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991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理用卫生巾或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已知一种朝向正面片材的面侧呈凹凸形状的吸收体。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片材状复合吸收体其由液体不透过性片材和高吸收体 片材重叠而成的复合体构成,液体不透过性片材和高吸收体片材在多条相互平行的细长的 结合部处相互结合,在相邻的结合部间的液体不透过性片材和高吸收体片材之间形成有通道。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由无纺布层与纤维网层的层叠体构成的吸收性 物品的吸收体。该层叠体由密度较高且厚度较薄的第1网络区域和与第1网络区域相比密 度较低且厚度较厚的第2网络区域构成。纤维网层一侧的表面形成了膨松而具有凹凸的 面。第1网络区域以带状且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第2网络区域作为被第1网络区域包围 的分割层来配置。上述吸收体由于仅仅用其凸部与正面片材接触,所以当液体被排泄到正面片材上 时,对于尿等低粘性液体来说,由于凸部间具有空间而使通液性提高。但是,对于经血等高 粘性液体来说,尽管液体能够透过与凸部接触的部位而移动,但在与凸部未接触的部位,液 体却很难移动。结果,正面片材上容易发生液体残留,正面片材的干爽感趋于变低。另外,例如当软便等高粘性液体被排泄到具备上述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上时,该 高粘性液体被保持于该吸收体的凸部间的凹部中。由于该高粘性液体以其本来的粘性状态 保持于凹部中,所以会因穿戴者的动作而在吸收体内流动,在吸收体内的保持性不佳。此 夕卜,当体压等施加于物品时,该高粘性液体容易返回到正面片材一侧。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7-155596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3-1036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位于接近穿戴者皮肤的一侧的正面片材、位 于远离穿戴者皮肤的一侧的背面片材和配置于上述两片材之间的吸收体。在该吸收性物品 中,所述吸收体是通过将各自独立的大量的吸收部配置在所述物品的整个平面方向来构成 的。在所述正面片材和所述吸收体之间、或所述背面片材和所述吸收体之间配置有中间片 材。所述吸收部被固定于所述中间片材上。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第1实施形态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度 方向的截面构造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部和中间片材的从该吸收部一侧看到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的III-III线截面图。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吸收部在俯视时的吸收部与固定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用于测定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D/W法)的装置的图。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液体的吸收保持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吸收部的另一实施形态的立体图,是对应于图2的图。图8(a)至(c)是依次表示图2所示的吸收部的制造工序的工序图。图9是表示将层叠体中的纤维片材的构成纤维切断后的图案的图。图10(a)是表示层叠体中的纤维片材的构成纤维的切断装置的示意图,图10(b) 和(c)是分别表示图10(a)所示的装置中的第1辊的其它形态的示意图。图11(a)和(b)是依次表示图2所示的吸收部的制造工序的工序图,是图8 (c)的 后续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 度方向的截面构造的示意图(与图1对应的图)。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吸收性物品中的基材片材伸缩时的吸收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 度方向的截面构造的示意图(与图1对应的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 度方向的截面构造的示意图(与图1对应的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第5实施形态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 度方向的截面构造的示意图(与图1对应的图)。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吸收性物品的液体的吸收保持状态的示意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 度方向的截面构造的示意图(与图16对应的图)。图19(a)和(b)是表示图18所示的吸收性物品中的基材片材伸缩时的吸收部的 状态的示意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 度方向的截面构造的示意图(与图16对应的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 度方向的截面构造的示意图(与图16对应的图)。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中的第2吸收部和第3吸收部 的另外的配置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形态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中示意表示了本发 明的吸收性物品的第1实施形态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区域的宽度方向的截面构造。此外尽 管未图示出来,但沿着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长度方向的截面构造也与图1大致相同。该吸 收性物品(以下也仅称作“物品”)100具有位于接近穿戴者皮肤的一侧且面向穿戴者的皮肤的正面片材101、位于远离穿戴者皮肤的一侧且面向内衣的背面片材102。在两片材101、 102之间配置有吸收体10。根据需要,有时在正面片材101上的左右两侧部配置一对立体 护围(未图示出来)。作为正面片材101和背面片材102,可以使用与在该技术领域中通常使用的片材 相同的片材。例如作为正面片材101,可以使用例如具有液体透过性的无纺布或穿孔薄膜 等。作为背面片材102,可以使用例如液体不透过性的薄膜或液体难透过性的无纺布等。液 体不透过性的薄膜也可以具有透湿性。吸收体10由吸收部组构成,该吸收部组是通过将各自独立的大量的吸收部30配 置在物品100的整个平面方向而得到的。在吸收体10和正面片材101之间配置有中间片 材20,该中间片材20对排泄到物品100上的液体具有吸引和扩散功能。中间片材20的上 表面一侧的大致整个区域以面的形式与正面片材101的下表面一侧接触。此外,所谓“整个 平面方向”,并不是必须要吸收部30存在于吸收性物品的整个表面的意思,也包括根据需要 有吸收部30的区域和无吸收部30的区域局部存在的状态。
