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27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喷雾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雾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呼吸照护上并可将药物溶剂气雾 化,能够有效提升气雾输送效率且便于增加液体的喷雾器。
背景技术
一般气雾治疗通常是借由气雾装置的喷雾器将药物溶剂气雾化后,再经由输送管 输送至患者的肺部,使得药物能沉积在患者肺部。请参阅图1所示,是一般气雾装置用于供患者使用的示意图。一般的气雾装置1 包含一喷雾器11,喷雾器11包括一用以承装药物溶剂10的罐体111,及一螺接并盖合于 罐体111上的盖体112,盖体112顶端设有一用以连接氧气供应源12的氧气出口 121的气 体转接头113,而盖体112左侧凸设有一用以供氦气供应源13的输送管131套设的进气管 114,借此,氧气供应源12及氦气供应源13能够分别提供压缩氧气及压缩氦气至喷雾器11 内。喷雾器11内的吸管115会将药物溶剂10往上吸至压缩氧气及压缩氦气的进气处,通 过气雾产生件116将药物溶剂10转换成气雾后,借由压缩氧气及压缩氦气两种输送气体的 输送,使得气雾能经由套接在出气管117的输送管14,以及输送管14末端用以罩覆于患者 16脸部的面罩15传送至患者16的肺部。然而,此种气雾装置1的喷雾器11是设置在邻近氧气供应源12及氦气供应源13 的位置,因此喷雾器11所产生的气雾在输送气体的输送过程中,容易残留在输送管14内, 而造成传送至患者16肺部的气雾量下降。另外,此喷雾器11的盖体112内表面设有延伸 管118,用以导引压缩氦气与气雾进行混合,但是因为氦气比重较轻,且喷雾器11未设有挡 板来改变压缩氦气的流向,因此,压缩氦气容易存留在延伸管118的顶部位置,降低了与气 雾混合的量。虽然延伸管118的设计能使输送气体与气雾混合后再由出气管117送出,但 输送气体带动气雾由延伸管118底端排出后,部分的输送气体会将气雾往左侧或前后侧的 空间带动,而无法直接往右侧的空间内流动,且输送气体需带动气雾填满内部空间后才能 达到将气雾输送至出气管117的效果,因此,会造成气雾输送效率的降低,以及无效容积的 使用增加。又,进气管114及气体转接头113皆设置在盖体112外部,此种结构设计方式会 造成喷雾器11在体积上的增加。再者,若罐体111内部的药物溶剂10不足时,需要将盖体 112相对于罐体111旋开后,才能将药物溶剂10添加至罐体111内,在使用上较为不便。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喷雾器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 加以进一步改进。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 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喷雾器,实属当前重 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喷雾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喷雾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积小且能有效提升气雾输送效率并且便于增加液体的喷雾器,非常适于实用。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 出的一种喷雾器,该喷雾器包含一罐体、一盖体,以及一气雾产生单元;该罐体,顶端呈开放 状并界定有一储液空间;该盖体,盖覆于该罐体顶端,该盖体包括一底端呈开放状的外壳、 一设于该外壳内表面的第一管壁、一设于该外壳内表面的第二管壁,及一设置于该外壳上 的输出管,该外壳具有一第一插接孔及一第二插接孔,该第一管壁界定出一端与该第一插 接孔连通的一第一气体流道,该第二管壁界定出一端与该第二插接孔连通的一第二气体流 道;该气雾产生单元,插接于该第一管壁并与该第一气体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该气雾产生单 元能通过该第一气体流道所传递的压缩气体将该储液空间内的液体转换成气雾,并通过该 第一、第二气体流道所传递的压缩气体将气雾经由该输出管输出。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较佳地,前述的喷雾器,其中所述的盖体还包括一设置于该外壳内表面用以阻隔 该第二气体流道及该输出管的隔板。较佳地,前述的喷雾器,其中所述的隔板呈直立状,该第二气体流道另一端面向该 隔板。较佳地,前述的喷雾器,其中所述的外壳与隔板共同界定出一供该气雾产生单元 所产生的气雾排出的排出空间,及一气雾输出空间,该排出空间与该第二气体流道另一端 及该储液空间连通,该气雾输出空间与该储液空间及该输出管连通。