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持装置及把持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276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把持装置及把持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生物体组织进行止血、对切开部分 进行堵塞等处理的把持装置及把持器具。
本申请以美国申请60/ 897562为基础申请,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贯穿入内窥镜的通道中的、在利用内窥镜进行观察的 情况下使用的把持装置的一个例子,以往公知有这样的构造, 即,具有能插入到生物体腔内的导入管、进退自由地插入到导 入管中的操作用线、和能脱离地安装于上述导入管的前端部且 被上述操作用线操作来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夹具(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l )。
在上述把持装置中,导入管经由内窺镜的通道插入到生物 体腔内,将安装于导入管前端的夹具配置为与生物体组织的欲 4巴持部位、例如生物体组织的伤口相面对。在该状态下一边将 操作用线拉向跟前侧、 一边使夹具移动,利用安装于导入管前 端的压管使被向打开方向施力的夹具前端闭合。由此,利用夹
具把持生物体组织的伤口周围,将该夹具保持原状态地置留在 体内。另一方面,导入管及操作用线与内窺镜一同被拔出到体外。
但是,在上述把持装置中,使夹具闭合而欲利用夹具来把 持生物体组织的规定部位时,存在夹具的前端自生物体组织滑 动、或者自生物体组织脱离地移动而无法把持规定部位的缺点。
另外,在生物体组织进行蠕动、反射、咳入等运动、或为 了调整视场而使内窥镜体移动的情况下,为了使夹具前端再次位于目标位置,也需要重新瞄准。
在此,通过在使夹具闭合时将整个导入管推到前方,也能 够在将夹具前端按压在生物体组织的规定部位的同时、使其闭 合。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能够避免夹具前端自生物体组 织脱离地移动,^旦夹具前端会自生物体组织滑动,无法消除4巴 持与生物体组织的所需部位不同的部位的缺点。
另外,通过按压,夹具会脱离视场而成为盲区,因此技术 变难。
专利文献l:曰本净寺开2002— 224124号7>才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点在于提供在使夹具闭合时,其前端 不会自生物体组织的规定位置偏移而能够准确地把持生物体组 织的规定部位的把持装置及把持器具。
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包括能插入到生物体腔内的导入管、能 进退自由地插入到该导入管中的操作用纵长体、和安装在上述 导入管前端部的、通过上述操作用纵长体与上述导入管的相对 移动被操作而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器具,上述把持器具具有 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或上述导入管至少向闭合方向移动操作而 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的多个把持爪、以及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拉入到该多个把持爪之间的拉入部。
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包括能插入到生物体腔内的导入管、能 进退自由地插入到该导入管中的操作用纵长体、和安装在上述 导入管前端部的、通过上述操作用纵长体与上述导入管的相对 移动被操作而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器具,上述把持器具具有 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或上述导入管至少操作地闭合而把持上述 生物体组织的多个把持爪、以及横跨该多个把持爪的前端部地配置的薄膜。
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包括能插入到生物体腔内的导入管、能 进退自由地插入到该导入管中的操作用纵长体、和安装在上述 导入管前端部的、通过上述操作用纵长体与上述导入管的相对 移动被操作而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器具,上述把持器具具有 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或上述导入管至少向闭合方向移动操作的 多个把持臂、以及旋转自由地与该多个把持臂的前端结合而把 持上述生物体组织的旋转爪。
本发明的把持器具安装在能插入到生物体腔内的导入管的 前端部,通过进退自由地插入到上述导入管中的操作用纵长体 与上述导入管的相对移动被操作而把持生物体组织,其中,具 有利用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或上述导入管至少闭合地进行操作而 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的多个把持爪、以及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拉入到该多个把持爪之间的拉入部。
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在由多个把持爪把持生物体组织之前, 利用拉入部将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拉入到多个把持爪之间。因 此,在把持爪欲闭合时,预先在这些多个^巴持爪之间配置欲把 持的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而且,由于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被 拉入部拉入,因此不会偏移。因而,能够利用^巴持爪准确地把 持生物体组织的规定部位。另外,在生物体组织、内窥镜体产 生运动的情况下,拉入部固定生物体组织,因此可获得不会偏 移的优点。
另外,本发明的把持器具能够与把持装置同样地准确地把 持生物体组织的井见定部位。


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 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作用的主 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的主 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作用的主 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 剖视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 作用的主要部分的剖:f见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 作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IO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ll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3的(b)是表示该另一变 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 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 的剖视图。
