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34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纸尿片、卫生巾、吸尿垫、吸收垫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纸尿片等在透液性的表面片与不透性的背面片之间夹着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参见专利文献l)。这种吸收性物品由于与肌肤接触使用,因此在就寝时、就坐时等各种情况下,大多处于这样的状况吸收性物品被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夹在穿用者自身与其它物体之间而被施加体压。特别是大多数卧床不起者、其中特别是需要护理者等多使用吸收性物品,但是用于这种人时,吸收性物品持续处于被夹在穿用者与床、被褥之间的状态下,因而形成在吸水性物品上一直施加体压的状态。顺便提及,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吸收体通常是在纤维堆积纸浆(積繊八W:/)等纤维基材内分散吸收性聚合物来构成的,但是当成形上述吸收体时,为了防止吸收体液时的扭曲、滑移,通常在设计成具有某种程度的刚性的同时,从体液保持性方面考虑,还设计成在吸收体液时将吸收性聚合物维持在基材纤维内。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2479号公报
发明内容但是,由于这种吸收体的刚性等,以往的吸收性物品几乎无体压分散的功能,若长时间穿用吸收性物品,则有时由于体压导致穿用者与吸收性物品压接而出现疲劳,或肌肤产生病痛。例如,排尿后等放出体液后,吸收性物品内形成高湿、肌肤出现浮肿,所以肌肤处于易由于外部因素而疼痛的状态,此时若给定部位的体压增大,则有时由于该部位的肌肤的摩擦或肌肤粗糙而会损伤肌肤。另一方面,近年为了有助于减轻卧床不起者等的负担,接连提出了使用低回弹材料的寝具等适于分散体压的用具(以下有时也简称为"体压分散用具"),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吸收性物品使用者夹着无体压分散的吸收性物品,因而也有可能不能充分地享受体压分散用具的体压分散性能的好处。此外,特别是卧床不起者、长期使用轮椅者存在产生褥疮(也称为压疮)的问题。褥疮产生的机理主要为在处于肌肤内部的比较硬质的骨或肌肉与肌肤表层之间施加剪切力。而且,近年来有人指出,穿用纸尿片等吸收性物品是产生上述剪切力的帮凶。即,有人指出上述问题是这样产生的当穿用吸收性物品时,肌肤处于压接在吸收性物品的肌肤抵接面的状态,此外吸收性物品由于刚性的吸收体的存在,肌肤相对于肌肤抵接面沿剪切方向的移动被过度限制,由此在处于肌肤内部的比较硬质的骨或肌肉与肌肤表层之间产生强剪切力,导致褥疮。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的体压分散效果以及特别是吸收体吸收体液等时的体液分散效果优异,此外其具有优异的褥疮预防效果。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及其作用效果如下所述。<方案1记载的发明>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为在透液性表面片与不透性背面片之间夹着吸收体而成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收体具有层积吸收芯而成的层结构,该吸收芯至少以纤维基材和吸收性聚合物作为构成材料,上述吸收性聚合物分散在所述纤维基材内,使得所述吸收性聚合物因吸液而凝胶化膨胀,由此通过纤维间的空隙膨出至纤维基材的一方表面上,从而在纤维基材上形成聚合物层,并且,邻接的吸收芯以彼此的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相对向的方式放置,通过至少形成上述聚合物层,这些邻接的吸收芯彼此能够在层间在剪切方向上互相移动。(作用效果)在本发明的吸收体中,吸液时在各吸收芯的邻接面上形成足够厚的凝胶状的聚合物层,因此通过聚合物层的凝胶特有的粘性、弹性以及吸收芯彼此向剪切方向的滑移的容许量的提高等,得到体压分散效果。进而,当穿用吸收性物品时,即使在肌肤压接在吸收性物品的肌肤抵接面上的状态下,由于吸收芯彼此能够在剪切方向上移动,因此既不会在肌肤抵接面与肌肤之间产生强摩擦阻力,也不会在处于肌肤内部的比较硬质的骨或肌肉与肌肤表层之间产生强剪切力,因此还防止了褥疮的产生。另一方面,与吸收芯彼此的邻接面相反的面可以是不形成聚合物层的面,并且可以使用该面将吸收芯固定在表面片或背面片等构成吸收性物品的其它部件上,从而还能够防止吸收芯的不必要的扭曲、滑移。此外,例如,如果在上述吸收芯中在与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的相反面侧形成零基重层(该层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目付t,量)实质上为0g/m2),则由于该零基重层的存在,吸液后的湿润状态的凝胶化的吸收性聚合物极其不易在肌肤抵接面侧(表面侧)膨出,吸液时湿润状态的聚合物处于远离肌肤的位置,还能够得到吸液后的穿用感受(装用感)更优异的吸收芯。<方案2记载的发明>如方案l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纤维基材为纤维丝束(卜々繊維)集合体、气流成网无纺布、合成纤维集合体。(作用效果)纤维丝束集合体、气流成网无纺布、合成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彼此的缠绕比较强,吸收芯彼此向剪切方向相对移动时,可适当地防止吸收芯本身变形走样。<方案3记载的发明>如方案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50500pm,上述纤维基材是由纤维径220dtex、纤维长2070mm的短纤维构成的且基重为2050g/m2、厚度为0.410mm的热风无纺布(工77》一不織布)。