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素衍生物高度分散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579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核黄素衍生物高度分散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特别涉及药剂学领域,涉及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
散制剂。
背景技术
核黄素(Riboflavin)又称维生素B2 (Vitamin B2),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核黄素在1920年被发现,1931年从卵蛋白中分离出来,1935年化学结构被鉴定。核黄素是人体新陈代谢酶系统的组成部分,生命活动不可缺少,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及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它的生物活性形式是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嘌呤二苷酸(FAD)两种黄素辅酶。这两种辅酶与多种蛋白形成黄素蛋白,参与生物机体的生物氧化反应和能量代谢,是机体细胞内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的必要组分。同时,该酶系统是化学致癌物在机体内代谢活化或解毒的主要酶系统。 核黄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同时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核黄素缺乏症,如舌炎、口角炎和阴囊炎等。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核黄素还具有利尿、降血脂、抗肿瘤和改善心脏功能等作用(王林静.核黄素与健康.广东药学院学报,2000,16(3) :223)。它的重要性已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理功能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心血管系统方面,核黄素有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作用,这些都是高血压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口服核黄素(75mg/d)后,与用药前比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清丙二醛含量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杨焕民.核黄素对受冷大鼠增重、成活和有关激素的影响.营养学报,1998,20(3):281;Hennekens CH. Platelet inhibitors andadtioxidant vitamins in cardiovasculardisease. Am Heart J, 1994, 128 (9) :1333)。在抗肿瘤方面,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资
料表明,核黄素有防癌和抗癌作用。伊朗、中国等地居民因核黄素缺乏或严重的核黄素摄入不足而致慢性食道炎普遍存在或区域性高发的食管癌(Munoz N,et al. Precursor lesionsofoesophageal cancer in highrisk population in Iran and China. Lancet,1982, (1):876)。补充核黄素组的食管癌前病人的食管上皮细胞增生转换的好转率和稳定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林英.核黄素营养水平对食管上皮增生转化的影响.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5,16(4) :192),因此核黄素可抑制食管上皮增生或促进其向正常转化。除影响上皮组织完整性外,核黄素还有抗突变作用。Ames试验显示,核黄素是黄曲霉毒素B工突变剂很有效的拮抗物(郭志成.维生素对突发的抑制作用.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3,11(5) :396)。