图22是沿着图21中的X - X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立 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25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主 要部分的立体图,图25的(b)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 的立体图。
图26的(a)、 (b)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3实 施方式的把持爪的立体图。
图27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28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
剖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另 一变形 例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剖 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立 体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立 体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 9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剖 视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立 体图。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
立体图。
图42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的另 一 变形 例的立体图。图43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6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4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6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立 体图。
图45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6实施方式的作用的立体图。
图46是说明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 立体图。
附图标记i兌明
1、导入管;4、吸引导管(操作用纵长体);5、操作用线 (操作用纵长体);11、夹具(把持器具);12、把持爪;14、 吸引管(拉入部);15、压管;20、操作部主体;22、滑块; 80、吸引开口; 91、薄膜;101、 4巴持臂;102、旋转爪。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 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i己。而且,省略重复的i兌 明。
第l实施方式
图1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及夹具的第l实施方 式的图。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剖视 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的第l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 立体图。在这些图中,附图标记A表示把持装置,附图标记l表 示具有挠性的导入管。导入管1自前端部分通过内窥镜的作业 用通道而插入到生物体腔内。导入管l具有巻绕线材而形成的 线圈护套2、和覆盖线圈护套2的外表面的树脂制的外管3。线 圈护套2例如紧密巻绕钢线而成,在具有挠性的同时还具有柔 软性。外管3能沿轴线方向相对于线圈护套2相对移动。在线圈护套2内配置有形成空气通路的吸引导管4。吸引导管4利用由 PE、 PP、氟树脂等构成的、具有挠性的树脂管构成。吸引导 管4内进退自由地插入有操作用线5。
在导入管l的前端能脱离地安装有夹具ll。夹具ll包括在 前端一体地形成有一对把持爪12、 12的把持筒13、能沿轴线方 向移动地配置在4巴持筒13内的吸引管14、和在4巴持筒13向基端 侧移动时与把持爪12抵接而将这些把持爪12压向内侧而使其 闭合的压管15。另外,在该说明书中,在导入管1及把持筒13 等中将图l的左侧称作前端侧,右侧称作基端侧。
设置在把持筒13前端的把持爪12利用自身的弹性作用向 打开方向被施力。把持爪12由不锈钢、Ni-Ti等刚性的薄板材 构成。合成刚性把持筒13具有在前端形成有把持爪12的大径部 13a、和基端侧的小径部13b。小径部13b能沿轴线方向滑动地 插入到吸引导管4的前端。
吸引管14构成在由4巴持爪12^巴持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时、 将生物体组织的 一 部分拉入到这些把持爪12 、 12之间的4i入 部。吸引管14包括由柔软材料形成为可与生物体组织的形状相 配合地变形、且在前端具有扩径部16a的吸引喷嘴16、和粘接 在吸引喷嘴16的基端的喷嘴固定管17。吸引喷嘴16最好为,例 如乙烯乙酸乙烯共聚树脂、低密度聚乙烯、硅、橡胶等、可与 生物体组织的形状相配合地变形的树脂。在喷嘴固定管17的基 端侧i殳有弯曲为圆弧状的纟皮卡定部17a。在该:帔卡定部17a卡定 有安装于操作用线5前端的连结板18的卡定部18a。
吸引管14的外径被设定得小于把持筒的大径部13a的内 径、且大于把持筒的小径部13b的内径。因此,吸引管14可相 对于把持筒的大径部13a在其内部沿着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但 无法相对于把持筒的小径部13b在其内部贯穿,在相对于把持筒的小径部13b名大向基端侧相对移动时,顶靠该小径部13b,无 法再进一步移动。在吸引管14与把持筒13之间夹设有密封用的 0形密封圏19。
另外,在夹具ll组装在导入管l前端的标准位置时,吸引 管14的前端相对于把持爪12的前端稍稍突出地进行组装(参照 图1 )。
在把持爪12未把持生物体组织的打开状态时,压管15嵌合 在把持筒的大径部13a的外周,在夹具ll组装于导入管l的前端 时,压管15配置在线圈护套2的前端侧。于是,在随着操作用 线5被拉到基端侧、把持筒13借助吸引管14向基端侧移动时, 压管15相对于该移动的把持筒13向前端侧相对移动,将把持爪 12压向内侧。由此,把持爪12闭合。对于这一点之后详细说明。
