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2864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现场及行进中救护用氧气袋,尤其涉及一种防 残留护氧型氧气袋。
背景技术
当传统氧气袋的内腔压力衰减至与大气压相等时便停止排氧,不能 使极其有限的救生氧得到最及时和最充分的利用。责任心强的医护人员会嘱咐护工/担架 手/家属对氧气袋施压排出残留氧供患者吸用,但是施加多大的压力才合适难以掌握。且 因氧气袋较大不适合抓挤,抱挤需双手配合进行,既不方便又不卫生,对着患者压挤也不合 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2年5月1日公告了一种“仿胆节氧式无残留氧气袋”的实用新 型专利(专利号ZL01215387.7,申请日2001年2月28日),其缺陷在于①氧气袋的内 囊由胶质材料制成,在炎热的天气里容易老化发黏;②给氧过程中的氧气袋的内囊内始终 处于正压状态,氧气袋的氧导管上的调节器为无极(无档)调节器,若操作不当开启过猛, 就会像气球穿孔车胎放炮一样会导致极其有限救生氧瞬间全部丢失;③氧气袋的氧导管上 没有设置氧流提示装置,而氧流调节器是设置在氧导管外壁上其氧流的调节全凭操作者个 人感觉(附注本实用新型文件中的符号“/”指的是“或”),何时断流难以察觉,很难适时 合理调控。本实用新型第一和第二设计人于2009年8月11目前往广州某医学院第二附属 医院急诊科探望一位急症朋友时发现,其搬动患者、推平架车及院内患者便携给氧的操作 全由男性护工(担架手)代劳,尤其是便携给氧的操作十分“麻利”,当其打开氧气袋的氧导 管上的调节器之后,那绷绷硬的氧气袋就像气球穿孔一样瞬间变瘪,此时的患者当是虚无 吸氧。因此可以认为,这样的吸氧仅能起到安慰患者及其家人的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与 2005年9月14日公告了一种“一次性便携式氧气流速/湿化瓶”的实用新型专利(ZL专利 号200320102342 · 1),其缺陷是①在霉雨季节里或在多雨闷热的天气里,患者吸入过多 的气态水会加重其胸闷不适感,尤其不适合肺水肿的患者使用;②没有设置调档式氧气流 速调控装置,其氧流的调节仍需依靠操控氧气袋的氧导管上的轮槽夹式调节器(与目前国 产输液器上的滴速调节器的结构雷同但稍大)来完成,若操作不当开启过猛过大,就会像 气球穿孔车胎放炮那样,容易造成氧气袋内极其有限的救生氧瞬间丢失或过快流失;③结 构较为复杂,体积相对较大,医疗成本相对较高。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①防止开启氧气袋的氧导管的动作过猛 或过大可能导致的氧气袋内极其有限救生氧瞬间全部丢失或过快流失;②防止开启过小可 能导致的患者虚无吸氧而延误救治;③在现场救护的过程中,能将氧气袋内的残留氧均勻 逼出供患者吸用。使氧气袋内极其有限救生氧得到最及时、最合理、最有效和最充分的利 用。本实用新型是通过提供一种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而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的。它由 贮氧囊、充气泵及安装有氧流调控阀装置的氧导管及附设的并能均勻逼出贮氧囊内残留氧 的加压囊所构成。所述的氧导管设置在贮氧囊上并与之贯通,所述的充气泵设置在加压囊 上并与之贯通。进一步,所述氧导管上设置有一种能够显示氧导管腔内氧气流动状况的气动式氧 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0006]进一步,所述的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为一种固定设置在氧导管上或活动 连接在氧导管外口上的并与氧导管内腔贯通的气动盒、气动管、气动式碟形风车或气动式 玉镯形规道盒。进一步,所述的氧流调控阀装置为一种固定设置在氧导管上或活动连接在氧导管 外口上并与氧导管内腔贯通的两档阀装置或三档阀装置。进一步,所述的充气泵是一种能供手动抓挤的手动充气球。进一步,所述氧导管的氧导管外口上活动配备有一种能够防止氧气泄漏的氧导管 外口密封件。进一步,所述贮氧囊的边部设置有悬挂件或手提件。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氧气袋及防胆节氧式无残留氧气袋相比,其优点在于 ①能够提示氧流状况;②能根据氧气袋内腔压力的变化,适时合理调节氧流,能避免操作不 当开启过猛或过大所致氧气袋内极其有限的救生氧瞬间全部丢失或过快流失;③能将残留 氧均勻逼出供患者吸用,使极其有限救生氧得到最及时、最合理和最充分的利用。本实用新 型附配件的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与一次性便携式氧气流速/湿化瓶相比,其优点 在于①能避免临时灌装湿化液或制备湿化液所致的麻烦,既便利又节时;②适合霉雨季 节、多雨闷热天气及肺水肿患者便携给氧使用。


为便于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十个附图 (两种优选实施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平置俯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双腔袋2 (贮氧囊16充氧后)的矢状 剖面图及充气泵14(手动加压球)的右视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双腔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 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双腔袋的矢状剖面图。