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立位应激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7270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立位应激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天员心血管功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航天飞行时的失重环境可引起人体各系统出现适应性改变,包括心血管功能失调、肌肉萎缩及骨质丢失等。美国提出了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新太空计划,我国也提出了建立空间站和深空探测的发展规划。因此,在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中, 航天员将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停留更长的时间,失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将更加严重。为保障航天员的健康、安全和工作效率,除必须在空间站配置必要的医疗仪器外, 还必须配备专项检测设备。立位耐力检测是评估飞行中航天员心血管功能的专项方法,目前在地面主要利用倾斜床和下体负压装置模拟立位应激。由于倾斜床和下体负压装置(如下体负压舱)体积大,重量重,操作繁琐,不适宜在我国未来的空间站上使用。因此,研究一种便携式立位应激模拟装置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现有的立位应激模拟装置体积大,重量重,操作繁琐。为了克服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宜于在空间站上应用的新型便携式立位应激模拟装置。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便携式立位应激模拟装置由动力及控制装置、伸缩式负压装置和支撑装置三部分组成,动力及控制装置用来提供负压及压力控制,伸缩式负压装置用来提供负压环境,支撑装置用来为伸缩式负压装置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固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将动力及控制装置、伸缩式负压装置和支撑装置三部分组装在一起即可模拟立位应激,进行立位耐力检测;不使用时将动力及控制装置、伸缩式负压装置和支撑装置三部分分离存放,便于运输和存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构造图。图中1.筒顶,2.密封围带,3.抽气孔,4.耐压软管,5.测压孔,6.抽气孔,7.动力及控制装置,8.测压孔,9.把手,10.筒体,11.伸缩杆,12.龙骨,13.筒底,14.底座。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便携式立位应激模拟装置由支撑装置、伸缩式负压装置和动力及控制装置(7)三部分组成。支撑装置由底座(14)和伸缩杆(11)组成,底座(14)为圆形玻璃钢结构,伸缩杆(11)为类似于伸缩天线式的多段圆形刚性结构。伸缩杆(11)的一端固定在底座(14)的两侧边缘,另一端可根据需要拉出至设定高度并固定,为筒体(10)提供支撑。伸缩式负压装置由筒顶(1)、筒体(10)、筒底(13)和密封围带(2)组成。筒顶⑴和筒底
(13)均为圆形玻璃钢结构,筒体(10)为由涂胶布围成的可伸缩的圆形筒状结构,筒体(10) 内由多个平行排放的刚性圆形龙骨(12)提供支撑。筒体(10) —端与筒底(13)相连,另一端与筒顶(1)相连。筒顶(1)中央预留一椭圆形开口,椭圆形开口与密封围带(2)相连。筒顶(1)近边缘处预留有抽气孔(3)和测压孔(8),筒顶(1)两侧各连接一个把手(9)。动力及控制装置(7)由微型真空泵、压力检测及控制装置组成,耐压软管(4)的一端与其上的抽气孔(6)和测压孔(5)相连。使用时,首先将伸缩式负压装置的筒底(13)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装置的底座
(14)上,然后让一名受训者站立在伸缩式负压装置内,将筒体上拉至剑突下并用密封围带 (2)围好。将支撑装置的伸缩杆(11)上拉至合适位置并固定,然后将筒体(10)上的把手 (9)固定在伸缩杆(11)上端。将耐压软管(4)的另一端分别与筒顶(1)上的抽气孔(3)和测压孔(8)连接。利用动力及控制装置(7)设定所需要的压力,启动动力及控制装置开始工作,待筒体(10)内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动力及控制装置(7)自动停止工作。动力及控制装置自动控制筒体内压力维持在设定范围。使用结束后,首先松开固定在伸缩杆(11)上端的筒体把手(9),分别收回伸缩杆 (11)和筒体(10),然后松开固定筒底(13)和底座(14)的螺栓,断开连接筒顶(1)上的抽气孔(3)和测压孔(8)的耐压软管(4),将支撑装置、伸缩式负压装置和动力及控制装置(7) 三部分分离存放,便于运输和存储。
权利要求
1. 一种便携式立位应激模拟装置,由支撑装置、伸缩式负压装置和动力及控制装置 (7)三部分组成,其特征是支撑装置通过底座(14)和伸缩杆(11)为伸缩式负压装置提供支撑和固定,伸缩式负压装置由筒顶(1)、筒体(10)、筒底(13)和密封围带(2)组成可伸缩的圆筒状密封结构,动力及控制装置(7)为伸缩式负压装置提供负压及压力控制,支撑装置、伸缩式负压装置和动力及控制装置(7)三部分可分离独立存放,组合后可模拟立位应激。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航天飞行中使用的便携式立位应激模拟装置,由动力及控制装置、伸缩式负压装置和支撑装置三部分组成,动力及控制装置用来提供负压及压力控制,伸缩式负压装置用来提供负压环境,支撑装置用来为伸缩式负压装置提供支撑和固定。本装置可模拟立位应激,进行立位耐力检测,评估航天员心血管功能,并可分离存放,便于运输和存储。
文档编号A61B5/00GK102485164SQ20101057440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日
发明者孙喜庆, 张舒, 杨长斌, 王永春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