核黄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肠道内的吸收窗狭窄,极少在体内贮存。核黄素体内磷酸化的产物为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两者有60%与血浆蛋白结合,半衰期为1. 1小时,主要以代谢物形式自尿液中排出,给药剂量增加后,尿中原形药的排出量也相应地增加。此外核黄素还易从汗液中排出(孙定人.维生素BJ核黄素)缺乏症(口角炎)与补充.中国药房,2003,14(7) :448)。吸收少和极短的半衰期造成了核黄素的低生物利用度,再加上人体对核黄素的储存量十分有限,大剂量给药的核黄素往往大部分被排出了体外。因此以原型核黄素为主的药物不仅给药次数多,而且难以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核黄素的生物利用度问题,例如合成核黄素衍生物。核黄素分子的核糖醇侧链分布有一些羟基,可利用这些羟基与脂肪链基团相连接来获得核黄素酯类衍生物(徐琪寿,等.核黄素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CN 1659169A;W02004/013142A1)。核黄素衍生物作为核黄素的前药,在体内降解成原型核黄素后才能发挥药理活性,因此通过控制核黄素衍生物的体内释放和降解速率可发挥不同的长效作用。核黄素衍生物具有较一般核黄素更高的稳定性,在体内缓慢释放核黄素原型药物,单次给药持续作用可达2 3个月之久,可有效预防或治疗核黄素缺乏症,并且没有毒性(王彦博,等.核黄素-月桂酸酯对化疗大鼠口腔黏膜的保护作用.感染、炎症、修复,2007,8(1):26-29 ;吴南海,等.长效核黄素预防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毒副反应疗效观察.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6,11 (2) :73-75)。 核黄素衍生物特别是酯类衍生物通过增加药物的脂溶性而获得在体内缓慢释放的效果,但脂溶性较强的药物给药有一定困难。因为脂溶性药物不溶或难溶于水,使其一般制剂,如片剂和注射剂无法解决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和溶解问题。目前采用的长效核黄素制剂是核黄素衍生物的油混悬剂,其中药物颗粒大,易发生聚集,通针性不好。虽然采用粘度较高的油作为分散介质能减缓药物粒子的聚集,但油作为肌肉注射溶剂患者接受性较差。 高度分散剂型在最近几十年内得到迅速发展,具体包括脂质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微粒、纳米粒、纳米混悬液、乳剂、胶束等。 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泡囊(Vesicles),是一种可以在水溶液中高度分散的传递系统,可以作为很多种药物的载体。它的高度分散性使其在体内具有耙向、缓释等效果,口服具有淋巴趋向性,较易携带药物穿越血脑屏障,容易通过融合、内吞等途径进入细胞内(basic DD肌d P即ahadjopoulos D丄iposomes revisited.Science, 1995, 267 :1275)。脂质体的局部给药有生物相容性好、促进药物渗透的作用。脂质体泡囊的磷脂双分子层膜将内部包裹的水相和外部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内呈疏水性。药物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分别包裹在内水相或膜中。 一般地,水溶性药物在内水相中;脂溶性药物在膜层中。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Niosomes)是指某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司盘60)在一定条件下在水中自组装成泡囊结构,类似脂质体。它同样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具有类似月旨质体的一些体内夕卜特征(Uchegbu IF, Vyas SP. Non—ionic surfactant basedvesicles (niosomes)in drug delivery. Int J Pharm,1998,172 :33-70)。
微粒(Microparticles) —般指粒径在微米级的粒子,范围可从1微米到1000微米。由于其高度分散性,在体内可产生黏附,高的表面积也有助于药物特别是脂溶性药物的溶出,也會g产生控释效果(Hombreiro-Perez M, et al. Non_degradable microparticlesconteining a hydrophilic and/or a lipophilic drug-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drug release modeling. J Controlled Rel,2003,88 :413-428)。微球(Microspheres)一般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基质中的微粒(Freiberg S,Zhu XX. Polymer microspheres forcontrolled drug release. Int JPharm, 2004, 282 :1-18)。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作囊