(作用效果)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含有规定的短纤维且在纤维间存在适当的空隙的结构的片状纤维基材,聚合物溶胀时聚合物的移动不易被阻碍,因此成为易形成聚合物层的吸收芯。<方案4记载的发明>如方案13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在上述吸收芯中,吸收性聚合物偏置分布,使得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向着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侧增多。(作用效果)由于吸收性聚合物偏置分布,其基重向着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侧增多,因此吸液时吸收性聚合物易向膨出面侧膨出,因而快速地形成聚合物层。此外,容易设计成减少聚合物向膨出面的相反面的膨出量或使其不膨出的状态。<方案5记载的发明>如方案14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移动辅助层,该移动辅助层是在邻接的吸收芯间夹着由气体、液体、粒子或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移动辅助材料而成的。(作用效果)由于设置夹着由气体、液体、粒子或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移动辅助材料的移动辅助层,因此能够在维持各吸收芯(特别是肌肤非抵接面侧的吸收芯)的体液吸收的同时,使吸收芯彼此易在剪切方向上移动。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气体、液体或粒子,特别优选为空气、聚合物粒子、凝胶、珠粒子、聚氨酯、润滑聚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方案6记载的发明>如方案5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该移动辅助层是被邻接的吸收芯间架设的分割壁分割为多个区域,并在各区域内填充移动辅助材料而构成的。(作用效果)由于分割壁在邻接吸收芯间架设,能够限制吸收芯的移动量,防止过度向剪切方向移动。此外,由于在由分割壁形成的区域内填充了移动辅助材料,因此能够防止移动辅助材料从邻接吸收芯间泄漏,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吸收芯彼此的移动效果或体压分散性。<方案7记载的发明>如方案15中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邻接的吸收芯间夹着由无纺布或纤维堆积纸浆形成的片。(作用效果)在邻接吸收芯间移动时,体液透过由无纺布或纤维堆积纸浆形成的片,这种情况下能够使体液发生扩散、吸收。因此,例如,能够形成体液向位于肌肤非抵接面侧的吸收芯广泛扩散的状态而使体液移动,或能够延长邻接芯间的体液保持时间,从而提高吸收体设计的可适用性。此外,形成聚合物层时,构成聚合物层的溶胀聚合物附着在片上,因此防止溶胀聚合物再次向纤维基材内方向移动。由此,防止聚合物层消失或变薄。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提供体压分散效果、特别是吸收体吸收体液等时的体压分散效果以及褥疮防止效果优异的吸收性物品。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紧固式(止着式)纸尿片的俯视图。图2为图i的n-n截面图。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聚合物层形成时的截面的简图。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它吸收体的例子的截面的简图。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它吸收体的例子的截面的简图。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紧固式纸尿片的截面图。图7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紧固式纸尿片的截面图。图8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芯的其它例子的吸收体的简图。图9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收芯的其它例子的吸收体的简图。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最初的仰卧位的体压分散性测定图像数据。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活动靠背使上半身立起45度的体压分散性测定图像数据。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再次仰卧位的体压分散性测定图像数据。图13为现有例的最初的仰卧位的体压分散性测定图像数据。图14为现有例的用活动靠背使上半身立起45度的体压分散性测定图像数据。图15为现有例的再次仰卧位的体压分散性测定图像数据。符号说明1…透液性表面片、1B…立起翻边(起立力77)、2…不透液性背面片、3…吸收体、3A、3B…吸收芯、6…紧固带、7…卡定部、30…片状纤维基材、31…吸收性聚合物、31L…零基重层、40…凝胶化聚合物层、50…片状扩散部件、60…纸浆层、70…移动辅助层、71…移动辅助材料、72…分割壁、73…区域、e…压纹、F…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Xl…紧固式纸尿片。具体实施例方式接下来,参照附图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以被称为紧固式或裤衩型的各种纸尿片、卫生巾、吸收垫、尿垫等在施加体压的部位使用的体液吸收性物品为对象,可以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在此,以如图1所示的紧固式纸尿片为例子进行说明,该紧固式纸尿片通过将设置在背侧腰部两侧上的紧固带6、6卡定在腹侧腹部的卡定部7上而形成穿用状态。