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073阅读:14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导管,特别是涉及硬度或柔性在大致全长范围内连续变化的柔性微导管。本发明的微导管是在硬度不同的多个柔性塑料层中埋入编入物(编织物),提高微导管的耐压性能的同时,提高抗弯曲性能。这样,能够超选择性地接近微细血管,并且能够进行超选择性的血管造影、投药、栓塞等的处置。
背景技术
:微导管是在脑、胸部腹部等内脏器官的末梢血管内注入抗癌剂等的药剂或造影剂,为实施相关诊断或治疗等处置而使用的直径为0.51.0mm程度的极细管的导管。对于在细微弯折的血管路等中使用的微导管,除了极细以外,还被要求非常高的柔性,不伤害血管而插入弯曲血管等的管腔内。另一方面,柔性的极细微导管存在由于在半径急变的通路内容易扭曲而限制管腔中的流动或使流动停止的问题。另外,微导管沿着管腔内流路前进,传递转矩时,这样极细的结构中由于结构性方面不稳定,在导管全长范围的各个部位,也存在管弯曲、扭曲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日本特表2003-501160(专利文献l)中提出有一种微导管,如其权利要求3及4的记载,a.由聚醚共聚物、共聚尼龙、氟树脂等材料组成的内侧层形成的一体型管;b.为了赋予其抗扭曲能力、或者为了抑制由于弯曲而椭圆化、还为了提升扭矩远传的程度,在所述内侧层上设置有不锈钢线的编织物;c.是以聚酰胺的混合物为基材的材料、以聚醚及聚酰胺为基材的材料,由一种具有7080D的肖氏硬度而另一种具有2535D的肖氏硬度的材料组成,并且具有远位端部的肖氏硬度为2535D、中间部的肖氏硬度为2580D、近位端部的肖氏硬度为7080D的外侧层,所述外侧层是由硬度相互不同的两4形成的,由于在压出成形中变更所述两种材料的组成比例,因此所述一体型管的硬度沿着长度方向变化。但是,专利文献l记载的发明中,例如图13所示,不使轴管的外尺寸变化,仅使硬度变化,所以如果导管的前端直径做细,则近手侧的直径变得过细,即使加硬树脂的硬度,管的刚性还是不够。而相反地,如果近手侧的直径做粗,则导管的前端变得过粗,会有血管的选择性变差的问题。另外,由于外层管不是以同一材料及同一层被从基端部到前端部连续地覆盖,因此也会有与编织物的粘合性差,耐压性、扭曲性差的问题。微导管前端部(也称远位部)做细、基端部(也称近位部)做粗是设计上必要的基本结构,如果不使轴管的外尺寸变化,仅使硬度变化,如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微导管难以实现,在现实中没有被产品化。另外,在日本特开2001-190681(专利文献2)中提出有一种微导管,如其权利要求1的记载,是一种具备导管本体的导管,导管本体具有内层和外层,所述外层具有第一区域和与第一区域相比位于基端侧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由聚酯弹性体构成,所述第二区域由与构成所述第一区域的聚酯弹性体相比硬度更高的聚氨酯弹性体构成。但是,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微导管,内层被两层外层覆盖,例如图2所示,外层的内层(第一外层)并不是被延伸设置直至轴管的前端,即,是在轴管的中途被切断的结构,所以会有编织物的粘合性差,耐压性、扭曲性差的问题。还有,日本特许2865428(专利文献3)中如其权利要求1及图10所示,日本特许2965940(专利文献4)中如其权利要求1及图7所示,分别记载了具有管零件的微导管。管零件具备细长的管状部件,管状部件具有近位端、远位端和规定延伸于该近位端及该远位端之间的内侧管腔的通路。管零件具备(a)编织物部件,是作为编织有多条带子的、具有内侧表面及外侧表面的唯一强化部件的编织物部件,该带子至少大部分含有超弹性合金,该编织物部件延伸于该管腔的至少一部分;(b)在该编织物部件内侧的至少一个聚合物性质的内衬部件;以及(C)在该编织物部件外侧的至少一个外侧盖部件。但是,在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微导管中,如附图所示,由两层组成的内层被由两层组成的外层覆盖,外层的内层(第一外层)也不是被延伸设置直至轴管的前端,S卩,是在轴管的中途被切断的结构,相反地,是外层的外层(第二外层)被延伸设置直至轴管前端的结构,所以会有与专利文献2相同的问题。这样,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微导管中,其外层管和编织物的粘合性差,耐压性、扭曲性差的问题,提升导管的耐压性能的同时提升抗扭曲性能,这样,提供一种微导管,能够超选择性地接近微细血管,或者能够进行超选择性的血管造影、投药、栓塞的处置。