在导入管1的基端侧安装有操作部主体20。在操作部主体 20的前端侧开口分别以插入状态固定有导入管l及吸引导管4 的基端。特别是,吸引导管4保持为气密状态而插入固定在操 作部主体20的前端侧开口 。在操作部主体20的前端部形成有吸 引口21,在吸引口21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吸引管。于是,利用连 接于吸引管基端侧的真空泵等吸引源来吸引吸引导管4内的空 气。另外,在操作部主体20的中间部可沿操作部主体20的轴线 滑动地安装有滑块22。在滑块22上,通过铆接等适当的固定方 法安装有操作用线5的基端部。
接着,说明上述构造的把持装置的作用。
首先,将内窥镜从患者的口、肛门、鼻等自然开口插入, 利用内窥镜的观察装置确认目标位置。其次,向内窺镜的作业 用通道中插入该把持装置A。
在此,把持装置A作为成品从工厂等出货时,外管3如图1 中双点划线所示地前端相对于线圈护套2突出到前方。把持爪12在半开的状态下容纳在该突出的外管3的前端部分的内侧。 在将把持爪12这样地容纳在外管3的前端部分内部的状态下, 向内窥镜的作业用通道中插入把持装置A。然后,使把持装置A 前端的吸引管14、把持爪12的前端与生物体组织T1的出血点 Pa相面乂十。
接着,通过在线圈护套2的外周面上滑动,使外管3移动到 基端侧,利用把持爪12自身的弹性作用使其打开。
接着, 一边操作操作部主体20, —边将把持装置A向更前 方推进,使吸引管14的前端顶靠在生物体组织T1的出血点Pa。 由于吸引导管4内被通过吸引口21而连接的吸引源吸气,因此, 能够从与吸引导管4连通的吸引管14的前端吸引生物体组织T1 的出血点Pa。此时,在出血点Pa及其周围的生物体组织T:U皮 吸近的同时、出血点Pa被暂时地临时止血。
另外,在吸引生物体组织T1的位置偏移时, 一边继续吸引、 一边使整个导入管l移动,直到吸引管14的前端开口到达适当 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在暂时停止吸引之后使其移动。
在吸引适当的位置之后,如图3中箭头所示地使操作部主 体20的滑块22向基端侧移动,借助操作用线5及连结板18使吸 引管14向基端侧移动。吸引管14虽在把持筒13内移动,但在基 端侧的被卡定部17 a顶靠在把持筒的小径部13 b前端之后,无法 进一步相对移动。并且,在使吸引管14向基端侧移动时,把持 筒13也与该吸引管14一体地向基端侧移动。
另一方面,顶靠在导入管1的线圏护套2前端的压管15保持 在该位置。因而,把持爪12利用该不移动的压管15,通过其中 间部分#1压向内侧而闭合。结果,生物体组织T1以;陂临时止血 的部分为中心地被把持爪12所夹持。
接着,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在利用更强的力使滑块22向基端侧移动时,连接板18的卡定部18a以伸展的方式变形, 解除与吸引管14的被卡定部17a的卡定。此时,夹具ll利用压 管15按压着把持爪12的外周,因此,在把持着生物体组织T1 的状态下,自操作用线5脱离而置留在患者体内。
在此,连接板18的卡定部18a的强度被设定为,虽然足够 利用该连结构件将吸引管14拉入至顶靠于把持筒13的小径部 13b,并在之后使把持筒13与吸引管14一体地向基端侧移动的 同时、使把持爪12闭合,但在之后,利用更强的力使吸引管14 向基端侧移动时伸展而塑性变形。
采用上述构造的把持装置A ,例如在出血而难以找到节扎 点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由吸引管14吸引血液来预先将其去 除,准确地找到节扎点,因此,易于使夹具ll对位。另外,由 于夹紧吸引部位,因此,在夹紧时能防止生物体组织T1被把持 爪12按压而逃脱,结果,能够准确地节扎对位的部位。
另外,使吸引管14预先成为相对于把持爪12突出到前方的 状态,在该状态下吸引生物体组织Tl,因此,把持爪12不会成 为干扰,能够可靠地吸引生物体组织T1。此外,在保持为吸引 状态的状态下,预先使吸引管14向基端侧移动而使其位于一对 把持爪12、 12之间,因此,能够利用把持爪124吏生物体组织T1 移动到易于把持的位置,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可靠地节扎生物 体组织T1。
另外,由于使吸引管14向基端侧移动的动作和利用把持爪 12把持生物体组织T1的动作相联动,因此,能够通过仅使滑块 22向基端侧移动这一个动作来实现,这些操作极为简单。另夕卜, 由于吸引管14与夹具的操作构件通用,因此,能够谋求使导入 管1细径化、确保吸引管路。
另外,在该把持装置A中,在通过由吸引管14吸引生物体组织T1而吸进到夹具的把持部内之后,利用把持爪12将其夹 紧,因此,不必将夹具11强烈地按压于生物体组织T1,能够4吏 对周围生物体组织T1产生的影响为最小限度。特别是,在以往 的可重新捕捉的类型的夹具中,有时一边临时节扎、 一边寻找 应节扎的点。此时,在重新捕捉组织数次时容易石皮坏组织,j旦 在该夹具ll中,由于仅在找到节扎点时吸引,因此对组织的影 响较少。
并且,在该把持装置A中,也可获得能在由把持爪12进行 真正节扎之前通过吸引进行临时止血的优点。
另外,在上述说明的例子中,预先使外管3的前端部分自 线圈护套2突出,利用该突出的外管3的前端部分将把持爪12把 持在半闭合状态,但也可以取而代之,预先将夹具ll容纳在导 入管l内,在需要由夹具ll把持的时刻,操作滑块而借助操作 用线使夹具ll向前方移动,使把持爪12可4巴持地打开。另外, 在本构造中也可以去除外管3。
图6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及夹具的第l实施方式 的变形例的图。该例子与上述例子的不同点在于,在上述例子 中,通过向基端侧拉滑块22而使操作用线5向基端侧移动,但 在该变形例中,向基端侧拉滑块30时,不仅使操作用线5、也 使吸引导管4向基端侧移动。
把持筒13的小径部13b以在大径部13a与吸引导管4的前端 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插入到吸引导管4的前端。另外,吸引 导管4的基端插入至操作部主体20内的中间位置,以气密状态 固定在滑块30的前端部。在滑块30的内部形成有空洞部31,该 空洞部31与吸引口 32相连通。在吸引口 32上连4妄有未图示的吸 引管,通过该吸引管与真空泵等吸引源相连接。
在说明该变形例的作用时,预先向将前端从患者的自然开口插入的内窥镜的作业用通道中插入把持装置A。然后,将位 于该把持装置A的前端的吸引管14顶靠在生物体组织T1的出血 点Pa。然后,利用吸引管14的前端吸引生物体组织T1的出血点 Pa。以上与上述例子相同。
在该例子中,接着,^吏操作部主体20的滑块30向基端侧移 动,借助操作用线5及连结板18使吸引管14向基端侧移动,同 时,使吸引导管4向基端侧移动。吸引管14在把持筒13内移动, 基端侧的被卡定部17a顶靠在把持筒的小径部13b的前端,之 后,把持筒13与吸引管14一体地向基端侧移动。随着该把持筒 13向基端侧移动,把持爪12利用压管15而闭合。
接着,利用较强的力使滑块30进一步向基端侧移动,如图 8所示,连接板18的卡定部18a以伸展的方式变形,解除与吸引 管14的被卡定部17a的卡定。被解除了卡定的夹具ll在把持着 生物体组织T1的状态下置留在患者体内。
采用该变形例,可获得这样的优点,即,由于与上述同样 地准确地找到节扎点,因此易于使夹具ll对位,而且,由于夹 紧吸引的部位,因此能够在夹紧时准确地节扎生物体组织T1的 对位的部位。此外,在使夹具ll自连接板18的卡定部18a脱离 时,通过预先使吸引导管4向基端侧移动,能够缩短吸引导管4 与把持筒13的嵌合长度(重合部分的长度),结果,也可获得 夹具ll的脱离操作变容易的优点。