图2中表示了物品100的吸收部30和中间片材20的从该吸收部一侧看到的立体 图。此外,图3是图2中的III-III线截面图。另外,图2和图3表示与图1所示的吸收性 物品100中的吸收部30和中间片材20的状态上下颠倒的状态。吸收部30是能够吸收保持 液体的部位。构成吸收部30的材料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只要能够吸收保持液体就行。例 如如图3所示,吸收部30由纤维材料31与高吸收性聚合物32的均勻混合体构成。此时, 高吸收性聚合物32被保持于纤维材料31间。俯视时,吸收部30具有圆形或四角圆滑并且四边呈朝着外侧有点凸出的平缓曲 线的矩形的形状。但是,吸收部30的俯视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俯视时,吸收部30也可 以是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的形状。此外,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上述的形状。吸收部30以规则的散点状图案配置在中间片材20的整个平面方向。具体而言, 吸收部30以形成相互交叉的多个第1列30A和第2列30B的方式配置。在相邻的吸收部 30之间,中间片材20的表面(下表面)露出。结果,在相邻的吸收部30之间,形成了含有 中间片材20的露出部的空间40。该空间40具有能够让通过正面片材的液体透过、以及让 吸收体10中的液体流动的容积、宽度和/或高度。吸收部30通过固定点33而固定于中间片材20上。在图3中,为方便起见,固定 点33用粗线表示。固定点33通过例如超声波压花或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来形成。此时, 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吸收部30都固定于中间片材20上。例如,吸收体10因穿戴者的动作而 发生大的变形的部分优选利用固定点33进行固定。此外,吸收部30的下表面可以与背面 片材102的上表面固定,也可以不固定。无论哪种情况,吸收部30的下表面都与背面片材 102的上表面接触。图4表示俯视吸收体10时的吸收部30与固定部33的位置关系。从该图和图3 可知,俯视时,固定点33的轮廓线被包含于吸收部30的轮廓线内,而且吸收部30位于固定 点33上。结果,吸收部30形成了具有比固定点33更向平面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4的 形状。突出部34与中间片材20分开或者突出部34的上表面与中间片材20的下表面接触 (图3与图1是上下颠倒)。无论哪种情况,在突出部34上,吸收部30都未与中间片材20 固定。由于吸收部30具有上述的突出部34,所以能够尽可能减小固定点33的总面积,该固定点33的总面积是通过固定点33的形成而引起中间片材20的悬垂性降低的原因。结果, 能够获得具有高的悬垂性并且能够通过扩大吸收部30的总面积而提高吸收性能的吸收性 物品10。此外,在图4中,俯视时固定部33的形状为圆形。但是,固定部33的俯视形状不 限于此。例如,固定部33在俯视时也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的形状。此外,也可以组 合2种以上的上述形状。进而,俯视时的固定部33与吸收部30的形状的组合也不限于图 4所示的组合,没有特别限制。从兼顾吸收性和悬垂性的观点考虑,各吸收部30的俯视时的面积优选为10 900mm2,特别优选为50 450mm2。此外,从良好的穿戴舒适感的观点、以及降低吸收体10的 刚性以使物品100合身的观点考虑,有各吸收部30存在的位置处的吸收部30和中间片材 20的厚度之和优选为1 10mm,特别优选为1. 2 5mm。吸收部30的面积或厚度T可以通 过控制后述的吸收体10的制造条件来控制。另外,作为用于固定吸收部30和中间片材20的固定点33的各自的面积,以小于 俯视时的 吸收部30的面积为条件,从赋予吸收部30不会因动作等引起的变形而从中间片 材20上剥离这种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 100mm2,特别优选为5 50mm2。另外,从保 持中间片材20的悬垂性的观点考虑,俯视时的固定点33的面积的总和相对于中间片材20 的面积优选为5 95%,特别优选为20 70%。相邻的吸收部30之间的距离D (参照图3)会影响空间40的容积,进而影响到空 间40中的液体的流动性。从该观点考虑,距离D优选为0. 2 5mm,特别优选为0. 5 3mm。 距离D可以通过控制后述的吸收体10的制造条件来控制。另外,当着眼于一个吸收部30 时,多个其它的吸收部30位于其周围,当该一个吸收部30与其它的吸收部30的距离D因 该其它的吸收部30的不同而不同时,将距离D为最小时的该距离D设定为相邻的吸收部30 之间的距离。作为吸收部30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纤维材料、多孔质体、它们的 组合等。作为纤维材料,可以使用例如木浆、棉、麻等天然纤维;由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 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等合成树脂构成的单纤维; 含有2种以上的上述树脂的复合纤维;醋酯纤维或人造丝等半合成纤维。当使用由合成树 脂构成的纤维时,该纤维也可以是受热就发生形状变化的热收缩纤维。例如,也可以是受热 就发生纤度变大而纤维长度变短的纤维、或尽管纤度几乎不会受热就发生变化,但由于形 状变为线圈状而使表观上纤维所占的长度变短的纤维。作为多孔质体,可以使用海绵、无纺 布、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凝聚物等。作为吸收部30中所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32,优选能够吸收和保持自身重量的5倍 以上的体液,并且能够凝胶化的聚合物。该聚合物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球状、块状、 葡萄状、粉末状或纤维状。优选大小为1 1000 μ m、更优选为10 500 μ m的粒子状聚合 物。作为这种高吸收性聚合物的例子,可以列举出淀粉或交联羧甲基化纤维素、丙烯酸或丙 烯酸碱金属盐的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盐以及聚丙烯酸盐接枝聚合物。作为聚 丙烯酸盐,可以优选使用钠盐。另外,也可以优选使用使马来酸、衣康酸、丙烯酰胺、2-丙烯 酰胺-2-甲基丙磺酸、2-(甲基)丙烯酰基乙磺酸、(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或苯乙烯磺 酸等共聚单体与丙烯酸在不会降低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性能的范围内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