图5为图1所示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氧流调控阀装置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 式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冠状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氧流调控阀装置的又一种具体实施方 式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透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其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透视 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氧流调控阀装置的再一种具体实施方 式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双腔袋66 (贮氧囊71充氧后)的矢 状剖面图,其充气泵14(手动加压球)的左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2、3、4、5、6、7、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 它由双腔袋2、氧导管1、充气泵14及活动连接在氧导管1氧导管外口 3上的氧流调控阀装置8所构成。双腔袋2的贮氧囊16上设有氧导管1,双腔袋2的加压囊15 (外附式加压囊, 所谓“外附式加压囊”是指附设在贮氧囊外壁的加压囊)上设有充气泵14 (本实施例为手动 充气球,与汞柱血压计的充气球雷同,当然所述的充气泵也涵盖其它种类的充气泵);其使 用方法在于向贮氧囊16内充氧时,首先打开充气泵14的气阀,给氧后期发现贮氧囊16变 瘪时,应先关闭充气泵14的气阀,然后按照呼吸节律均勻充气逼出残留氧供患者吸用。悬 挂件5可挂在平架车的输液架上,也可系以绳线供手提用(手提件)。氧流调控阀装置8是 一种三档阀装置,它由进氧接口 4,排氧接口 13,细通道的软管11及其开关10 (滑扣)所构 成的小档及由中通道的软管6及其开关12 (滑扣)所构成的中档及由粗通道的软管7及其 开关9 (夹头)所构成的大档所构成。进氧接口 4 (进氧接头)能供氧导管外口 3活动过盈 连接(套接),排氧接口 13 (排氧接头)能供给氧管的入氧接口(入氧管栓)活动过盈连接 (套接)以防氧气泄漏。细通道的软管11、中通道的软管7与粗通道的软管8相互贯通其 外观呈中字形。初始给氧阶段开启小档以防操作不当开启过猛致氧气袋内极其有限的救生 氧瞬间丢失,同时能防止开启过小导致患者虚无吸氧;氧气袋由硬变软时,开启中档以防开 启过大致氧气袋内极其有限救生氧过快流失;氧气袋由软变瘪时(指氧气袋内压与大气压 相等时),开启大档同时向加压囊15内充气,逼出残留氧供患者吸用;使氧气袋内极其有限 的救生氧得到最及时、最合理和最充分的利用。如图1、3、4所示,可采用双腔袋17 (圆形,充氧后呈碟形)替换双腔袋2,当然所述 的双腔袋也涵盖正方形、橄榄形等形状的双腔袋(不一一画出)。双腔袋17中的一个腔为 贮氧囊19另一个腔为加压囊20 (外附式加压囊)。悬挂件18适合手指提携,也可系以绳线 或用于固定。如图1及图5所示,可采用开设有进氧接口 21及排氧接口 34的氧流调控阀装置 23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29替换氧流调控阀装置8。氧流调控阀装置23是一种 两档阀装置,它由细通道的软管26及其开关24(滑扣)所构成的小档及由中通道的软管 22及其开关25 (滑扣)所构成的中档所构成。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29是一种气 动管,它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的管体31、进氧口 27、排氧口 33及安装在管体31内腔基 座32上的弹性支撑丝30及气冲罩28所构成;排氧口 33移行演变为排氧接口 34,气冲罩 28接受来自进氧口 27氧流的冲击而远离进氧口 27,随之所接受的冲击力减弱而回弹,如此 周而复始产生抖动。初始给氧阶段关闭中档开启小档,氧气袋由硬变软时关闭小档开启中 档,氧气袋由软变瘪时或当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变为静止状态时将小档及中档都 打开(等同于大档,因此也可将其视为三档阀装置),同时向加压囊内充气,逼出残留氧供 患者吸用。如图1、6及图7所示,可采用开设有进氧接口 35及排氧接口 46的氧流调控阀装 置36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42替换氧流调控阀装置8。氧流调控阀装置36是 一种三档阀装置(为现有技术的开设有大通孔、中通孔、小通孔的三档旋塞)。气动式氧气 流动状况提示装置42是一种气动式玉镯形规道盒;它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的玉镯形 盒体43、进氧口 39、排氧口 45及位于玉镯形盒体43内腔的由轻质材料制成的一个或一个 以上的气动游子儿41所构成;进氧口 39的外口 38与氧流调控阀装置36的排氧口 37相衔 接,进氧口 39的内口 40移行演变为扁口并与玉镯形盒体43内腔贯通,排氧口 45的内口 44 为扁口以防游子儿脱出,排氧口 45的外口移行演变为排氧接口 46。气动游子儿41在氧流的冲击下及在氧流所产生的引力作用下及在惯性的作用下能沿玉镯形盒体43的圆形内腔 规道作不勻速转动。当然,也可以将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42设置到氧流调控阀装 置36的上方。