图9~图20分别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表示拉入生物 体组织的 一 部分而位于把持爪之间的拉入部的变化。这些例子 中所示的拉入部替代图l所示的吸引管14,在通过连接板18的 卡定部18a连结于操作用线5这一点上与上述例子相同。
图9所示的拉入部40在圆柱状的拉入基台41的前端侧设有 一对弯曲针42。弯曲针42的前端部分向外侧扩散地且尖锐的前端朝向基端侧地弯曲。弯曲针42由不会对生物体组织产生伤害 且具有弹性的材料做成。在拉入基台41的基端侧形成有可被连 结板的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41a。
在该例子的情况下,由于不进行吸气,因此,不需要设置 于滑块22、操作部主体20上的吸引口 21及吸引导管4等的吸气 系统。这一点在下面的图10 图17所示的变形例中也同^=羊。
采用该拉入部40,由于拉入部40的前端自把持爪的前端突 出,因此,在通过整个把持装置或操作用线的操作而被按压在 生物体组织的规定部位时,弯曲针42进入到生物体组织的内 部,其前端卡定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之后,在4立入部40通过 操作用线的操作而被拉向基端侧时,能够将在弯曲针42的前端 卡定的生物体组织拉向基端侧而配置在4巴持爪之间。
这种作用在下面的图10 ~图12所示的变形例中也是相同的。
图10所示的拉入部4 4在圆柱状的拉入基台4 5的前端侧设 有前端尖锐的大致Q状的弯曲针46,在拉入基台45的基端侧i殳 有^皮卡定部45a。
图11所示的4i入部48在圆柱状的拉入基台49的前端侧i殳 有箭头状的针50,在拉入基台49的基端侧设有被卡定部49a。
图12所示的拉入部51在圆柱状的拉入基台52的前端侧设 有前端尖锐的螺旋针53,在拉入基台52的基端侧设有被卡定部 52a。
图13的(a)、 (b)所示的拉入部55在圆柱状的拉入基台56 的前端侧设有具有适当弹性的一对卡定针57,在拉入基台56的 基端侧设有一皮卡定部56a。
采用该拉入部55,在通过操作用线等的操作而被按压在生 物体组织的规定部位时, 一对卡定针57进入到生物体组织的内部,它们的前端卡定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之后,在拉入部55 通过操作用线的操作而被拉向基端侧时,如图13的(b)所示, 卡定针57被把持筒13的内周面压向内侧,从而能够利用闭合的 卡定针5 7夹紧生物体组织而使其位于把持爪12之间。
图14所示的拉入部59在圆柱状的拉入基台60的前端侧设 有由橡胶材料等挠性材料构成的吸盘部61,在拉入基台60的基 端侧:没有^皮卡定部60a。
图15所示的拉入部63以贯穿圆柱状的^立入基台64的方式 设有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能量给与部65,在拉入基台64的基端 侧设有^皮卡定部64a。能量给与部65通过才喿作用线连接于高频 电源,向其前端供^合高频电流。
采用该拉入部63 ,通过操作用线等的操作将能量给与部65 的前端按压在生物体组织的规定部位,在该状态下向能量给与 部65中通入高频电流。此时,与能量给与部65接触的生物体组 织部分利用高热量变性而附着于能量给与部65。之后,在拉入 部63通过操作用线的操作而被拉向基端侧时,能够将附着于能 量给与部65的生物体组织部分拉向基端侧而^f吏其位于把持爪 之间。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通过向能量给与部65供给高频电流 而4吏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附着,^旦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 向能量给与部供给低温能量使生物体组织瞬间冻结,来使生物 体组织的一部分附着。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低温能量的供给方 法, 一般考虑利用珀耳元件、或者通过管路供给低温能量介质 等。
图16、图17所示的拉入部67由在前端具有卡定生物体组织 定部69a的棒构件69构成。棒构件69贯穿弯曲成规定角度的弯曲板7 0中央部分的贯穿孔7 0 a 。弯曲板7 0由适当的弹性材料构 成,其两端部成为分别:l巴持生物体组织的^巴持爪12。在棒构4牛 69的中间部分固定有比上述贯穿孔70a更大径的挡片71。
采用该例子的把持装置,在通过操作用线等的操作将棒构 件69前端的钩部68按压在生物体组织的失见定部位时,该钩部68 进入到生物体组织的内部而卡定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之后, 在棒构件69通过操作用线的操作被拉向基端侧时,卡定于钩部 68的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也能够与棒构件69 —体地被拉向基 端侧而配置在把持爪12之间。
在^^奉构件69向基端侧移动时,挡片71顶靠于弯曲板70之 后,该弯曲板70的中央部分也与挡片71成为一体而^^皮拉向基端 侧。随之,把持爪12被压管15压向内侧而闭合,结果,能够利 用把持爪12把持生物体组织的规定部位。
之后,通过利用更强的力将棒构件69拉向基端侧,连接板 的卡定部18a伸展地变形而解除与棒构件69的被卡定部69a的 卡定,该操作与上述例子相同。
另外,也可以替代连接板的卡定部18a伸展地变形来解除 与棒构件69的被卡定部69a的卡定而做成这样的构造,即,将 棒构件69与操作用线做成一体而预先将挡片71相对于棒构件 69的固定力设定的较弱,通过解除挡片71与棒构件69的固定而 整个棒构件69自夹具ll脱离,将夹具ll置留在患者体内。
采用该变形例,由于4又由才奉构件69构成4i入部,因此能够 减少构成零件。另外,由于能够仅通过使带板折返来构成把持 爪12,不需要把持筒,因此可获得能够廉价且简便地制造把持 爪的优点。这样的效果在下面的图18 ~ 20所示的变形例中也同 样。
图18~图20所示的拉入部由作为吸气通路的吸引导管72自身构成。
即,吸引导管72能相对于线圈护套2进退地插入到其中, 在该吸引导管72的前端形成有做成比弯曲板70的贯穿孔70a更 大径的扩径部72a。吸引导管72的基端部固定于操作部主体的 滑块。
采用该例子的把持装置,操作操作部主体,将吸引导管72 前端的扩径部7 2 a 4要压并吸附在生物体组织T1的失见定部位。才妻 着,使滑块向基端侧移动而将吸引导管72拉向基端侧。随之, 被吸引而固定于吸引导管的扩径部72a的生物体组织Tl的 一部 分也能够与吸引导管72 —体地被拉向基端侧而配置在把持爪 12、 12之间(参照图18)。
在吸引导管7 2向基端侧移动时,吸引导管的扩径部7 2 a顶 靠于弯曲板70之后,该弯曲板70的中央部分也与吸引导管的扩 径部72a成为一体而被拉向基端侧。随之,如图19所示,把持 爪12被压管15压向内侧而闭合,结果,生物体组织T1的^L定部 位被把持爪12所把持(参照图19)。