在吸收部30中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32并不是本发明中所必需的,但当吸收部30 中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32时,高吸收性聚合物32在吸收部30的重量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 5 95重量%。特别是当物品是生理用卫生巾或用于吸收轻度失禁等低排泄量的液体时, 上述比例优选为10 30重量%,当物品是一次性尿布等用于吸收高排泄量的液体时,上述 比例优选为50 80重量%。无论吸收部30是否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从赋予稳定的吸收性能的观点考虑,吸 收体10在固定于中间片材20的状态下的对0. 9重量%的氯化钠水溶液的保持量优选为 0. lg/g以上,特别优选为lg/g以上。为了实现上述保持量,作为吸收部30的构成材料,有 利的是使用亲水性高且毛细管力高的纤维(例如纸浆或人造丝等)、即使湿润时也不会发 粘(不会塑化或湿润强度不会下降)的合成纤维与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组合。上述的保持量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测定在25士2°C、相对湿度为50% RH士5%的 环境下进行。首先,将固定有吸收部30的状态的中间片材20切成长度为50mm、宽度为50mm 的大小,作为评价样品。测定该评价样品的重量(M0)。接着,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400mL 的0. 9重量%的氯化钠水溶液,将评价样品浸渍1小时。经过1小时后,从烧杯中取出评价 样品,在倾斜成45度的丙烯酸酯制的板上放置10分钟 以进行浙水(除去水分)。然后测定 浙水后的重量(M1K由下式算出保持量,将η = 5的平均值作为固定有吸收部30的状态的 中间片材20的对氯化钠水溶液的保持量。保持量(g/g)= (M1-MtlV(M0)作为固定有吸收部30的中间片材20,使用对排泄的液体具有吸引和扩散功能的 片材。作为具有上述功能的片材,可以列举出例如含有具有亲水性的纤维或含有用亲水油 剂等处理过的纤维的无纺布、薄膜或多孔质体等。上述片材可以以单层的状态使用,也可以 是将多层层叠而形成了1张片材的多层结构的片材。从体现通过毛细管力而向中间片材吸 引液体部分的功能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无纺布或多孔质体。无论中间片材20是单层结 构还是多层结构,中间片材20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5 50g/m2,特别优选为10 30g/ m2。另外,作为中间片材20,为了发挥其对排泄液体的扩散功能,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D/W 法)优选为0. 05ml/g-S以上,更优选为0. 05 0. 5ml/g *s,进一步优选为0. 05 0. 2ml/ g * s。本实施形态的物品100中,从对排泄液体的吸收性和吸引性的观点考虑,生理盐 水的吸收速度(D/W法)的关系优选为正面片材101 <中间片材20 <吸收体10。由于具有 上述关系,使得在吸收高粘性液体时,液体容易向更内部移动。在吸收低粘性液体时,为了 使透渗性(strike-through)变得良好,优选中间片材20和正面片材101的吸水速度低于 吸收高粘性液体的情况。为了将正面片材101、中间片材20和吸收体10的吸收速度的顺序 按如上所述进行设定,例如正面片材101使用热风法无纺布,中间片材20使用轧光处理过 的热风法无纺布,吸收体使用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纸浆即可。关于各个构件的吸收速度,吸收体10的吸收速度优选为0. 1 5ml/ (g · s),特别 优选为0. 5 2ml/(g -s)。中间片材20的优选的吸收速度如上所述,但在吸收经血等高粘 性液体时,优选为0. 05 0. 5ml/(g · s),更优选为0. 05 0. 2ml/(g · s),在吸收尿等低粘 性液体时,优选为0. 05 0. 3ml/(g · s),更优选为0. 05 0. lml/(g · s)。正面片材101 的吸收速度优选为0. 2ml/(g · s)以下,特别优选为0. 01 0. 2ml/(g · s),在吸收高粘性液体时,优选为0. Ol 0. 2ml/(g · S),更优选为0. 01 0. lml/(g · s),在吸收低粘性液体 时,优选为0.1ml/(g· s)以下,更优选为0.05/(g· s)以下。此外,本说明书中提到各构件 的吸收速度时,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则指用以下的测定方法确定的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D/W法)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测定中使用图5(a)所示 的装置。该装置具备带有横旋塞的滴定管。滴定管的内径为10. 4mm,容积为50mL,带有刻 度。在滴定管的上端开口部装有橡胶塞(硅树脂塞也可),能够密封该开口部。在滴定管的 下端连接有内径为6mm的塑料管的一端。塑料管的另一端与试样载置台的底面连接。试样 载置台是浅底的浅盘状的形状。试样载置台的底面开口,该开口上连接有塑料管的另一端。 试样载置台的内径为53mm,深度为6mm。试样载置台内设置有玻璃过滤器(JIS G1、直径为 52mm Φ、厚度为4. 3mm)。在玻璃过滤器上放置滤纸(No. 2、直径为70mm)。使用了图5 (a)所示装置的吸收速度的测定顺序如下所述。(1)关闭旋塞B,打开旋塞A。注意不要在塑料管内留空气,同时向滴定管内注入生 理盐水。注入进行到试样载置台上的滤纸充分湿润为止。(2)关闭旋塞A,注入生理盐水到滴定管的IOml的标线为止。塞上滴定管的上端 开口部的 橡胶塞,再打开旋塞A。(3)打开旋塞B,注意不要让液体滞留于旋塞B的管内,同时让试样载置台上的滤 纸的上表面的位置与旋塞B的中心线的位置对齐。(4)擦去滤纸的多余水分。另外,使滴定管的液面与20ml的标线对齐。(5)将试样放置于在滤纸上。此时,使试样载置台上放置的试样要在吸收性物品中 成为皮肤一侧的面与滤纸相对向。(6)在气泡从旋塞B中出来的时刻使秒表动作,用5分钟测定滴定管内的生理盐水 的液面随时间的变化。液面随时间的变化相当于试样中吸收的生理盐水的量。当因为产生 的气泡少或产生的气泡小而难以测定时,也可以任意变更试样的尺寸。将时间和吸收量的 关系做成曲线,则如图5(b)所示,成为具有一次拐点的关系。在该曲线中,将由直至一次拐 点的斜率(初期吸收速度的斜率)除以试样重量而得到的值定义为吸收速度。另外,测定吸收体10的吸收速度时,是在含有固定点33上的中间片材20或后述 的基础片材21的状态下测定。此时,由于中间片材20和基础片材21均不与滤纸面接触, 而且固定点33的尺寸比较小,所以即使在被固定于中间片材20或基础片材21的状态下测 定吸收部10的吸收速度也不会产生测定误差。当测定中间片材20或基础片材21的吸收 速度时,连同固定点33 —起除去吸收体10。图6中示意表示了本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100中的液体的吸收保持状态。排泄 的液体Ll首先与正面片材101接触。接着液体Ll通过中间片材20所具有的液体吸引功 能被迅速吸引到该中间片材20中,其中该中间片材20以面的形式与该正面片材101的下 表面一侧接触。结果,正面片材101的表面总是保持干爽感较高的状态。被吸引到中间片材20中的液体L2通过该中间片材20所具有的扩散功能而向该 中间片材20的平面方向扩散。扩散的液体L2被吸收体30吸收,从中间片材20向吸收部 30移动。吸收部30中吸引的液体被沿着吸收部30间存在的空间40引导,迅速向吸收体 10的平面方向扩散。特别是在图2所示的本实施形态的吸收体10中,由于空间40分别沿 着吸收性物品10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延伸地形成,所以液体被沿着吸收性物品100的所有方向引导。结果,将液体L2与正面片材101隔离开,所以不易发生返潮。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具有良好的干爽感,而且不易发生返潮。除此 以外,由于吸收体10由各自独立配置的大量的吸收部30构成的吸收部组所构成,所以存在 于该吸收部30间的空间40使得物品100的悬垂性提高,在物品10的穿戴过程中不易产生 折皱或歪扭。此外,当中间片材20具有伸缩性时,通过将吸收部固定于中间片材20上,则 对于弯曲等变形,形状容易恢复。图7中表示了吸收体10的另一形态。在图7所示的实施形态的吸收体10中,吸 收部30形成为沿着中间片材20的平面方向内的一个方向延伸的带状体,该带状体以相互 平行地形成了多条的图案配置。本实施形态的吸收体10优选以使吸收部30的延伸方向与 吸收性物品10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组装到吸收性物品100中。