4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小胶囊称微囊(Microcapsules)(陆彬主编.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纳米粒(Nanoparticles) —般指是纳米级分散的固体粒子,由于其高度分散性,它作为药物载体有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等特点。固体脂质纳米粒(SLN)采用人体相容的脂质材料作为主要辅料形成纳米粒,具有普通纳米粒的特点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近年来研究较多。纳米囊(Nanocapsules)特指药物包裹在成膜材料中形成的纟内米粒子,同样具有纟内米粒的体内夕卜特点(Kreuter J. Nanoparticles—a historicalperspective. Int J Pharm,2007,331 :1-10)。 药物纳米混悬液(Nanosuspensions)与纳米粒和固体脂质纳米粒不同,它是用表面活性剂稳定的纯药物粒子组成的亚微米级胶体分散系(艾萍,金义光.药物传送中的纳米混悬液.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 32(1) :61-63 ;Rabinow BE. Nanosuspensions in drugdelivery. Nature, 2004, 3 :1-13)。纳米混悬剂系统是一种分散度极好的固体药物粒子水分散体系,与普通混悬剂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药物粒子的粒径小于1 ii m,多数在150 800nm的范围内。与脂质体、乳剂等脂质系统相似,纳米混悬液技术可用于水不溶而脂溶性强的化合物。另外,它还适用于水油都不溶的化合物,后者一般晶格能大,熔点高。纳米混悬液解决了非溶解必需的药物传递问题。致密的固体粒子载药量大,适合大剂量给药。同时高载药量可减少给药体积,对只能小体积给药的肌注和眼部给药很重要。通常用过量助溶剂增溶不溶性药物的方法会带来毒性,用溶剂分散法制备的纳米混悬液不会有助溶剂的毒副作用,而使一些曾被放弃的候选药物又得以应用。药物呈固态可使其化学稳定;小粒子沉降慢,使其物理稳定。水难溶性药物的注射剂中常加入过量助溶剂,这样会引发过敏反应和注射疼痛,药物也会被血液稀释而沉淀。制成纳米混悬液可解决上述问题,此技术一般用于水中溶解度每毫升低于几百微克的药物,现已成功应用于抗肿瘤药、麻醉药、抗真菌药和抗细菌药,以及治疗恶性高热和癌痛的药物。纳米混悬液注射后有自身的药动学特点。由于其单位体积载药量可高达30 % ,在皮下、肌内和皮内的贮库式传递可产生缓释效果。
乳剂常用作脂溶性药物的传递系统,在体内具有靶向性、缓释和控释效果。乳剂的粒径分布范围很广,从数微米到纳米级。纳米乳(Nanoemulsions)是指粒径在200纳米以下的乳滴组成的体系,可以将脂溶性药物包裹在乳滴中。由于其高度分散性,它作为药物载体同样有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等特点。而微乳(Microemulsions)是指粒径在100纳米以下的乳滴组成的体系,同样具有纳米乳的特点。(Solans C, etal. Nano_emulsions. Curr0pin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5, 10 :102—110 ;Kawakami K,et al. Microemulsionformulation for enhanced absorption of poorly soluble drugsII. In vivo study. JControlled Rel,2002,81 :75-82) 胶束(Micelles)对药物,特别是脂溶性药物有很好的增溶作用,可用作药物传递系统(Rangel-Yagui C0,et al.Micellar solubilization of drugs. J PharmPharmaceutSci,2005,8 :147-163)。近年来,聚合物胶束作为传递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Torchilin VP.Micellar nanocarriers :Pharmaceuticalperspectives. Pharm Res,2007,24 :1-16)。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在研究中意外地发现将核黄素衍生物制备成高度分散制剂后,具有其突出的优势。由于具备了高度分散制剂的特点,核黄素衍生物可以充分发挥其治疗特点,例如增强生物利用度、缓控释、长循环、靶向性、提高制剂稳定性和增强患者顺应性,并根据具体剂型和处方组成呈现不同的特点。 核黄素和本发明中的核黄素衍生物,分子结构可表示如下
I~OR1
—OR