较佳地,前述的喷雾器,其中所述的盖体还包括一设置于该外壳内表面的隔板,该 外壳与该隔板共同界定出一供该气雾产生单元所产生的气雾排出的排出空间,及一气雾输 出空间,该排出空间与该第二气体流道另一端及该储液空间连通,该气雾输出空间与该储 液空间及该输出管连通。较佳地,前述的喷雾器,其中所述的隔板呈直立状,该第二气体流道另一端面向该 隔板。较佳地,前述的喷雾器,其中所述的第一管壁界定出该第一气体流道的内径与该 外壳界定出该第一插接孔的孔径相当,该第二管壁界定出该第二气体流道的内径与该外壳 界定出该第二插接孔的孔径相当。较佳地,前述的喷雾器,其中所述的第一管壁界定出该第一气体流道的内径与该 外壳界定出该第一插接孔的孔径相当,该第二管壁界定出该第二气体流道的内径与该外壳 界定出该第二插接孔的孔径相当。较佳地,前述的喷雾器,其中所述的第一插接孔及该第二插接孔位于该外壳的同一侧。较佳地,前述的喷雾器,其中所述的盖体还包括一贯穿该外壳使该储液空间与外 部连通并界定出一进液孔的连通管,及一可拆卸地套设于该连通管上以封闭该进液孔的封 盖,该气雾产生单元包括一与该第一气体流道连通的喷嘴,该连通管具有一位于该喷嘴下 方一段距离且相间隔的出液口。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为达到上述目 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喷雾器,包含一罐体、一盖体,以及一气雾产生单元。罐体顶端呈开放状并界定有一储液空间,盖体盖覆于罐体的顶端,盖体包括一底端呈开放状的外壳、一设于 外壳内表面的第一管壁、一设于外壳内表面的第二管壁,及一设置于外壳上的输出管,外壳 具有一第一插接孔及一第二插接孔,第一管壁界定出一端与第一插接孔连通的一第一气体 流道,第二管壁界定出一端与第二插接孔连通的一第二气体流道,气雾产生单元插接于第 一管壁并与第一气体流道另一端连通,气雾产生单元能通过第一气体流道所传递的压缩气 体将储液空间内的液体转换成气雾,并通过第一、第二气体流道所传递的压缩气体将气雾 经由输出管输出。前述的喷雾器,盖体还包括一设置于外壳内表面用以阻隔第二气体流道及输出管 的隔板,隔板呈直立状,第二气体流道另一端面向隔板。外壳与隔板共同界定出一供气雾产 生单元所产生的气雾排出的排出空间,及一气雾输出空间,排出空间与第二气体流道另一 端及储液空间连通,气雾输出空间与储液空间及输出管连通。前述的喷雾器,第一管壁界定出第一气体流道的内径与外壳界定出第一插接孔的 孔径相当,第二管壁界定出第二气体流道的内径与外壳界定出第二插接孔的孔径相当,借 此,能增加与输送管接触的面积,使得输送管能稳固地经由第一、第二插接孔插置于第一、 第二气体流道内。前述的喷雾器,第一插接孔及第二插接孔位于外壳的同一侧,能方便照护人员在 同一方向上进行输送管的插置,借此,能提升组装的速度及组装的便利性。前述的喷雾器,盖体还包括一贯穿外壳使储液空间与外部连通并界定出一进液孔 的连通管,及一可拆卸地套设于连通管上以封闭进液孔的封盖。前述的喷雾器,气雾产生单元包括一与第一气体流道连通的喷嘴,连通管具有一 位于喷嘴下方一段距离且相间隔的出液口。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喷雾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发明借由设置在外壳内表面的第一、第二管壁结构设计,使得输送管能分别 经由第一、第二插接孔稳固地插置于第一、第二气体流道内,借此,能够缩小喷雾器制造时 的体积,可以有效地减少无效容积。2、再者,借由隔板的设计,使得经由第二气体流道流出的压缩氦气经由隔板的阻 挡而改变流向,并朝向气雾产生件所产生的气雾处流动,使得压缩氦气能够有效地与气雾 混合后,与压缩氧气共同将气雾顺畅地输送至气雾输出空间并经由输出管输出,借此,能够 有效地提升气雾被输送的效率。3、此外,盖体的连通管设计,能够提升照护人员添加药物溶剂时的便利性,非常适 于实用。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体积小且能有效提升气雾输送效率并且便于增加液 体的喷雾器,非常适于实用。本发明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 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 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一般气雾装置用于供患者使用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 明喷雾罐的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供患者使用的气雾装置上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喷雾罐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喷雾罐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喷雾罐一较佳实施例的盖体的仰视图。