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以下的微导管。1.一种微导管1,具备有与连接器连接的柔性轴管,微导管1的特征在于,该轴管2从该连接器起朝向前端方向,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被区划分为近位部3、中间部4、及远位部5,分别由硬度各不相同的三种多层管形成;(i)在该轴管2的从近位部3到远位部5的全区划范围延伸设置内层8,并且,该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在该轴管2的从近位部3到远位部5的全区划范围,第一外层11覆盖上述内层8和上述补强部件7,并且紧密接合地延伸设置,形成由内层8/补强部件7/第一外层11组成的基本层结构;(ii)在该轴管2的近位部3中,上述基本层结构的第一外层11被第三外层13覆盖;还有(iii)在该轴管2的中间部4中,上述基本层结构的第一外层11被第二外层12覆盖。2.—种微导管1,具备有与连接器连接的柔性轴管,微导管1的特征在于,该轴管2从该连接器起朝向前端方向,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被区划分为近位部3、中间部4、及远位部5,分别由硬度各不相同的三种多层管形成;(i)上述近位部3由内层8和在其外周形成的高硬度的多层外层IO构成,在上述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此外在该补强部件7的外周覆盖有上述多层外层10,该多层外层10由内层11(第一外层11)和外层13(第三外层13)构成,上述内层11(第一外层11)覆盖于上述补强部件7的外周,另外,该内层ll(第一外层ll)的外周覆盖有外层13(第三外层13);(ii)上述中间部4由内层8和中硬度层的多层外层IO,构成,在上述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该补强部件7的外周覆盖有多层外层10',该多层外层10'由内层11(第一外层11)和外层12(第二外层12)构成,内层11(第一外层11)覆盖于上述补强部件7的外周,该内层ll(第一外层ll)的外周覆盖有外层12(第二外层12);(iii)上述远位部5由内层8和外层IO"构成,在上述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该补强部件7的外周覆盖有外层10",上述外层IO"仅由第一外层11构成,并且,上述第一外层11从轴管2的近位部3到远位部5覆盖上述补强部件7和上述内层8,形成基本外层11,并且,该基本外层11具有以紧密接合于该补强部件7和该内层8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基本层结构。3.根据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微导管1的特征在于,形成上述基本外层的外层(11)的壁厚为0.03mm以下。图1是本发明的微导管的示意说明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图;图3是图1的B-B'线剖面图;图4是图1的C-C'线剖面图。符号说明1微导管2轴管3近位部4中间部5远位部7冃u顺尖7补强部件(编织物)8内层10、10,、10"外层11第一外层(内层)12第二外层(中间层)13第三外层(外层)18造影标志19连接器20连接器盖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轴管的整体构成)本发明中如图1的示意说明图所示,微导管1具备有与连接器19连接的柔性轴管2,该轴管2从该连接器19起朝向前端方向延伸,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被区划分为近位部(基端部)3、中间部4、及远位部(前端部)5,分别由硬度各不相同的三种多层管形成。