下面,参照图8至图11对上述的吸收体10的优选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图8和 图11中,为了便于理解,用立体图和截面图表示了制造的各工序中的构件。首先,如图8(a) 所示,准备中间片材20和纤维片材300。作为中间片材20,使用前面所说明的片材。作为 纤维片材300,使用含有热收缩性纤维且显示出热收缩性的片材。该热收缩性纤维优选热卷 曲性纤维。纤维片材300还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含有人造丝、不具有热收缩性的合成纤维 和/或吸水性纤维等。作为纤维片材300,可以使用纤维网。纤维网是指各构成纤维彼此 之间以不能够保持片材状的形态这种程度松散地交织而成的纤维集合体。要想提高搬送纤 维片材300时的稳定性时,作为纤维片材300,也可以使用无纺布来代替纤维网。使用无纺 布时,为了避免热收缩性纤维在无纺布的制造过程中收缩,优选使用通过超声波压花、粘合 齐U、针刺法等非加热手段制造的无纺布。不过,只要所制造的无纺布能表现出热收缩性,则 还可以使用通过热风等加热手段制造的无纺布。在中间片材20的一个面上配置纤维片材300后,如图8 (b)所示,将两者局部接合 而形成大量的固定点33,从而得到层叠体310。为了形成固定点33,优选使用例如超声波压 花或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等非加热手段。不过,只要是形成了固定点33后的纤维片材300 能表现出热收缩性,则还可以使用热压花等加热手段。然后,根据需要,在纤维片材300上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未图示出来)。接着,如 图8 (c)所示,在相邻的固定部33之间,切断纤维片材300的构成纤维。此时,不切断基材 片材20,而仅切断纤维片材300的构成纤维是重要的。在本实施形态中,仅仅是沿着多条以 直线状并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第1切断线301、和多条与该切断线301交叉地以直线状并相互 平行地延伸的第2切断线302来切断纤维片材300的构成纤维。不过,切断的图案不限于 此,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以使多条切断部303以直线状并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方式来进行 切断。当按照图9所示的图案来切断纤维片材300的构成纤维时,可以制造前面描述的图 7所示的吸收体10。此外,也可以采用正弦波形状的平滑的波状线或山形的波状线的切断 图案来代替图9所示的直线状的切断图案,。为了切断层叠体310中的纤维片材300的构成纤维,例如可以使用图10(a)所示 的由第1辊401和第2辊402构成的切断装置400。第1辊401使用凹凸辊(刃槽辊),在 该凹凸辊上沿着其旋转方向交替地配置有沿着其轴线延伸的凹部(刃)和凸部(槽)。凸 部的前端形成了尖锐的切断刃。第2辊402由表面平滑的金属制或橡胶制的辊构成。以使 层叠体310中的纤维片材300 —侧朝向第1辊401的方式使该层叠体310从两辊间通过,从而仅切断层叠体310中的纤维片材300的构成纤维。为了形成图8(c)所示图案的切断 线301、302,改变从两辊401、402间通过的层叠体310的角度,使该层叠体310从两辊401、 402间至少通过2次即可。此外,作为第1辊401,通过单独或组合使用图10(b)和(c)所 示的辊,能够以各种图案来进行纤维片材300的切断。将纤维片材300的构成纤维切断后,接着对层叠体310施加热,使纤维片材300中 所含的热收缩性纤维收缩。所施加的热的温度设定为热收缩性纤维的收缩开始温度以上并 低于熔融温度。通过该热收缩,如图11(a)所示,构成纤维片材300的纤维朝着固定点33 聚集,同时在厚度方向上隆起,形成环状隆起部304。环状隆起部304以包围固定点33的方 式位于该固定点33的周围。通过控制热收缩性纤维的收缩程度,可以将目标吸收体10中 的相邻的吸收部30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所期望的值。接着,如图11(b)所示,从层叠体310的中间片材20 —侧吹送空气。吹送的空气 透过中间片材20而卷起在固定点33的周围存在的环状隆起部304的构成纤维。通过该卷 起,环状隆起部304的构成纤维一边热收缩一边向固定点33上聚集,从而在该固定点33上 形成半球状的隆起部。该隆起部成为目标吸收体10中的吸收部30。这样,得到目标吸收体 10。另外,当在进行图11(a)所示的热收缩的同时,如图11(b)所示那样吹送空气,则热收 缩性纤维一边收缩,一边与纤维片材300的构成纤维缠绕,从而在固定点33上顺利地形成 隆起部。 另外,图11(b)所示的操作在中间片材20具有充分的透气性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在中间片材20不具有透气性的情况、或透气性极低的情况下,代替图11(b)所示的操作,优 选对纤维片材300的构成纤维或环状隆起部304进行从横方向(水平方向)吹送空气的操 作。此时,通过从相互垂直的2个方向吹送空气,可以在固定点33上顺利地形成单一的隆 起部。本发明中,作为又一个实施形态,也可以使用图2所示的吸收部30的制造过程中 的中间制造物即图11(a)所示状态的中间制造物作为吸收部。至于由图11(a)所示的中间 制造物构成的吸收部,如该图所示,吸收部形成了环状隆起部,该环状隆起部以包围固定点 的方式位于该固定点的周围。下面,参照图12至图22对本发明的第2至第8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另外,关于第 2至第8实施形态,对于没有特别说明的点,可以适当使用在对第1实施形态进行详述时所 说明的那些。此外,在图12至图22中,与图1至图11相同的构件用相同符号表示。在图12所示的第2实施形态中,在正面片材101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吸收 体10,该吸收体10由大量的吸收部30构成的吸收部组所构成。在该吸收体10和正面片材 101之间配置有中间片材20。进而,在吸收体10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基础片材21。 而且,吸收部30通过固定部33固定于中间片材20的下表面。进而,吸收部30还通过固定 部33’固定于基础片材21的上表面。本实施形态中的吸收部30与基础片材21的固定形 态和吸收部30与中间片材20的固定形态相同。基础片材21的不存在吸收部30的一侧可 以与背面片材102接合,也可以不接合。作为本实施形态中的基础片材21,使用能够固定吸收部30的片材材料。例如,基 础片材21可以使用与中间片材20相同的片材即具有液体的吸引和扩散功能的片材。基础片材21可以具有液体透过性,也可以不具有液体透过性。对于液体的透过,基础片材21具有怎样的性质,可以根据吸收性物品100的具体用途适当选择。基础片材21 的液体透过性可以根据例如所使用的构成材料的种类或基础片材21的制造方法来确定。另外,基础片材21可以具有伸缩性,也可以不具有伸缩性。当基础片材21具有伸 缩性时,该基础片材21在平面内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当基础片材21具有伸缩性 时,该基础片材21将成为赋予吸收体10伸缩性的部位。所谓伸缩性,是指能够使其伸长, 并且解除伸长状态时能够收缩的性质。基础片材21在平面内的哪个方向上具有伸缩性,依 赖于基础片材21的制造方法等。优选的是,基础片材21在平面内的某1个方向以及与其 垂直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具有伸缩性,更优选的是,在平面内的所有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当基础片材21具有伸缩性时,优选中间片材20也具有伸缩性。此时,吸收部30 优选是下述 的形态即便使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伸缩,该吸收部的形状也不会变化; 通过固定点33’固定于基础片材21上,并通过固定点33固定于中间片材20上。为了使吸 收部30的形状即使在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伸缩的情况下也不发生变化,有利的是基 础片材21在固定点33’处不表现出伸缩性,并且中间片材20在固定点33处不表现出伸缩 性。