图6是本发明喷雾罐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喷雾罐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 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喷雾器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 细说明如后。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一个较 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当可对本发明为达成 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只是提供参 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 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发明喷雾罐的一较佳实施例应用于供患者使用的气雾装置 上的示意图。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喷雾器2,是应用于一气雾装置200中,气雾装置200 用以供患者5进行呼吸照护。气雾装置200包含一气体供应源31、一气体供应源32、一 T 形管件33以及一面罩34,该气体供应源31可通过一输送管35与喷雾器2连通,以提供喷 雾器2压缩气体,气体供应源32可以通过一输送管36与喷雾器2相连通,以提供喷雾器2 压缩气体。在本实施例中,气体供应源31为一用以提供喷雾器2压缩氧气的氧气供应器, 而气体供应源32为一用以提供喷雾器2压缩氦气的氦气供应器。喷雾器2设置于T形管 件33与输送管35、36之间,T形管件33的第一端331与喷雾器2相连通,T形管件33的第 二端332与面罩34相连通,借此,喷雾器2可将产生的气雾通过T形管件33以及罩覆于患 者5脸部的面罩34传递至患者5的肺部。另外,患者5呼气时,其呼出的气体可经由面罩 34及T形管件33的第三端333排出至外部。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图3是本发明喷雾罐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 本发明喷雾罐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喷雾器2包含一罐体21、一盖体22,以及一气 雾产生单元24 ;上述的罐体21,顶端呈开放状并界定有一储液空间211,储液空间211用以承装液 体,在本实施例中,液体是以药物溶剂6为例作说明,当然,储液空间211也可承装水。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所示,图5是本发明喷雾罐一较佳实施例的盖体的仰视图, 图6是本发明喷雾罐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上述的盖体22,是用以盖覆于罐体21的 顶端,盖体22包括一底端呈开放状的外壳221,外壳221内表面近底端处设有一段内螺纹 222,外壳221的内螺纹222用以与罐体211外表面近顶端处的一段外螺纹212螺接,借此, 使得盖体22能螺锁于罐体21上并盖覆于罐体21顶端。盖体22的外壳221同一侧处设有一第一插接孔223,及一与第一插接孔223相间隔的第二插接孔224,外壳221的内表面设 有一呈直立状的隔板225,外壳221与隔板225共同界定出一与储液空间211相连通的排出 空间226,及一与储液空间211连通的气雾输出空间227。请参阅图5、图6及图7所示,图7是本发明喷雾罐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外壳221的内表面凸设有分别位于排出空间226内的一第一管壁228,及一第二管壁229, 第一管壁228呈L形并界定有一第一气体流道230,第二管壁229呈水平延伸并界定有一第 二气体流道231,第一气体流道230 —端与第一插接孔223连通,而另一端与排出空间226 连通,输送管35可经由第一插接孔223插置于第一气体流道230内,借此,输送管35所传 递的压缩氧气能经由第一气体流道230流通至排出空间226内。第二气体流道231—端与 第二插接孔224连通,而另一端与排出空间226连通,输送管36可经由第二插接孔224插 置于第二气体流道231内,借此,输送管36所传递的压缩氦气能经由第二气体流道231流 通至排出空间226内。