O 其中R1、 R2、 R3、 R4都为氢原子(H)时,分子为核黄素;R1、 R2、 R3、 R4为其他基团时,分子为核黄素衍生物。四个位置可以是不同、相同或独立存在的基团。 本发明中的核黄素衍生物并不限制分子结构形式,凡是具有水难溶性、水溶性/脂溶性均较低的核黄素衍生物均为本发明的范围,其中优选的是核黄素酯类衍生物。用于生成核黄素酯类衍生物的酸,选自有机酸和无机酸,优选的是有机酸。无机酸选自磷酸、盐酸、硝酸、硫酸。有机酸选自脂肪酸、氨基酸、金刚烷酸,优选的是脂肪酸。脂肪酸选自硬脂酸、棕榈酸、肉桂酸、月桂酸、癸酸、壬酸、辛酸、庚酸、戊酸、丁酸、丙酸、乙酸、异丁酸。这些酸可与核黄素分子生成单酯、双酯、三酯、四酯。对于脂肪酸酯化的情况,本发明中的核黄素衍生物选自核黄素硬脂酸单酯、核黄素棕榈酸单酯、核黄素肉桂酸单酯、核黄素月桂酸单酯、核黄素癸酸单酯、核黄素壬酸单酯、核黄素辛酸单酯、核黄素庚酸单酯、核黄素核黄素戊酸单酯、核黄素丁酸单酯、核黄素丙酸单酯、核黄素乙酸单酯、核黄素硬脂酸双酯、核黄素棕榈酸双酯、核黄素肉桂酸双酯、核黄素月桂酸双酯、核黄素癸酸双酯、核黄素壬酸双酯、核黄素辛酸双酯、核黄素庚酸双酯、核黄素核黄素戊酸双酯、核黄素丁酸双酯、核黄素丙酸双酯、核黄素乙酸双酯、核黄素硬脂酸三酯、核黄素棕榈酸三酯、核黄素肉桂酸三酯、核黄素月桂酸三酯、核黄素癸酸三酯、核黄素壬酸三酯、核黄素辛酸三酯、核黄素庚酸三酯、核黄素核黄素戊酸三酯、核黄素丁酸三酯、核黄素丙酸三酯、核黄素乙酸三酯、核黄素硬脂酸四酯、核黄素棕榈酸四酯、核黄素肉桂酸四酯、核黄素月桂酸四酯、核黄素癸酸四酯、核黄素壬酸四酯、核黄素辛酸四酯、核黄素庚酸四酯、核黄素核黄素戊酸四酯、核黄素丁酸四酯、核黄素丙酸四酯、核黄素乙酸四酯,优选的是核黄素的脂肪酸单酯,更优选的是核黄素月桂酸单酯,最优选的是核黄素_5' _月桂酸单酯。 由核黄素获得核黄素衍生物包括核黄素酯类衍生物的方法可参考很多公开的文
6献和书籍,例如制备某些含羟基化合物酯类衍生物的方法和连接脂肪链基团的通用合成方 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查阅文献后,本专业的一般技术人员可设计和合成得到相应的核黄素 衍生物。某些核黄素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也有专门报道(徐琪寿,等.核黄素衍生物及其制 备方法与应用.CN 1659169A;W0 2004/013142A1)。 一般地,可将核黄素和酰卤或酸酐反应 得到核黄素衍生物。 本发明中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其粒子成高度分散状态,一般地粒子 直径小于1000微米,优选的粒子直径小于100微米,更优选的粒子直径小于1微米,进一步 优选的是小于0. 5微米,更进一步优选的是小于0. 2微米。核黄素衍生物高度分散制剂一 般以水性分散液的形式存在并给药,也可以经过适当处理如干燥过程获得固态或半固态形 式。高度分散剂型具体选自脂质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微粒、纳米粒、纳米混悬液、乳 剂、胶束。高度分散制剂根据其具体组成和给药途径,在体内会表现出提高制剂稳定性、促 吸收、增强生物利用度、靶向、缓释、控释、增强患者顺应性等作用。给药途径包括注射、口 服、局部给药等。 本发明中含核黄素衍生物的乳剂,其粒子大小没有限制,优选自微乳或纳米乳。本 发明中含核黄素衍生物的胶束,优选的是聚合物胶束。 含核黄素衍生物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可参考相关文献和专业技术(如NewRRC ed. Liposome :a practical approach. Oxford :0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 邓英 杰.脂质体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一般地,如果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
可以将核黄素衍生物与磷脂等膜材共同溶于有机溶剂,盛入烧瓶中,减压旋转蒸发,得到一 层薄膜,然后加入水或适当缓冲液,进行振荡和超声,直至形成均匀的混悬液。如果超声时 间延长,还可能得到纳米级分散系统。如果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可以将核黄素衍生 物与磷脂等膜材共同溶于有机溶剂,加入水或缓冲液,高速搅拌或超声制备成乳剂,然后减 压旋转蒸发,得到凝胶态物质,然后加入水或适当缓冲液或不加,继续减压旋转蒸发,直至 形成均匀的脂质体混悬液。脂质体混悬液还可以选择适当处方并在适当条件下进行冷冻干 燥或喷雾干燥,形成固态,这样可以保证制剂的稳定性,临用前加入水溶液振摇即可得到脂 质体混悬液。运用相近的技术可以获得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选择合 适的处方和工艺就可以得到较理想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脂质体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 含核黄素衍生物的微粒包括微球和微囊。微球的制备方法可参考相关文献和专业 技术(如Perez MH, et al. The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poly (e_caprolactone) microparticles containing both a lipophilic and a hydrophilicdrug. J Controlled Release, 2000, 65 :429-438)。 一般地,可将药物与聚合物共同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利用 0/W乳化法制备得到微球。还有很多其他制备微球的方法,在许多文献中都可以找到(如 Freiberg S,Zhu XX. Polymermicrospheres for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Int J Pharm, 2004,282 :1-18),包括单体聚合法、溶剂挥发法、喷雾干燥法。微囊的制备方法包括相分离