<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纸尿片进行说明。图示例的本方式的纸尿片X1形成这样的层结构在透液性表面片1与不透液性背面片2之间夹着长方形或优选沙漏型的具有某种程度刚性的吸收体3,其中,该透液性表面片l位于使用者的肌肤一侧,该不透液性背面片2位于制品的外侧并且实质上不透过液体。此外,纸尿片XI具有所谓的立起翻边1B,该立起翻边1B通过沿着长度方向(前后方向)设置的隆起用弹性伸縮部件等4、4在上述肌肤一侧沿着长度方向立起。透液性表面片1和不透液性背面片2的形状与纸尿片X1的平面外形相同,透液性表面片1和不透液性背面片2的前后端部和两侧部由吸收体3的前后端缘或两侧边缘在前后方或侧方延伸出,所述前后端部和两侧部在这些延伸出的部位被接合。对接合的方法不特别限定,可以通过已知的方法进行接合。例如,可以通过热熔粘接、超声波密封、热封(热粘)、热压(热压粘合)或它们的组合进行接合。紧固带6、6与在透液性表面片1与不透液性背面片2的接合部分中的特别是背侧腰部两侧粘接而设置。该紧固带6、6为一部分配置有机械扣件(>力二力》777于一)的钩面材料(雄材)的已知物,将该钩面材料部分卡定在由配置在腹侧的毛面材料(雌材)构成的卡定部7,形成穿用状态。上述透液性表面片1优选网状的片状材料(该片状材料是使用对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丝进行平织等得到的)、形成有许多通孔的膜片材、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的膜状片材。此外,作为透液性表面片,还可以使用无纺布片。作为上述无纺布片,可以举出通过射流喷网法、纺粘法、热粘法、熔喷法、针剌法等适当的加工法将合成纤维(诸如烯烃类(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酯类、聚酰胺类等)、人造纤维、再生纤维(诸如铜氨纤维等)、天然纤维(诸如棉等)加工而成的无纺布片。需要说明的是,无纺布片的加工法中,射流喷网法在柔软性、悬垂性充分方面优异,热粘法在膨松且柔软方面优异。此外,透液性表面片可以为SMS无纺布片、点粘法(求,y卜求yK)无纺布片或层积具有通孔的塑料膜和无纺布而成的层积无纺布片等层结构。不透液性背面片2使用烯烃类树脂(诸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片等至少具有阻液性的片材。此外,可以使用如下得到的微多孔性的透气性树脂片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中混炼无机填充剂并成形出片后,在单轴或双轴方向上拉伸,由此得到微多孔性的透气性树脂片。此外,还可以使用在聚乙烯片等上层积有无纺布的层积无纺布片、夹着防水膜以实质上确保不透液性的无纺布片等。为了提高肌肤接触舒适性,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更优选使用在上述树脂性片的外表面层积有由无纺布等形成的外装片的不透液性背面片。另一方面,吸收体3具有层积结构,并且被未图示的覆盖片覆盖,该层积结构是在片状纤维基材30内分散有吸收性聚合物31的吸收芯3A、3B层积而成的。覆盖片的材料为具有透过体液的性质的材料即可,对其种类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与例示出的透液性表面片1的原材料相同的材料。吸收体3中的吸收性聚合物31的总基重为250500g/m2,优选为300400g/m2,特别优选为330340g/m2。若吸收性聚合物31的总基重小于250g/m2,则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体液吸收功能有可能不充分;若超过500g/m2,则基重过大,成本有可能增大。关于各吸收芯3A、3B中的吸收性聚合物31的基重,若吸收体为两层,则该基重为吸收体的一半,此外还可以增大任意一方的吸收芯的基重。例如,可以增大接近背面层一侧的吸收芯3B的基重。此处,由图2和图3可知,本发明的吸收体3的特征在于,多个吸收芯3A、3B以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F相互面对的方式层积,在吸收芯3A、3B中,吸收性聚合物31通过吸液产生凝胶化膨胀,使该吸收性聚合物31通过片状纤维基材的纤维间的空隙膨出至该片状纤维基材的一方表面上,从而形成聚合物层。凝胶化的聚合物从层积的各吸收芯3A、3B膨出至相对向的表面侧,于是,特别是如图3示意性地所示,在吸收芯3A、3B间形成必要充分的厚度的聚合物层40,由该凝胶化聚合物层40承受体压而将其分散。聚合物溶胀后,优选的吸收体的压縮功为1.011.5gfxcm/cm2。若小于1.0gfxcm/cm2,则有可能不能充分发挥体压分散性,若超过11.5gfxcm/cm2,则从吸收体的形状保持方面考虑有可能是不理想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压縮功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首先,将切割成30mmx30mm的吸收体作为样品,将其放入到50mmd>的烧杯中后,加入生理盐水,溶胀10分钟。此时,相对于lg内部存在的聚合物,生理盐水的用量为40g以上。然后,将样品从烧杯中取出,载置在水平台上。此时,不使聚合物层崩溃。然后,用压縮试验机压縮吸收体的中央,测定压縮功。而且,测定条件为用面积2cn^的圆板以50g负荷(速度0.1cm/sec)进行压縮。压縮试验机例如可以使用力一卜X、7夕株式会社的KES-G5。此外,由于凝胶化聚合物层40为在片状纤维基材面30(F)上膨出而形成的,所以,其几乎不受片状纤维基材30的拘束。因此,相对向的各吸收芯3A、3B彼此因凝胶化聚合物层40的存在而向剪切方向的相互移动不受限制,各吸收芯彼此能够向剪切方向移动。由于这些效果,得到利用以往吸收性物品所没有的显著的体压分散效果和褥疮防止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吸收芯的层数,由于其易于制造,且容易控制适当的厚度,所以虽然优选为图示例所示的两层,但是未必限定为两层。