由于固定点33、33’不表现出伸缩性,所以即使使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伸缩,在 固定点33、33’处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也不会伸缩。结果,通过固定点33、33’而固 定于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上的吸收部30不受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的伸缩的 影响,其形状不会因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的伸缩而发生变化。由于吸收部30的形状 不会变化,所以即使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伸缩也不易引起吸收性能的变化。吸收性 物品100在其整个穿戴期间都表现出稳定的吸收性能。为了使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在固定点33、33’处不表现出伸缩性,例如通过 超声波压花形成固定点33、33’,使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的伸缩性丧失即可。通过热 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形成固定点33、33’也可以使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的伸缩性丧失。当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具有伸缩性时,如上所述,固定点33、33’优选不表 现出伸缩性。换言之,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中的表现出伸缩性的部位优选仅为固定 点33、33’之间的部位。S卩,如图13(a)所示,使自然状态(松弛状态)的基础片材21在其 平面方向上伸长时,则如图13(b)所示,仅有固定点33’之间的部位伸长。此时,吸收部30 的形状不变化。而且,当解除如图13(b)所示那样处于伸长状态的基础片材21的伸长状态 时,仅有固定点33’之间的部位收缩,吸收部30的形状不变化。由于基础片材21具有上述 的伸缩特性,所以吸收体10对穿戴者的体型的适合性以及动作追随性变得优良。另外,在 图13(a)和(b)中,为简便起见,省略了中间片材20的伸缩状态。作为固定有吸收部30的基础片材21,如上所述,使用具有伸缩性或不具有伸缩性 的片材状材料。当基础片材21不具有伸缩性时,该基础片材21可以使用通常的无纺布、穿 孔或未穿孔的通常的薄膜等。当基础片材21具有伸缩性时,该基础片材21可以无特别限 制地使用具有伸缩性的片材。作为这种片材,可以列举出例如以含有弹性树脂的纤维作为 构成纤维的无纺布(弹性无纺布)、含有弹性树脂的薄膜(弹性薄膜)等。作为弹性无纺布 或弹性薄膜,可以使用该技术领域中公知的材料。无论基础片材21是否具有伸缩性,该基 础片材21的单位面积重量都优选为5 50g/m2,特别优选为10 30g/m2。从使对穿戴者的体型的适合性和动作追随性变得特别良好的观点考虑,作为基础 片材21的伸缩性的程度,用以下方法测定的伸缩率优选为60%以上,特别优选为80%以上。伸缩率用以下的方法测定。使用拉伸压缩试验机RTC-1210A (东洋Orientec株式会社) 在拉伸模式下测定。首先,将基材片材21裁切成宽度25mmX长度150mm,制取测定片。将测 定片设置于拉伸压缩试验机上安装的气动夹头间,使初期试样长(夹头间距离)为100mm, 使安装于拉伸压缩试验机的测力传感器(额定功率为5kg)上的夹头以300mm/分的速度上 升,从而伸长测定片。在测定片伸长了初期试样长的50%即50mm时,使夹头的移动方向倒 转,使夹头以300mm/分的速度下降,直到回到初期试样长的位置为止。在该操作期间,将测 力传感器检出的负荷与测定片的伸长的关系记录于图表中,根据该图表由下式(1)求出伸 缩率。伸缩率=回复伸长/最大伸长长度(=50mm) (1)这里,回复伸长按照如下所述定义从最大伸长长度(=50mm)使夹头下降,最初 记录到负荷为0时的夹头从最大伸长长度移动的距离。此外,当测定片不满足上述的大小 时,用下述方法测定。 〈试验片〉将片材在夹头之间方向的长度设定为Lmm,把持部分的长度设定为Smm, 宽度设定为Cmm,裁切成试验片(L+2S) mmX Cmm的大小,使得长度之比L C = 3 5,制取 测定片。<试验 > 以夹头间距离L将试验片设置于拉伸压缩试验机上,以100X (L/30)mm/ 分的速度上升,直到测定片伸长了初期试样长的50%为止。然后倒转夹头的移动方向,以 100X (L/30)mm/分的速度使夹头下降,直到回到初期试样长的位置。按照下式(2)计算。伸缩率=回复伸长/最大伸长长度(=L/2mm) (2)当基础片材21具有伸缩性时,吸收性物品100的正面片材101和背面片材102也 优选具有伸缩性。进而,如上所述,中间片材20也优选具有伸缩性。由此,吸收性物品100 在整体上具有伸缩性。作为具有伸缩性的正面片材101,可以使用例如以含有弹性树脂的纤 维作为构成纤维的无纺布、含有弹性树脂的穿孔薄膜等。这些无纺布或薄膜具有液体透过 性。作为具有伸缩性的背面片材102,可以使用含有弹性树脂的薄膜。该薄膜是液体不透过 性或难透过性的。此外,该薄膜也可以具有透湿性。作为具有伸缩性的中间片材20,可以列 举出例如以含有弹性树脂的纤维作为构成纤维的无纺布(弹性无纺布)、通过将弹性树脂 发泡等而在构造中形成了三维网络构造的弹性多孔质体等。在图14所示的第3实施形态中,在正面片材101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由大 量的吸收部30构成的吸收体10。在该吸收体10和正面片材101之间配置有中间片材20。 中间片材20的下表面与吸收部30的上表面之间通过固定部33固定,以形成在该吸收部30 上形成有突出部34的形态。进而,在吸收体10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液体透过性的基 础片材21。而且,在基础片材21和背面片材102之间,各自独立的大量的第2吸收部30’ 配置在整个物品10的平面方向。第2吸收部30’的配置图案可以是图2所示的图案,也可 以是图7所示的图案。第2吸收部30’的上表面通过固定点33’固定于基础片材21的下 表面一侧。第2吸收部30’与基础片材21的固定形态和吸收部30与中间片材20的固定 形态相同。此外,第2吸收部30’的构成材料、形状、大小等可以适当使用在对吸收部30进 行描述所说明的那些。进而,关于基础片材21,在其为液体透过性的条件下,可以适当使用 在对第2实施形态进行描述所说明的那些。吸收部30的下表面一侧未固定于基础片材21 的上表面一侧。同样,第2吸收部30’的下表面一侧未固定于背面片材102的上表面一侧。根据本实施形态,具有能够增加液体的吸收容量的优点。此外,通过使排泄的液体保持于第2吸收部30’中,可以将该液体与正面片材101隔离开,该正面片材101的干爽感进一步提 高,而且更加不易发生返潮。在图15所示的第4实施形态中,在正面片材101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由大 量的吸收部30构成的吸收体10。在该吸收体10和正面片材101之间配置有中间片材20。 中间片材20的下表面与吸收部30的上表面之间通过固定部33固定,以形成在该吸收部 30上形成有突出部34的形态。进而,在中间片材20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基础片材 21。而且,在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之间,各自独立的大量的第2吸收部30’以不朝向 吸收部30的状态配置在整个物品10的平面方向。即,吸收部30和第2吸收部30’以相互 嵌套的状态配置。不朝向的状态是指俯视吸收性物品100时,吸收部30和第2吸收部30’ 不在完全相同的位置上(以下提到不朝向的状态时,与之相同)。