而且,如图2图4所示,(i)在该轴管2的从近位部3(图4)到中间部4(图3)直至远位部5(图2)的全区划范围延伸设置内层8,并且,该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另外,在该轴管2的从近位部3到远位部5的全区划范围,第一外层11覆盖上述内层8和上述补强部件7,并且紧密接合地延伸设置,形成全区划共用的、由内层8/补强部件7/第一外层11组成的基本层结构M(这里第一外层11相当于外层10");另外,(ii)在该轴管2的近位部3(图4)中,上述基本层结构的第一外层11被第三外层13覆盖(多层的外层10);另一方面,(iii)在该轴管2的中间部4(图3)中,上述基本层结构M的第一外层ll被第二外层12覆盖(多层的外层10')。以下,进一步说明各部分结构。(近位部3)如图4所示,近位部(基端部)3由内层8和形成于其外周的高硬度多层外层10构成。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该补强部件7的外周还覆盖有上述多层的外层10。如图所示,该多层的外层10由内层11(也称为第一外层11)和内层13(也称为第三外层13)构成,上述内层11(第一外层11)覆盖于上述补强部件7的外周,另夕卜,该内层ll(第一外层ll)的外周被外层13(第三外层13)覆盖。作为内层8,并没有特别的限定,较佳为使用例如聚乙酯(PE)、聚丙酯(PP)等的聚烯烃或PTFE(聚四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四氟乙烯/六氟乙烯共聚物(FEP)、聚氯三氟乙烯(PCTFE)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E)、聚偏氟乙烯(PVDF)等摩擦阻抗低、化学性稳定的氟树脂。作为构成外层10的内层11(第一外层11)的树脂,较佳为使用聚乙酯(PE)、聚丙酯(PP)等的聚烯烃、尼龙6、尼龙6,6、尼龙12等聚酰胺或聚酰胺弹性体、聚醚嵌段酰胺、聚苯乙烯弹性体、有机硅弹性体等较软级别的、与构成补强部件7的不锈钢编入物等接合性良好的材料;另外,作为外层13(第三外层13)的树脂,较佳为使用聚乙酯(PE)、聚丙酯(PP)等的聚烯烃、尼龙6、尼龙6,6、尼龙12等聚酰胺或聚酰胺弹性体、聚醚弹性体、有机硅弹性体等中的较硬级别的、与内层ll接合性良好的材料。另外,作为补强部件7,使用例如不锈钢线等金属线(不锈钢编织物)(粗细为5030|mi)、合成树脂(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碳纤维制的编织物、带子、线圈等。(中间部)如图3所示,上述中间部4由内层8和中硬度层的多层外层10'构成。在上述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由上述金属、合成树脂等组成的编织物等的补强部件7,该补强部件7的外周覆盖有外层10',该多层的外层lO,由内层ll(第一外层ll)和外层(12)(第二外层12)构成,内层ll(第一外层ll)覆盖于上述补强部件7的外周,另外,该内层11(第一外层ll)的外周覆盖有外层12(也称为第二外层12)。作为构成外层12(第二外层)的树脂,使用例如尼龙6、尼龙6,6、尼龙12等聚酰胺等的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聚苯乙烯弹性体、聚醚弹性体、聚乙酯(PE)、聚丙酯(PP)、聚氨酯、聚氨酯弹性体等中较软级别的材料。(远位部)如图2所示,上述远位部(前端部)5由内层8和外层IO"构成,上述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由该金属、合成树脂组成的编织物等的补强部件7,该补强部件7的外周覆盖有外层11,这种情况下的上述外层IO"是仅由第一外层11构成。在该远位部5的最前端安装有由聚酰胺弹性体等弹性体组成的软的前端尖6。在前端尖6的后方安装有后面记载的例如由铂铱合金等组成的造影标志18(参照图1)。作为造影标志18,使用金属线作为标志使用的情况下,将圆线或平线做成线圈状使用。(轴管2的特征)本发明的微导管中,上述第一外层11以从该轴管2的近位部3到远位部5覆盖上述补强部件7和上述内层8的方式,形成基本外层11,而且,该基本外层11具有与该补强部件7和上述内层8紧密接合地延伸设置的基本层结构。因此,在本发明的轴管中,如图1~图4所示第一外层11共用地从轴管2的基端部到前端部覆盖补强部件7和内层8,并且由于紧密接合从而能够提高耐压性能。§卩,内层8/补强部件7/第一外层13构成基本层结构。另外,由于能够通过中间部中的第二外层12、基端部中的第三外层13改变和调整材料(树脂)的硬度、直径、长度,所以能够改变作为轴管2整体的硬度(柔软性和平衡)、弯曲强度。