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78912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中药制剂,特别是关于一种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全球范围患病率为0.3~9.2%,我国患病率为2%,因此,关于该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的研究为国内外高度重视。小儿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证(病)”范畴,急性发作期见证主要有寒哮、热哮两型。其寒哮证多见因湿痰内伏肺膈,复由起居不慎,外感风寒,邪乘于肺,引动伏饮,肺气宣降失常,气逆而喘,痰阻气道,气机不利而哮。因此,治疗宜散寒解表,宣肺平喘,祛痰止咳。目前,临床应用治疗哮喘的药物,西药主要有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及茶碱类药物,其中,β受体激动剂及茶碱类药物是哮喘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用药。β受体激动素类药物起效迅速,但长期使用可形成耐受性,不仅疗效下降,而且可能使哮喘加重,并且其安全性问题已被质疑,有报道认为哮喘病死率的增加与使用β受体激动素类药物有关,长期应用受到限制。茶碱类药物副反应相对较多,并且因个体清除率差异较大,量效关系不易掌握,疗效不稳定。另外有报道认为,长期接受茶碱治疗的儿童,其脑电图可发生异常,对幼儿应慎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但口服或注射给药全身副作用比较明显。近年来发展较多的是糖皮质激素吸入用药,但一般需连续、规则吸入一周后方能奏效,故其只能作为长期控制用药,但有关观察表明,长期持续吸入时,该药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临床一般使用传统复方治疗,对寒哮证常用主方多为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苏子降气汤等;对热哮证常用方剂多为越婢加半夏汤、定喘汤、麻杏石甘汤、清金降火汤等。中成药方面,目前用于治疗哮喘的药物较多,治疗寒哮证的包括降气定喘丸、复方满山红糖浆、寒喘丸、咳喘顺丸、定喘止咳糖浆、止咳定喘片、止咳化痰丸等;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包括咳喘静糖浆、小儿珍贝散、小儿咳喘宁糖浆、情安喘定片、小儿肺闭宁片、贝羚散等;适用于热哮证的药物还有银黄平喘气雾剂、蠲哮片;其它哮喘药物还有金利油软胶囊和镇咳宁胶囊、颗粒及口服液等。
综上所述,目前市场上使用的治疗哮喘的中药,多是哮喘缓解期的扶正固本类药物,而适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成药,基本为治疗热哮证的药物,明确适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寒哮证的主治药物,尚属少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有较好效果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是由下列重量份数比的原料制成的麻黄 1.30~1.70 花椒目0.80~1.20矮地茶0.90~1.30 紫苏子0.66~1.06在上述主要成分的基础上,所述原料中还可以含有下列重量份数比的成分款冬花0.66~1.06 苦杏仁0.66~1.06蝉蜕 0.45~0.86 法半夏0.66~1.06陈皮 0.45~0.86 桑白皮0.66~1.06此外,所述原料中还可以加上重量份数比为0.26~0.66份的甘草。
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的药物配方通常是麻黄 1.5 苦杏仁 0.86 紫苏子 0.86花椒目1蝉蜕 0.65 陈皮 0.65矮地茶1.1 桑白皮 0.86 甘草 0.46法半夏0.86 款冬花 0.86生产本发明药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称取下列重量份数比的原料麻黄 1.30~1.70苦杏仁 0.66~1.06紫苏子 0.66~1.06花椒目 0.80~1.20蝉蜕 0.45~0.86陈皮 0.45~0.86矮地茶 0.90~1.30桑白皮 0.66~1.06甘草 0.26~0.66法半夏 0.66~1.06款冬花 0.66~1.062)将花椒目、款冬花、碾碎的紫苏子和陈皮混合,然后将其放入到4-8倍于花椒目、款冬花、紫苏子和陈皮总重量的水中,蒸馏3-7小时,得挥发油、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备用;3)将苦杏仁粉碎成粗粉,将其放入到1-5倍于苦杏仁重量的沸水中煎煮8-12分钟,然后过滤,得苦杏仁药液及苦杏仁药渣,备用;4)将麻黄、矮地茶、法半夏、蝉蜕、桑白皮和甘草混合,然后将其放入水中煎煮两次,第一次将其放入到8-12倍于麻黄、矮地茶、法半夏、蝉蜕、桑白皮和甘草总重量的水中,浸泡0.4-0.6小时,然后煎煮1-2小时,过滤得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第二次将第一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渣与苦杏仁药渣、步骤2)提取挥发油后的混合药渣合并,然后将其混合物放入到6-10倍于混合物总重量的水中,进行第二次煎煮,煎煮0.5-1.5小时后得第二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5)合并步骤4)两次煎煮后得到的混合药液及步骤2)提取挥发油后的混合药液,从而得到新的混合药液,弃去步骤4)第二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渣;6)对步骤5)合并而成的新的药液进行减压浓缩,使其成为相对密度为1.08~1.12的清膏,得到离心液,对离心液进行减压浓缩,然后在浓缩液中加入蜂蜜和山梨酸,再进行煮沸,放冷,得到药液;7)在步骤2)得到的挥发油中加入0.1-0.3%的增溶剂吐温-80,使其溶解;8)将步骤6)得到的药液与步骤3)得到的苦杏仁药液及步骤7)中被增溶剂吐温-80溶解后的挥发油合并,混匀,冷藏后过滤,滤液即为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
在上述生产方法中,各步骤可按照下述过程进行所述步骤2)中,将花椒目、款冬花、碾碎的紫苏子和陈皮混合,然后将其放入到6倍于花椒目、款冬花、紫苏子和陈皮总重量的水中,蒸馏5小时,得挥发油、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备用;所述步骤3)中,将苦杏仁粉碎成粗粉,将其放入到3倍于苦杏仁重量的沸水中煎煮10分钟,然后过滤,得苦杏仁药液及苦杏仁药渣,备用;所述步骤4)中,将麻黄、矮地茶、法半夏、蝉蜕、桑白皮和甘草混合,然后将其放入水中煎煮两次,第一次将其放入到10倍于麻黄、矮地茶、法半夏、蝉蜕、桑白皮和甘草总重量的水中,浸泡0.5小时,然后煎煮1.5小时,过滤得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第二次将第一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渣与苦杏仁药渣、步骤2)提取挥发油后的混合药渣合并,然后将其混合物放入到8倍于混合物总重量的水中,进行第二次煎煮,煎煮1.0小时后得第二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所述步骤5)中,合并步骤4)两次煎煮后得到的混合药液及步骤2)提取挥发油后的混合药液,从而得到新的混合药液,弃去步骤4)第二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渣;所述步骤6)中,对步骤5)合并而成的新的药液进行减压浓缩,使其成为相对密度为1.08~1.12的清膏,在离心机的转速为15000转/分的条件下,对清膏进行离心分离,分离10分钟,得到离心液,对离心液进行减压浓缩,然后在浓缩液中加入蜂蜜和山梨酸,再进行煮沸,放冷,得到药液;所述步骤7)中,在步骤2)得到的挥发油中加入0.2%的增溶剂吐温-80,使其溶解;所述步骤8)中,将步骤6)得到的药液与步骤3)得到的苦杏仁药液及步骤7)中被增溶剂吐温-80溶解后的挥发油合并,混匀,然后冷藏24小时,过滤,制成药液制剂,灌装,即得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
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该制剂的主要功能是散寒解表,宣肺平喘,祛痰止咳,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症见气息急促,喘哮有声,咳嗽胸闷,痰多色白,形寒怕冷,或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喷嚏、流清涕,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舌苔白滑,脉浮弦等,中医辨证属寒哮者。
其药物组方中,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功能散寒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麻黄中含有的麻黄碱成分,具有中枢镇咳作用,含有的麻黄碱、伪麻黄碱成分,对支气管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具平喘功能。
花椒目味苦、辛,性温,有利水劫喘之效,用以平息喘急,加强对主症的治疗力度。矮地茶味辛、微苦,性平,功能化痰止咳,以治咳嗽痰多;紫苏子味辛,性温,功能降气消痰、平喘,主治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矮地茶、紫苏子着重祛痰顺气以加强对痰、咳等之症的治疗。以上为臣药。花椒目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具有刺激性祛痰作用;紫苏子含挥发油、氨基酸、黄酮等,其对咳、喘、痰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紫苏子中的特异气味成分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引起的咳嗽也有明显的镇咳作用。