因此,不朝向的状态包括 以俯视吸收性物品100时吸收部30与第2吸收部30’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的情况。因此, 当吸收部30的配置图案是图2所示的图案时,第2吸收部30’的配置图案也是该图所示的 图案。同样,当吸收部30的配置图案是图7所示的图案时,第2吸收部30’的配置图案也 是该图所示的图案。第2吸收部30’的下表面通过固定点33’固定于基础片材21的上表 面一侧。第2吸收部30’与基础片材21的固定形态和吸收部30与中间片材20的固定形 态相同。此外,第2吸收部30’的构成材料、形状、大小等可以适当使用在对吸收部30进行 说明时所描述的那些。进而,关于基础片材21,可以适当使用在对第2实施形态进行说明时 所描述的那些。基础片材21可以具有液体透过性,也可以不具有液体透过性。吸收部30 的下表面一侧未固定于基础片材21的上表面一侧。同样,第2吸收部30’的上表面一侧未 固定于中间片材20的下表面一侧。根据本实施形态,具有能够进一步提高液体在物品100 的平面方向上的扩散性的优点。该优点在使用与中间片材20同样的片材作为基础片材21 时将更加显著。前面所描述的实施形态是在正面片材101和吸收体10之间配置了中间片材20的 例子,而以下描述的实施形态是在背面片材102和吸收体10之间配置了中间片材20的例子。在图16所示的第5实施形态的物品100中,在吸收体10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 置有中间片材20。吸收体10的吸收部30的上表面与正面片材101的下表面可以固定,也 可以不固定。无论哪种情况,吸收部30的上表面都与正面片材101的下表面接触。吸收部30的突出部34(参照前面所说明的图4)与中间片材20分开,或者突出部 34的下表面与中间片材20的上表面接触。无论哪种情况,在突出部34上,吸收部30都未 与中间片材20固定。由于吸收部30具有上述的突出部34,使得吸收体10具有以下优点 能够尽可能减小引起中间片材20的悬垂性降低的固定点33的总面积增加,保持高的悬垂 性,同时能够扩大吸收部30的总面积而提高吸收性能,并能够提高防返潮性。另外,作为用于固定吸收部30和中间片材20的固定点33(参照前面说明的图4) 的各自的面积,以小于俯视时的吸收部30的面积为条件,从赋予吸收部30不会因动作等引 起的变形而从中间片材20上剥离这种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 100mm2,特别优选为5 50mm2。另外,从提高吸收部间保持的高粘性液体的保持性,并保持中间片材20的悬垂性的 观点考虑,俯视时的固定点33的面积的总和相对于中间片材20的面积优选为5 95%,特别优选为20 70%。本实施形态的物品100中,从对排泄的液体的吸收性和吸引性的观点考虑,关于 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D/W法),优选为中间片材20和吸收体10高于正面片材101,更优选 为正面片材101 <中间片材20 <吸收体10的关系。由于具有上述关系,使得在吸收软便 等高粘性液体时,液体容易透过正面片材101,透渗性变得良好,液体容易向吸收部30间或 吸收部30移动。进而,关于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D/W法)如果为正面片材101 <中间片 材20 <吸收体10的关系,则从吸收部30间吸引到中间片材20的液体容易向吸收部30移 动。在吸收低粘性液体时,为了使透渗性变得良好,优选中间片材20和正面片材101的吸 水速度低于吸收高粘性液体的情况。为了将中间片材20和吸收体10的吸收速度的顺序如 上设定,例如正面片材101使用热风法无纺布,中间片材20使用轧光处理过的热风法无纺 布,吸收体10使用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纸浆即可。图17中示意表示了本实施形态的物品100的高粘性液体的吸收保持状态。排泄 的软便 等高粘性液体Ll首先与液体透过性良好的正面片材101接触。接着,透过该正面片 材101或通过吸收部30后,高粘性液体Ll被保持于吸收部30和吸收部30之间形成的空 间40内。在空间内保持的高粘性液体Ll中的液体成分L2通过该中间片材20所具有的液 体吸引功能被迅速吸引到该中间片材20内。进而,中间片材20中所吸引的液体成分L2通 过固定点33后向固定于中间片材20的上表面一侧的吸收部30移动,并被吸收部30保持。 结果,软便容易变干,使得返潮不易发生。被吸引到中间片材20中的高粘性液体中的液体成分L2通过该中间片材20所具 有的扩散功能而向该中间片材20的平面方向扩散。扩散的液体成分L2被吸收体30吸收, 从中间片材20向吸收部30移动。结果,高粘性液体Ll被稳定地保持于吸收体10内。为 了容易显现出上述功能,优选将吸收体设定成毛细管力比中间片材高的结构体、即亲水性 较高和/或液体吸引空间较小的结构体。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100,容易使软便变干,软便的保持性提 高。除此以外,由于吸收体10由各自独立配置的大量的吸收部30构成的吸收部组所构成, 所以由于在该吸收部30之间的空间40的存在,使得物品100的悬垂性提高,在物品100的 穿戴过程中不易产生折皱或歪扭。此外,当中间片材20具有伸缩性时,通过将吸收部固定 于中间片材20上,则在发生弯曲等变形时,形状容易恢复。在图18所示的第6实施形态中,在正面片材101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吸收 体10,该吸收体10由大量的吸收部30构成的吸收部组所构成。在该吸收体10和背面片材 102之间配置有中间片材20。进而,在吸收体10和正面片材101之间配置有基础片材21。 而且,吸收部30通过固定点33固定于基础片材21的下表面。此外,吸收部30还固定于中 间片材20的上表面。本实施形态中的吸收部30与基础片材21的固定形态和第5实施形 态中的吸收部30与中间片材20的固定形态相同。基础片材21中的不存在吸收部30的一 侧可以与正面片材101接合,也可以不接合。作为基础片材21,可以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与前面所说明的第2实施形态中使用的 片材相同的片材。不过,本实施形态中使用的基础片材21具有液体透过性。吸收部30被固定于基础片材21的下表面。当基础片材21具有伸缩性时,优选中 间片材20也具有伸缩性。此时,吸收部30优选是下述的形态即便使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伸缩该吸收部的形状也不会变化;通过固定点33固定于基础片材21上。为了使吸 收部30的形状即使在基础片材21伸缩的情况下也不发生变化,有利的是基础片材21在固 定点33处不表现出伸缩性。由于固定点33不表现出伸缩性,所以即使使基础片材21伸缩, 在固定点33处基础片材21也不会伸缩。结果,通过固定点33固定于基础片材21上的吸 收部30不受基础片材21的伸缩的影响,其形状不会因基础片材21的伸缩而发生变化。由 于吸收部30的形状不会变化,所以即使基础片材21伸缩也不易引起吸收性能的变化。吸 收性物品100在其整个穿戴期间都表现出稳定的吸收性能。为了使基础片材21在固定点33处不表现出伸缩性,例如通过超声波压花形成固 定点33,使基础片材21的伸缩性丧失即可。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接剂形成固定点33也可 以使基础片材21的伸缩性丧失。当基础片材21具有伸缩性时,如上所述,固定点33优选不表现出伸缩性。换言 之,基础片材21中表现出伸缩性的部位优选仅为固定点33之间的部位。S卩,如图19(a)所 示,使自然状态(松弛状态)的基础片材21在其平面方向上伸长时,则 如图19(b)所示,仅 有固定点33之间的部位伸长。此时,吸收部30的形状不变化。而且,当解除如图19(b)所 示那样处于伸长状态的基础片材21的伸长状态时,仅有固定点33之间的部位收缩,吸收部 30的形状不变化。由于基础片材21具有上述的伸缩特性,所以吸收体10对穿戴者的体型 的适合性以及动作追随性变得优良。另外,在图19(a)和(b)中,为简便起见,省略了中间 片材20的伸缩状态。