之后,通过利用更强的力借助滑块将吸引导管72拉向基端 侧,如图20所示,吸引导管72的扩径部72a缩径地弹性变形, 脱出弯曲^反70的贯穿孔70a。另夕卜,此时,扩径部72a也可以通 过断裂或塑性变形来脱出弯曲板70的贯穿孔70a。由此,由弯 曲板70及压管15构成的夹具11在把持爪12^皮压管15推压而才巴 持着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自吸引导管72脱离而置留在患者体 内。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上述第l实施方式,在由多个4巴 持爪把持生物体组织之前,利用拉入部将生物体组织的 一 部分 拉入到多个把持爪之间而将其定位,因此,欲把持的部分不会 偏移,而能够准确地把持生物体组织的规定部位。另外,在生物体组织、内窺镜体产生运动的情况下,由于拉入部固定生物 体组织,因此也不会偏移。
另外,通过操作由操作用线或吸引导管构成的操作用纵长 体,起到能够进行将吸引部拉向基端侧的操作和使把持爪闭合 的操作这两个操作等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图21 ~图24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及夹具的第2实施方 式,图21是把持装置B的前端部分的剖视图,图22是沿着图21 中的X - X的剖;现图。
如图21所示,夹具75能脱离地安装在导入管1的线圈护套2 的前端。夹具75具有把持生物体组织的一对4巴持爪12、 12、和 将具有适当的弹性而被向打开方向施力的把持爪12维持在闭 合状态的压管15。把持爪12如图22所示地成为空心构造而前端 被堵塞,并且,在其内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吸引口 80。把持爪 12的基端借助密封材料81能滑动且气密地插入到吸引导管4 内。在把持爪12的基端部i殳有卡定于连接^反18的卡定部18a的 被卡定部8 2 。把持爪12内的空间通过吸引导管4连接于真空泵 等吸气源。
采用该例子的把持装置B,向内窺镜的作业用通道中通入 导入管l,在节扎点附近解除导入管l的未图示的外管的卡定, 打开一对把持爪12。
接着,如图23所示,将把持爪12的吸引口80靠在出血点Pa 或者其附近,通过把持爪12内的管路吸引出血点Pa等。包括出 血点Pa在内的生物体组织T1被拉进到把持爪12之间。出血点 Pa通过该吸引被临时止血。利用内窺镜的观察装置确认被拉进 的生物体组织T1,在点偏移时, 一边继续吸引、 一边使把持爪 12的位置移动而使其移动至适当的点。若使把持爪12移动到最佳位置,则通过操作未图示的操作 部主体的滑块来闭合把持爪12、 12。由于在利用吸引口80吸引 生物体组织的同时、闭合把持爪12,因此,如图24所示地在该 状态下夹紧生物体组织T1。
在该夹具75中,能够将临时止血的位置做成正式节扎点。 其他的效果与第l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夹具75也可以仅在一个把持爪12上形成吸引口80, 在自该吸引口 80吸引生物体组织的同时、由4巴持爪12把持生物 体组织。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自把持爪12的内侧壁前端向跟 前侧返回一些的位置形成吸引口80, ^f旦吸引口80的位置并不限 定于此,也可以是把持爪12的内侧壁前端或者外侧壁前端,重 要的是,只要是与生物体组织相面对时能够吸引该生物体组织 的位置就足够。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上述第2实施方式,除起到上述 第l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将临时止血的位置做成正式 节扎点,而且,通过将把持爪做成空心构造,该把持爪l会同 时具有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功能和将生物体组织拉入到把持爪之 间的拉入部的功能,起到能够减少零件件数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图25~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及夹具的第3实施方 式的图。图25的(a)是把持装置C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图25 的(b)示把持装置C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25的(a)、 (b)所示,夹具90能脱离地安装在具有线 圈护套2和配置在其外侧的外管(省略图示)的导入管l的前端。 夹具90具有把持生物体组织的一对把持爪12、 12、和将具有适 当的弹性而被向打开方向施力的把持爪12维持在闭合状态的压管15。把持爪12使用带状的构件,通过将其中央部折弯而分 别形成为它们的两端部。中央的折弯部分成为卡定于连接^反18 的卡定部18a的被卡定部12a。作为把持爪12的形状, 一般考虑 如图26的(a)所示地以具有规定角度的方式仅将带状构件的 中央部折弯而形成的形状、和如图26 ( b)所示地将其巻绕l周 以上而形成的形状。
在把持爪12、 12的周围粘贴薄膜91,从而包围这两个把持 爪12、 12。薄膜91插入到吸引导管4的前端。在此,薄膜91可 以借助粘接剂等粘接于把持爪12、 12,也可以粘接于吸引导管 4的前端部。另外,薄膜91由不会妨碍可视性的原料制造。由 一对4巴持爪12、薄膜91、压管15及吸引导管4的前端部分划分 出空间92,由把持爪12、 12和薄膜91形成开口部93。由上述薄 膜91等划分出的空间92通过吸引导管4连接于未图示的吸气 源。
在由该夹具90节扎生物体组织时,向内窺镜的作业用通道 中通入导入管l,在节扎点附近打开一对把持爪12。由此,薄 膜91也扩张。在此,为了不对作业通道产生破坏,也可以将薄 膜91构成为保护把持爪12。如图27所示,使开口部93对准出血 点Pa,通过吸引导管4而由吸气源开始吸引。自开口部93向夹 具90内吸入包括出血点Pa在内的生物体组织T1,暂时将其止 血。利用内窥镜的观察装置确认吸入的生物体组织Tl,在点偏 移时, 一边继续吸引、 一边使把持爪12的位置移动而使其移动 至适当的点。
若将最佳位置吸入到夹具90内,则通过操作操作部主体的 滑块来闭合一对4巴持爪12、 12。由于作为吸引口的开口部93 的位置与把持爪12、 12的前端大致一致,因此,如图28所示, 在自开口部93吸引的时刻,出血点Pa会进入一对把持爪12、 12之间,通过在该状态下闭合一对把持爪12、 12,能够可靠地夹 紧生物体组织T1的出血点Pa附近。
在该夹具90中,能够将包括临时止血的位置在内的更多的 部分作为正式节扎点而夹紧。另外,由于吸引口较大,因此, 能够以更大的力拉入生物体组织。其他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相 同。
图29 ~图32分别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29所示的例子通过粘接或热熔敷等适当的固定方法将 薄膜91的基端侧固。定在导入管1的外管3的前端,而不是吸引导 管4。另外,此时,在导入管l的外周安装有吸引用接头94。在 该吸引用接头94的吸引口95上连接有真空泵等吸气源。即,在 该例子中,利用包覆外表面的线圏护套2与外管3之间的空间96 来确保用于从由一对把持爪12、薄膜91、压管15划分出的空间 92吸引空气的通路。
在该例子中,也在自开口部93吸引的时刻,出血点会进入 一对4巴持爪12、 12之间,通过在该状态下闭合一对4巴持爪12、 12,能够可靠地夹紧生物体组织的出血点附近。
图30所示的例子是设置4根而不是2根把持爪12的例子。另 外,图30所示的例子在一对把持爪12、 12之间分别以向外侧鼓 起的状态形成有突起97。
在这些例子中,能够防止在吸气时薄膜91向内侧凹陷而无 法在薄膜91内确保空间92的状况于未然。即,通过3根以上的 把持爪12、突起97从内侧支承薄膜91,能够抑制薄膜91变形。
