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科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541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骨科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人体骨折的内固 定的骨科内固定装置。
技术背景
在曰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意外事故造成对人体骨骼的伤 害,尤其是髋臼部位骨折,处理不好导致终生残疾,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的 痛苦,也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因此,骨折后两侧断骨良好固定以及骨折创口 的良好闭合, 一直是骨折医生追求的目标。髋臼部位骨折后,医生一般先用 医用不锈钢或钛合金制成的接骨板进行内固定,并用螺钉通过接骨板上的针 道,并穿透接骨板远近端的双侧皮质来固定的。现有的髋臼骨折接骨板上的 针道都在同一轴线依次排列,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要求接骨板与骨皮质平面 服帖,所以必须三维塑型,尤其是由于髋臼骨的形状很不规则,这样容易使 位于接骨板同一轴线的针道变形,给接下来的攻入螺钉带来不便。更为严重 的是若强迫攻入螺钉则易出现断钉或螺钉脱出、内固定松动等不良后果而影 响骨折的固定效果,后期还容易造成针道感染。特别是在髋臼骨折复位内固 定术中,医生为了避免螺钉攻入髋关节,使用这种传统的接骨板有时需要空 钉,所以会造成接骨板上的应力较为集中,会影响固定、复位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固定牢 固且针道不会随接骨板塑型而改变的骨科内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骨科内固定装置,包括接骨 板和设置在接骨板上的长圆孔状针道孔,其中,所述接骨板的一侧上设置有 锯齿形排列的突片,所述针道孔设置在所述突片上,相邻的所述突片之间的 所述接骨板上设置有折断压痕。所述折断压痕上端或两端的所述接骨板上设置有V型双侧倒角。
所述突片设置有3—15个。
本实用新型突出优点是在手术过程中,对接骨板可三维施力,不会造成针道形状的改变,可使两侧断骨良好固定,而且攻入螺钉方便,不会出现断钉等现象,后期取出内固定装置也比较容易,尤其适合于对髋臼部位这类骨折较复杂的创口固定使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时其设计主体机构包括接骨板1、折断压痕2、V型双侧倒角3、突片4和长圓孔状针道孔5。其中,接骨板l的一侧上设置有锯齿形排列的突片4,突片4上设置有针道孔5,相邻的突片4之间的接骨板1上设置有折断压痕2,折断压痕2两端的接骨板1上设置有V型双侧倒角3。
突片4可以设置有3 —15个,有利于生产、运输和存放;当突片4过多时,必然导致接骨板l较长,对生产、运输和存放造成不便。
相邻的突片4之间的接骨板1上设置有折断压痕2,可以根据骨折的位置的长度截取合适长度的接骨板1。
折断压痕2两端的接骨板1上设置有V型双侧倒角3,容易折断,折断后,接骨板l的边缘具有倒角,不存在尖锐的直角等,不易伤人,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骨科内固定装置,在手术过程中,对接骨板1可三維施力,不会造成针道形状的改变,可使两侧断骨良好固定,而且攻入螺钉方便,不会出现断钉等现象,后期取出内固定装置也比较容易,尤其适合于对髋臼部位这类骨折较复杂的创口固定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骨科内固定装置,包括接骨板和设置在接骨板上的长圆孔状针道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骨板的一侧上设置有锯齿形排列的突片,所述针道孔设置在所述突片上,相邻的所述突片之间的所述接骨板上设置有折断压痕。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断压 痕上端或两端的所述接骨板上设置有V型双侧倒角。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骨科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 片设置有3 —15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内固定装置,包括接骨板和设置在接骨板上的长圆孔状针道孔,其中,接骨板的一侧上设置有锯齿形排列的突片,针道孔设置在突片上,相邻的突片之间的接骨板上设置有折断压痕。折断压痕上端或两端的接骨板上设置有V型双侧倒角。突片设置有3-15个。本实用新型突出优点是在手术过程中,对接骨板可三维施力,不会造成针道形状的改变,可使两侧断骨良好固定,而且攻入螺钉方便,不会出现断钉等现象,后期取出内固定装置也比较容易,尤其适合于对髋臼部位这类骨折较复杂的创口固定使用。
文档编号A61B17/80GK201275136SQ20082017532
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9日
发明者张冠美 申请人:张冠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