当基础片材21具有伸缩性时,吸收性物品100的正面片材101和背面片材102也 优选具有伸缩性。进而,如上所述,中间片材20也优选具有伸缩性。由此,吸收性物品100 在整体上具有伸缩性。在图20所示的第7实施形态中,在正面片材101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由大 量的吸收部30构成的吸收体10。在该吸收体10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中间片材20。 中间片材20的上表面与吸收部30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固定部33固定,以形成在该吸收部 30上形成有突出部34的形态。进而,在吸收体10和正面片材101之间配置有液体透过性 的基础片材21。而且,在基础片材21和正面片材101之间,各自独立的大量的第2吸收部 30’配置在整个物品10的平面方向。第2吸收部30’的配置图案可以是图2所示的图案, 也可以是图7所示的图案。第2吸收部30’的下表面通过固定点33’固定于基础片材21 的上表面一侧。第2吸收部30’与基础片材21的固定形态和吸收部30与中间片材20的 固定形态相同。此外,第2吸收部30’的构成材料、形状、大小等可以适当使用在对吸收部 30进行说明时所描述的那些。进而,关于基础片材21,可以适当使用在对第6实施形态进 行说明时所描述的那些。吸收部30的上表面一侧未固定于基础片材21的下表面一侧。同 样,第2吸收部30’的上表面一侧未固定于正面片材102的下表面一侧。根据本实施形态, 该优点在使用与中间片材20同样的片材作为基础片材21时将更加显著。在图21所示的第8实施形态中,在正面片材101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由大 量的吸收部30构成的吸收体10。在该吸收体10和背面片材102之间配置有中间片材20。 中间片材20的上表面与吸收部30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固定部33固定,以形成在该吸收部30 上形成有突出部34的形态。进而,在中间片材20和正面片材101之间配置有基础片材21。 即基础片材21配置于大量的吸收部30和正面片材101之间。而且,在基础片材21和中间片材20之间,各自独立的大量的第2吸收部30’以不朝向所述吸收部30的状态配置在整个 物品10的平面方向。即,吸收部30和第2吸收部30’以相互嵌套的状态配置。第2吸收 部30’的上表面通过固定点33’固定于基础片材21的下表面一侧。第2吸收部30’与基 础片材21的固定形态和吸收部30与中间片材20的固定形态相同。此外,第2吸收部30’ 的构成材料、形状、大小等可以适当使用在对吸收部30进行说明时所描述的那些。进而,关 于基础片材21,可以适当使用在对上述实施形态进行说明时所描述的那些。吸收部30的上 表面一侧未固定于基础片材21的下表面一侧。同样,第2吸收部30’的下表面一侧未固定 于中间片材20的上表面一侧。在图21所示的实施形态中,进而在基础片材21和正面片材101之间,各自独立的 大量的第3吸收部30”配置在物品100的整个平面方向。即,在基础片材21的各面上形成 了第2吸收部30’和第3吸收部30”。第3吸收部30”的下表面通过固定点33”固定于基 础片材21的上表面一侧。在俯视基础片材21时,第2吸收部30’的位置与第3吸收部30” 的位置不同。固定部33’与固定部33”的位置也不同 。第3吸收部30”与基础片材21的 固定形态和吸收部30与中间片材20的固定形态相同。此外,第3吸收部30”的构成材料、 形状、大小等可以适当使用在对吸收部30进行说明时所描述的那些。根据本实施形态,具有能够增加液体的吸收容量的优点。此外,排泄的高粘性液体 不仅被吸收保持在吸收部30中,还被吸收保持在第2吸收部30’和第3吸收部30”中,从 而能够更切实地捕集高粘性液体。作为图21所示实施形态的变形例,可以列举出图22所示的实施形态。图22所示 的实施形态也与图21所示的实施形态同样,在基础片材21的各面上形成了第2吸收部30’ 和第3吸收部30”。不过,本实施形态与图21所示的实施形态不同,在俯视基础片材21时, 第2吸收部30’的位置与第3吸收部30”的位置一致。固定部33’与固定部33”的位置也 一致。本实施形态中,也能实现与图21所示的实施形态同样的效果。关于图21和图22所示的实施形态的第2吸收部30’的位置和第3吸收部30"的 制造方法,其是按照图8至图11所示的吸收部30的制造方法,但使用基础片材21代替中 间片材20,并且在该基础片材21的各面上配置纤维片材300即可。此外,在图10(a)所示 的切断装置中,作为第2辊402,也使用与第1辊401同样的凹凸辊即可。以上,根据其优选的实施形态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形 态。例如在图1、图12、图14和图15所示的实施形态中,也可以在背面片材102上紧接着 就配置纸浆的纤维积聚体或纸浆与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纤维积聚体。同样,在图16、图18、图 20和图21所示的实施形态中,也可以在背面片材102上紧接着就配置纸浆的纤维积聚体或 纸浆与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纤维积聚体。实施例以下,通过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1和比较例1]制作了图1所示构成的吸收性物品(吸收垫)。正面片材和中间片材、吸收体和背 面片材分别通过螺旋涂布的热熔粘接剂(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固定。吸收性物品的尺 寸是 350mmX 110mm。作为正面片材,使用由实施了亲水油剂处理的2. 3dtex的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PP · HDPE)芯鞘型复合纤维构成的热风法无纺布(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正面片材 的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为0. 011ml/(g · s)。作为中间片材,使用将实施了亲水油剂处理的 2. 2dtex的聚丙烯/聚乙烯制并列型复合纤维进行热处理而得到的热风法无纺布(单位面 积重量为80g/m2)。中间片材的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为0. 115ml/(g*s)。作为背面片材, 使用液体不透过性的聚乙烯薄膜(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吸收体是使用聚丙烯/聚乙 烯制并列型复合纤维/纸浆/吸收聚合物混合体(单位面积重量为40/200/50g/m2),用图 8所示的方法制作。吸收体的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为1. 20ml/(g · s)。吸收体的吸收部通 过超声波压花固定于作为中间片材的无纺布下。吸收部的形状是俯视时为SmmXSmm的正 方形,以2mm的间隔并以锯齿形将各吸收部配置在中间片材的整个面上。将上述得到的吸 收性物品作为实施例1。此外,作为比较例1,其是按照实施例1的制造方法,但不使用中间 片材,制作将各吸收部固定于正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