图3 2所示的例子在导入管1的中途部分i殳有挠性部9 8,由 此,例如在导入管1相对于生物体组织倾斜地配置的情况下, 也能够通过使导入管1自挠性部98弯曲适当角度而使由薄膜91 包围的空间92的开口部93与生物体组织相面对。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分别将一枚薄膜粘贴在把持爪12、 12的周围,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薄膜91分断为多个,将 这些分断的各个薄膜的侧端部粘贴于把持爪12,从而在薄膜之 间形成吸气用的空间92。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上述第3实施方式,除起到上述 第l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与上述第l、第2实施方式相比,能 够将更多的部分作为正式节扎点来夹紧,而且,由于吸引口较 大,因此,能够以更大的力拉入生物体组织,而且,通过在把 持爪的周围或把持爪之间设置薄膜,构成将生物体组织拉入到 把持爪之间的拉入部,因此,起到能够减少零件件数的作用。
第4实施方式
图33~图37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及夹具的第4实施方 式,图33是把持装置D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
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能够解决以下课题。
以往的夹具的把持爪前端较细,需要微细地操作相对于节 扎点对位。另外,即使在对位之后,在夹紧时也有可能移动。 夹具通过垂直地将爪直立地按压,将生物体组织拉入到形成在 把持爪之间的面中,因此能够最好地夹紧,但利用经口 (经过 自然开口)的技术对准其朝向的操作较为困难。
如图3 3所示,夹具10 0具有把持生物体组织的 一 对把持臂 101、 101、和将具有适当的弹性而被向打开方向施力的把持臂 101维持在闭合状态的压管15。在把持臂101的前端,利用由销 103构成的旋转机构转动自由地安装有旋转爪102。
把持臂IOI通过折弯带状构件的中央部而成形为前端侧打 开。旋转爪102的长度方向长于把持臂101的宽度,其中心部被 销103固定住。另外,旋转爪102的旋转中心成为安装位置,该 安装位置在图示例子中是长度方向的中央,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处于长度方向的前端。
如图34所示,在配置为使旋转爪102绕销103旋转而与把持 臂101大致平行时,能够将整个夹具100拉入到外管3内。此时, 一对把持臂101被外管按压而闭合。
在夹紧生物体组织时,将收容有夹具100的外管3通入到内 窥镜的作业用通道中,在节扎点的附近推出夹具IOO。如图35 所示,把持臂101利用自身的恢复力打开,旋转爪102绕销103 旋转,夹具100侧视大致为T字形。
在将旋转爪102推靠在欲夹紧的生物体组织T1上时,如图 35所示,在把持臂101的长轴方向以相对于生物体组织T1倾斜 的方式向其靠近的情况下,旋转爪102也旋转而与生物体组织 Tl大致平行(参照图36)。在通过对操作部主体的滑块进行操 作而向压管15中拉入把持臂101时,把持臂101闭合而在旋转爪 102之间夹入生物体组织T1。旋转爪102与生物体组织T1大致 平4亍地配置,夹具IOO的旋转爪102所形成的面与生物体组织平 行,因此,对整个旋转爪102均等地施加力而夹紧生物体组织 Tl。
在利用更强的力拉动滑块时,连结板的卡定部伸展地塑性 变形,解除其相对于把持臂101的卡定。被解除了卡定的夹具 IOO在把持着生物体组织TI的状态下置留在患者体内(参照图 37 )。
在该夹具中,由于以旋转爪102的整个长度方向抵接于组 织,因此,能够一次增加把持的组织的量。即使旋转爪102的 位置些许偏移,也能够可靠地夹紧生物体组织T1,对位容易而 不需要细微的调整。
通过旋转爪102绕销103旋转,能够始终与组织平行地配置 旋转爪102,不依赖夹具IOO的靠近方向就能最适当地夹紧。通过使旋转爪102绕销103旋转而将其做成侧视为大致I字 形,能够将其容纳在外管3内,从而能够贯穿入较细的作业用通道。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上述第4实施方式,由于以旋转 爪102的整个长度方向抵接于组织,因此,能够增加一次把持 的组织的量,而且,即使旋转爪102的位置些许偏移,也能够 可靠地夹紧生物体组织Tl,对位容易而不需要细微的调整,并 且,起到不依赖把持器具的靠近方向就能最适当地夹紧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图38~图42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及夹具的第5实施方 式,图38是把持装置E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以解决以下i果题为目的。
若在夹紧时有出血,则有时会很难确认止血点。在出血点 周围^皮血、粘液污染时,有时也^艮难确^人止血点。难以预想夹 具闭合时的位置。为了使夹具可靠地咬入组织,需要将其充分 地按压于组织,但将夹具按压于组织的动作是向远离内窥镜的 方向移动,因此,有时会降低可^L性。
如图38所示,夹具110具有把持生物体组织的一对^巴持爪 111、 111、和配置在导入管l的前端且将具有适当的弹性而被 向打开方向施力的一对4巴持爪111、 lll维持在闭合状态的压管 15。在把持爪111的前端安装有薄膜112。薄膜112具有直径大 于两把持爪lll的扩展后的长度的圆形,沿与夹具110的长度方 向大致正交的朝向配置,由透明且具有柔软性的材料制造。另 外,在薄膜112上设有表示将一对把持爪111闭合时把持爪111 的前端移动的轨迹的节扎线113。另外,薄膜112也可以由不透 明的材料制造,也可以不设置节扎线113。
在由夹具110^巴持组织时,向从自然开口插入的内窥镜的作业用通道中通入导入管l,打开一对把持爪lll。如图39及图 40所示,将薄膜112推靠于出血点Pa。通过按压薄膜112,出血 点Pa被压迫止血。由于能够通过透明的薄膜112容易地确认出 血点Pa,因此,在发生位置偏移时使夹具110移动。此时,在 标有节扎线113的薄膜112中,将夹具110配置为出血点Pa来到 节扎线113上时,能够在夹紧时可靠地把持出血点Pa并将其止 血。
在将夹具110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之后,通过在跟前侧操作 滑块等将一对对巴持爪lll闭合。以^皮临时止血的部分为中心地 将组织T1夹在夹具110中。
在该夹具110中,通过用薄膜112压迫止血,能够暂时减弱 出血。若使薄膜112为透明,则在按压薄膜112时易于确认出血 点Pa。
若在薄膜112上标有节扎线113,则能够预先确认将夹具 IIO闭合时把持的部分。
图41、图42分别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41所示的例子中,夹具120具有3根把持爪111。另外, 图42所示的例子中,作为薄膜121而使用粘合薄膜。如图42所 示,在夹紧时,粘贴于薄膜121的生物体组织T1自然地被提起, 因此,即使不将把持爪lll强烈地按压于组织Tl,也能够充分 地将其夹紧。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上述第5实施方式,在夹紧的情 况下,在出血点周围一皮血、粘液污染时也能够确认止血点,易 于预想夹具闭合时的位置,而且,即使在将夹具按压于组织时, 也起到能够确保良好的可视性的效果。
