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882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烧烫伤的药物组合物,特别是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
背景技术
传统中医在医治烧烫伤上已有几千年历史,治疗方法也较多,如采用中草药制成的膏剂、粉剂、水剂等,其中如獾油、京万红、米黄膏等治疗烧烫伤药,虽然具有一定或较好的疗效,但却存在着治疗周期长、镇痛清热效果不佳、患者痛苦大、愈后留有明显疤痕等弊端。
发明目的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疗程短、止痛清热效果显著、愈后疤痕小的医治烧烫伤的中草药。

发明内容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药物由下述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配制而成紫草8~15白芨8~15 大黄10~20米壳4~10地榆6~15 血余2~4冰片0.03~0.1芝麻油300~500。
本发明药物优选重量份数配比范围是紫草10~12白芨10~12 大黄12~16米壳6~8 地榆8~12 血余2~4冰片0.05~0.08芝麻油350~450。
本发明药物最佳重量份数配比是紫草10白芨10 大黄15米壳7 地榆10 血余3冰片0.06 芝麻油400。
本发明制备方法是a.首先将洗净并干燥后的紫草、白芨、血余、大黄、米壳、地榆分别研碎至80~100目备用;b.将冰片研碎至80~100目备用;c.按上述重量份数比分别称取a步骤制得的各组分,并将其充分混合;d.将c步骤制得的混合物加入所需重量比例的热芝麻油中,搅拌并熬至原料药混合物表面焦黄时过滤弃药渣,待温度降至50~70℃时加入所需的研碎的冰片,充分搅拌,收膏,即制得本发明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上述芝麻油还可用其它植物油代替,如花生油、菜籽油等,但优选芝麻油。
本发明各组分的功效分别是紫草性味苦,咸寒,具有清热凉血、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生肌长肉的功效;白芨性味苦,甘湿,微寒,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凉血止痛的功效;大黄性味苦寒,具有凉血凉血、活血祛瘀、清热消肿的功效;血余(人发)性味苦平,据《唐本草》记载,可用于治疗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等症,使新肉生、疮口合,具有止血散瘀、生肌收敛的功效;地榆性味苦酸寒,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米壳(罂粟壳)性味酸平,具有止血、止痛功效;冰片性味辛、苦、寒,据《本草经疏》记载,冰片“散一切风湿,故主心腹邪气及风湿积聚也”,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散肿、止痛、生肌功效,外用治疗各种疮疡、咽喉肿痛、口疮、目疾等症。芝麻油性味甘凉,具有润燥通便、解毒生肌的功效。
另外从化学成份分析可知上述各原料药的药物作用分别是紫草具有解热、抗病毒、抑菌和强心作用;白芨具有止血作用;大黄具有泻下、抗菌、止血和利胆作用;米壳具有镇痛作用;地榆具有止血、抗菌作用;血余具有抗菌、凝血作用;冰片具有止痛、防腐、抗菌作用。
发明人通过对烧烫伤机理、病理和中草药药性的研究以及长期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为主,以收敛镇痛为辅发明本药。在本发明中,以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清热的紫草、地榆、血余为君,臣以可敛疮生肌的白芨,可达敛疮、清热解毒之功效,佐以冰片可开窍醒神,并使以具有止痛功效的米壳。上述各味药配伍后使清热消肿、活血凉血、止痛止痒的功效得到进一步加强。
本发明药物临床使用结果表明,在下述几方面具有显著特性和功效1.由于采用紫草、白芨、大黄、米壳、地榆、血余、冰片配伍,使得本发明的药物适应症广,对各类烧伤、烫伤、化学烧灼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用药后创面明显从内向外迅速好转,且止痛、清热消肿快,愈后无疤痕或疤痕小,且作用迅速,疗效稳定,患者易于接受。
2.经几十年长期临床观察和治疗证明,本发明疗效确切,显效快,无任何过敏反应和毒副作用。
3.使用本发明后即可见明显效果,对浅II度烧烫伤患者用药后30分钟至2小时可达到止痛止痒,且疗程短,患者一般5~7周痊愈,有效率达88%以上,治愈率达71%。
为表明本发明的中草药剂对烧烫伤的治疗效果,本发明选择烧烫伤患者100例为临床观察对象。具体情况如下其中男87人,女13人,其中I度烧烫伤患者53例,II度烧烫伤患者47例。年龄5~68岁,其中30岁以下者9例,31~40岁48例,41~68岁43例。
使用方法2~3次/日,均匀涂抹患处,一般5~7周内痊愈。
通过临床观察和治疗,有关治疗效果见下表。