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吸收性物品,使用脱纤维马血,用以下的方法测定吸收 性能。其结果示于以下的表1中。〈测定方法〉在0.5kPa的载荷下,以恒定速度(6秒)将6g脱纤维马血一次性地注入到吸收性 物品的正面片材的中央部。测定此时的马血的吸收时间以及正面片材上残存的血液量。进 而,注入结束后静置3分钟,然后在5kPa的载荷下,将10张单位面积重量为37g/m2的纸浆 纸(吸收纸)放置在正面片材上,测定吸收纸吸收的血液量。表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的吸收性物品与比较例1相比,得到了吸收时间变短且正面 片材上残存的量和吸收纸吸收的量均提高的结果。由此可确认,在正面片材和吸收体之间 配置了中间片材的这种构造使得液体被从正面片材迅速吸走,而且正面片材上残存的血液 量、吸收纸吸收量减少,干爽感提高。[实施例2、比较例3和4]制作了图16所示构成的吸收性物品(生理用卫生巾)。正面片材和吸收体之间、 以及中间片材和背面片材之间分别通过螺旋涂布的热熔粘接剂(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 固定。吸收性物品的尺寸是350mmX 110mm。作为正面片材、中间片材、背面片材和吸收体,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材料。将 吸收体的各吸收部通过超声波压花固定于作为中间片材的无纺布上。吸收部的形状是 SmmXSmm的正方形,以2mm的间隔将各吸收部配置成锯齿形。将得到的吸收性物品作为实 施例2。此外,作为比较例3,其是按照实施例2的制造方法,但不使用中间片材,制作将各 吸收部直接固定于背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另外,作为比较例4,其是代替实施例2中使用的吸收体,使用作为连续体的纸浆/吸收聚合物混合体(单位面积重量为300/300g/m2)来 制作吸收性物品。对于实施例1、比较例3和4的吸收性物品,用以下的方法测定防返液性(返潮 性)。其结果示于以下的表2中。〈测定方法〉使用300mPa · s (25°C、振动式粘度计)的粘性液体作为模拟软便的模型即高粘性 液体,测定吸收性物品的返液量。从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材一侧以恒定速度(6秒)一次性 地注入IOg模拟软便,在3. 5kPa的载荷下放置5分钟。此时,在用于施加载荷的砝码和吸 收性物品之间夹入OHP薄膜。测定OHP薄膜上附着的液体量,将该量作为皮肤上的附着量。 此外,还测定了正面片材上残存的液体量。粘性液体的成分是膨润土 28. 0g、甘油14. 0g、 离子交换水114. lg、EMULGEN 130K的0. 03重量水溶液(花王)14. 2g。表2 如表2所示,实施例2的吸收性物品与比较例3相比,得到了皮肤上的附着量和正 面片材上残存的量都减少的结果。此外,实施例2与比较例4相比,皮肤上的附着量和正面 片材上残存的量也均减少。由此可确认,通过中间片材和分离开的吸收体的这种构造可以 提高对高粘性液体的吸收性能。如以上所详述,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特别是第1至第4实施形态),通过配 置在吸收部组上的中间片材的作用,使得液体不易残留在正面片材的吸收部不位于其下方 的部位,该正面片材的干爽感提高。而且,吸收部中吸收的液体不易发生返潮。此外,由于 吸收部之间的空间的存在,使得物品的悬垂性提高,在物品的穿戴过程中不易产生折皱或
歪扭ο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特别是第5至第8实施形态),通过中间片材的 作用,使得在吸收部之间保持的软便等高粘性液体中的液体成分向物品的平面方向扩散并 吸收在该吸收部中,所以软便容易变干。结果,不易发生返潮,同时吸收体内部的软便的保 持性提高。另外,由于吸收体由各自独立配置的大量的吸收部构成的吸收部组所构成,所以 吸收部之间的空间的存在使得物品的悬垂性提高,在物品的穿戴过程中不易产生折皱或歪 扭。
权利要求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位于接近穿戴者皮肤的一侧的正面片材、位于远离穿戴者皮肤的一侧的背面片材和配置于上述两片材之间的吸收体,其中,所述吸收体是通过将各自独立的大量的吸收部配置在所述物品的整个平面方向来构成的,在所述正面片材和所述吸收体之间、或所述背面片材和所述吸收体之间配置有中间片材,所述吸收部被固定于所述中间片材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用D/W法测得的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满足 以下关系所述正面片材<所述中间片材<所述吸收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中间片材配置于所述背面片材和所 述吸收体之间,用D/W法测得的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满足以下关系所述中间片材和所述吸收体的吸 收速度高于所述正面片材的吸收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中间片材配置于所述背 面片材和所述吸收体之间,在所述吸收部和所述正面片材之间配置有液体透过性的基础片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部被固定于所述中间片材的上 表面一侧和所述基础片材的下表面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基础片材具有伸缩性。
7.根据权利要求4 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基础片材和所述正面 片材之间,各自独立的大量的第2吸收部配置在所述物品的整个平面方向,所述第2吸收部被固定于所述基础片材的上表面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4 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基础片材和所述中间 片材之间,各自独立的大量的第2吸收部以不朝向所述吸收部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物品的整 个平面方向,所述第2吸收部被固定于所述基础片材的下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基础片材和所述正面片材之间,各 自独立的大量的第3吸收部配置在所述物品的整个平面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中间片材配置于所述正面片材 和所述吸收体之间,在所述吸收部和所述背面片材之间配置有液体透过性的基础片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部被固定于所述中间片材的 下表面一侧和所述基础片材的上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基础片材具有伸缩性。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中间片材配置于所述正面片材 和所述吸收体之间,在所述吸收部和所述背面片材之间配置有液体透过性的基础片材,在所述基础片材和所述背面片材之间,各自独立的大量的第2吸收部配置在所述物品 的整个平面方向,所述第2吸收部被固定于所述基础片材的下表面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中间片材配置于所述正面片材 和所述吸收体之间,在所述中间片材和所述背面片材之间配置有液体透过性的基础片材, 在所述基础片材和所述中间片材之间,各自独立的大量的第2吸收部以不朝向所述吸 收部的状态配置在所述物品的整个平面方向。
全文摘要
一种吸收性物品(100),其具有正面片材(101)、背面片材(102)和吸收体(10)。吸收体(10)是通过将各自独立的大量的吸收部(30)配置在物品(100)的整个平面方向来构成的。在正面片材(101)和吸收体(10)之间、或背面片材(102)和吸收体(10)之间配置有中间片材(20)。吸收部(30)被固定于中间片材(20)上。生理盐水的吸收速度(D/W法)满足以下关系正面片材(101)<中间片材(20)<吸收体(10)。
文档编号A61F13/49GK101873843SQ20088011761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5日
发明者宫村猛史, 川添雅史, 幸田拓也 申请人:花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