例如,第一外层11、中间部的第二外层12及基端部中第三外层13的硬度的关系,可以是如后述的实施例中所示,形成第一外层1K第二外层12<第三外层13的顺序,也可以形成第一外层11<第二外层12=第三外层13或者第一外层11<第二外层12〉第三外层13的顺序。还有,从前端部到基端部的结构共用的第一外层11、中间部的第二外层12及基端部中的第三外层13仅硬度不同,由于能够使用具有相同化学性质的材料,所以粘合性良好。而且,构成从前端部(远位部5)到基端部(近位部3)各个部位的多层管的肖氏硬度较佳为,通常前端部在2070D、中间部在20~80D、基端部在5090D程度的范围内适当选择。另外,各个外层的各个位置的肖氏硬度较佳为,第一外层11(远位部5)在2555D、第二外层12(中间部4)在2580D、第三外层13(近位部3)在7080D的范围内适当选择。(管径)微导管中,由于轴管2的前端部(近位部5)的外径通常使用形成为较细的2.1Fr(0.70mm)至2.3Fr(0.76mm),所以第一外层11的厚度形成为小于等于0.03mm为佳。如果超过0.03mm,前端部(近位部5)的外径变得过大,同时损害前端部的柔软性。(管的材料)如果总结构成多层管的树脂材料,第一外层ll、第二外层12、连接器盖使用尼龙6、尼龙6,6、尼龙12等聚酰胺等的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聚苯乙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聚乙酯(PE)、聚丙酯(PP)、聚氨酯、聚氨酯弹性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第三外层13使用尼龙6、尼龙6,6、尼龙12等聚酰胺等的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等。而且,为了提高各个管(近位部3、中间部4、远位部5)的粘合性,推荐使用相同的树脂。(多层管的制造)本发明的多层管的制造方法并没有特别的限定,最典型的是,首先,在内层8的管上覆盖由例如不锈钢线等金属线(不锈钢编织物)的编织物组成的补强部件7,准备补强部件覆盖内层8(7)。使用具备有多层环状塑模的压出机或者多台(这里为三台)压出机,将该补强部件覆盖内层8(7)从该压出机的塑模压出的同时,将形成第一外层11、第二外层12、第三外层13的树脂熔融压出,从而将该补强部件覆盖内层8(7)多层覆盖。由此,通过与熔融压出成形ii第一外层11、第二外层12、第三外层13的外层覆盖形成同时进行,有望提高内层树脂和第一外层的接合性,以及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第二外层和第三外层的接合性。当然,取代多层同时压出成形,也可以是通过使用具备有环状塑模的压出机,将该补强部件覆盖内层8(7)从该压出机的塑模压出的同时,在其上首先覆盖形成第一外层11,其次在从压出机的塑模压出覆盖形成有第一外层11的补强部件覆盖内层8的同时,同样地在其上覆盖第二外层12,再同样地形成第三外层13,通过逐次形成手段将该补强部件覆盖内层8(7)多层覆盖。还有,也可以是将该补强部件覆盖内层8(7)从该压出机的塑模压出的同时,在其上逐次地进行压出层压成形。(造影剂等)另外,也可以为了通过从体外在X射线监视器上确认插入管腔内的微导管的状态而准确地进行操作,在前端尖6、第一外层11、第二外层12及第三外层13,根据需要添加造影剂,例如在前端尖形成造影标志18。作为造影剂,使用公知的材料,例如硫酸钡、钨、铂、铱、铂铱合金、金等都能够适用。另外,也可以从前端尖6经由第一外层11、第二外层12至第三外层13的中途,根据需要在这些外周涂布润滑齐l」(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的微导管可以提高耐压性能,还提高抗扭曲性能。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微导管,由于能够超选择性地接近微细血管,所以能够进行超选择性的血管造影、投药、栓塞等的处置。实施例下面通过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内层和外层的硬度都以肖氏D型硬度计测定的肖氏D硬度表示。比较例1(1)将微导管用的多层管组成的轴管2做成表1所示的层结构,并如同以下方式制造。在作为内层8树脂的厚度0.015mm、内径0.56mm的PE管上,将16根直径0.03mm的不锈钢线编织,并进行其外表面的覆盖。在其上通过具备有环状塑模的多层压出成形机将第一外层11、第二外层12、第三外层13同时多层熔融压出成形。