法、液中干燥法、喷雾干燥法等(如陆彬主编.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8)。选择合适的处方和工艺就可以得到较理想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微粒。
有很多种方法可用于制备含核黄素衍生物的纳米粒,参考文献很多。根 据纳米粒的材料和要求不同,可参考相关文献和专业技术(如Mohanraj VJ, Chen Y. Nanoparticles :a review.Tropic J Pharm Res,2006,5 (1) :561—573 ;YiguangJin.Nanotechnology in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 : (Shayne CoxGad, ed.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Handboo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8, 1251-1290)。 一般地,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聚合法、沉淀法、溶剂挥发法、盐析法; 固体脂质纳米粒(SLN)的制备方法包括高压乳匀法、微乳法、溶剂挥发法;无机纳米粒的制 备方法包括沉淀法。纳米囊的方法一般地包括单体界面聚合法和聚合物界面纳米沉积法。 含核黄素衍生物的纳米粒混悬液还可以选择适当处方并在适当条件下进行冷冻干燥或喷 雾干燥,形成固体粉末状,这样可以保证制剂的稳定性,临用前加入水溶液振摇即可得到纳 米粒混悬液。选择合适的处方和工艺就可以得到较理想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纳米粒。
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含核黄素衍生物的纳米粒剂型的优选。 一般地,将核黄素衍 生物与常温下为固态的脂质,如磷脂、脂肪酸、甘油酯,共同加热熔融,然后加入水或适当缓 冲液,在加热情况下在高压乳匀机上循环乳化多次,形成纳米分散的乳滴,迅速冷却,使之 固化,即得到含核黄素衍生物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用微乳法也可制得含核黄素衍生物的固 体脂质纳米粒。 参考相关文献及专业技术可以制备得到核黄素衍生物纳米混悬液(如 Michal E.Drug nanoparticles by antisolvent precipitation :mixing energy versussurfactant stabilization. Langmuir, 2006,22,8951 ;Sigfridsson K, et al.Aformulation comparison, using a solution and different nanosuspensions of apoorly soluble compound. Eur J Pharm Biopharm,2007,67 :540 ;Keck CM, Muller RH. Drug nanocrystals of poorly soluble drugs produced by high pressurehomogenisation. Eur J Pharm Biopharm, 2006, 62 :3)。具体制备工艺包括介质石开
磨法、高压均质法、注入法、乳化法、溶剂蒸发沉降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类乳化溶剂扩散 法及固态反相胶束溶液法等多种方法。关于制备工艺的优化要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及不同 设备的技术平台进行具体参数的选择,它们对制剂的粒径及粒度分布均会产生影响。例如,
介质研磨法中,研磨的力度及研磨接触点的数量是较为关键的参数;高压均质法中,循环的 次数和压力是较为关键的参数。注入法中,分散方式、注入的速度及温度是影响纳米混悬液 质量的主要参数。本发明中,优选高压均质法和注入法来制备核黄素衍生物纳米混悬液。