如图6图7所示,也可用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48 (气动盒)替换气 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42,它由进氧口、排氧接口、透明或半透明的饼状盒体47及它 腔内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由轻质材料制成的气动子儿49所构成。由于气动子儿49相互关 系不稳定,在氧流驱动下,会发生翻腾状运动。如图1图8所示,可采用开设有进氧接口 62及排氧接口 56的氧流调控阀装置57 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52替换氧流调控阀装置8。氧流调控阀装置57是一种两 档阀装置,它由细通道的软管59、中通道的软管60及其开关58 (蝶形滑扣)所构成的小档 及中档以及开设在它两端上的进氧口 61及排氧口 50所构成。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 置52是一种气动式碟形风车,它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的碟形壳体54、进氧口 51、排氧 口 55及安装在碟形壳体54内腔的风车53所构成,风车53的叶片呈勺形,当然也可采用其 它惯用形状的叶片。氧流调控阀装置57排氧口 50与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52进氧 51衔接贯通。进氧接口 62能供双腔袋2上的氧导管1的氧导管外口 3活动过盈连接(套 接),排氧接口 56能供给氧管的入氧接口活动过盈连接(套接)以防氧气泄漏。初始给氧 阶段关闭中档开启小档,氧气袋由硬变软时或当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52停止转 动时关闭小档开启中档,氧气袋由软变瘪时或当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52再次停 车时,将小档中档全部打开(等同于大档),同时按照呼吸节律向加压囊15内充气均勻逼出 残留氧供患者吸用。实施例2 图9、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它由双腔袋66、手提件67、 充气泵14、氧导管64、氧导管外口密封件68及固定设置在氧导管64上(两端之间)的氧 流调控阀装置63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65所构成。氧导管64设置在双腔袋66 的贮氧囊70上并与之贯通;充气泵14设置在加压囊71上并与之贯通;氧导管外口密封件 68是一个能够活动插置在氧导管外口 69腔内的密封塞,并可将其系在手提件67、充气泵14 的导管或氧导管64内口那一头上以防跌落被污染或丢失。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以上实施方式,以上实施方式所给出的附图为示意图,以上 实施式是为了让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据此而实现的例子,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 形式以及所用材料的限制。很容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的一些技术特征可以省略、位移、相 互置换或可用一些功能雷同的部件替换,就像26个英文字母可以组成许多同义词那样,完 全可以分解重组重新配置或分解使用。例如①如图5、6、8及图9所示,完全可以用目前 广泛使用的轮槽夹式氧流调节器(与国产输液器/输血器的调节器的结构雷同)替换氧流 调控阀装置23、36、57、63,开启的动作缓慢一点儿便可以了 ;②如图1、3及9所示,可将充 气泵制成圆球形、管形或活塞式等;③如图1、5、6及图8所示,既可将氧流调控阀装置8固 定设置在氧导管1两端之间的气路上,也可将氧流调控阀装置23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 示装置29固定设置在氧导管1两端之间的气路上,还可将氧流调控阀装置36及气动式氧 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42/氧流调控阀装置57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52固定设置 在氧导管1两端之间的气路上;④如图5及图8所示,既可将氧流调控阀装置23与气动式 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29的位置互换。也可将氧流调控阀装置57与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 提示装置52的位置互换,还可将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29、52互换;⑤如图1及图