第一外层ll树脂使用聚酰胺弹性体(硬度55D)、第二外层12树脂使用聚酰胺弹性体(硬度63D)、第三外层13树脂使用聚酰胺弹性体(硬度77D),制作远位部5外径为0.73mm,中间部4外径为0.93mm,近位部3外径为0.93mm的轴管2。并且,作为第一外层ll树脂的聚酰胺弹性体,仅覆盖远位部5。(2)将该轴管连接于高压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时调节能够注入的最大压力和流速。并且,设定注入速度为10ml/sec,设定注入量为10mml。结果在表2显示。实施例1(1)将微导管用的多层管组成的轴管2做成表1所示的层结构,并如同以下方式制造。在作为内层8树脂的厚度0.015mm、内径0.56mm的PE管上,进行将16根直径0.03mm的不锈钢线编织,并进行其外表面的覆盖。在其上通过具备有环状塑模的多层压出成形机将第一外层11、第二外层12、第三外层13同时多层熔融压出成形。第一外层11树脂使用聚酰胺弹性体(硬度55D)、第二外层12树脂使用聚酰胺弹性体(硬度63D)、第三外层13树脂使用聚酰胺弹性体(硬度77D),制作远位部5外径为0.73mm,中间部4外径为0.93mm,近位部3外径为0.93mm的轴管2。并且,作为第一外层ll树脂的聚酰胺弹性体,覆盖从近位部3到远位部5。(2)将该轴管连接于高压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时调节能够注入的最大压力和流速。并且,设定注入速度为10ml/sec,设定注入量为10mml。结果在表2显示。比较例2(1)将微导管用的多层管组成的轴管2做成表1所示的层结构,并如同以下方式制造。在作为内层8树脂的厚度0.006mm、内径0.56mm的PTFE管上,进行将16根直径0.03mm的不锈钢线编织,并进行其外表面的覆盖。在其上通过具备有环状塑模的多层压出成形机将第一外层11、第二外层12、第三外层13同时多层熔融压出成形。第一外层11树脂使用聚酰胺弹性体(硬度35D)、第二外层12树脂使用聚酰胺弹性体(硬度63D)、第三外层13树脂使用尼龙12(硬度77D),制作远位部5外径为0.73mm,中间部4外径为0.85mm,近位部3外径为0.93mm的轴管2。并且,第一外层ll树脂,仅覆盖远位部5。(2)将该轴管连接于高压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时调节能够注入的最大压力和流速。并且,设定注入速度为10ml/sec,设定注入量为10mml。结果在表2显示。实施例2(1)将微导管用的多层管组成的轴管2做成表1所示的层结构,并如同以下方式制造。在作为内层8树脂的厚度0.006mm、内径0.56mm的PTFE管上,进行将16根直径0.03mm的不锈钢线编织,并进行其外表面的覆盖。在其上通过具备有环状塑模的多层压出成形机将第一外层11、第二外层12、第三外层13同时多层熔融压出成形。第一外层11树脂使用聚酰胺弹性体(硬度35D)、第二外层12树脂使用聚酰胺弹性体(硬度63D)、第三外层13树脂使用尼龙12(硬度77D),制作远位部5外径为0.73mm,中间部4外径为0.85mm,近位部3外径为0.93mm的轴管2。并且,第一外层ll树脂,覆盖从近位部3到远位部5。(2)将该轴管连接于高压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时调节能够注入的最大压力P咖x(psi(lb/in2))和在该压力时的流速FR咖x(ml/sec)。并且,设定注入速度为10ml/sec,设定注入量为10mml。结果在表2显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结果分析)通过表2可以明确,在从近位部3到远位部5覆盖第一外层11的实施例12的微导管中,由于在整个区域能够确保补强部件(编织物)7和外层的粘合性,所以最大注入压力为1200psi,显示出具有较高的耐压性能。另一方面,在第一外层树脂ll中仅覆盖远位部5的比较例12的管中,都在100psi时发生渗漏。可以推定这是由于补强部件(编织物)7和外层的粘合性较差。产业利用可能性本发明的微导管可以提高耐压性能,提高抗扭曲性能,因此,能够超选择性地接近微细血管,能够进行超选择性的血管造影、投药、栓塞等的处置。其产业利用可能性非常大。