款冬花味辛、微甘,性温,功善止咳定嗽;苦杏仁味苦,性微温,长于疏降肺气、止咳平喘;蝉蜕味甘、咸,性凉,轻宣透表,善治小儿风邪外感。此数味药气清应肺,宣肺奖气,止咳平喘。法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陈皮味辛、苦,性温,理气化痰,疗生痰之源。桑白皮味甘、辛,性寒,功能泻肺平喘,兼清郁热,以防寒从热化而生变。以上为佐药。款冬花含黄酮苷、倍半萜、生物碱、挥发油及微量元素,其对以注射碘液入猫的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有显著的镇咳效力;苦杏仁含苷类、氨基酸、脂肪酸及甾醇成分,其中苦杏仁苷能轻度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趋于安静而具有显著镇咳平喘的功效,杏仁苷对正常动物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对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症实验动物,不仅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而且可使病变得到改善;蝉蜕含氨基酸、微量元素、有机酸、酚类化合物、组胺、腺苷三磷酶,其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并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法半夏含苷类、酚类、甾醇类、内酯类、氨基酸及生物碱,其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咳嗽有明显镇咳作用;陈皮含挥发油、橙皮苷、新橙皮苷、柑橘素等成分,其挥发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柠檬酸、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支气管扩张及抗炎作用;桑白皮含黄酮及其衍生物、香豆精衍生物、三萜类和糖类,其具有轻度镇咳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最能调和诸药,又能润肺止咳,为使药。甘草含甘草酸、甘草次酸及黄酮类化合物等,其具有缓和炎症的刺激、镇咳、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祛痰镇咳作用。
实验表明,只由上述君药和臣药组成的本发明药物与由君、臣、佐、使共同组成的本发明的药物相比,虽然效果有差别,但并不显著,足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可以制成片剂、粉剂、粒剂、口服液、注射液等多种药物形式,但以口服液为优选。上述各种剂型的药物均可以按照药学领域的常规方法制备。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加入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所述辅料包括药学领域常规的稀释剂、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湿润剂、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润滑剂、稳定剂等,必要时还可加入香味剂、甜味剂及色素等。
通过动物实验,对喘哮康口服液的治疗作用和其药效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喘哮康口服液能抑制由卵蛋白过敏引起的豚鼠哮喘及其肺组织释放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抑制由磷酸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具有较好的平喘作用,其平喘作用强于阳性对照药小青龙合剂,基本与西药博利康尼相当。喘哮康口服液较大剂量时能抑制大鼠被动过敏皮肤反应,对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能抑制SO2引起的小鼠咳嗽,增加小鼠气管段酚红的排泌量,具有较好的止咳化痰的作用;能增加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量,降低由伤寒菌苗引起的家兔体温升高,具有较好的清热解表作用;能抑制角叉菜引起大鼠足跖肿胀,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喘哮康口服液对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死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体外对金葡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抑菌能力。喘哮康口服液能提高冷应激状态下小鼠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具有一定的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能改善寒症模型大鼠体温较低、尿量增多,血中皮质醇含量降低的症状。以上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喘哮康口服液具有散寒解表,宣肺平喘,祛痰止咳的功能,可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证属寒哮(外寒饮)患者的治疗。对喘哮康口服液所作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折算相当于60Kg体重的成人临床用药剂量的444倍给药,试验动物未见异常及死亡,表明喘哮康口服液一次性用药未见有毒性作用,是安全的。对喘哮康口服液所作长期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折算相当于60Kg体重的成人临床用药剂量的6、18和54倍给药,连续给药1个月,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试验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增长、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主要脏器系数、肉眼观察及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均无明显差异或异常,表明喘哮康口服液临床用药范围内是安全的。经90例临床试验观察,喘哮康口服液的总有效率、总显效率分别为81.67%、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小青龙口服液的疗效,并未见毒副作用。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药物配方特点明显,以花椒目劫喘,蝉蜕抗过敏、解痉,桑白皮泻肺平喘,矮地茶化痰止咳,进一步提高了疗效;2、本发明药物处方用药平和,宣肺散寒,化痰蠲饮而无温燥之弊,更适宜于中成药的使用对象;3、本发明药物与现有传统中药相比,疗效更加显著,其平喘作用明显强于小青龙合剂。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药物的制备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其中药组方如下麻黄150g、花椒目100g、矮地茶110g、紫苏子86g、款冬花86g、苦杏仁86g、蝉蜕65g、法半夏86g、陈皮65g、桑白皮86g和甘草46g。
制备治疗小儿哮喘药物的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按上述中药组方中的组分及其重量称取药材,并进行常规性前处理;2)将花椒目、款冬花、紫苏子(碾碎)和陈皮混合,然后将其放入到6倍于花椒目、款冬花、紫苏子和陈皮总重量的水中,蒸馏5小时,得挥发油约1.24ml、混合药液1及混合药渣A,备用;3)将苦杏仁粉碎成粗粉,将其放入到3倍于苦杏仁重量的沸水中煎煮10分钟,然后过滤,得苦杏仁药液2约70ml及苦杏仁药渣B备用;4)将麻黄、矮地茶、法半夏、蝉蜕、桑白皮和甘草混合,然后将其放入水中煎煮两次,第一次将其放入到10倍于麻黄、矮地茶、法半夏、蝉蜕、桑白皮和甘草总重量的水中,浸泡0.5小时,然后煎煮1.5小时,过滤得混合药液3及混合药渣C;第二次将第一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渣C与苦杏仁药渣B、步骤2)提取挥发油后的混合药渣A合并,然后将其混合物放入到8倍于混合物总重量的水中,进行第二次煎煮,煎煮1.0小时后得第二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液4及混合药渣D;5)合并步骤4)两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液3、4及步骤2)提取挥发油后的混合药液1,从而得到新的混合药液5,弃去步骤4)第二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渣D;6)对步骤5)合并而成的药液5进行减压浓缩,使其成为相对密度为1.08~1.12(60℃测)的清膏,在离心机的转速为15000转/分的条件下,对清膏进行高速离心分离,分离10分钟,得到离心液,对离心液进行减压浓缩,成为约800ml的浓缩液,然后在浓缩液中加入蜂蜜180g和山梨酸2g,再进行煮沸,放冷,得到药液6;7)在步骤2)得到的1.24ml挥发油中加入0.2%的增溶剂吐温-80,使其溶解;8)将步骤6)得到的药液6与步骤3)得到的70ml苦杏仁药液2及步骤7)中被增溶剂吐温-80溶解后的挥发油合并,混匀,然后冷藏24小时,过滤,制成1000ml药液制剂,灌装,即得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时将此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
本实施例制成的喘哮康口服液成品,为棕褐色的液体,味甜,微苦,气清香。
采用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VI B),对本实施例制成的喘哮康口服液成品的质量指标进行检验,其相对密度不低于1.08,pH值3.5~5.5,其它指标符合合剂项下的有关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I J)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VI D),对本实施例制成的喘哮康口服液成品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每一毫升喘哮康口服液成品含麻黄以盐酸麻黄碱(C10H15NO·HCl)计,不少于0.60mg。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验证只由君、臣成分组成的药物的效果,制备了实验用君、臣药物制剂,其制备方法同上,只是原料中没有款冬花、苦杏仁、蝉蜕、法半夏、陈皮、桑白皮和甘草。
实施例2、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蛋白哮喘模型豚鼠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蛋白哮喘模型豚鼠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对蛋白哮喘模型豚鼠的平喘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1)取体重约为240.9±29.8g的幼年豚鼠70只,雌雄各半,将其随机分成7组,分别为①模型空白组,②哮喘模型组,③博利康尼组,④小青龙合剂组,⑤~⑦哮喘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具体分组情况见表1。
表1喘哮康口服液对卵蛋白哮喘模型豚鼠的影响(X±S)