此外,对吸液后的凝胶化聚合物层40的厚度不进行限定,但是优选为5mm左右20mm左右。在此,吸收芯的溶胀后的聚合物膨出率优选为1060重量%。更优选为3545重量%。若小于10重量%,则体压分散性有可能不充分;若超过60重量%,则吸收芯间的滑移过大,从吸收体的形状保持方面考虑有可能是不理想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聚合物膨出率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首先,以切割成30mmx30mm的吸收芯为样品,将其放入到内径50mmcl)的烧杯中后,加入生理盐水,溶胀10分钟。此时,相对于lg内部存在的聚合物,生理盐水的用量为40g以上。然后,将样品从烧杯中取出,载置在水平台上,使聚合物膨出面在上侧,同时测定其重量。此时,不使聚合物膨出面的膨出聚合物崩溃。然后,在不使聚合物膨出面崩溃的状态下,用抹刀对聚合物膨出面的聚合物层刮取io次,测定刮取后的样品的重量,根据下式1算出聚合物膨出率。聚合物膨出率=(膨出聚合物刮取后的样品重量/10分钟膨出后的样品重量)xlOO另一方面,为了通过吸液导致的凝胶化膨胀而使凝胶化聚合物层40形成在片状纤维基材上,例如,如图4所示,使吸收性聚合物31分散在片状纤维基材30内,并以基重向着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F—侧增多的方式使吸收性聚合物31偏置分布,特别是使膨出所必需的充分量的吸收性聚合物31位于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F附近。此外,也可以使从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F—侧向着相反面侧设置的聚合物种类不同。例如,使高吸收、高膨胀、大粒径等的吸收性聚合物位于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F—侧,使与膨出面F—侧的吸收性聚合物相比为低吸收、低膨胀、小粒径等的吸收性聚合物位于相反面侧。而且,考虑片状纤维基材30的密度、纤维间的空隙以及使用的吸收性聚合物31的膨胀率等,适当决定膨出所必需的充分量的吸收性聚合物31。可以举出在片状纤维基材30内使吸收性聚合物在厚度方向上偏置分布的方法例,可以采用在片状纤维基材30的一个面散布大量粘接剂并在该面侧粘接大量吸收性聚合物31的方法;通过吸引作用使吸收性聚合物偏置分布的方法。还可以重叠聚合物基重不同的层来形成吸收芯3A、3B本身。若使用下述举出的吸收性聚合物种类或通常该种类的可用于吸收性物品的吸收性聚合物,则优选形成层积低基重层和高基重层而成的结构,所述低基重层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为0200g/m2;所述高基重层位于较该低基重层更靠近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的一侧,且其基重为150400g/m2。进而,如图4所示的吸收体例那样,为了易向所需面F膨出,比较好的是,在较低基重层更远离聚合物膨出面的相反面侧设置零基重层(该层的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实质上为0g/m2)。此时,比较好的是,零基重层的纤维密度比其它两层高。此外,为了在片状基材纤维基材30上适当地形成凝胶化聚合物层40,减小纤维状纤维基材30的纤维与吸收性聚合物40的粘接力或减小粘接部分是更有效的。若这样做,则吸收性聚合物31由与纤维粘接的状态变为易因吸液导致的溶胀而失去与纤维的粘接性,而且仅除与纤维粘接的极小粘接区域以外的部分溶胀,残留该极小区域,吸收性聚合物31易与纤维分离,因此,可以合适地从纤维间的间隙向所需面膨出而形成凝胶化聚合物层40。进而,当在片状基材纤维30上形成凝胶化聚合物层40时,例如如图5所示的吸收体的例子那样,比较好的是对吸收芯3A、3B的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F实施压纹e加工。若进行压纹加工,则由于膨出面的面积增大并且露出的聚合物量增多,易从基材内向所需面膨出。此外,例如对片状纤维基材30实施压纹加工后,仅通过在该压纹面上散布吸收性聚合物31,就能够在片状纤维基材30内分散吸收性聚合物31,还具有容易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吸收芯的优点。在此,对压纹图案不特别限定。可以采用以往对这种吸收体或吸收芯实施的压纹图案以及压纹赋予方法。当在片状纤维基材30的纤维上固定吸收性聚合物31时,通过热熔粘接剂粘接是合适的。热熔粘接剂的操作性优异,同时可以在结合力(bindingforce)弱的状态下将吸收性聚合物31粘接在纤维上,因此吸液时吸收性聚合物能够向纤维基材表面可靠地膨出,在这样的状态下使其分散。作为该热熔粘接剂,优选使用至少含有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或聚氨酯类嵌段共聚物、聚酯类嵌段共聚物、聚酰胺类嵌段共聚物、共聚物混合的材料聚合物(basepolymer);松香类树脂、聚萜烯类树脂、萜烯酚类树脂、二环戊二烯类石油树脂、脂肪族类石油树脂、芳族类石油树脂、共聚类石油树脂、脂环族类石油树脂、二甲苯树脂以及弹性体等的常温时固体的粘接性赋予成分;蜡类等增塑剂成分;和抗氧化剂作为构成成分的热熔粘接剂。此处,吸收芯中的聚合物相对于片状纤维基材的固定率优选为4595%。特别优选为8095%。若小于45%则易产生砂砾感,而且难以形成所需的聚合物层。此外,超过95%也难以形成所需的聚合物层。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聚合物的固定率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首先,以切割或成形为70mmx70mm的吸收芯为样品,测定样品的重量。然后,不破坏形状地直接放入到280mmx200mm的树脂制袋中并密封。然后,对该袋在振幅100mm的条件下以1次/1秒的速度施加50次振动,使吸收性聚合物从纤维基材落下。然后,测定落下的吸收性聚合物的重量,根据式2算出吸收性聚合物的固定率。