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防晕车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616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子防晕车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频脉冲理疗产品,具体涉及一种电子防晕车仪,主要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晕车、晕船和晕机等晕车症。
背景技术
大多数人都有过晕车的经历,虽然晕车不能算是一种疾病,但是患者却非常痛苦,他们一旦长时间乘座汽车、轮船、火车或飞机的就发生头晕、胃部不适、恶心和呕吐等等不良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乘座这些交能工具却又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对于晕车、晕船和晕机人们多以一些晕车药来控制,或抹一些有镇静作用的药油,这虽然有一定疗效,但随之会带来较严重副作用嗜睡、口干、头脑不清醒、视物模糊等等。
后来,人们结合中医理论,将低频脉冲穴位理疗原理用在晕车症的预防和治疗上,如中国专利于2003年1月8日公告了一件,专利号为02218897.5,名称为《电子防晕计》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晕计,它由壳体、方波振荡电路及其脉冲输出变压器和留有一定间距的双电极组成,方波振荡电路及其脉冲输出变压器设置在壳体内,方波振荡电路的输出接脉冲输出变压器的输入,变压器的输出接金属双电极,金属双电极位于壳体表面。使用时,将其佩戴在人体手腕部,金属双电极作用在人体的内关穴上,经人体变压器形成回路,以方波电脉冲信号刺激人体的内关穴。
据中医经络学记载,以电脉冲对内关穴进行持续的刺激,有抑制神经、减轻眩晕感的作用,但是本方案中的双电极是一种同设于壳体表面上的,并同作用于人体的一内关穴上,双电极间的距离在3mm以内,使用时,双电极间的电脉冲信号仅作用于人体皮肤表层,对内关穴的电脉冲刺激不大,导致作用效果仍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结合中医经络理论,在不影响使用、携带方便性的前提下,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电子防晕车仪,以电极分别作用于人体的内关穴和外关穴上,对内关穴和外关穴同时作用,提高预防和治疗晕车症的效果,造福于晕车症患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防晕车仪,主要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主机连接构成,所述主机由壳体及壳体中的脉冲电路组成,脉冲电路的输出端分别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使用状态下,面对面相距布置,其中,一个电极对应于人体手腕的外关穴位置,另一个电极对应于人体手腕的内关穴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使用状态下,面对面相距布置”其中的使用状态是指将本品佩戴于人体手腕上的工作状态。
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主机的连接方式及佩戴方式可以是粘贴式或以固定架或固定带固定式等;包括以下三个具体较佳方案a、粘贴式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自粘胶电极片,使用时直接将其贴附固定在人体的内关穴和外关穴上;所述主机固定在其中一自粘胶电极片上,而另一自粘胶电极片与主机通过导线连接。
以上进一步方案中,为了使用时可以更换自粘胶电极片,将自粘胶电极片设计为可拆卸式,以卡扣、螺纹、接头连接等等,最佳如下所述一自粘胶电极片背部与主机通过导电纽扣连接,另一自粘胶电极片与主机间连接的导线上设有可拆卸连接头。
b、固定带或固定架固定方式所述主机的两侧连接有固定带或固定架,使用时通过固定带佩戴在人体的手腕部;主机及固定带或固定架上对应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固定带或固定架可以是现有手表带的各种形式,包括各种带式或架式,采用固定带时可通过系或扣的方式佩戴在人体手腕上,采用固定架时,固定架需带有一定的弹性,佩戴时可利用固定架材料本身的弹性伸展卡在人体手腕部,或是采用现有扳开式的弹性卡环结构,掰开卡在人体手腕部。
以上进一步方案中,也为了使用时可以更换电极,可将电极设计为可拆卸式,以卡扣、螺纹、接头连接等等,最佳如下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主机、固定带或固定架间分别通过导电纽扣连接;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中,一个电极经导电纽扣及埋设在固定带或固定架中的导线连接至主机,另一个电极经导电纽扣直接连接至主机。
c、固定环固定式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对应设置在一固定环的内表面上,主机设置在该固定环的外表面上。所述“固定环”是指具有一定弹性的开环状的架体,它的作用是将两电极固定在人体穴位上,使用时它可以利用材料本身的弹性伸展卡在人体手腕部,或是采用现有扳开式的弹性卡环结构,掰开卡在人体手腕部。
以上进一步方案中,也为了使用时可以更换电极,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过导电纽扣固定在固定环的内表面上,并经导电纽扣及埋设在固定环中的导线连接至主机。
2、上述方案中,所述脉冲电路主要由控制开关、CPU芯片、脉冲升压电路部分及负载检测电路部分构成,所述CPU芯片的输入控制端接控制开关,其输出端接脉冲升压电路部分及负载检测电路部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第一电极接脉冲升压电路部分的输出端,第二电极接负载检测电路部分的输出端;所述按钮开关设置于壳体的外表面上。
