期间内覆盖粘接层13b的剥离纸13c。此外,剥离纸13c的构成成分,优选为聚乙烯、纸、硅酮、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此外,基体片材13不必具有透氧性,也可以由气密性材料来构成。
透氧性片材14是下述片材,即包含具有可挠性并具有为与发热组合物16发生氧化反应所需要的使空气中的氧透过的性质的织物或无纺布。比如,适合采用尼龙系、人造丝系、聚酯系、纤维素、棉、麻、绢、羊毛、粘胶丝、丙烯维尼纶、聚丙烯、醋酯人造丝、玻璃纤维、聚氨酯等织物或无纺布。透氧性片材14,可以由一层上述材料来构成,也可以如图3一例所示,在尼龙系无纺布14a上,利用通气性粘接层14b来贴附聚乙烯多孔层14c而构成。此时,聚乙烯多孔层14c,具有粘接基体片材13的效果及调节透过的氧量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取代尼龙系无纺布14a,而采用前述的人造丝系、聚酯系、纤维素、棉、麻、绢、羊毛、粘胶丝、丙烯维尼纶、聚丙烯、醋酯人造丝、玻璃纤维、聚氨酯等织物或无纺布,或者也可以取代聚乙烯多孔层,而采用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共聚物、尼龙—聚乙烯共聚物等多孔层。
发热组合物16,是普通温热治疗用具中所用的氧化发热型组合物,按质量%计算,其组成比如包括,铁粉30~80%,活性炭、非活性炭及它们的混合物3~25%,碱金属、碱土族金属等金属盐0.5~10%,水分1~40%等。除此之外,如果是具有与空气中的氧起反应而发热的性质,则也可以利用其它组成的发热组合物。
此外,尽管对发热组合物16的粒度没有特别限定,但粒度优选达到含有大约50质量%或更多的粒径为53μm或更大的颗粒,从而可使发热部12易于与身体相贴,并使发热速度、发热时间达到规定值。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1中,如下所述,在存置部15内的发热组合物16的充填比例R与存置部15的俯视面积S(单位cm2)之间,设有基于下式(1)的限制,且R小于0.7。
R≤-0.016S+0.94(1)式式中,R是下式所表示的值。
R=(存置部内的发热组合物的质量)/(存置部内可充填的发热组合物的质量)。
另外,所谓“存置部内可充填的发热组合物的质量”,意味着通过振动、摇动等,可在存置部15内充填发热组合物16的最大质量。
前述(1)式,是本发明人从追求在肩部及腰部等躯体表面的起伏部和弯曲部上温热治疗用具最贴身的条件的结果中获得的条件式。(1)式的导出根据如下。
图4是表示发热组合物16的充填比例R与对身体表面的贴身感的关系的图。该图是成为导出(1)式的基础的调查结果。调查中所用的温热治疗用具的试样,与整体形状如图1例示形状的温热治疗用具是同一类型。调查用试样如图5所示,通过分割发热部12的数量,来使存置部15的俯视面积(以下简称“面积”)在18.9~143cm2的范围内变化。此外,通过改变各试样的存置部内的发热组合物16的质量,来使充填比例在0(无发热组合物)~1.0(最大限度充填发热组合物)的范围内变化。另外,图5(a)中无分割且存置部15的面积为143cm2(最大充填量90.4g),(b)中分割成2份且各发热部的面积为69.5cm2(最大充填量44.1g),(c)中分割成4份且各面积均为30.0cm2时(最大充填量19.0g),(d)中分割成6份且各面积均为18.9cm2(最大充填量12.0g)。
对这些试样而言,以被验者6人为对象,分五个阶段来调查了试样对身体表面的贴身感。另外,在该调查中,为了只查明适合感,不使发热组合物16发热,而设为常温状态。
图4所示的图的纵轴,是6个人的评分合计,评分为25或更高是获得良好的贴身感的条件。图6是表示图4中评分25所对应的存置部面积S与充填比例R的关系的图。图6所示的(1)式所表示的直线之下的区域,相当于贴身感良好的条件。(1)式表示随着存置部15面积的增加,来降低发热组合物16的充填比例的上限,由此可获得良好的贴身感。
此外,由于在满足(1)式的条件且小于0.7时,发热组合物16的充填比例受到限制,因而发热组合物16易于流动,且发热部12的柔软性也优异。随着存置部15面积的增加,而有必要降低发热组合物16的充填比例的上限,其原因在于可挠性带状体11部分的面积相对存置部15的面积变少,因此有必要提供高于发热部12的柔软性。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1中,将发热组合物16的发热量设为0.26kcal/cm2或更高。一般而言,在人体的皮肤温度在38~42℃范围内保持5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可产生显著的温热治疗效果。图7,是表示在存置部15的面积为18.9cm2时,调查了发热组合物16的充填量与人体的皮肤温度保持在大约40℃的时间的关系的结果的图。图7中确认出可使人体的皮肤温度在大约40℃温度下保持5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发热组合物的充填量为5.23g。由于该调查中所用的发热组合物的发热量为0.95kcal/g,因而从该结果导出每单位面积所需的发热量为0.26kcal/cm2(0.95×5.23/18.9)或更高。
另外,由于发热组合物的单位质量的发热量随着组成而异,因而优选根据所采用的发热组合物,来决定满足前述0.26kcal/cm2或更高的发热组合物的充填量。
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1,是肩用、整体形状为扁平的U字形,且设置有6个发热部12的肩用用具的优选示例。对该类型而言,存置部15中发热组合物16的充填比例为0.63或更低,且存置部15的面积为约19cm2。
此外,作为肩用的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如图5(c)所示,设置有4个发热部12这一类型也适用于肩用,在该场合下,存置部15中发热组合物16的充填比例为0.45或更低,且存置部15的面积为约30cm2。