纳米混悬液制备中一般加入稳定剂。稳定剂包括两种, 一种是产生空间立体排斥 作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另一种是产生静电排斥作用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一些大分 子电解质。本发明中核黄素衍生物纳米混悬液中的稳定剂选自胆酸盐、去氧胆酸盐、磷脂、 多元醇酯类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多糖脂质衍生物、 聚氨基酸脂质衍生物、双十六烷基磷脂酸。多元醇酯类表面活性剂优选的是失水山梨醇脂 肪酸酯,选自司盘60、司盘40、司盘20。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选自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 共聚物(也称泊洛沙姆),聚山梨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和聚氧乙烯脂肪醇酯,具体品种选 自泊洛沙姆P188、吐温80、吐温60、吐温40、吐温20及苄泽35。 若药物易于水解或化学降解,或即使采用最好的稳定剂仍不能使药物纳米混悬液 达到长期稳定时,可用冷冻干燥或者喷雾干燥将液体的纳米混悬液固化成干粉,以提高物 理稳定性和化学,临用时以水再分散即可。但在固化过程中,温度骤变可引起纳米混悬液 的聚集结块等现象发生,因此可通过处方的优化,选择适当种类和浓度的冻干保护剂;亦可 对喷雾干燥时添加的辅料、喷雾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固化结束后还应考察纳米粒子的再分散性、粒径的变化及Zeta电位的变化。本发明中核黄素衍生物纳米混悬液的冻干或喷雾干 燥的保护剂选自乳糖、葡萄糖、海藻糖、甘露醇、水解明胶、甘氨酸、右旋糖酐、聚乙烯吡咯烷酮。 含核黄素衍生物的乳剂制备方法可参考相关文献和专业技术(如陆彬主编.药 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一般地,需要添加乳化剂、油相,采用 各种乳化设备(如电动搅拌器、胶体磨、超声波乳化器、高速搅拌器、高压乳匀机)进行分 散制得。选择适当处方后,乳剂还可以干燥形成干乳,临用前配置重新形成乳剂。设计适 当处方后,还可以制备得到自乳化系统(如Gursoy RN, et al. 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EDDS)for improved oral delivery of lipophilic drugs. Biomed Pharmacother,2004,58 :173-182)。纳米乳和微乳是较特殊的乳剂。纳米乳的粒径主要分 布在200nm以下;而微乳的粒径主要分布在lOOnm以下。含核黄素衍生物的纳米乳制备参 考相应文献(如Solans C, et al.Nano_emulsions.Curr Opin Colloidlnterface Sci, 2005,10:102-110)。含核黄素衍生物的微乳制备可以参考相应文献。 一般地,在微乳中包 括乳化齐U、助乳化齐U、助溶齐U、油相、水相、药物。 一般在选择合适的处方后,即可容易地形成 微乳。如果选择合适的处方,一般包括乳化剂、助乳化剂、助溶剂、油相,还可以组成自微乳 化系统,在加入适量水溶液后,系统可以自行分散成微乳。选择合适的处方和工艺就可以得 到较理想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乳剂。 含核黄素衍生物的胶束的制备可以参考文献。聚合物胶束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 其制备方法参考相应文献(如Torchilin VP. Micellar nanocarriers-Pharmaceutical perspectives. Pharm Res,2007,24:1-16 ;Liu J, Lee H, Allen C.Formulation of Drugs in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Drug Loading and Release. Curr Pharm Des,2006,12, 4685-4701),一般地包括透析法、乳化法、薄膜分散法。选择合适的处方和工艺就可以得到 较理想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胶束。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核黄素硬J旨酸四酯纳米乳的制备 取核黄素硬脂酸四酯(75mg)溶于5ml精制植物油/四氢呋喃的复合溶媒中,按照 加入约10mg吐温80和1ml丙二醇,加热搅拌使成溶液态,在高速搅拌条件下,在上述溶液 中缓慢滴加水,期间不停搅拌,直至得到半透明带黄色微乳光的液体。粒度测定结果大部分 粒子粒径在150nm以下,上述液体即为含核黄素硬脂酸四酯的纳米乳。
实施例2.核黄素月挂酸三酯fl旨质体的制备 取核黄素月桂酸三酯(75mg)、卵磷脂(150mg)及胆固醇(50mg),三者共同溶解于 乙醚中作为有机相,另将磷酸盐缓冲液(PBS)适量置烧杯中6(TC恒温搅拌,同时将上述有 机相的溶液匀速滴加至高速搅拌状态下的PBS缓冲溶液中,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lh以挥尽 乙醚,将PBS加至处方量后混合均匀,然后于高压均质机上一定压力下循环均质3次,过滤 得到黄色乳状溶液。粒度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脂质体粒径在500 800nm之间,即得核黄 素月桂酸三酯脂质体。 实施例3.核黄素磷酸酯固体fl旨质纳米粒的制备 取核黄素磷酸酯(75mg),分散于熔融状态下的大豆磷脂和三硬脂酸甘油酯中,在搅拌下加入含有泊洛沙姆188和丙二醇并且温度略高于上述熔融物的水溶液制备成初乳, 在相同温度的条件下于高压均质机上一定压力下循环均质3次,迅速冷却,加入冻干保护 剂甘露醇冷冻干燥后得黄色粉末。粒度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粒子粒径在200nm以下,即为 核黄素磷酸酯固态脂质纳米粒。