第6实施方式
图43~图46表示本发明的把持装置及夹具的第6实施方式,图43是把持装置F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
图43所示的夹具130自导入管l延伸有许多个把持爪131。 各把持爪131伸出导入管1之后,以自导入管l的直径膨胀之后 前端部131A互相接近的方式弯曲,整体成为拱形状。
在节扎生物体组织时,在打开各把持爪131的状态下将其 按压于生物体组织。通过操作操作部主体的滑块,将各把持爪 131拉入到未图示的压管15内。如图44所示,把持爪131缩窄而 将生物体组织T1夹入在各把持爪131的前端部131A之间。图44 表示使夹具130与生物体组织T1大致垂直地靠近的情况。相对 于此,在^f吏夹具130相对于生物体组织Tl倾斜或大致平行地靠 近的情况下,如图45所示地在相邻的把持爪131之间夹着生物 体组织T1而将其节扎。
在该夹具130中,能够利用许多个把持爪131来节扎生物体 组织T1。在使夹具130相对于生物体组织倾斜或大致平行地靠 近时,能够利用自导入管1膨胀的把持爪131的中腹部分夹入生 物体组织T1,因此,不依赖夹具130的朝向就能够可靠地节扎 组织T1。
图46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46所示的夹具140的把持爪141具有向外方伸出的锐角 的弯曲部141A。这样,只要具有自导入管l的直径向外侧突出 的部分,就能够获得与上述例子同样的效果。
^象以上说明的那样,采用上述第6实施方式,由于利用许 多个把持爪来节扎生物体组织Tl,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节扎, 起到不依赖夹具等把持器具的朝向就能够可靠地节扎生物体组 织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把持器具,列举了能脱离 地安装于导入管的前端部、在把持生物体组织地进行操作之后 置留在体内的夹具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使用 安装在线圈护套的前端而进行开闭的把持钳子的情况下,也可 以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由操作用线、吸引导管构成 的操作用纵长体用于向闭合方向操作把持爪,但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利用导入管向闭合方向操作把持爪。重要的是,通过操 作用纵长体和导入管的相对移动向闭合方向操作把持爪即可。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包括能插入到生物体腔内的导入管、能进退自由地 插入到该导入管中的操作用纵长体、和能脱离地安装在上述导 入管前端部的、利用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把持生物体组织地进行 操作之后置留在体内的夹具,上述夹具是关于这样的把持装置, 即,具有利用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至少向闭合方向被移动操作而 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的多个把持爪、以及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拉入到该多个把持爪之间的拉入部。采用本发明,能够
利用把持爪准确地把持生物体组织的失见定部位。
权利要求
1.一种把持装置,其中,包括导入管,能插入到生物体腔内;操作用纵长体,能进退自由地插入到该导入管中;把持器具,安装在上述导入管的前端部,通过上述操作用纵长体与上述导入管的相对移动被操作而把持生物体组织;上述把持器具具有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或上述导入管至少向闭合方向移动操作而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的多个把持爪、以及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拉入到该多个把持爪之间的拉入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把持器具能从上述导入管脱离地安装在上述导入管的前端部,并且,在通过上述操作用纵长体与上述导入管的相对 移动被操作而把持生物体组织之后置留在体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i立入部通过吸气将上述生物体纟且织的一部分4立入到上述多个把持爪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拉入部具有卡定于上述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而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立入到上述多个4巴持爪之间的卡定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拉入部具有通过对上述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给与能量而附着于该生物体组织的 一 部分、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 一 部分 拉入到上述多个把持爪之间的附着部。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拉入部具有与上述导入管内连通、且通过自该导入管的基端侧吸气而从前端的开口吸附并拉入上述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的吸引管。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上述吸引管被能相对于上述多个把持爪沿着它们的中心轴 线相对移动地配置,并且,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进行操作而相 对于上述把4争爪相对移动;在上述吸引管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进行操作而向基端侧移 动了规定长度以上时,与该吸引管的移动联动,上述多个把持 爪被操作进行闭合而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在上述吸引管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进行操作而向基端侧移 动了规定长度以上时,在上述吸引管移动了规定长度的时刻, 该吸引管卡定于上述把持爪,在上述吸引管进一步移动时,上 述把持爪与该吸引管一体地向基端侧移动,通过由配置在上述 导入管前端部的压管将^皮向打开方向施力的上述4巴持爪压向内 侧而使其被操作进行闭合。