与哮喘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小青龙合剂组比较,#p<0.05,##p<0.01(2)造模除模型空白组动物外,其余各组动物用10%卵白蛋白腹腔注射1.0ml致敏动物,2周后再用1%卵白蛋白超声雾化吸入实验动物,致其哮喘发作,每日诱喘1次,共诱喘3次造成哮喘模型。
模型空白组动物用生理盐水代替卵蛋白重复以上操作。
(3)给药对模型空白组和哮喘模型组动物灌胃生理盐水;对博利康尼组动物灌胃博利康尼0.6mg/kg(临床等效剂量);对小青龙合剂组动物灌胃小青龙合2.4g(生药)/kg(临床等效剂量);对哮喘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动物,分别灌胃喘哮康口服液2.3g(生药)/kg、4.6g(生药)/kg、9.2g(生药)/kg(分别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0.5、1和2倍)。在第一次诱喘前开始给药,连续3天,给药体积均为5ml/kg。观察实验动物的哮喘时间于末次给药30min后诱喘,观察豚鼠的诱喘时间(豚鼠开始吸入卵蛋白至出现喘息动作的时间为诱发哮喘所需时间,称诱喘时间,以6min为限),15min后对实验动物进行心脏采血,并摘取其肺脏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6~7ml,测定两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结果见表1、2和3。
表2喘哮康口服液对卵蛋白哮喘模型豚鼠血液NO、ET含量的影响(X±S)