吸收性聚合物的固定率=100%-{(脱落聚合物重量/样品的初始重量)xl00)另一方面,构成吸收芯3A、3B的上述片状纤维基材30使用无纺布片、纤维丝束集合体、合成纤维集合体、纤维堆积纸浆等。纤维丝束集合体、合成纤维集合体、气流成网无纺布(通过气流成网法形成)易形成纤维彼此的缠绕强、形状稳定性优异、向剪切方向移动时在纤维间不会绽开而变形走样的吸收芯。作为合成纤维集合体的构成纤维,除了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烯烃类(诸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酯类、聚酰胺类等通常的合成纤维之外,还可以使用将树脂性膜片切割成纤维状而得到的纤维。另一方面,当以片状纤维基材为无纺布片时,比较好的是,其密度为0.010.25g/cm3。若纤维基材的密度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则吸收性聚合物的分散、夹在纤维间的间隙的吸收性聚合物31的膨出可以合适地进行。此外,无纺布片可以含有短纤维,特别是可以含有作为亲水性巻曲纤维(倦縮繊維)的短纤维。作为无纺布片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通过气流成网法、射流喷网法、纺粘法、点粘法、热粘法、熔喷法、针刺法等适当的加工法将合成纤维(诸如烯烃类(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酯类、聚酰胺类等)、人造纤维、再生纤维(诸如铜氨纤维等),天然纤维(诸如棉等)加工而成的无纺布片。从膨松且可以提高空隙率、容易分散充分量的吸收性聚合物以及快速地在纤维基材表面上形成聚合物层的方面考虑,优选热风无纺布。特别优选由聚乙烯/聚丙烯的混合纤维构成的热风无纺布。从体压分散性、吸收性聚合物的分散性、聚合物层的形成性等方面考虑,由特别合适的无纺布片形成的片状纤维基材为含有纤维径为220dtex(分特克斯)、纤维长为2070mm的短纤维且基重为2050g/m2、厚度为0.410mm的热风无纺布。另一方面,使用纤维堆积纸浆作为片状纤维基材30时,对其原材料不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棉状纸浆或合成纸浆等公知的材料。此外,对纸浆的原料纤维不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机械纸浆、化学纸浆、溶解纸浆等由木材得到的纤维素纤维、人造纤维(rayon)、醋酸纤维等人工纤维素纤维等。其中,对于作为纤维素纤维的原材料的木材,由于与阔叶树相比,针叶树的纤维长度较长,从空隙形成方面等功能和价格的方面考虑,优选针叶树的纤维。另一方面,对于分散在片状纤维基材30内的吸收性聚合物31,优选其基于茶叶袋(teabag)法测定的吸液量为40100g/g。若吸收性聚合物31的吸液量超过100g/g,则凝胶化聚合物层40的厚度过厚,穿戴感受(装着感)变差的可能性增大。此外,在吸收芯3A、3B间边界处易出现过度滑移,舒适感变差的可能性也增大。相反地,若溶胀度小于40g/g,则未形成充分的凝胶化聚合物层40,得不到所需的体压分散效果的可能性增大。此处,上述茶叶袋法的测定顺序根据下述(1)(6)的顺序进行测定。(1)在茶叶袋(200目的尼龙袋制沖加入0.5g吸收性聚合物,制成测定样品。(2)在200cm3的烧杯内加入100cmS生理盐水,将上述样品在该生理盐水中浸渍30分钟。(3)从生理盐水中捞起样品,进行5分钟沥干。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捞出的茶叶袋悬挂在烧杯上方,进行沥干。而且,沥干在室温1530°C、湿度4080%下进行。(4)测定沥干后的样品的重量。(5)对未加入吸收性聚合物的空的茶叶袋也按照上述(1)(4)的顺序测定沥干后的重量。(6)通过式([样品的沥干后的重量]_師干后的茶叶袋的重量])/0.5,算出每lg吸收性聚合物的生理盐水吸收量,以该量为吸液量。此外,吸收性聚合物优选溶胀后的凝胶强度为010mm。若吸收性聚合物的凝胶强度超过10mm,则聚合物层被体压完全压碎而有可能得不到所需的体压分散效果。此处,凝胶强度的测定方法如下在开口径674)的200cr^烧杯中加入2g作为测定样品的吸收性聚合物后,再加入生理盐水60cm3,并放置3分钟使聚合物吸液,然后在吸液后的吸收性聚合物的膨胀面上静止载置500g的球体,放置3分钟。然后测定该球体的沉降深度,以该深度为凝胶强度。需要说明的是,沉降深度为从膨胀面到球体最下部的距离。此外,吸收性聚合物优选溶胀后的粘度为2001500mpa's。若小于200mpa,s,则有可能未合适地产生吸收芯向剪切方向的移动,若超过1500mpa,s,则由于过度的移动而有可能不能充分支撑身体。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粘度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首先,在内径50mm4)的容器中加入lg作为样品的聚合物,再加入生理盐水40g并放置10分钟,使吸收性聚合物溶胀。然后,将粘度测定装置的探头插入到溶胀聚合物内并使其振动IO分钟,测定此时的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作用的单位面积的内部阻力的大小。粘度测定装置例如可以使用CBC株式会社制造的VM-10A。具体地说,吸收性聚合物31可以从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及其盐类、丙烯酸盐聚合物交联物、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物的水解物、聚氧乙烯交联物、羧甲基纤维素交联物、水溶胀性聚合物(诸如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酰胺等)的部分交联物、或异丁烯与马来酸的共聚物等中选择。为了抑制由于制品的吸湿所产生的结块性(y口'7*>夕'性),也可以使用添加有抗结块剂(yay*>久'防止剤)的吸收性聚合物。