在本实施中,第一管壁228界定出第一气体流道230的内径与外壳221界定出第 一插接孔223的孔径相当,而第二管壁229界定出第二气体流道231的内径与外壳221界 定出第二插接孔224的孔径相当,当输送管35、36分别经由第一、第二插接孔223、224插置 于第一、第二气体流道230、231内时,输送管35外表面能同时与外壳221界定出第一插接 孔223的内周面以及第一管壁228界定出第一气体流道230的内周面接触,而输送管36的 外表面能够同时与外壳221界定出第二插接孔224的内周面以及第二管壁229界定出第二 气体流道231的内周面相接触,借此,能够增加与输送管35、36接触的面积,使得输送管35、 36能够稳固地插置于第一、第二气体流道230、231内。另外,借由第一、第二插接孔223、224 设在外壳221同一侧的设计方式,能够方便照护人员在同一方向上进行输送管35、36的插 置,借此,能提升组装的速度及组装的便利性。请参阅图4、图6及图7所示,上述的气雾产生单元24,包括一气雾产生件241,及 一吸管242 ;气雾产生件241具有一用以插接于第一管壁228并与第一气体流道230另一端 连通的中空柱体243,中空柱体243并界定有一使第一气体流道230与排出空间226连通的 喷嘴244,第一气体流道230内的压缩氧气可经由喷嘴244喷至排出空间226内。中空柱体 243外表面凸设有一限位环245,限位环245用以与第一管壁228底端抵接,借此,能限制中 空柱体243插接于第一管壁228上的深度。限位环245底面朝下延伸形成一支柱246,支柱 246底端用以供吸管242套接,支柱246外表面横向凸设有一侧柱247,及一位于侧柱247 下方的阻挡柱248,侧柱247与支柱246共同界定有一液体流道249,液体流道249具有一 形成于侧柱247末端且紧邻于喷嘴244的液体流出口 250,液体流道249底端则与吸管242 连通。阻挡柱248长度较侧柱247长度长且位于喷嘴244下方,当第一气体流道230内的 压缩氧气经由喷嘴244喷出时,喷嘴244下方会形成局部的负压状态,使得储液空间211内 的药物溶剂6经由吸管242被往上吸,药物溶剂6会经由液体流道249的液体流出口 250 流出,由于喷嘴244持续将压缩氧气朝下喷出,因此,经由液体流出口 250流出的药物溶剂 6会借由压缩氧气的传送而撞击阻挡柱248,使得药物溶剂6被撞击粉碎而形成位在排出空 间226内的气雾粒子。由于第二气体流道231另一端面向隔板225,因此,经由第二气体流道231流出的 压缩氦气会因隔板225的阻挡而改变流向,使得压缩氦气向下流动。位在排出空间226内的气雾借由压缩氦气以及压缩氧气的输送能通过储液空间211顶端而流通至气雾输出空 间227内,由于盖体22的外壳221上凸设有一与气雾输出空间227连通并可供T形管件 33的第一端331 (如图2所示)套接的输出管232,因此,气雾输出空间227内的气雾能借 由压缩氦气以及压缩氧气的输送经由输出管232传递至T形管件33以及面罩34上,而顺 利地将气雾传递至患者5的肺部。需要说明的是,借由比重较氧气比重轻的氦气输送气雾, 使得气雾能够更有效且确实地传递至患者5的肺部。当然,喷雾器2在使用上,也可选择不 插置输送管36,使得喷雾器2只借由压缩氧气输送气雾,但是在输送的效率上就不如本实 施例同时采用压缩氧气及压缩氦气的输送效率佳,而输出管232也可以直接与面罩34相连 接,并不受限于本实施例所揭露的输出管232与T形管件33连接的设计方式。再者,借由 隔板225区隔出排出空间226以及气雾输出空间227的设计,使得经由第二气体流道231 流出的压缩氦气经由隔板225的阻挡而改变流向,并朝向气雾产生件241所产生的气雾处 流动,由于压缩氦气与压缩氧气的气流方向一致,因此当 压缩氦气有效地与气雾混合后,能 与压缩氧气共同将气雾顺畅地输送至气雾输出空间227并经由输出管232输出,借此,能有 效地提升气雾被输送的效率,并能减少无效容积,避免如先前现有技术中,因输送气体的流 向无法一致以及输送气体需带动气雾填满内部空间的因素,而导致气雾的输送效率降低。盖体22还包括一贯穿外壳221使储液空间211与外部连通的连通管233,及一封 盖234,连通管233界定有一进液孔235,封盖234可拆卸地套设于连通管233顶端以封闭 进液孔235。当储液空间211内的药物溶剂6不足时,照护人员可将封盖234拆离连通管 233,并直接经由进液孔235添加药物溶剂6至储液空间211内,与先前现有技术相较下,更 能增添使用上的便利性。另外,连通管233具有一位于气雾产生件241的喷嘴244下方一段 距离且相间隔的出液口 236,借此,药物溶剂6能顺畅地经由出液口 236流至储液空间211 内,避免受到喷嘴244及液体流出口 250在作用时的影响。本实例的喷雾器2在应用在气雾装置200时,由于第一、第二插接孔223、224能分 别供输送管35、36插置,因此,喷雾器2能设置在靠近患者5端使用,借此,能减少喷雾器2 所产生的气雾残留在管路上。另外,借由设置在外壳221内表面的第一、第二管壁228、229 设计,使得输送管35、36能分别经由第一、第二插接孔223、224稳固地插置于第一、第二气 体流道230、231内,借此,能缩小喷雾器2制造时的体积,因此,当喷雾器2应用在小流量的 场合时(例如供婴儿使用),能有效减少无效容积并提升气雾输送效率。归纳上述,本发明在本实施例的喷雾器2,借由设置在外壳221内表面的第一、第 二管壁228、229结构设计,使得输送管35、36能够分别经由第一、第二插接孔223、224稳固 地插置于第一、第二气体流道230、231内,借此,能缩小喷雾器2制造时的体积,以有效减少 无效容积。