表3喘哮康口服液对卵蛋白哮喘豚鼠肺泡灌洗液NO、ET含量的影响(X±S)

与哮喘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小青龙组比较,#p<0.05,##p<0.01(4)实验结果由表1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哮喘模型组动物的诱喘时间和哮喘持续时间显著性降低,表明哮喘模型成功。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豚鼠的诱喘时间和哮喘持续时间显著性延长,表明喘哮康口服液对卵蛋白致敏豚鼠所诱导的哮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喘哮康口服液和西药博利康尼在治疗卵蛋白所诱导豚鼠的哮喘,作用明显强于中药阳性药小青龙合剂,前两者的作用基本相当。
由表2可见,各组间相互比较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卵蛋白所诱导的豚鼠哮喘模型对血液中的NO、ET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由表3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哮喘模型组动物肺泡灌洗液中的NO和ET含量显著性升高,表明哮喘模型豚鼠肺脏支气管大量分泌NO和ET,而这两者是导致哮喘的主要内在因素。NO和ET分别是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和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哮喘发作是二者水平均升高,NO过多释放,引起哮喘患者气道充血,加重血浆渗漏,造成肺上皮细胞及组织损伤,引起气道高反应;ET是机体在严重缺血、缺氧下产生的,它会严重损伤肺组织及气道组织。
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对卵蛋白所诱导的哮喘豚鼠支气管分泌NO、E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较迅速的治疗哮喘。喘哮康口服液和西药博利康尼在抑制卵蛋白所诱导哮喘豚鼠支气管分泌NO、ET方面的作用明显强于中药阳性药小青龙合剂,前两者的作用基本相当。
实施例3、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磷酸组织胺哮喘模型豚鼠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磷酸组织胺哮喘模型豚鼠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对磷酸组织胺哮喘模型豚鼠的平喘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1)取体重为204.1±16.8g的幼年豚鼠若干只,将其放入喷雾箱内,用超声雾化喷入0.1%mg/ml浓度磷酸组胺10s,观察豚鼠的哮喘反应,选出合格者(哮喘潜伏期不超过150s为合格)60只,雌雄不拘,将其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①模型空白组,②博利康尼组,③小青龙合剂组,④~⑥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
(2)按随机原则按表4所示的药物剂量对各组动物灌胃给药,15min后,再重复给药一次,给药30min后,再将其放入喷雾箱内,选用预选时的同样条件喷入磷酸组胺,记录豚鼠的哮喘潜伏期(从开始喷雾至动物出现抽搐跌倒为止的时间即为豚鼠的哮喘潜伏期)。
表4喘哮康口服液对磷酸组胺致哮喘豚鼠的影响(X±S)