此外,吸收性聚合物具有粉末状、粒子(particle)状、颗粒(granule)状、小球状、溶胶状、悬浮状、凝胶状、膜状、无纺布状等各种形态,具有这些形态的吸收性聚合物都可以用于本发明,特别优选使用粒子状的吸收性聚合物。造粒品或破碎品均可。需要说明的是,吸收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通过筛分法得到)可以考虑到纤维基材的密度等来适当决定,但是优选的例子为150500|im。特别优选的例子为200400pm。若小于15(Him,则导致聚合物固定率变差,若超过500(im,则难以分散在片状纤维基材内。另一方面,本方式的纸尿片X1中,作为优选的例子,特别是如图2所示,在吸收体3的表面侧和背面侧双方设置由无纺布片形成的片状扩散部件50、50。若在吸收体3的表面侧设置片状扩散部件50,则片状扩散部件50可以在上述覆盖片的表面侧,也可以在其背面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例子中,片状扩散部件50、50设置在吸收体的表面背面双方,但是也可以仅设置在任意一方。片状扩散部件优选由热风无纺布片形成。通过设置这种片状扩散部件,尿或血液等体液遍及吸收体整个面快速扩散,所以整个吸收芯得到有效利用。特别是若在吸收体与透液性表面片之间夹着无纺布片(特别是热风无纺布片),则吸收体向厚度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增大,更易得到体压分散。此外,防止体液从吸收体逆流的同时,肌肤与吸收体的距离增大,吸液后的穿用感受良好。此外,本方式中,在吸收体3的背面侧(与背面侧的片状扩散部件50相比处于更靠背面的一侧)设置将纤维堆积纸浆制成片状而得到的纸浆层60。通过配置纸浆层60,体液吸收速度增快,此外,体液吸收容量增大,降低意外的体液泄漏的发生。作为纤维堆积纸浆,可以使用作为可用于上述片状纤维基材的纤维堆积纸浆而举出的纤维堆积纸浆。此外,在吸收体3与透液性表面片1间还可以配置具有扩散、透过体液的性质的片,该片被称为所谓的第二片。只要第二片的材料表现出该体液扩散性、透过性即可,可以举出例如,与透液性表面片1相同的材料等,但是第二片特别优选为与透液性表面片相比体液的透过性优异的材料,特别优选为与透液性表面片1相比纤维密度小的无纺布。此处,在图示例子的方式中,肌肤抵接面侧(透液性表面片1一侧)的吸收芯3A与非肌肤抵接面侧(不透液性背面片2—侧)的吸收芯3B的厚度、尺寸相同,但是它们没有必要一定相同。例如可以构成为在主视图中肌肤抵接面侧(透液性表面片1一侧)的吸收芯3A比非肌肤抵接面侧(不透液性背面片2—侧)的吸收芯3B小,也可以采用相反的结构。可以考虑适合于肌肤的吸收体的形状来分别设定适当的尺寸、形状。可以适当采用的形状为这种已知的纸尿片等吸收性物品所采用的吸收体或吸收芯的形状。此外,各吸收芯3A、3B的厚度、使用的吸收性聚合物种类、使用的纤维状片基材的种类或密度等可以不同。可以在上述说明的本发明的吸收芯的结构的范围内分别采用各种结构。<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如图所明示的那样,本方式为在邻接的吸收芯间夹着由纤维堆积纸浆或无纺布形成的片S的方式。除夹着由纤维堆积纸浆或无纺布形成的片S之外的其他结构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本方式的主视图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图1相同。按照本方式,通过在吸收芯间夹着纤维堆积纸浆、无纺布片,除了能够调整吸收体的刚性之外,还产生扩散吸收芯间的体液、保持吸收芯间的体液等作用。此外,若在吸收芯间夹着由纤维堆积纸浆或无纺布形成的片S,则形成聚合物层时,产生构成聚合物层的溶胀聚合物附着在该片S上的作用,防止聚合物返回到纤维基材内,防止一经形成的聚合物层的消失或变薄,提高吸收芯的移动效果以及体压分散效果的持续性。若片S为结构与所谓的第二片相同的体液扩散性优异的无纺布片,则由于体液在吸收芯间扩散,并且在使体液扩散的同时,体液在位于肌肤非抵接面侧的吸收芯的范围内移动,因此可发挥如下效果使位于肌肤非抵接面侧的吸收芯中的聚合物层的形成部分不存在偏置分布,等等。若片S为纤维堆积纸浆等体液保持性优异的片,则吸收芯间的体液保持效果提高,并可发挥如下效果确保在与片S邻接的吸收芯间合适地形成聚合物层的时间。此处,片S可以使用与吸收芯的片状纤维基材相同的纤维材料。但是优选厚度比纤维状片基材薄,并且优选密度也小。优选片s内部不存在吸收性聚合物。片S的具体厚度优选为0.5mm左右1.0mm左右。此外,优选所构成的片S的尺寸与吸收芯大致相同或稍小。<第三实施方式>接下来,第三实施方式如图79所示。第三实施方式为在邻接的吸收芯间设置相对向的移动辅助层的方式,该移动辅助层辅助吸收芯向剪切方向的相对移动。除吸收芯和移动辅助层以外的结构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本方式中,主视图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图1相同。图7所示的截面图特征地表示本方式涉及的纸尿片。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纸尿片具有两个吸收芯3A、3B,在所述吸收芯3A、3B间设置移动辅助层70。吸收芯的个数不限于两个,也可以层积三个以上。本方式中的吸收芯3A、3B具有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在纤维基材中分散吸收性聚合物的结构。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纤维基材30,可以使用第一实施方式栏中所示的无纺布片、纤维丝束集合体、合成纤维集合体、纤维堆积纸浆等。使用吸收性聚合物时,在纤维基材内分散的方法、固定方法、聚合物使用量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一方面,对移动辅助层70进行如下具体说明,该层为至少降低形成聚合物层时吸收芯间的与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对应的力中的任意一种力的层。理想的是,即使在不形成聚合物层时,移动辅助层70也辅助吸收芯间的剪切方向的移动。