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外科手术的骨折内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146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外科手术的骨折内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指用于医学外科治疗的手术材料。
背景技术
骨折是常见的人类医学外科疾病,目前,医院治疗骨折病人的常用方法是(1)单纯钢丝环扎固定法用钢丝行“8”字形或“O”形环扎骨折两端;适用于髌腱断裂及髌骨下极较小的骨折块,在固定较大的骨折块及粉碎性骨折时易发生骨折块移位。(2)张力带钢丝加克氏针固定法用两枚克氏针垂直于骨折线2贯穿骨折两端,再用钢丝环绕钢针的两个外露端进行“8”字形或“O”字形环扎(图3);该方法对于髌骨骨折有较确实的固定效果,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3)生物可吸收螺钉(或棒1)固定法应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加工成实心的螺钉(或棒1)对骨折进行固定,该方法有不用再次手术取出的优点,但固定强度则远远低于传统的张力带,内固定术后不能早期功能锻炼,使肢体关节的功能不能早期有效的得到恢复。
实际应用中,上述传统治疗方法存在下列不足方法(1)或方法(2)使用的钢丝、钢针系不锈钢材料制成,而不锈钢材料是人体不可吸收的材料,不宜长期留存在病人体内,故病人骨折痊愈后,需再次手术取出;同时,钢针使用时,外露端(露出骨头的部分)过短,钢丝易滑脱,太长,则刺激皮肤引起疼痛,甚至皮肤破溃;且钢针本身也有滑出的可能(图4),导致骨折的内固定失效。应用了生物可吸收螺钉的方法(图3),虽然具有不用再次手术取出的优点,但是,该材料抗拉强度不足,术后仍需要外固定,使用上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外科手术的骨折内固定器,它是原有生物可吸收材料实心螺钉(或棒1)的结构改进,提高生物可吸收固定材料的抗拉强度,满足骨折病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主要是肢体关节功能)锻炼、恢复的要求。避免了金属钢针需再次手术取出的过程,减缓了病人的肉体痛苦、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骨折内固定器,其特征是骨折内固定器由棒1、线2组成,二者结合成一体;棒1的材料是生物可吸收材料,棒1的整体形状呈圆锥形(便于骨折固定),较粗的一端直径D1=5~7毫米,较细的一端直径D2=3~4毫米(直径尺寸太小,强度不足),长度L=25毫米~60毫米(考虑到骨折病人的个体差异),棒1的两端分别有1~3个固定线2的小孔;棒1两端小孔的中心线与圆锥形棒1的中轴线处于一个平面,小孔中心线与棒1的横截面所成夹角α=0~45°,小孔孔径D3=1.0~1.5毫米(D3太大,影响棒1的强度;D3太小,穿过小孔的线2过细,影响使用效果),同端小孔的孔间距L1=3~10毫米,靠近棒1端部的小孔与棒1端的距离L2=3~10毫米;线2的长度为200~400毫米;线2穿过棒1一端(较粗端)的小孔,螺旋状绕在棒1的外表面,从棒1另一端(较细端)的小孔穿出,线2头分别在棒1的二端露出;上述结合构成本实用新型。
线2的材料是生物可吸收材料。
线2的材料是非金属不可吸收材料线2可以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和非金属不可吸收材料共同制成采用非金属不可吸收材料的线2,可以是丝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1、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安全可靠;2、抗拉强度高,可满足病人术后的早期功能训练;3、避免了金属钢针需再次手术取出,极大地方便了病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应用的工作示意图图4是张力带钢丝—克氏针法应用的工作示意图图5是克氏针滑出的工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案外科骨折治疗的临床手术(以髌骨骨折为例)中,固定骨折的钢针、生物可吸收螺钉的材料强度应达到髌骨本体强度的3~5倍。实验室生物力学测试数据表明单纯可吸收螺钉固定的髌骨抗拉强度不到100牛顿,而本实用新型的标本抗拉强度大于200牛顿,达到临床手术的应用标准要求,可满足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的要求。
由棒1、线2结合成一体的本实用新型骨折内固定器(图1),可以单根应用,也可以多根联合应用。临床手术时(以髌骨骨折为例)在髌骨骨折近远端通过骨折线2平行钻两个孔,将两根棒1完全插入孔中,用两端外露的线2进行环扎,固定骨折。固定后没有任何明显的突出物,不会对皮肤及周围软组织造成刺激。由于棒1与线2较密切的结合也不会产生滑脱问题(图2)。
该固定器除应用于髌骨骨折外,还可用于尺骨鹰嘴、踝关节骨折、肩锁关节脱位等骨折治疗。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具有抗拉强度高、手术操作使用方便、安全牢固的特点,避免了金属钢针需再次手术取出的难题,骨折病人手术痛苦少,功能恢复快,病人满意度高。
权利要求1.用于外科手术的骨折内固定器,其特征是骨折内固定器由棒(1)、线(2)组成,二者结合成一体;棒(1)的材料是生物可吸收材料,棒(1)的整体形状呈圆锥形,较粗的一端直径D1=5~7毫米,较细的一端直径D2=3~4毫米,长度L=25毫米~60毫米,棒(1)的两端分别有1~3个固定线的小孔;棒(1)两端小孔的中心线与圆锥形棒(1)的中轴线处于一个平面,小孔中心线与棒的横截面所成夹角α=0~45°,小孔孔径D3=1.0~1.5毫米,同端小孔的孔间距L1=3~10毫米,靠近棒(1)端部的小孔与棒(1)端的距离L2=3~10毫米;线(2)的长度为200~400毫米;线(2)穿过棒(1)一端的小孔,螺旋状绕棒(1)的外表面,从棒(1)另一端的小孔穿出,线(2)头分别在棒(1)的二端露出;上述结合构成本实用新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骨折内固定器,其特征是线(2)的材料是生物可吸收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骨折内固定器,其特征是线(2)的材料是非金属不可吸收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骨折内固定器,其特征是线(2)可以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和非金属不可吸收材料共同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3、4所述的任何一种用于外科手术的骨折内固定器,其特征是采用非金属不可吸收材料的线(2),可以是丝线。
专利摘要用于外科手术的骨折内固定器,其特征是骨折内固定器由棒、线组成,二者结合成一体;棒的材料是生物可吸收材料,棒的整体形状呈圆锥形,较粗端直径≯7mm,较细端直径≮3mm,长度25~60mm,棒的两端分别有1~3个固定线的小孔;棒两端小孔的中心线与圆锥形棒的中轴线处于一个平面,小孔中心线与棒的横截面所成夹角α=0~45°,小孔孔径≯1.5mm,同端小孔的孔间距,以及靠近棒端部的小孔与棒端的距离为3~10mm;线的材料是生物可吸收材料或/和非金属不可吸收材料丝线;螺旋状绕在棒的外表面的线,线头分别从棒二端的小孔穿出。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手术操作方便、安全牢固,标本抗拉强度>200牛顿,避免了金属钢针需再次手术取出的难题。
文档编号A61B17/68GK2885151SQ200520047439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3日
发明者诸澄 申请人:诸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