图8是表示又另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的平面图,(a)是单肩治疗用的温热治疗用具的示例,(b)是作为腰部治疗用而优选的温热治疗用具的示例。这些呈扁平L字形的单侧肩用温热治疗用具2、以及带状腰部用温热治疗用具3,均具有多个发热部12,发热组合物16的充填比例满足前述(1)式,且存置部15中发热组合物16的发热量满足0.26kcal/cm2。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涉及的温热治疗用具中,各发热部12的面积不必相同。
前述温热治疗用具1~3,比如可通过下列方法来制造。图9是表示制造图1所示的温热治疗用具1的制造装置的构成例的模式侧视图。具有一对鼓筒21及22,在这两个鼓筒21与22之间,按压基体片材13及透氧性片材14。基体片材13及透氧性片材14,分别由基体片材辊13A及透氧性片材辊14A来提供。鼓筒21、22均被加热到大约120℃,下侧鼓筒22具有由磁力而在鼓筒22的表面吸附发热组合物16的作用。
图10是用于说明将发热组合物16密封在温热治疗用具1的发热部12内的方法的图,(a)是表示样板23及其凹部23a的平面图,(b)是表示设置于上侧鼓筒21的凹部21a的鼓筒展开图,(c)是表示在设置于下侧鼓筒22的凹部22a中吸附发热组合物16的状态的鼓筒展开图。在图10所示的鼓筒21、22及样板23上,在与温热治疗用具1的发热部12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与存置部15的面积相当的凹部21a、22a、23a,使样板23的凹部23a与辊22的凹部22a的位置相一致,且使辊21的凹部21a与辊22a的凹部22a成为相互面对。
首先,在样板23的凹部23a内装入规定量发热组合物16的状态下,经由基体片材13,使其从鼓筒22的下侧通过。作为磁性体的发热组合物16被鼓筒22的磁力吸引,而在设于鼓筒22上的凹部22a部内,被吸引到基体片材13的表面上。在该状态下,在鼓筒21、22之间,按压基体片材13与透氧性片材14,并且用由鼓筒21、22来加热。通过该按压及加热,使除了鼓筒21、22的凹部21a、22a之外部分的基体片材13与透氧性片材14相粘接。
图11是表示由鼓筒来形成发热部12的状态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在鼓筒21、22的凹部21a、22a相面对的状态下,在凹部周围,基体片材13与透氧性片材14被加热压接。由于在位于凹部内且长度为L的部分中,基体片材13与透氧性片材14不粘接,因而该区域便成为发热组合物16的存置部15。如上所述,发热部12,必须处于(1)式所示的规定充填比例或更低,而通过选择对应于该长度L的面积,可以决定满足(1)式的充填比例。
在前述方法中,从形成有发热部12的片材,切割成温热治疗用具1的形状,由此可获得温热治疗用具1。接下来,用非透氧性片材等来密封所获得的温热治疗用具1。该密封用于防止发热组合物16的氧化反应,直至温热治疗用具1被使用为止的期间。
此外,符号说明如下1、2、3温热治疗用具11可挠性带状体12发热部13基体片材 14透氧性片材15存置部16发热组合物 17非充填部21、22鼓筒 21a、22a、23a凹部23样板
权利要求
1.一种温热治疗用具,在可挠性带状体中设有多个发热部,该温热治疗用具的特征在于前述发热部包含以下部分而构成,这些部分为构成前述可挠性带状体的基体片材和透氧性片材、形成于这些基体片材与透氧性片材之间的袋状存置部、充填于该存置部内的氧化发热型发热组合物,前述存置部中的前述发热组合物的充填比例R,满足下列(1)式,且小于0.7,R≤-0.016S+0.94(1)式中,S是发热组合物存置部的俯视面积,单位为cm2,R是下式所表示的值,即R=(存置部内发热组合物的质量)/(存置部内可充填的发热组合物的质量),前述存置部内的前述发热组合物的发热量为前述存置部的每单位俯视面积0.26kcal/cm2或更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热治疗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充填比例R为0.63或更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热治疗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充填比例R为0.45或更低。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温热治疗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可挠性带状体的形状,是与两侧肩部的菱形肌部、斜方肌部及肩胛肌部对应的扁平U字形,而且至少具有四个前述发热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温热治疗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可挠性带状体的形状,是与单侧肩部的菱形肌部、斜方肌部及肩胛肌部对应的扁平L字形,而且至少具有两个前述发热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热治疗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发热部处于与菱形肌部、斜方肌部及肩胛肌部对应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温热治疗用具,其特征在于前述可挠性带状体的形状接近带状,而且至少具有两个前述发热部。
全文摘要
提供具有缓解肩膀酸痛及腰痛等疼痛的效果的带状温热治疗用具。温热治疗用具(1),在可挠性带状体(11)中具有多个发热部(12),发热部(12)包含以下部分而构成,该部分为在构成可挠性带状体(11)的基体片材(13)与透氧性片材(14)之间形成的袋状存置部(15)、充填于存置部(15)的氧化发热型发热组合物(16),存置部(15)中的发热组合物(16)的充填比例R,满足下列(1)式且小于0.7,存置部(15)内的发热组合物(16)的发热量为存置部的每单位俯视面积0.26kcal/cm
文档编号A61F7/02GK1819807SQ200480019408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7日
发明者松尾笃士, 吉川秀一, 北本友佳 申请人:小林制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