此处的与摩擦系数对应的力指的是,基于JISP8147中的水平法,在将吸收芯彼此上下层积的状态下,将上侧的吸收芯在剪切方向上以一定力拉伸以使其移动时所必需的力。该移动辅助层70通过在吸收芯间夹着主要由气体、液体、粒子或它们的混合物构成的移动辅助材料71来形成,从体液保持和形状稳定性方面考虑,该移动辅助层70最优选粒子或在粒子中混合适量的液体而成的混合物。作为合适地用作移动辅助材料71的具体的材料,可以举出例如,空气、聚合物粒子、凝胶、珠粒子、粒状聚氨酯材料、泡沫材料(sponge)、海绵体、润滑聚合物、多孔性硅氧垸片、硅树脂、硅粒子等。对移动辅助层70的厚度不限定,但是优选为5mm左右20mm左右,考虑纤维基材30的纤维密度等来适当设定使用粒子作为材料时的平均粒径即可。对于移动辅助层的粒子密度也同样地适当设计。此处,为了防止移动辅助材料71从吸收芯3A、3B无意流出,可以将其限制在吸收芯3A、3B间,但移动辅助层70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如图8所示,可以形成如下结构在邻接的吸收芯3A、3B间架设分割壁72并将其连接,从而分割成多个区域73,在该分割后的各区域73、73中填充移动辅助材料71。分割壁72可以由其材料与可用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的材料相同的片构成,并可以通过热熔粘接材料等粘接在吸收芯3A、3B上。吸收芯3A、3B可以不必粘接,可以为仅与一方吸收芯例如3A粘接的方式。通过采用这种结构,防止移动辅助材料71的流出的同时,防止吸收芯3A、3B过度向剪切方向滑移。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吸收芯3A、3B彼此无意的滑移,如图9所示,可以实施将邻接的吸收芯一体化的压纹加工el、el。通过压纹加工,暂时提高各层3A、3B、70间的密合,在未对吸收体的肌肤抵接面或非抵接面有意施加压力的状态时(例如,不使用时等),防止吸收芯滑移。艮口,可以制成只要不施加所需的体压,吸收芯就不发生滑移的制品。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得到该效果时,对吸收体进行压纹加工。该压纹加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会起到合适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本方式的吸收芯中,肌肤抵接面侧(透液性表面片1一侧)的吸收芯3A与非肌肤抵接面侧(不透液性背面片2—侧)的吸收芯3B的厚度、尺寸也没有必要一定相同。各吸收芯3A、3B的构成等(例如,所使用的吸收性聚合物种类、所使用的纤维基材的种类和密度等)可以不同。可以在上述说明的本发明的吸收芯的构成的范围内分别采用各自的构成。实施例实施例1接下来,对本发明和现有例进行体压分散的试验。试验如下进行让受试者穿戴各例涉及的纸尿片,躺在铺有压力传感器垫的体压分散床上,测定臀部附近的压力。具体地说,首先,让受试者穿戴聚合物吸液后的纸尿片,然后,在铺有压力传感器垫的体压分散床上,让受试者采用仰卧位的姿势1分钟,用上述压力传感器垫测定此时的臀部附近的压力。现有例的纸尿片是一般的纸尿片,其吸收芯为一个,高吸收性聚合物均一地分散在其中。其它的层结构基于图2。接下来,连续地使用体压分散床的立起上半身功能,使压力传感器垫出现角度,使受试者的姿势变为上半身由腰弯曲立起45度(gatchup)的姿势,并维持5分钟后,用上述压力传感器垫测定臀部附近的压力。进而,连续地使用体压分散床的躺下上半身功能,使床面变为平面,使受试者再次变为仰卧位的姿势,用上述压力传感器垫测定变为仰卧位的姿势1分钟后的臀部附近的压力。需要说明的是,测定器具使用夕力7株式会社制造的FSA体压传感器垫以及少一7株式会社制造的体压分散床。此外,本发明涉及的纸尿片为通过吸液形成聚合物层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的纸尿片,具体的层结构为图2所示的结构。片状纤维基材为聚乙烯/聚丙烯混合纤维,基重为40g/m2。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为164g/m2。此外,聚合物固定率为43重量%,平均粒径(通过筛分得到)为379pm,通过茶叶袋法得到的吸液量为62g/g。由于体压测定结果是以图像数据得到的,因而将该结果示于图1015。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最初的仰卧位的图像数据,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活动靠背使上半身立起45度的图像数据,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再次仰卧位的图像数据。图13为现有例的最初的仰卧位的图像数据,图14为现有例的用活动靠背使上半身立起45度的图像数据,图15为现有例的再次仰卧位的图像数据。此外,图中,左侧(A)图为同一颜色(同一浓度)的部分表示同一压力范围的等压颜色图。(A)中的线表示受试者的影子。右侧的(B)为立体地表示(A)的图。由图比较可知,最初的仰卧位的姿势下,可以确认在现有例中较高压力施加到臀部附近,随着远离臀部附近而压力降低(参照图13(B))。与此相对地,可以确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从臀部在两腰和腿方向上大致均等地施加了压力,体压得到分散(参照图IO(B))。此外,用活动靠背使上半身立起45度的姿势下,可以确认在现有例中,从臀部下到大腿施加了较高压力,在腰部分几乎未施加压力(参照图14)。与此相对地,可以确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从臀部向着腿方向,压力增大,但是压力也施加到腰部分,体压得到分散(参照图11)。进而,再次的仰卧位的姿势下,可以确认在现有例中,压力仅施加到臀部附近,其它部分几乎未施加压力(参照图15)。与此相对地,可以确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从臀部在两腰和腿方向上大致均等地施加了压力,体压得到分散(参照图12)。如此确认到,与现有例相比,本发明的实施例有效地分散体压。