与模型空白组比较,*p<0.05,**p<0.01;与小青龙合剂组比较,#p<0.05,##p<0.01(3)实验结果由表4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豚鼠的诱喘潜伏期显著性延长,表明喘哮康口服液能抑制磷酸组胺导致豚鼠的哮喘。喘哮康口服液和西药博利康尼在治疗磷酸组胺致豚鼠哮喘方面的作用明显强于中药阳性药小青龙合剂,前两者的作用基本相当。
实施例4、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大鼠被动过敏皮肤反应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大鼠被动过敏皮肤反应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对大鼠被动过敏皮肤反应的抑制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1)抗血清制备取SD大鼠8只,体重180-200g,雌雄各半,以5%鸡蛋清0.5ml肌肉注射于SD大鼠后腿两侧,同时腹腔注射百日咳疫苗1ml,于第14天对大鼠采血,采取离心方法取血清混合,置冰箱中备用。
(2)分组给药取SD大鼠50只,体重180-200g,雌雄各半,将其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为①模型空白组(ig蒸馏水10ml/kg),②小青龙合剂组(ig小青龙合剂2.7g(生药)/kg,为临床等效剂量),③~⑤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ig喘哮康口服液1.3g(生药)/kg、2.6g(生药)/kg、5.2g(生药)/kg,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0.5、1和2倍),具体见表5所示。
表5喘哮康口服液对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影响(X±S)

与模型空白组比较,*p<0.05,**p<0.01;各组大鼠在背部中线两侧距脊柱1cm处剪毛,每侧2点,间隔1.5cm位置对称。取上述抗血清,用生理盐水将其稀释成1∶5,1∶10两个浓度,然后按不同浓度次序将其注射于大鼠各去毛点的皮内,同时对其按表5所示的剂量灌胃给药,灌胃体积为10ml/kg,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末次给药后1h,对大鼠尾静脉注射5%鸡蛋清和0.5%伊文思蓝1ml/100g,30min后处死动物,测量背部蓝色反应斑直径,计算抑制率。
抑制率=(模型空白组动物蓝色反应斑平均直径-给药组动物蓝色反应斑平均直径)/模型空白组动物蓝色反应斑平均直径。
(3)实验结果由表5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皮肤蓝色斑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抑制率升高,其中在血清浓度1∶5时,中、高剂量组和血清浓度1∶10时高剂量组大鼠皮肤蓝色斑直径及抑制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剂量组抑制率也有改变的趋势,表明喘哮康口服液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增强机体抗I型变态反应能力。
实施例5、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二氧化硫引咳小鼠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二氧化硫引咳小鼠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对二氧化硫引咳小鼠的止咳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取NIH一级小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1.2g,将其按性别、体重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①模型空白组(ig生理盐水25ml/kg),②小青龙合剂组(ig小青龙合剂3.9g(生药)/kg,为临床等效剂量),③~⑤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ig哮喘康口服液1.9g(生药)/kg、3.7g(生药)/kg、7.5g(生药)/kg,相当于临床等效量的0.5、1和2倍)。各组小鼠按剂量灌胃给药25ml/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于末次给药1h后,将小鼠放入250ml广口瓶内,向瓶内注入SO2气体5ml,观察小鼠咳嗽的潜伏期(从注入SO2气体开始,到产生咳嗽所需的时间为咳嗽潜伏期)。实验情况见表6。
表6喘哮康口服液对SO2引咳小鼠咳嗽潜伏期的影响(X±S)

与模型空白组比较,*p<0.05,**p<0.01;由表6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表明喘哮康口服液能抑制SO2引起的小鼠咳嗽,具有较好的止咳作用。
实施例6、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对小鼠气管排痰的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取ICR系清洁级小鼠50只,体重20.1±0.7g,雌雄各半,将其按体重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①模型空白组,②小青龙合剂组,③~⑤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分组及各组给药剂量见表7。
表7喘哮康口服液对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的影响(X±S)

与模型空白组比较,*p<0.05,**p<0.01;各组小鼠按表7所示的药物剂量灌胃给药30min后,ip酚红0.2ml(10mg)/20g体重,注射酚红后30min处死动物,分离其气管,剪下甲养软骨下至气管分支处的一段气管,将其放入2ml生理盐水中浸泡4h,然后在生理盐水中加入0.1mlNaOH,于546nm处测定吸收值OD,以OD代表酚红排泌量进行统计比较。
由表7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有显著性差异,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明显增大,表明喘哮康口服液能促进小鼠气管排痰,具有较好的化痰作用。
实施例7、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量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量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对大鼠的解表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取SD幼年大鼠50只,体重105.6±9.3g,雌雄各半。将大鼠双后肢用8%NaS去毛,休息1天以后,将其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①模型空白组(ig生理盐水10ml/kg),②小青龙合剂组(ig小青龙合剂2.7g(生药)/kg,为临床等效剂量,给药体积为10ml/kg),③~⑤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ig喘哮康口服液1.3g(生药)/kg、2.6g(生药)/kg、5.2g(生药)/kg,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0.5、1和2倍,给药体积为10ml/kg)。各组动物灌胃给药后将其固定,暴露其双后肢,使其足掌朝上,将其双后肢足跖分别套入指套内,密封接合处。然后将大鼠足跖装入集汗管内,指套另一端套接在集汗管的广口端。于给药后20min吹入干燥空气10min去湿,然后于给药80min时用硅胶收集汗液10min,计算发汗量(发汗量=硅胶湿重-硅胶干重)。实验情况见表8。
表8喘哮康口服液对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量的影响(X±S)


