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肠炎、胃病的中药配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1062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肠炎、胃病的中药配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成药,具体是一种治疗肠炎、胃病的中药配方。
背景技术
肠胃是人的主要消化器官,肠炎和胃病是很容易发生的疾病,由此其根治也是比 较困难的,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治疗肠炎和胃病的药物,如传统的西药,“氢氧化铝”、“胃舒 平”、“甲硝唑片”等,这些药物对胃病的治疗都只是起到临时的控制作用,还有些病人在服 用药物后,短时间内病情还会复发,出现恶化。长期服用西药或单用性味苦、寒的中药均能 损伤胃粘膜,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腹胀、腹痛和厌食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肠炎、胃病的中药配方。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治疗肠炎、胃病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中药的组分以及各组分的含量如下 黄芪16-20克、炒白芍12-18克、桂枝5-7克、甘草8_12克、生姜6_10克、红枣6_10个。按照所述中药的组分以及各组分的含量进行煎熬,加入红糖饮服,每日早晚各一 次,空腹时服用。在本发明中所述的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具有益气固表、敛汗固 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促进机体 代谢、改善心功能、降压、保肝、调节血糖。炒白芍性味苦酸、凉,归肝、脾经。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桂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甘草性味平、甘,归十二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生姜性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红枣性味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红糖具有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之效。本发明通过利用各中药组分的有效药性配合红糖服下,进行温和调补,配方更加 合理,各药物之间协同作用能促使胃肠粘膜血液循环,使得炎症迅速康复,达到行气止痛、 散结消病、补气健脾、除湿、调理脾胃的治疗效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无任何副作用,且制作方法简单,投资少,成本低,主治肠炎、 胃病。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 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一种治疗肠炎、胃病的中药配方,选取的中药组分以及各组分的含量如下黄芪18克、炒白芍15克、桂枝6克、甘草10克、炮姜8克、红枣8个。将上面的中药组分放入中炉中进行煎熬,汲取的药液加入红糖后饮服,每日早晚 各一次,空腹时服用,可以很好的治疗肠炎和胃病。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 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 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 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 等效物界定。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肠炎、胃病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中药的组分以及各组分的含量如下 黄芪16-20克、炒白芍12-18克、桂枝5-7克、甘草8_12克、生姜6_10克、红枣6_10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肠炎、胃病的中药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的组分以及 各组分的含量进行煎熬,加入红糖饮服,每日早晚各一次,空腹时服用。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肠炎、胃病的中药配方,涉及中成药,其中药的组分以及各组分的含量如下黄芪16-20克、炒白芍12-18克、桂枝5-7克、甘草8-12克、生姜6-10克、红枣6-10个。按照所述中药的组分以及各组分的含量进行煎熬,加入红糖饮服,每日早晚各一次,空腹时服用。利用各中药组分的有效药性配合红糖服下,进行温和调补,配方更加合理,各药物之间协同作用能促使胃肠粘膜血液循环,使得炎症迅速康复,达到行气止痛、散结消病、补气健脾、除湿、调理脾胃的治疗效果。有益效果是无任何副作用,且制作方法简单,投资少,成本低,主治肠炎、胃病。
文档编号A61P1/00GK102000312SQ20101054435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5日
发明者姜家勇 申请人:姜家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