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联合去除苯污染物集成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3682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联合去除苯污染物集成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联合去除苯污染物集成技术,涉及等离子体、静电除尘、环境催化等领域。其特征是空气中的苯污染物依次经过低温等离子体、静电除尘和催化系统就能得到高效去除,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本发明还涉及上述集成技术应用于制备各种环保、空气污染物治理和医疗以及涂料、塑料、橡胶和织物等于苯相关行业污染物的治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装修或装饰材料而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同时汽车的大量使用及普及,车内使用的装饰材料如仪表台、车窗的朔料件、真皮座椅和海棉坐垫、人造地板等处使用的粘合剂以及车体上的喷漆等都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因汽车内空间狭小、密封性能好更容易造成车内环境的污染。苯是室(车) 内主要的空气污染物,研究表明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苯,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轻者头晕、头痛、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严重者可致昏迷以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苯还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现头痛、失眠、精神委靡、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样症状。因此苯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已于2002年开始实行,其中对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进行了限定。苯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 llmg/m3。长期监测结果显示,对于新装修的室内环境而言,苯系物超标率可以达到1-100倍,室(车)内环境中的挥发性苯污染物的治理迫在眉睫。开窗通风、绿色植物自然吸收、活性炭的物理化学吸附、等离子体技术、光催化技术和热催化技术等净化方式是常用的改善室(车)内空气苯污染的方法。其中吸附法是最常用的苯净化方式。尽管吸附法具有一定的去除效率、富集功能和能耗较小等特点,从而成为治理苯较常用的方法。然而,无论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都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因为当吸附和脱附达到平衡时,吸附剂就会失效或需要再生。等离子体技术对苯气体有一定的净化效率,但是净化过程有由于等离子放电容易产生CO,O3和甲醛等有害的副产物,产生二次污染。这些均限制了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光催化虽然具有很强的广谱性,其缺点是效率较低,并且往往导致苯分解不完全甚至产生对人体更加有害的副产物。催化氧化技术具有很多的优势是处理废气效率高、处理量大、处理完全、没有二次污染以及不存在吸附饱和等问题,特别对低浓度污染物的处理非常有效。但是,催化氧化技术在室温下对苯的去除率很低或者是没有效率。由上述可知,等离子体、静电除尘和氧化催化技术等单一技术均有其优点,也有它的固有无法克服的弊端。本发明是等离子体、静电除尘和催化氧化三大技术的优势叠加、劣势互补的高效去除苯污染物的高新集成技术,实现了在常湿常温条件下去除室(车)内空气中苯污染物的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联合去除苯污染物集成技术以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1 提供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联合去除苯污染物集成技术。本发明的目的2 提供制备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联合去除苯污染物集成技术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3 涉及上述集成技术应用于制备各种环保、空气污染物治理和医疗以及涂料、塑料、橡胶和织物等于苯相关行业苯污染物的治理。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等离子体、静电除尘和催化氧化集成技术。此集成技术实现了室温高效地去除室(车)内的苯污染物,没有二次污染的目的,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1.苯的等离子聚合成固体颗粒物苯在等离子体的作用下发生等离子聚合(plasma polymerization)和等离子引发聚合(plasma-initiated polymerization)反应而,得到较大的固体聚合颗粒物。2.固体颗粒物荷电去除固体聚合颗粒物在等离子的作用下荷电,然后在静电区收集,从而达到去除空气中的苯污染物的目的。3.苯的分解反应在等离子体作用下,高能电子与苯作用后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被降解为二氧化碳 (CO2)和水(H2O),同时部分苯转化为一氧化碳(CO)和甲醛(HCHO)等小分子,并且有臭氧产生。4.小分子的催化去除催化剂在室温下高效地分解由等离子体放电时产生的臭氧成氧气,催化剂氧化由高能电子与苯作用生成的一氧化碳和甲醛等小分子成无毒害的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本发明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一种室温可以彻底去除空气中的苯集成技术,特征在室温常湿条件下将空气中浓度为0. 