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卡定部被能相对于上述多个把持爪沿着它们的中心轴线相对移动地配置,并且,上述卡定部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进 行操作而相对于上述把持爪相对移动;在上述卡定部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进行操作而向基端侧移 动了规定长度以上时,与该卡定部的移动联动,上述多个把持 爪被操作进行闭合而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在上述卡定部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进行操作而向基端侧移 动了规定长度以上时,在上述卡定部移动了规定长度的时刻, 该卡定部卡定于上述把持爪,在上述卡定部进一步移动时,上 述把持爪与该卡定部一体地向基端侧移动,通过由配置在上述导入管前端部的压管将被向打开方向施力的上述把持爪压向内 侧而使其被操作进行闭合。
11.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附着部被能相对于上述多个把持爪沿着它们的中心轴线相对移动地配置,并且,上述附着部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进 行操作而相对于上述把持爪相对移动;在上述附着部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进行操作而向基端侧移 动了规定长度以上时,与该附着部的移动联动,上述多个把持 爪被操作进行闭合而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在上述附着部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进行操作而向基端侧移 动了规定长度以上时,在上述附着部移动了规定长度的时刻, 该附着部卡定于上述把持爪,在上述附着部进一步移动时,上 述才巴持爪与该附着部一体地向基端侧移动,通过由配置在上述 导入管前端部的压管将被向打开方向施力的上述把持爪压向内 侧而使其被操作进行闭合。
13. 根据权利要求l ~ 12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是能进退自由地插入到上述导入管内的操作用线。
1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是能进退自由地插入到上述导入管内的、形成吸气通路的吸引导管。
1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拉入部与上述把持爪形成为一体,自形成在上述多个把持爪中的至少一个把持爪的内侧面的吸引开口吸气。
1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持装置,其中, 上述拉入部具有配置在上述多个把持爪周围或者上述多个把持爪之间的薄膜。
17. —种把持装置,其中, 包括导入管,能插入到生物体腔内;操作用纵长体,能进退自由地插入到该导入管中;把持器具,安装在上述导入管的前端部,通过上述操作用 纵长体与上述导入管的相对移动被操作而把持生物体组织;上述把持器具具有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或上述导入管至少 闭合地才喿作而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的多个4巴持爪、以及横跨该 多个把持爪的前端部地配置的薄膜。
18. —种把持装置,其中, 包括导入管,能插入到生物体腔内;操作用纵长体,能进退自由地插入到该导入管中;把持器具,安装在上述导入管的前端部,通过上述操作用 纵长体与上述导入管的相对移动被操作而把持生物体组织;上述把持器具具有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或上述导入管至少 向闭合方向移动操作的多个把持臂、以及旋转自由地与该多个 把持臂的前端结合而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的旋转爪。
19. 一种把持器具,该把持器具安装在能插入到生物体腔 内的导入管的前端部,通过进退自由地插入到上述导入管中的 操作用纵长体与上述导入管的相对移动被操作而把持生物体组 织,其中,具有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或上述导入管至少闭合地操作而 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的多个把持爪、以及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拉入到该多个把持爪之间的拉入部。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把持器具,其中,上述把持器具能脱离地安装在上述导入管的前端部,并且, 在通过上述操作用纵长体与上述导入管的相对移动被操作而把 持生物体组织之后置留在体内。
21. 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把持器具,其中, 上述拉入部通过吸气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拉入到上述多个把持爪之间。
22. 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把持器具,其中, 上述拉入部具有卡定于上述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而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拉入到上述多个把持爪之间的卡定部。
23. 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把持器具,其中,上述拉入部具有通过对上述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给与能量 而附着于该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 一部分 拉入到上述多个把持爪之间的附着部。
24.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把持器具,其中, 上述拉入部具有与上述导入管内连通、且通过自该导入管的基端侧吸气而乂人前端的开口吸附^立入上述生物体组织的一部 分的吸引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把持装置及把持器具。该把持装置包括能插入到生物体腔内的导入管、能进退自由地插入到该导入管中的操作用纵长体、和能脱离地安装在上述导入管前端部的、在利用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进行操作而把持生物体组织之后置留在体内的夹具。上述夹具具有被上述操作用纵长体至少向闭合方向移动操作而把持上述生物体组织的多个把持爪、以及将上述生物体组织的一部分拉入到该多个把持爪之间的拉入部。
文档编号A61B17/12GK101588760SQ20088000228
公开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26日
发明者笃 伴, 佐竹基, 佐藤和也, 小木曾淳一, 木村耕, 金子能久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