79所示,并不要求它们的氧导管与充气泵必须互对,既可将它们并列设置在同一边部或同一 个角部,还可将它们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边部或角部;⑥如图9所示,完全可以像图1、5 那样,将氧流调控阀装置63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65分离出来增设进氧接口及 排氧接口后并将其活动连接在氧导管外口上;⑦如图9所示,可以省略氧流调控阀装置63, 并根据贮氧囊的软、硬、瘪三种变化适时进行调节;⑧所述的“外附式加压囊”还可以包含如 同血压计袖囊(带)那样的加压囊(不另作图);所述的加压囊还可以包含内置式加压囊, 其结构形式犹如仿胆节氧式氧气袋的内囊,其不同之处在于仿胆节氧式氧气袋的内囊为 贮氧囊,它是利用弹性回缩逼出残留氧,而本实用新型的内囊设有充气泵(不另作图),它 是靠充入大气逼出其周围(贮氧囊内)的残留氧。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的,因此应当指 出,即使对于本领域最普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在接触本实用新型之后完全可以举一反 三,或处于生产设备、技术标准及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考虑,进而还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构 思作出若干改进或变通,毋庸置疑,这些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它由贮氧囊、充气泵及安装有氧流调控阀装置的氧导管及附设的并能均匀逼出贮氧囊内残留氧的加压囊所构成;所述的氧导管设置在贮氧囊上并与之贯通,所述的充气泵设置在加压囊上并与之贯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导管上设置有能 够显示氧导管腔内氧气流动状况的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流调控阀装置 为固定设置在氧导管上或活动连接在氧导管外口上并与氧导管内腔贯通的两档阀装置或 三档阀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流调控阀装置 为固定设置在氧导管上或活动连接在氧导管外口上并与氧导管内腔贯通的两档阀装置或 三档阀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气泵是一种能 供手动抓挤充气的手动充气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气泵是一种能 供手动抓挤充气的手动充气球。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气泵是一种能 供手动抓挤充气的手动充气球。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气泵是一种能 供手动抓挤充气的手动充气球。
9.根据权利要求2、4、6或8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动式 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为固定设置在氧导管上或活动连接在氧导管外口上的并与氧导管 内腔贯通的气动盒、气动管、气动式碟形风车或气动式玉镯形规道盒。
10.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 氧导管的氧导管外口上活动配备有能够防止氧气泄漏的氧导管外口密封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导管的氧导管外 口上活动配备有能够防止氧气泄漏的氧导管外口密封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或11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 所述贮氧囊的边部设置有悬挂件或手提件。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氧囊的边部设置 有悬挂件或手提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氧囊的边部设 置有悬挂件或手提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11、13或14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加压囊为附设在贮氧囊外壁上的外附式加压囊或设置在贮氧囊腔内的内置式 加压囊。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囊为附设在 贮氧囊外壁上的外附式加压囊或设置在贮氧囊腔内的内置式加压囊。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囊为附设 在贮氧囊外壁上的外附式加压囊或设置在贮氧囊腔内的内置式加压囊。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囊为附设 在贮氧囊外壁上的外附式加压囊或设置在贮氧囊腔内的内置式加压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防残留护氧型氧气袋,它由贮氧囊、加压囊、充气泵及安装有氧流调控阀装置及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的氧导管所构成;氧导管设置在贮氧囊上,充气泵设置在加压囊上。其特点是①初始给氧阶段关闭中档开启小档以防开启过猛致贮氧囊内极其有限救生氧瞬间丢失;②贮氧囊由硬变软时调为中档给氧,以防开启过大致贮氧囊内有限救生氧过快流失;③贮氧囊由软变瘪时或当气动式氧气流动状况提示装置变为静止状态时调为大档(将小档中档都打开,等同于大档)给氧,同时按照患者呼吸节律向加压囊内充气,均匀逼出残留氧供患者吸用,使极其有限的救生氧得到最及时、最合理和最充分的利用。供出诊救护、转科转院及辅助检查便携给氧使用。
文档编号A61M16/00GK201701595SQ201020250819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7日
发明者杨桂丽, 陈振业, 陈磊 申请人:广东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