实施例2接下来,对具有本发明和比较例涉及的吸收体的纸尿片的使用感受进行试验。此外,对于各纸尿片中使用的吸收体,还对位于肌肤抵接面侧和非肌肤抵接面侧的吸收芯间向剪切方向的移动的容易程度进行测定。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5涉及的吸收体为吸收芯彼此面对而直接邻接的结构,实施例6为在吸收芯间夹着纸浆层且纸浆层不固定在两芯上的结构,比较例1为将用皱纹纸包着吸收芯的结构体(吸收芯与皱纹纸粘接)堆迭而成的结构,比较例2为一个吸收芯的结构。结果以及各例子涉及的吸收体的构成材料等如下述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纸尿片采用了通常形状的紧固式纸尿片的实施方式,其中,在透液性顶片与不透液性背片之间夹着吸收体。<拉伸力(向剪切方向的移动的容易程度)>在水平台上固定构成非肌肤抵接面侧的吸收芯,在其上叠放构成肌肤抵接面侧的吸收芯,进而形成在肌肤抵接面侧吸收芯上载置直径5.5cm、500g的圆柱形状的砝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用拉伸试验测定仪(TENSILON:ORIENTEC株式会社)在水平方向上以速度10mm/min对肌肤抵接面侧吸收芯进行拉伸,测定拉伸张力。此外,为了在吸液状态下进行测定,对于各例子,在每lg吸收聚合物吸收40g生理盐水的状态下进行测定。各吸收芯和纸浆层的尺寸为100mmx250mm,拉伸方向为长度方向。<使用感受>对于使用感受,30名受试者实际穿戴具有各例子涉及的吸收体的纸尿片,进行评价其感觉的感官评价。评价基准从"跟随臀部运动而吸收体运动,不怎么存在摩擦的感觉"方面判定,其结果,若判断良好的人数为2530人以上则评价为,1025人则评价为0,小于10人时评价为X。<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4</column></row><table><结果>由表1所示可知得到如下结果比较例1、2完全感觉不到吸收体的移动,而具有本发明的吸收体的纸尿片可感觉到吸收体跟随臀部运动而移动。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吸收芯向剪切方向移动的容易程度也得到良好的数值,发现与使用感受相关。可认为,在实施例中得到良好的结果是由于在吸收芯间形成了聚合物层。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人发现,在向剪切方向的移动的容易程度的试验中,若拉伸力为2.0以上,则将吸收芯组装在纸尿片中时,大多几乎感觉不到移动感,表1的结果也与此结果相同。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吸收性物品的体压分散效果(特别是吸收体吸收体液等时的体压分散效果)以及褥疮防止效果优异。工业实用性例如裤衩型纸尿片、紧固式纸尿片、卫生巾、吸收垫、吸尿垫等用于施加体压的部分的吸收性物品可以利用本发明。权利要求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为在透液性表面片与不透性背面片之间夹着吸收体而成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体具有层积吸收芯而成的层结构,该吸收芯至少以纤维基材和吸收性聚合物为构成材料,所述吸收性聚合物分散在所述纤维基材内,使得所述吸收性聚合物因吸液而凝胶化膨胀,由此通过纤维间的空隙膨出至纤维基材的一方表面上,从而在纤维基材上形成聚合物层,并且,邻接的吸收芯以彼此的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相对向的方式放置,通过至少形成所述聚合物层,这些邻接的吸收芯彼此能够在层间在剪切方向上互相移动。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纤维基材为纤维丝束集合体、气流成网无纺布或合成纤维集合体。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150500(im,所述纤维基材是由纤维径220dtex、纤维长2070mm的短纤维构成的且基重为2050g/m2、厚度为0.410mm的热风无纺布。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所述吸收芯中,吸收性聚合物偏置分布,使得吸收性聚合物的基重向着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侧增多。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移动辅助层,该移动辅助层是在邻接的吸收芯间具有夹着由气体、液体、粒子或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移动辅助材料而成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移动辅助层是被邻接的吸收芯间架设的分割壁分割为多个区域,并在各区域内填充移动辅助材料而构成的。7.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邻接的吸收芯间夹着由无纺布或纤维堆积纸浆形成的片。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体压分散效果优异。本发明提供的吸收性物品(X1)具有吸收体(3),该吸收体(3)以吸收性聚合物膨出面F相互面对的方式层积多个吸收芯(3A、3B)而形成,在吸收芯(3A、3B)中,吸收性聚合物(30)吸液而产生凝胶化膨胀,该吸收性聚合物(30)通过纤维间的空隙膨出至纤维基材(31)的一方表面(F)上,从而在基材纤维(F)上形成聚合物层(40)。文档编号A61F13/49GK101600408SQ20088000342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申请日期2008年1月29日优先权日2007年1月29日发明者沟渕敬大,真田弘美申请人: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