与模型空白组比较,*p<0.05,**p<0.01;由表8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量有显著性差异,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量明显增大,表明喘哮康口服液能促进大鼠足跖部汗液分泌,具有较好的解表作用。
实施例8、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伤寒疫苗致家兔发热体温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伤寒疫苗致家兔发热体温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对伤寒疫苗致家兔发热体温的清热解表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取家兔一批,体重1.99±0.11kg,雌雄各半,于实验前2天,每天测量家兔正常肛温2次,选体温在38.4~39.3℃之间且每天波动不超过0.2℃的家兔40只供实验用。
实验当天,先测家兔的基础肛温,然后将伤寒菌苗按1.5ml/kg经耳缘静脉注入家兔体内,造成家兔急性发热模型。
然后按基础体温将家兔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①模型空白组(ig生理盐水5ml/kg),②小青龙合剂组(ig小青龙合剂1.4g(生药)/kg,为临床等效剂量,给药体积为5ml/kg),③~⑤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ig喘哮康口服液0.7g(生药)/kg、1.4g(生药)/kg、2.8g(生药)/kg,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0.5、1和2倍,给药体积为5ml/kg),分组情况见表9。
表9喘哮康口服液对伤寒疫苗致家兔发热体温的影响(X±S)


与模型空白组比较,*P<0.05,**P<0.01造模及分组后1h,测量各组动物的肛温,按表9所示的药物剂量给家兔灌胃给药,然后每隔1h测量家兔肛温1次,连续测量5次,以不同时间的肛温与基础肛温之差值(ΔT)作为家兔体温变化的指标。
由表9可见,各组家兔的基础体温基本一致,注射伤寒菌苗1h后其基础体温均升高1.0℃左右。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中、高剂量组家兔体温在给药3~4h内有显著性差异,被伤寒菌苗致炎家兔的体温明显降低,而喘哮康口服液低剂量组及其余时间被伤寒菌苗致炎家兔的体温也有降低趋势,表明喘哮康口服液能降低高热机体的体温,具有一定的清热解表作用。
实施例9、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角叉菜致炎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角叉菜致炎大鼠足跖肿胀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对角叉菜致炎大鼠足跖肿胀的抗炎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取SD系清洁级大鼠,雄性,体重80.2±5.0g,将其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模型空白组、小青龙合剂组、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按表10所示的药物剂量灌胃给药(见表10),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第3天测定每个大表10喘哮康口服液对角叉菜致炎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X±S)


与模型空白组比较,*P<0.05,**P<0.01鼠右后肢足跖厚度为致炎前足跖厚度,于末次给药后1h,对每个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采混悬液0.05ml/只,随后每隔1h测定大鼠足跖厚度一次,用游标卡尺测量其膝关节下1cm处足跖中央厚度,连续测量5次,计算肿胀率加以比较。
肿胀率=(致炎后足跖厚度-致炎前足跖厚度)/致炎前足跖厚度×100%由表10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足跖肿胀率在2~5h内均有显著性差异,其肿胀率明显降低,表明喘哮康口服液对角叉菜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见喘哮康口服液可抑制由角叉菜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实施例10、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死亡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对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抗菌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取ICR系清洁级小鼠100只,体重16.6±0.7g,雌雄各半,将其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模型空白组、小青龙丸组、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各组按表11所示的药物剂量,对实验动物灌胃给药6次,于注射细菌前后各给药3次注射表11喘哮康口服液对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死亡的影响

经X2,与模型空白组比较,*p<0.05,**p<0.01;前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于第3次给药后30min,给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5ml肺炎双球菌液(通过预试得出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出现90%死亡率的肺炎双球菌液的浓度约为2.5×106个/ml),注射金葡球菌后1h及第2、3天中,分别继续给药3次,观察记录4天内小鼠的死亡情况,以死亡率通过X2进行统计比较。
由表11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高剂量组小鼠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其死亡率明显降低,表明喘哮康口服液能明显降低肺炎双球菌感染后小鼠的死亡率,其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实施例11、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冷应激小鼠在PHA刺激下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冷应激小鼠在PHA刺激下淋巴细胞转化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提高免疫低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取ICR系清洁级小鼠50只,雄性,体重19.5±0.6g,将其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①模型空白组(灌胃生理盐水)、②冷应激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③左旋咪唑片组(等效剂量为0.026g/kg)、④~⑥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其剂量分别为1.9g(生药)/kg、3.7g(生药)/kg、7.5g(生药)/kg,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0.5、1和2倍),小鼠灌胃体积为25ml/kg。分组情况及各组给药量见表12。
表12喘哮康口服液对PHA刺激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X±S)

与冷应激模型空白组比较,*P<0.05,**P<0.01小鼠按表12所示的给药剂量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8天,同时除模型空白组动物外,其余各组动物每天在10±0.5℃水浴中游泳5min,连续7天,于给药后第2天起,每天对每只小鼠进行肌肉注射植物血凝素(PHA)6~10mg/kg,连续注射三天,第8天给药后1h对小鼠进行剪尾采血推片,瑞式染色,每只动物推片2片,油镜下计数100个淋巴细胞,记录淋巴母细胞及过度态细胞数,每张片选2个点,共4组数据,取其平均值计算它们分别所占的百分率。
由表12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冷应激模型组动物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显著性降低,表明冷应激状态下小鼠的免疫力降低。与冷应激模型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动物淋巴母细胞的百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100个淋巴细胞中的百分率明显升高,表明喘哮康口服液可促进冷应激状态下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具有提高免疫低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实施例12、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小鼠碳粒廓清指数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小鼠碳粒廓清指数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取ICR系清洁级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9.5±0.6g,将其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模型空白组、左旋咪唑片组、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按表13所示的给药剂量分别对各组实验小鼠给药。
表13喘哮康口服液对小鼠碳粒清校正指数α的影响(X±S)