权利要求1、一种微导管(1),具备有与连接器连接的柔性轴管,所述微导管(1)的特征在于,所述轴管(2)从所述连接器起朝向前端方向,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被区划分为近位部(3)、中间部(4)、及远位部(5),分别由硬度各不相同的三种多层管形成;(i)在所述轴管(2)的从近位部(3)到远位部(5)的全区划范围延伸设置内层(8),并且,所述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在所述轴管(2)的从近位部(3)到远位部(5)的全区划范围,第一外层(11)覆盖所述内层(8)和所述补强部件(7),并且紧密接合地延伸设置,形成由内层(8)/补强部件(7)/第一外层(11)组成的基本层结构;(ii)在所述轴管(2)的近位部(3)中,所述基本层结构的第一外层(11)被第三外层(13)覆盖;以及(iii)在所述轴管(2)的中间部(4)中,所述基本层结构的第一外层(11)被第二外层(12)覆盖。2、一种微导管(1),具备有与连接器连接的柔性轴管,所述微导管(1)的特征在于,所述轴管(2)从所述连接器起朝向前端方向,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被区划分为近位部(3)、中间部(4)、及远位部(5),分别由硬度各不相同的三种多层管形成;(i)所述近位部(3)由内层(8)和在其外周形成的高硬度的多层外层(10)构成,在所述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此外在所述补强部件(7)的外周覆盖有所述多层外层(10),所述多层外层(10)由内层(11)(第一外层(ll))和外层(13)(第三外层(13))构成,所述内层(11)(第一外层(ll))覆盖于所述补强部件(7)的外周,另外,所述内层(11)(第一外层(ll))的外周覆盖有外层(13)(第三外层(13));(ii)所述中间部(4)由内层(8)和中硬度层的多层外层(IO')构成,在所述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所述补强部件(7)的外周覆盖有外层(10,),所述多层外层(10,)由内层(11)(第一外层(ll))和外层(12)(第二外层(12))构成,所述内层(11)(第一外层(ll))覆盖于所述补强部件(7)的外周,所述内层(11)(第一外层(ll))的外周覆盖有外层(12)(第二外层(12));(iii)所述远位部(5)由内层(8)和外层(10")构成,在所述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所述补强部件(7)的外周覆盖有外层(IO"),所述外层(10")仅由第一外层(11)构成,并且,所述第一外层(11)从轴管(2)的近位部(3)到远位部(5)覆盖所述补强部件(7)和所述内层(8),形成基本外层(11),并且,所述基本外层(11)具有以紧密接合于所述补强部件(7)和所述内层(8)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基本层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导管(1),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基本外层的外层(11)的壁厚为0.03mm以下。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导管(1),其轴管(2)从连接器起朝向前端方向被区划分为近位部(3)、中间部(4)、及远位部(5),分别由硬度各不相同的三种多层管形成;在轴管(2)的从近位部(3)到远位部(5)的全区划范围延伸设置内层(8),并且,内层(8)的外周安装有补强部件(7);在从近位部(3)到远位部(5)的全区划范围,第一外层(11)覆盖上述内层(8)和上述补强部件(7),并且紧密接合地延伸设置,形成由内层(8)/补强部件(7)/第一外层(11)组成的基本层结构;在近位部(3)中,上述基本层结构的该第一外层(11)被第三外层(13)覆盖;在中间部(4)中,基本层结构的第一外层(11)被第二外层(12)覆盖。由此该微导管可以提高耐压性能,提高抗扭曲性能,从而能够超选择性地接近微细血管。文档编号A61M25/00GK101553271SQ200680055800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申请日期2006年9月13日优先权日2006年9月13日发明者堀川康次,渡边正年申请人:川澄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