再者,借由隔板225的设计,使得经由第二气体流道231流出的压缩氦气经由隔 板225的阻挡而改变流向,并朝向气雾产生件241所产生的气雾处流动,使得压缩氦气能有 效地与气雾混合后,与压缩氧气共同将气雾顺畅地输送至气雾输出空间227并经由输出管 232输出,借此,能有效地提升气雾被输送的效率。此外,盖体22的连通管233设计,能提升 照护人员添加药物溶剂6时的便利性,确实能达到本发明所诉求的目的及功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 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 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喷雾器,其特征在于该喷雾器包含一罐体、一盖体,以及一气雾产生单元;该罐体,顶端呈开放状并界定有一储液空间;该盖体,盖覆于该罐体顶端,该盖体包括一底端呈开放状的外壳、一设于该外壳内表面的第一管壁、一设于该外壳内表面的第二管壁,及一设置于该外壳上的输出管,该外壳具有一第一插接孔及一第二插接孔,该第一管壁界定出一端与该第一插接孔连通的一第一气体流道,该第二管壁界定出一端与该第二插接孔连通的一第二气体流道;该气雾产生单元,插接于该第一管壁并与该第一气体流道的另一端连通,该气雾产生单元能通过该第一气体流道所传递的压缩气体将该储液空间内的液体转换成气雾,并通过该第一、第二气体流道所传递的压缩气体将气雾经由该输出管输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盖体还包括一设置于该外壳内 表面用以阻隔该第二气体流道及该输出管的隔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隔板呈直立状,该第二气体流道 另一端面向该隔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外壳与隔板共同界定出一供该 气雾产生单元所产生的气雾排出的排出空间,及一气雾输出空间,该排出空间与该第二气 体流道另一端及该储液空间连通,该气雾输出空间与该储液空间及该输出管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盖体还包括一设置于该外壳内 表面的隔板,该外壳与该隔板共同界定出一供该气雾产生单元所产生的气雾排出的排出空 间,及一气雾输出空间,该排出空间与该第二气体流道另一端及该储液空间连通,该气雾输 出空间与该储液空间及该输出管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隔板呈直立状,该第二气体流道 另一端面向该隔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管壁界定出该第一气体流 道的内径与该外壳界定出该第一插接孔的孔径相当,该第二管壁界定出该第二气体流道的 内径与该外壳界定出该第二插接孔的孔径相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管壁界定出该第一气体流 道的内径与该外壳界定出该第一插接孔的孔径相当,该第二管壁界定出该第二气体流道的 内径与该外壳界定出该第二插接孔的孔径相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插接孔及该第二插接孔位 于该外壳的同一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雾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盖体还包括一贯穿该外壳使 该储液空间与外部连通并界定出一进液孔的连通管,及一可拆卸地套设于该连通管上以封 闭该进液孔的封盖,该气雾产生单元包括一与该第一气体流道连通的喷嘴,该连通管具有 一位于该喷嘴下方一段距离且相间隔的出液口。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喷雾器,包含一罐体、一盖体及一气雾产生单元,罐体界定有储液空间,盖体盖覆于罐体顶端并包括一外壳、一设于外壳内表面的第一管壁、一设于外壳内表面的第二管壁,及一设于外壳上的输出管,外壳具有一第一及一第二插接孔,第一管壁界定出与第一插接孔连通的第一气体流道,第二管壁界定出与第二插接孔连通的第二气体流道,气雾产生单元插接于第一管壁并与第一气体流道连通,气雾产生单元通过第一气体流道所传递的压缩气体将储液空间内液体转换成气雾,并通过第一、第二气体流道传递的压缩气体将气雾经由输出管输出。本发明可以缩小喷雾器制造体积,有效减少无效容积,能有效提升气雾被输送的效率,并能提升照护人员添加药物溶剂时的便利性。
文档编号A61M11/02GK101816988SQ20091012601
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6日
发明者李清昭, 汤姆士·罗斯契, 颜瑜倩 申请人:崇仁科技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