3、上述方案中,所述脉冲电路中连接有控制开关,这些控制开关的按键设置于壳体的外表面上,其按键表面设有凸起式图案或凹陷式图案,以此形成触摸式按键;使用时,通过触摸按键表面的凸或凹的图案即可分辨各按键的功能,以方便在黑暗中使用。至于按键上的图案设计可以如下开机/波段增强键上设置“△”图案,如关机/波段减弱键上设置“”图案,动作功能选择键上设置“□”图案。
4、上述方案中,所述脉冲电路中包括一锂电池,脉冲电路以锂电池供电,该锂电池也设置在壳体内。
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是导电织物电极、金属电极或自粘胶电极片等。采用自粘胶电极片为最佳方案,自粘胶电极片具有自粘性又很柔软,它贴附在人体皮肤上与皮肤接触紧密,因此作用面积大,作用效果最佳。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佩戴在人体的一手腕部,使第一电极对应贴在内关穴上,第二电极对应贴在外关穴上,操作主机上的按键,使主机中的脉冲电路开始工作,脉冲电路中CPU芯片产生脉冲信号,该信号经脉冲升压电路部分升压后通过第一电极输出,输出信号作用于人体内关穴上,经人体负载,再经外关穴处的第二电极至负载检测电路部分,再反馈给CPU芯片形成回路,以此使脉冲信号穿透作用于人体的内关穴和外关穴上,起到预防和治疗晕车症的作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特殊结构设计,使用时一个电极作用于内关穴,而另一个电极同时作用于外关穴,人体的内关穴和外关穴是相对处在手腕部的内侧和外侧的,本实用新型产生的电脉冲信号是穿透式作用于内关穴和外关穴上的,其脉冲信号到达了穴位深处,因此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2、同样由本实用新型的特殊结构设计,使用时一个电极作用于内关穴,而另一个电极同时作用于外关穴,对内关穴和外关穴同时起到电脉冲刺激作用,经实验证明,其作用效果比单作用于内关穴的现有技术有大幅提高。
3、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由CPU芯片、脉冲升压电路和负载检测电路组成的脉冲电路,在使用时具有负载自动检测的功能,即当电极与人体皮肤接触不良时会自动关机;并且,因该脉冲电路是采用芯片和三极管、电阻、电容组成的,功耗也较低。
4、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采用了自粘胶电极片,其粘贴性好,与人体皮肤接触紧密,并且,一次定位也不易移位,使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附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附图2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附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一;附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一;附图5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脉冲电路图。
以上附图中1、第一电极;2、第二电极;3、主机;4、导线;5、导电纽扣;6、可拆卸连接头;7、固定带;8、固定环;9、按键;10、凹陷式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附图2所示,一种电子防晕车仪,主要由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和主机3连接构成,所述主机3由壳体及壳体中的脉冲电路组成,脉冲电路的输出端分别接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在使用状态下,面对面相距布置,其中,一个电极对应于人体手腕的外关穴位置,另一个电极对应于人体手腕的内关穴位置。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均为自粘胶电极片;主机3通过导电纽扣5固定在第二电极2的背面,而第一电极1与主机3通过导线4连接,该导线4上还设有可拆卸连接头6。当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的自粘胶失效后,可以方便地将其拆下更换。
参见附图6所示,所述脉冲电路主要由控制开关、CPU芯片、脉冲升压电路部分及负载检测电路部分构成,所述CPU芯片的输入控制端接控制开关,其输出端接脉冲升压电路部分及负载检测电路部分;第一电极1接脉冲升压电路部分的输入端,第二电极2接负载检测电路部分。该脉冲电路包括的具体元件如下型号为78P458的CPU芯片U1、发光二极管LED1、LED 2、开机/波段增强控制开关SW2、关机/波段减弱控制开关SW3、模式选择控制开关SW3、脉冲升压电路部分(Q2、Q4、R4、R5、R8、R9、C2、C4、L1、D2),负载检测电路(Q1、Q3、R3、R7、D1)。
脉冲电路的工作原理是CPU芯片U1上电工作后,在软件的控制下,由U1的13脚输出PWM信号,该PWM信号经升压电路升压后形成直流电压。U1的15脚车出微秒组的方波,控制Q1、Q3的导通和截止,这样应在第一电极Porf1和第二电极Porf2间形成尖脉冲。改变PWM信号的占空比便可改变尖脉冲幅度大小,改变方波的频率即可改变尖脉冲的宽度。
参见附图1所示,所述各按钮开关的按键9设置于壳体的外表面上,其按键9表面设有凹陷式图案10,具体如下开机/波段增强键上设置“△”图案,如关机/波段减弱键上设置“”图案,动作功能选择键上设置“□”图案。所述脉冲电路中包括一锂电池,脉冲电路以锂电池供电,该锂电池也设置在壳体内。
使用时,将第二电极2粘贴在手腕背部的外关穴上,而第一电极1对应粘贴在该手腕内部的内关穴上,操作主机3上的按键使用。
实施例二参见附图3、附图4所示,一种电子防晕车仪,主要由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和主机3连接构成,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主机3的两侧连接有固定带7,该固定带7为金属带,结构如现有的手表表带;主机3上通过导电纽扣5直接固定连接第二电极2,固定带7上通过导电纽扣5对应设置第一电极1,该第一电极1经导电纽扣5及埋设在固定带7中的导线连接至主机3。