与模型空白组比较,*P<0.05,**P<0.01对各组实验小鼠进行灌胃给药7天后,于末次给药后30min,对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墨汁(墨汁稀释5倍)10ml/kg,注射后1min和5min时,分别从眶后静脉丛取血共20μl,将其溶于2ml 0.1%Na2CO3溶液中,摇匀,于680nm处测定光密度(OD),最后处死小鼠,分别称取小鼠的肝、脾重量,按下式计算碳粒廓清指数K及校正指数α。
K=(logOD1-logOD2)/(t2-t1)α=K1/3×体重÷(肝重+脾重)由表13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碳粒廓清指数K及校正指数α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其K及α值有升高的趋势,表明喘哮康口服液对碳粒的吞噬作用有所增强,可见喘哮康口服液有一定的促进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的作用,具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实施例13、本发明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对寒证模型大鼠的影响的实验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临床实验命名为喘哮康口服液),对寒证模型大鼠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对照实验,考察本发明药物改善寒证大鼠的寒证的作用。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取SD系清洁级雌性大鼠63只,体重163.5±17.3g,将其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①模型空白组、②寒证模型组、③小青龙寒证组、④~⑥喘哮康寒证低、中、高剂量组(分组情况见表14)。
表14喘哮康口服液对寒证大鼠的影响

与寒证模型组比较,*P<0.05,**P<0.01寒证造模对5个寒证动物组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白百破三联疫苗,每次注射1ml/只,1次/日,共注射2天。然后对实验动物灌胃给予寒凉药2ml/次/200g,(寒凉药由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和石膏制成,浓度100%)灌胃给予寒凉药2次/日,连续10天造成寒证模型,于晚上收集12h尿液。
第1天,所有动物按表14所示的药物剂量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7天,第7天给药后,于晚上收集12h尿液,测定尿量及血清皮质醇量。另外,在第10天(造模后)、第17天(给药后)分别测定动物体温。
由表14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寒证模型组动物的体温显著性降低,尿量显著性增多,且其持续时间可达7天,表明寒证大鼠模型成功。与寒证模型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中、高剂量组给药后,动物的体温和尿量有显著性差异,其体温明显升高,已恢复至正常体温,尿量明显减少,表明喘哮康口服液可以改善寒证大鼠的寒证。
由表14可见,与模型空白组比较,寒证模型组动物血液中的皮质醇含量显著性降低。与寒证模型组比较,喘哮康口服液低剂量组给药后,动物血液中的皮质醇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其血液中的皮质醇含量明显上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喘哮康口服液可以改善寒证大鼠的寒证。
实施例14、喘哮康口服液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试验一、临床试验病例的选择根据《儿童哮喘防治常规》(1998年修订)中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及其急性发作期诊断与严重程度的评价原则,同时根据《中医儿科学》中寒哮证诊断标准,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儿童哮喘及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例(中医诊断哮喘寒哮证者),具有轻、中度哮喘程度的、年龄3~14岁的儿童,共90例,其中轻度患者40例、中度患者50例。
具体试验病例见表15。
表15临床试验哮喘急性发作期病例