治疗效果对照表 其中疗效标准显效用药当天疼痛减轻或消失,6天红肿减轻。
有效用药3天后红肿减轻,红肿面变小,或3~7周治愈者。
治愈红肿消失。
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本发明的药理作用能迅速改变症状,促进组织恢复,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敛疮生肌,收敛镇痛等作用。对I度、II度烧烫伤能在1~2周内产生明显作用,可在3~7周内痊愈。
本发明在临床应用的一些典型病例如下病例1王秀云,女,35岁,河北省武邑县人,患者主诉开水烫其左腿膝下30公分处,曾用京万红3天,效果不佳,2003年11月20号来诊。经查,患者活动受限,患处边缘红肿灼痛,创面皮肤粘膜破坏,属II度烫伤,建议该患者使用本发明,经涂用后4小时,灼热疼痛减轻,3天后前述症状消失,3周后烫伤处大有好转,再用2周后痊愈。
病例2祝乐,男,10岁,河北省武邑县人,因不慎开水烫其左脚,2004年12月16日来诊,经查,脚面上约5×7cm表皮内有大小不等的水泡,边缘红肿,灼热疼痛难忍,建议其用本发明,用前将水泡刺破,涂抹本发明,用后2小时疼痛灼热减轻,用药3天后烫伤红肿面积缩小,红肿消失,连续用药7天后痊愈。
病例3王善,男,55岁,河北省武邑县武邑镇东大史村人,因不慎将热油溅在身上,于2004年7月15号来诊,其左侧手腕及前胸有许多0.2~1cm大小不等的烫伤,边缘红肿有水泡,属I度烫伤,患者自觉灼热疼痛难忍。涂用本发明1小时后,患者疼痛灼热减轻,连续用药4天后症状消失,两周后基本痊愈,患处无疤痕。
病例4王玉山,男,38岁,武邑县武邑镇东大史村人,因拖拉机水箱破裂烫伤腿部,于2003年10月4号来诊,经查,其左腿膝关节至脚面约有3~6cm大小不等的烫伤点多处,边缘红肿,烫伤面皮肤粘膜破坏,有水泡,患者灼热疼痛难忍。涂用本发明1小时后患者疼痛、灼热减轻,涂用1周后灼热、疼痛、瘙痒消失,患处边缘缩小,5周后烫伤面大有好转,续用2周后痊愈。
病例5全旺,男,68岁,武邑县武邑镇后大史村人,因行动不便,在添煤时不慎将左手按在燃煤上,出诊查患者左手掌有5~7cm皮肤粘膜破坏,属I度烧伤,患者灼热疼痛难忍。涂用本发明4小时后疼痛灼热减轻,2天后瘙痒症状减轻,1周后疼痛灼热症状消失,3周后痊愈。
病例6王素苗,女,38岁,武邑县武邑镇杜家村人,自诉做饭时不慎被热油烫伤,来诊时查其上额面有几个1cm大小不等的红肿水泡,患者疼痛难忍。涂用本发明后30分钟疼痛消失,1天后症状消失,5天后痊愈。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首先将洗净并干燥后的1Kg紫草、1Kg白芨、1.5Kg大黄、0.7Kg米壳(罂粟壳)、1Kg地榆、血余(人发)0.3Kg、冰片6g分别研碎至80~100目备用;再将研碎后的1Kg紫草、1Kg白芨、1.5Kg大黄、0.7Kg米壳、1Kg地榆、血余0.3Kg混合后加入40Kg热芝麻油中,充分搅拌,并熬至原料药混合物表面焦黄时过滤弃药渣,待温度降至50~70℃时加入研碎后的6g冰片,充分搅拌,收膏,即制得本发明的治疗烧烫伤的膏剂型药物。上述芝麻油还可用其它植物油代替,如花生油、菜籽油等,但优选芝麻油,也可采用甘油或凡士林。
其它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见下表单位(kg) 本发明使用方法为每日2~4次。
本发明对芝麻油皮肤过敏者慎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其特征是它由下述重量份数比的原料药配制而成紫草8~15 白芨8~15 大黄10~20米壳4~10 地榆6~15 血余2~4冰片0.03~0.1 芝麻油300~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其特征是所述各组分重量份数比为紫草10~12 白芨10~12 大黄12~16米壳6~8 地榆8~12 血余2~4冰片0.05~0.08 芝麻油350~45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其特征是所述各组分重量份数比为紫草10 白芨10 大黄15米壳7 地榆10 血余3冰片0.06 芝麻油40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它是以紫草、白芨、大黄、米壳、地榆、血余、冰片、芝麻油为原料经研碎、混合、熬制、过滤、去渣、收膏配制而成。本发明适应症广,对各类烧伤、烫伤、化学烧灼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用药后创面明显从内向外迅速好转,且止痛、清热消肿快,愈后无疤痕,且作用迅速,疗效稳定,患者易于接受。经几十年长期临床观察和治疗证明,疗效确切,显效快,无任何过敏反应和毒副作用。对浅II度烧烫伤患者用药后30分钟至2小时可达到止痛止痒,患者一般5~7周痊愈,有效率达88%,治愈率达71%。
文档编号A61P17/02GK1720981SQ20051001259
公开日2006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0日
发明者杜柳树 申请人:杜柳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