010 200mg/m3的苯污染物全部去除,没有有毒的副产物臭氧产生,适用于各种封闭或半封闭体系(如室内或车内)空气中苯污染物的消除。本发明的优点1.本发明将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和静电除尘有机结合,使苯在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聚合成固体颗粒物,然后在者静电区荷电后通过静电收集,因此不会造成环境颗粒物污染。2.本发明将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结合,苯在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一氧化碳和甲醛等有害物,可以室温下被催化氧化为无害的CO2和H2O。3.本发明使用室温臭氧分解催化剂,分解由等离子体产生的臭氧,防止二次污染, 克服了等离子体在室内或车内空气净化领域的应用瓶颈。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主要由气体发生装置、集成系统净化装置和分析仪器三个部分组成。气体发生装置将苯的纯液体置于恒温水浴槽中,由空气瓶将苯系物的蒸气带出, 调节恒 温水浴槽的温度得到不同的苯蒸汽的浓度。然后经过集成系统净化装置,苯系物蒸汽的浓度由气相色谱HP 6890N气相色谱仪测定浓度。实施例二本发明的集成系统净化装置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即低温等离子体、静电除尘器和催化剂。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可以采用圆筒式反应器,在多层同心圆筒式反应器的设计中, 将放电间隙缩小为0. 2cm,这样可以充分将同等电压下的电场强度增大,同时由于放电间隙的减小必然会使气体可通过流量减小,所以采用多层同心圆筒式反应器,这样会大大增大反应器处理污染气体的能力。主要设计参数放电腔内径3cm ;放电腔外径5cm ;放电腔长度5cm ;放电间隙0. 2cm ;阻挡介质石英玻璃;介质厚度0. 2cm ;活性氧化铝圆筒板材。 电压为2-16kV。实施例三静电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可以捕集一切细微粉尘及雾状液滴,其捕集粒径范围在 0.01 100 μ m,对PMlO和PM2. 5的除尘效率可高达99%以上,原理是利用高压电场使颗粒荷电,在库仑力作用下使颗粒与气流分离沉降的装置。由于静电除尘器利用库仑力捕集粉尘,流经除尘器的阻力很小,约98 300Pa。使用的电压是2_16kV。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使用静电除尘器时,出口处的PMlO和PM2. 5分别是3. 68和4. 24mg/m3,使用后降为0. 01 和 0. 02mg/m3。实施例四催化剂催化剂分为室温一氧化碳催化剂、室温同时去除甲醛和臭氧催化剂。室温一氧化碳催化剂的制备如下将预先处理好的蜂窝陶瓷(400psi)载体样品浸渍在配制好的硝酸钴或乙酸钴溶液,浸渍Imin后取出,吹尽孔道中的残液,在空气中阴干后100°C干燥12h,在400°C空气下焙烧6h。将上述得到的蜂窝陶瓷载体浸渍在含氯金酸和硝酸银的混合水溶液中,其中金的浓度为0. 001 0. 05mol/l,银的浓度是金的1/3,然后加入适量的NaBH4使生成金银合金, 120°C烘干,400°C焙烧2-24h。重复1_5次使贵金属的含量占总量的1-10%。然后将负载贵金属的蜂窝陶瓷载体样品于400°C焙烧分别得到去除一氧化碳的整体型催化材料。性能测试一氧化碳用痕量气体分析质谱仪分析和HP 6890N并带有甲烷化的转化器。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集成系统的一氧化碳催化剂的去除效果。电压(12kv)
权利要求
1.本发明为一种低温等离子体、静电收尘和催化氧化室温去除苯污染物的集成技术。
2.权利要求1中低温等离子体、静电收尘和室温催化氧化的集成技术,其特征在于室温去除苯污染物都大于90%。
3.权利要求1中低温等离子体,其特征是采用介质阻挡板放电、脉冲电晕或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技术,最好选择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
4.权利要求1中低温等离子体,其特征是使用的电压是2-16kV。
5.权利要求1中室温催化氧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使用的催化剂包括室温氧化一氧化碳催化剂、室温同时分解臭氧和氧化甲醛催化剂。
6.权利要求5中室温催化一氧化碳氧化技术,其特征在于所使用的是蜂窝陶瓷载体整体型催化剂,其上担载有四氧化三钴负载金银合金和室温消除甲醛催化剂。
7.权利要求5中的室温一氧化碳氧化催化剂,其中金银合金的总金属占四氧化三钴涂层的I-IOwt. %,金银合金中金银的物质的量的比是3 1。
8.权利要求5中室温同时催化氧化甲醛和臭氧分解剂,其特征在于所使用的催化剂是蜂窝陶瓷载体整体型,其上有氧化锰负载的钼催化剂。
9.权利要求8中锰氧化物,其特征是主要是二氧化锰,钼含量占二氧化锰涂层的 O-IOwt %。
10.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集成技术适用于去除室内空气的苯污染物,尤其适用于车内空气的苯污染物去除。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和催化剂联合去除苯污染物集成技术,涉及等离子体、静电除尘、环境催化等领域。其特征是空气中的苯污染物依次经过低温等离子体、静电除尘和催化系统就能得到高效去除,而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苯污染物在等离子体系统发生等离子聚合生成固体颗粒物,然后在静电区去除,同时生成的臭氧、一氧化碳和甲醛等小分子在催化系统中被氧化得到无毒害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本发明的集成系统在常温、常压和常湿的真实环境中可以高效稳定地去除空气中的苯污染物,同时不会产生臭氧新污染物,克服了等离子体在室内或车内空气净化领域的应用瓶颈。
文档编号A61L101/02GK102240412SQ20101017459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3日
发明者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上海牛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