輔仿".禾緒m翩,酉鹏細燃 取核黄素棕榈酸单酯(75mg)溶解于5ml 二氯甲烷/四氢呋喃的复合溶媒中,将此 溶液缓缓滴入高速搅拌状态下并含有适量聚乙烯醇及泊洛沙姆188的水溶液中,形成稳定 的初乳溶液,再将初乳溶液减压蒸发挥尽有机溶剂并再次进行超声分散,得到黄色乳状液。 粒度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粒子粒径在lOOnm以下,上述乳状液即为核黄素棕榈酸单酯的聚 合物胶束。 輔你15.禾緒m服if輔薩白勺燃 取核黄素月桂酸单酯(75m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0. 5g)溶于5ml 二 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复合溶媒中,加入3%的聚乙烯醇(PVA)水溶液(20ml), 高速搅拌成乳液,移至30ml的3% PVA水溶液中,室温下搅拌4小时,挥尽二氯甲烷,固化微 球。离心微球混悬液,所得微球以蒸馏水洗涤3次,加入适量甘露醇,冷冻干燥,即得到桔黄 色粉末。少量水分散后,显微镜下观察到3 7微米的圆整微球,即为核黄素月桂酸单酯微 球。 实施例6.核黄素月挂酸二酯表g活件剂泡囊的制备 取核黄素月桂酸二酯(75mg),溶解于含有司盘60(150mg)的的二氯甲烷/四氢呋 喃的复合溶媒中,置于100ml圆底烧瓶中减压旋转蒸发挥尽有机溶剂,直至瓶壁上形成一 层干膜,加入少量PBS,超声处理至瓶壁上的干膜脱落并分散成均匀半透明黄色溶液。粒度 测定结果表明,粒子的粒径在500nm以下,上述溶液即为核黄素月桂酸二酯的表面活性剂 泡囊。 实施例7.核黄素月挂酸单酯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取核黄素月桂酸单酯(75mg),泊洛沙姆P188 (25mg),溶于5ml DMF中,作为有机 相,注射用水作为水相,用注入法将有机相注入到水相中,得到黄色乳状液,将此乳状液经 透析除去DMF,浓縮,粒度测定结果表明粒子粒径在150 300nm之间,即得到核黄素月桂酸 单酯纳米混悬液。


图1.核黄素月桂酸单酯纳米混悬液的透射电镜照片
10
权利要求
一种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
2. 如权利要求1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其中核黄素衍生物指的是核黄素 酯类衍生物。
3. 如权利要求1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其中核黄素衍生物指的是核黄素 脂肪酸单酯。
4. 如权利要求1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其中核黄素衍生物指的是核黄素 月桂酸单酯。
5. 如权利要求l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其中核黄素衍生物指的是核黄 素-5'-月桂酸单酯。
6. 如权利要求l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选自脂质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泡囊、微粒、纳米粒、纳米混悬液、乳剂、胶束。
7. 如权利要求l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选自纳米粒、纳米混悬液、乳剂。
8. 如权利要求l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选自纳米混悬液。
9. 如权利要求1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其中粒子直径小于100微米。
10. 如权利要求1的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其中粒子直径小于1微米。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核黄素衍生物的高度分散制剂,选自脂质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泡囊、微粒、纳米粒、纳米混悬液、乳剂、胶束。核黄素衍生物可作为一种前药,用于防治人体核黄素缺乏,其高度分散制剂有提高制剂稳定性、促吸收、增强生物利用度、靶向、缓释、控释、增强患者顺应性等作用。
文档编号A61P9/00GK101708153SQ20081022348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6日
发明者徐琪寿, 李广龙, 杜丽娜, 金义光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