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痤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146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痤疮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治疗痤疮的中草药制剂。
背景技术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常伴有皮脂溢出,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目前临床多认为是由雄性激素激发引起。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增多,使皮脂分泌亢进,同时使毛囊漏斗部及皮脂腺导管角化,导致皮脂排泄障碍、皮脂潴留,形成粉刺。毛囊粉刺内的痤疮丙酸杆菌得以大量繁殖,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形成炎症性丘疹或脓疱,毛囊周围炎症进一步扩大,炎症波及真皮结缔组织,引起炎症性肉芽肿反应,形成结节,重症者愈后留有疤痕。
患者多为青春期男女,皮损好发于颜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和颏部,亦见于上胸、肩胛间背部及肩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本病多无自觉症状,炎症显著时可有疼痛和触痛,为慢性炎症。
祖国医学对痤疮一疾,已有明确的论述,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肺胃热盛上越肌肤有关。如《医宗金鉴·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型如黍屑,色赤肿疼,破出白粉汁。属中医肺风酒刺和粉刺范畴,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雄性激素及皮脂分泌亢进,寻常痤疮发病率越来越高,同时重病患者也是逐年增加。上述治疗方案存在着治愈率低的缺点。
西医对寻常痤疮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维甲酸类、甲氰咪胍、维生素、性激素如乙烯雌酚和避孕药等进行治疗,或采用外敷硫磺洗剂或霜剂、10%氯霉素水杨酸酊、0.05%维甲酸霜或酊剂等。但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治愈率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治疗痤疮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组分按其重量配比为枇杷叶10-15、知母6-12g、栀子3-10、菊花10-15、蒲公英10-30、玄参10-15、黄柏3-10、皂角刺3-10g、紫草3-9、丹参9-15和甘草2-30g。
本发明参考祖国医学对该疾患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参阅已有组方之理论和宝贵经验,辨证论治,推陈致新有所增益,是为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之结晶。具有如下临床效果一、组方药材选料考究,遵古炮制,配伍独特新颖,符合并按照中国药典及药理配伍,配合科学合理;二、药物经服用后,君臣佐使各司其职,入其归经,清解肺胃之风热上越之热结毒痈,宣肺理气祛瘀生新,改善患部的局部微循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而达到消炎消肿的特效治疗作用;三、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寻常痤疮和聚合性痤疮。
四、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服用方便;五、治愈率高。经验证,本发明治愈率高达70%,总有效率达98%。
药理分析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枇杷叶苦,平,归肺胃二经。偏理肺脏兼清胃热,枇杷叶含挥发油、维生素B和C等,有一定的镇咳、镇疼作用,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知母有解热作用,对大肠杆菌所致发热有防止和治疗效果,并对多数病菌有抑制作用,以及对抗外源性皮质激素、抑制肾上腺皮质作用。
栀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栀子有镇静、镇痛和降温降低血压与抗菌作用。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菊花含有挥发油及微量维生素B1等,水煎剂体外实验对多种致病性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高浓度对流感病毒PR及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能扩张冠脉,减轻心肌缺血状态。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有抗炎作用。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本品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解毒养阴,玄参尚有镇静抗惊厥、降血糖、解热抗菌等作用。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黄柏水煎剂对多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对螺旋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乙肝病毒亦有抑制作用,尚有降压松弛肌肉作用等。
皂角刺辛温,归肺、大肠经。皂角刺有抗菌作用,消肿排脓疗疮癣瘙痒,善能攻散。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紫草对垂体促性腺激素和绒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另尚有强心作用。
