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报警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831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报警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动报警输液器。
背景技术
静脉注射在临床上使用非常频繁,通常在药液吊瓶与针头之间设有贮液器和流量控制阀,用以控制流量,由于挂瓶时间较长,常常需要陪护,但常出现由于疏忽在药液用完后没有及时拔出针头或换药瓶,使空气进入静脉或出现回血现象,给患者带来危险。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制造成本低的自动报警输液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如此实现的 自动报警输液器,包括贮液器(1)、连接于贮液器(1)两端的软管(7)、流量控制阀(8),所述贮液器(1)下端为圆锥形,其内设有形状与其下端一致的圆锥形浮动阀(3),贮液器(1)内设有一垂直布置的导杆(4),浮动阀(3)沿导杆(4)向下滑动,所述导杆(4)的一端连接在贮液器(1)的顶端,另一端为自由端,贮液器的顶端上设有透气阀(6)和电子报警器(2)。 作为优选,所述浮动阀(3)为空心塑料阀。 作为优选,所述导杆(4)长度为贮液器(1)长度的75% -95%。 作为优选,所述导杆(4)的一侧设有支架(5),其一端与贮液器(1)的侧壁相连,另
一端与导杆(4)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透气阀(6)内设有防水透气纸(9),顶部设有盖板(10)。[0009]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自动报警输液器,将贮液器(1)顶端通过软管(7)与药液吊瓶相连,底部通过软管(7)与流量控制阀(8)相连,贮液器(1)的底部设计为圆锥形,其内增设个与其底部形状一直的圆锥形浮动阀(3),浮动阀(3)随贮液器(1)内液面下降沿导杆(4)下降,药液用尽时浮动阀(3)将贮液器(1)的底部出液口封闭,同时启动电子报警器(2),使其发出警报,提醒换药或拔针头,即时防止空气进入血管;贮液器(1)内导杆(4)的设置可使浮动阀(3)沿其向下浮动,防止因晃动引起浮动阀(3)翻置或偏移;设于贮液器(1)顶部的透气阀(6)具有透气防尘的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成本低等特点。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透气阀(6)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3[0013] 实施例参考附图1、附图2,自动报警输液器,贮液器(1)顶端通过软管(7)与药液吊瓶相连,底部通过软管(7)与流量控制阀(8)相连,所述贮液器(1)下端为圆锥形,其内设有形状与其下端一致的圆锥形空心塑料浮动阀(3),贮液器(1)内设有一垂直布置的导杆(4),浮动阀(3)沿导杆(4)向下滑动,所述导杆(4)的一端连接在贮液器(1)的顶端,另一端为自由端,导杆(4)的一侧设有支架(5),其一端与贮液器(1)的侧壁相连,另一端与导杆(4)相连。所述导杆(4)长度为贮液器(1)长度的80%。 贮液器的顶端上设有透气阀(6)和电子报警器(2)。所述透气阀(6)内设有防水透气纸(9),顶部设有盖板(10)。 当药液用尽时浮动阀(3)进入到如图中虚线的位置,并将贮液器(1)的底部出液口封闭,同时启动电子报警器(2),使其发出警报,提醒换药或拔针头,即时防止空气进入血管。
因本装置全部为塑料制成,故成本低廉,且为一次性使用。
权利要求自动报警输液器,包括贮液器(1)、连接于贮液器(1)两端的软管(7)、流量控制阀(8),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液器(1)下端为圆锥形,其内设有形状与其下端一致的圆锥形浮动阀(3),贮液器(1)内设有一垂直布置的导杆(4),浮动阀(3)沿导杆(4)向下滑动,所述导杆(4)的一端连接在贮液器(1)的顶端,另一端为自由端,贮液器的顶端上设有透气阀(6)和电子报警器(2)。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报警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阀(3)为空心塑料阀。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报警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4)长度为贮液器 (1)长度的75% -95%。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报警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4)的一侧设有支架 (5),其一端与贮液器(1)的侧壁相连,另一端与导杆(4)相连。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报警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阀(6)内设有防水透 气纸(9),顶部设有盖板(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报警输液器,将贮液器顶端通过软管与药液吊瓶相连,底部通过软管与流量控制阀相连,贮液器的底部设计为圆锥形,其内增设与其底部形状一直的圆锥形浮动阀,浮动阀随贮液器内液面下降沿导杆下降,药液用尽时浮动阀将贮液器的底部出液口封闭,同时启动电子报警器,使其发出警报,提醒换药或拔针头,及时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成本低等特点。
文档编号A61M5/14GK201481906SQ20092019280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8日
发明者童华均 申请人:童华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