使用时,像戴手表一样戴上本品,将固定带7扣紧,使第二电极2紧贴着手腕背部的外关穴,第一电极1则紧贴着手腕内部的内关穴,操作主机3上的按键使用。
其它同实施例一,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参见附图5所示,一种电子防晕车仪,主要由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和主机3连接构成,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通过导电纽扣5固定在一固定环8的内表面下侧,第二电极1则通过导电纽扣5固定在该固定环8的内表面上侧,主机3则对应第二电极2的设置在该固定环8的外表面上;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经导电纽扣5及埋设在固定环8中的导线连接至主机3。
所述固定环8是一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半环体;使用时,将该固定环夹在人体手腕部,并使第二电极2紧贴着手腕背部的外关穴,第一电极1则紧贴着手腕内部的内关穴上,再操作主机3上的按键使用。
其它同实施例一,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防晕车仪,主要由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和主机[3]连接构成,所述主机[3]由壳体及壳体中的脉冲电路组成,脉冲电路的输出端分别接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在使用状态下,面对面相距布置,其中,一个电极对应于人体手腕的外关穴位置,另一个电极对应于人体手腕的内关穴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晕车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均为自粘胶电极片;所述主机[3]固定在其中一个自粘胶电极片上,而另一个自粘胶电极片与主机[3]通过导线[4]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防晕车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自粘胶电极片背部与主机[3]通过导电纽扣[5]连接,另一个自粘胶电极片与主机[3]间连接的导线[4]上设有可拆卸连接头[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晕车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3]的两侧连接有固定带[7]或固定架,主机[3]及固定带[7]或固定架上对应设置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防晕车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与主机[3]、固定带[7]或固定架间分别通过导电纽扣[5]连接;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中,一个电极经导电纽扣[5]及埋设在固定带[7]或固定架中的导线连接至主机,另一个电极经导电纽扣[5]直接连接至主机[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晕车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对应设置在一固定环[8]的内表面上,主机[3]设置在该固定环[8]的外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防晕车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通过导电纽扣[5]固定在固定环[8]的内表面上,并经导电纽扣[5]及埋设在固定环[8]中的导线连接至主机[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晕车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电路主要由控制开关、CPU芯片、脉冲升压电路部分及负载检测电路部分构成,所述CPU芯片的输入控制端接控制开关,其输出端接脉冲升压电路部分及负载检测电路部分;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中,一个电极接脉冲升压电路部分的输入端,另一个电极接负载检测电路部分;所述按钮开关的按键[9]设置于壳体的外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晕车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电路中连接有控制开关,这些控制开关的按键[9]设置于壳体的外表面上,其按键[9]表面设有凸起式图案或凹陷式图案[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防晕车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电路中包括一锂电池,脉冲电路以锂电池供电,该锂电池也设置在壳体内。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防晕车仪,主要由第一电极[1]、第二电极[2]和主机[3]连接构成,所述主机[3]由壳体及壳体中的脉冲电路组成,脉冲电路的输出端分别接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极[1]和第二电极[2]在使用状态下,面对面相距布置,其中,一个电极对应于人体手腕的外关穴位置,另一个电极对应于人体手腕的内关穴位置。本实用新型结合中医经络理论,以电极对内关穴和外关穴同时作用,提高预防和治疗晕车症的效果,造福于晕车症患者。
文档编号A61N1/04GK2889354SQ200620071039
公开日2007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9日
发明者曹炀, 金凤娟 申请人: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