丹参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调整心律抗心肌缺血作用,能调整血液系统,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速,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此外,有抑菌、降血糖、降低胆固醇、调整免疫机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等作用。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解毒,缓和药性。甘草有皮质激素样的抗炎作用,并有一定抗过敏作用,有解痉止痛、保肝、抗利尿、抗菌等作用。
方中所选者,乃为清肺胃之热盛,凉血消斑,清热结散痈肿,活血散瘀的药物配伍组合。方中枇杷叶归肺胃二经,主善清解肺胃热盛越于肌肤之蕴毒。知母即能清肺热,又能润肺燥,兼能泻无根之实火,二药相须为用共为君药。栀子泻火除烦,清利三焦诸热,菊花疏风散热,清头目之毒结,蒲公英既可清热解毒又能散结消痈,为治痈症之良药,此三药相须为用是为臣药,以佐其君药的清解泻火之功。玄参凉血解毒又能养阴,善清热养阴清养兼备,以防热盛灼阴导致热盛阴虚阴阳失调,使热盛阴更虚之弊以缓解为宜,配以清热燥湿,兼泻肾火退虚热之黄柏,二药于此为佐药,以正其君臣药性之利弊。皂角刺消肿排脓,善能攻散,紫草、丹参皆具凉血活血消斑解毒祛瘀生新之功,以为使药。甘草解毒缓和药性兼具补益之功,调和方中诸药而使不伤人之正气。
综观本发明组合之方,具有疏风散热,凉血解毒,活血祛瘀消斑,推陈致新之效,为治疗痤疮的有效配方。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取枇杷叶10g、知母6g、栀子5g、菊花13g、蒲公英10g、玄参12g、黄柏4g、皂角刺3g、紫草4g、丹参15g和甘草15g。
将上述诸药筛选、挑净放入砂锅内,清水浸泡,所需水量以水漫过所泡药物为宜,浸泡时间不低于30分钟。然后用先武后文之火煎煮,煎煮后剩余药液以200mL为宜,用纱布过滤后备用。再用同等于首次煎煮所需的水,再次煎煮,所得药液(同样200mL为宜)和首次药液混合后口服使用。日一剂,每日饭后半小时,早晚各一次,一次200mL,四周为一疗程,可有效治疗寻常痤疮。
实施例2取枇杷叶15g、知母12g、栀子8g、菊花10g、蒲公英20g、玄参15g、黄柏10g、皂角刺10g、紫草8g、丹参9g和甘草4g。制作及服用方法同上,也可有效治疗痤疮。
临床试验为验证本发明药物的疗效,申请人于2002年-2006年在山东省东阿县皮肤病研究所进行了如下临床试验1、临床资料(1)共试验痤疮患者100例,其中女70例,男30例,年龄16-30岁之间,全部病例均符合“痤疮”诊断标准(好发于颜面和躯干上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有粉刺、毛囊炎性丘疹、脓疱和结节等多形损害)。
(2)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第一组为治疗组,共50例,其中女36例,男14例,平均年均24.2岁。
第二组为对照组,共50例,其中女34例,男16例,平均年龄24.1岁。
2、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本发明药物,日一剂,每日2次,每次200mL,四周为一疗程。并适当酌情配以物理疗法(如中药倒膜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维甲酸类(13-顺维甲酸)、甲氰味胍和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局部外敷复方硫磺洗剂或霜剂、10%氯霉素酊药物,四周为一疗程。
3、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皮肤损害完全消失,自觉症状消失。
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大于30%。
无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4、疗效结果见下表

5、结论从以上对比试验可见本发明药物对于治疗痤疮有明显的疗效,且治愈率、总有效率高于其它药物。在服用本发明药物的同时,配合适当物理疗法,临床效果更佳。
6、具体病例病例1李某,男,18岁,山东东阿县人,2006年7月因患寻常痤疮并逐渐加重,来本所进行治疗。患者自述在外治疗期间曾服用过治疗寻常痤疮的西药以及外用制剂,包括市售祛痘祛粉刺等诸多药品和化妆品,但全部无效或收效甚微。经检查,该患者符合寻常痤疮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丘疹性痤疮标准),诊断为寻常痤疮。随于2006年7月20日给于本发明药物进行治疗,日一剂,每日2次,每次200mL,并配以物理疗法,四周后,患者已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病例2、贾某,女,28岁,山东东阿城区人,患者自述患痤疮病史已有7-8年之久,曾经在一些医院或美容机构进行治疗,所用治疗痤疮的药品和化妆品较多,效果不理想。患者于2006年10月18日到我所就诊,诊断为寻常痤疮(属结节性痤疮)。给于本发明药物进行治疗,日一剂,每日2次,每次200mL,并配以适当物理疗法。一疗程(四周)后,随访病情已大有好转,结节明显缩小,局部炎症反应减轻明显,患者感觉良好。停药一周后,续服第二疗程(四周)进行巩固治疗,疗程结束,随访已痊愈。
权利要求
1.治疗痤疮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按重量配比为枇杷叶10-15、知母6-12g、栀子3-10、菊花10-15、蒲公英10-30、玄参10-15、黄柏3-10、皂角刺3-10g、紫草3-9、丹参9-15和甘草2-30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痤疮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配比为枇杷叶10、知母6、栀子5、菊花13、蒲公英10、玄参12、黄柏4、皂角刺3、紫草4、丹参15和甘草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治疗痤疮的药物,属中药领域,特点是由枇杷叶、知母、栀子、菊花、蒲公英、玄参、黄柏、皂角刺、紫草、丹参和甘草按一定重量配比制作而成,能有效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寻常痤疮和聚合性痤疮。配伍科学合理,服用方便,治愈率及总有效率高。
文档编号A61P17/10GK101028425SQ200710014138
公开日2007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31日
发明者王成斌 申请人:王成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