二、临床试验药物的选择(1)受试药物上述实施例1制备的喘哮康口服液制剂,规格10ml/支。
(2)对照药物小青龙口服液,规格10ml/支。
小青龙口服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品种,是传统治疗寒性喘哮有效方剂小青龙汤的口服液剂型,是《中医儿科学》所推荐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寒哮证唯一中成药。小青龙口服液的处方组成麻黄、桂枝、芍药、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功能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三、临床试验的方法(1)病例随机分组对每区组按病情轻、中度各50%顺序编号,按治疗组与对照组2∶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试验组60例,其中轻度患者28例、中度患者32例。对照组30例,其中轻度患者12例、中度患者18例。
(2)临床试验观察方法采用双盲观察法。
(3)用药方法与用量治疗组用药喘哮康口服液,口服。试验病例儿童3~6岁,每次5ml,一日三次;病例儿童7~14岁,每次10ml,一日三次。
对照组用药小青龙口服液,口服。试验病例儿童3~6岁,每次5ml,一日三次;病例儿童7~14岁,每次10ml,一日三次。
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以5天为一疗程,观察一个疗程。
四、临床试验药物疗效的观察与评定喘哮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或不足轻度者。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
显效喘哮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或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舒张剂。
有效喘哮症状有所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舒张剂。
无效临床症状和FEV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和反而加重。
五、临床试验结论经治疗组口服喘哮康口服液与对照组口服小青龙口服液一个疗程的临床试验,其结果如表16所示表16喘哮康口服液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试验结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是由下列重量份数比的原料制成的麻黄 1.30~1.70 花椒目0.80~1.20矮地茶0.90~1.30 紫苏子0.66~1.0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中还含有下列重量份数比的成分款冬花0.66~1.06 苦杏仁0.66~1.06蝉蜕 0.45~0.86 法半夏0.66~1.06陈皮 0.45~0.86 桑白皮0.66~1.0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中还含有重量份数比为0.26~0.66份的甘草。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是由下列重量份数比的原料制成的麻黄 1.5 苦杏仁0.86紫苏子0.86花椒目1 蝉蜕 0.65陈皮 0.65矮地茶1.1 桑白皮0.86甘草 0.46法半夏0.86款冬花0.86
5.一种生产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称取下列重量份数比的原料麻黄1.30~1.70苦杏仁 0.66~1.06紫苏子 0.66~1.06花椒目 0.80~1.20蝉蜕0.45~0.86陈皮0.45~0.86矮地茶 0.90~1.30桑白皮 0.66~1.06甘草0.26~0.66法半夏 0.66~1.06款冬花 0.66~1.062)将花椒目、款冬花、碾碎的紫苏子和陈皮混合,然后将其放入到4-8倍于花椒目、款冬花、紫苏子和陈皮总重量的水中,蒸馏3-7小时,得挥发油、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备用;3)将苦杏仁粉碎成粗粉,将其放入到1-5倍于苦杏仁重量的沸水中煎煮8-12分钟,然后过滤,得苦杏仁药液及苦杏仁药渣,备用;4)将麻黄、矮地茶、法半夏、蝉蜕、桑白皮和甘草混合,然后将其放入水中煎煮两次,第一次将其放入到8-12倍于麻黄、矮地茶、法半夏、蝉蜕、桑白皮和甘草总重量的水中,浸泡0.4-0.6小时,然后煎煮1-2小时,过滤得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第二次将第一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渣与苦杏仁药渣、步骤2)提取挥发油后的混合药渣合并,然后将其混合物放入到6-10倍于混合物总重量的水中,进行第二次煎煮,煎煮0.5-1.5小时后得第二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5)合并步骤4)两次煎煮后得到的混合药液及步骤2)提取挥发油后的混合药液,从而得到新的混合药液,弃去步骤4)第二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渣;6)对步骤5)合并而成的新的药液进行减压浓缩,使其成为相对密度为1.08~1.12的清膏,得到离心液,对离心液进行减压浓缩,然后在浓缩液中加入蜂蜜和山梨酸,再进行煮沸,放冷,得到药液;7)在步骤2)得到的挥发油中加入0.1-0.3%的增溶剂吐温-80,使其溶解;8)将步骤6)得到的药液与步骤3)得到的苦杏仁药液及步骤7)中被增溶剂吐温-80溶解后的挥发油合并,混匀,冷藏后过滤,滤液即为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将花椒目、款冬花、碾碎的紫苏子和陈皮混合,然后将其放入到6倍于花椒目、款冬花、紫苏子和陈皮总重量的水中,蒸馏5小时,得挥发油、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备用;所述步骤3)中,将苦杏仁粉碎成粗粉,将其放入到3倍于苦杏仁重量的沸水中煎煮10分钟,然后过滤,得苦杏仁药液及苦杏仁药渣,备用;所述步骤4)中,将麻黄、矮地茶、法半夏、蝉蜕、桑白皮和甘草混合,然后将其放入水中煎煮两次,第一次将其放入到10倍于麻黄、矮地茶、法半夏、蝉蜕、桑白皮和甘草总重量的水中,浸泡0.5小时,然后煎煮1.5小时,过滤得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第二次将第一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渣与苦杏仁药渣、步骤2)提取挥发油后的混合药渣合并,然后将其混合物放入到8倍于混合物总重量的水中,进行第二次煎煮,煎煮1.0小时后得第二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液及混合药渣;所述步骤5)中,合并步骤4)两次煎煮后得到的混合药液及步骤2)提取挥发油后的混合药液,从而得到新的混合药液,弃去步骤4)第二次煎煮后的混合药渣;所述步骤6)中,对步骤5)合并而成的新的药液进行减压浓缩,使其成为相对密度为1.08~1.12的清膏,在离心机的转速为15000转/分的条件下,对清膏进行离心分离,分离10分钟,得到离心液,对离心液进行减压浓缩,然后在浓缩液中加入蜂蜜和山梨酸,再进行煮沸,放冷,得到药液;所述步骤7)中,在步骤2)得到的挥发油中加入0.2%的增溶剂吐温-80,使其溶解;所述步骤8)中,将步骤6)得到的药液与步骤3)得到的苦杏仁药液及步骤7)中被增溶剂吐温-80溶解后的挥发油合并,混匀,然后冷藏24小时,过滤,制成药液制剂,灌装,即得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它由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麻黄1.30~1.70,花椒目0.80~1.20,矮地茶0.90~1.30,紫苏子0.66~1.06,款冬花0.66~1.06,苦杏仁0.66~1.06,蝉蜕0.45~0.86,法半夏0.66~1.06,陈皮0.45~0.86,桑白皮0.66~1.06和甘草0.26~0.66。本发明还公开了生产治疗小儿哮喘的药物的方法。该药物散寒解表,宣肺平喘,祛痰止咳,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具有平喘、止咳化痰、抗炎、抑菌、抑制过敏反应、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与现有传统中药相比,疗效更加显著,其平喘作用明显强于小青龙合剂。
文档编号A61P11/06GK1947754SQ200610113969
公开日2007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23日
发明者张军兵, 蔡光先, 汪平, 余家相, 武惠斌 申请人:北京羚锐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