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2936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从外部辨认吸收体中有无排泄物、排泄物是否扩散的一次 性尿布。
背景技术
已往,公知有具有指示剂的一次性尿布,其借助上述指示剂,可从背面片材的外部 辨认有无尿、大便等排泄物及尿、大便等排泄物是否扩散(例如见专利文献1)。上述指示 剂是把根据氢离子浓度指数(PH)变色的成分混入到用于将吸收体与不透液性背面片材接 合起来的热熔性粘接剂中而构成的涂敷剂,该指示剂涂敷在吸收体的靠衣服一侧的规定区 域。专利文献1 日本国特开2006-341020号公报(图1、第5页等)。但是,由于指示剂是上述那样的特殊的涂敷剂,所以,如果指示剂的涂敷范围大, 则会使制造成本增加。另外,由于指示剂是带颜色的,所以,如果大范围地涂敷指示剂,则会 与印制在吸收性物品的靠衣服一侧表面上的其它图案不谐调,有损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损害美观、不增加制造成本、可从外部切 实地辨认吸收体中有无排泄物、排泄物是否扩散的一次性尿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次性尿布(一次性尿布1),该一次性 尿布具有透液性的正面片材(正面片材110)、不透液性的背面片材(背面片材120)、和 设在上述正面片材与上述背面片材之间的在吸收了液体后至少在厚度方向膨胀的吸收体 (吸收体130),在上述吸收体的靠上述背面片材一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朝上述正面片材侧 凹入的背面侧凹部(背面侧凹部135、槽135a、槽135b),在上述背面侧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 部分上配置有用于使上述背面片材沿着上述背面侧凹部的形状与上述吸收体接合起来的 接合件(接合件140),在上述一次性尿布使用前的状态,可从上述背面片材的外侧辨认上 述背面侧凹部,并且,在上述吸收体吸收了液体后,上述背面侧凹部的深度变得比上述吸收 体吸收液体前时浅。根据本实用新型,能提供一种不损害一次性尿布的美观、不增加制造成本、能准确 地显示吸收体内有无排泄物、排泄物是否扩散的一次性尿布。

图1是从与使用者肌肤相接触的表面侧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次性 尿布的立体图。图2是从与使用者肌肤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 次性尿布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所示区域S的放大图。
3[0011]图4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吸收体吸收了排泄物后的 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吸收体吸收了排泄物后的 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方法的一部分的图。图9是从图8中的箭头F8的方向观察到的第1辊和第2辊的侧视图。图10是从与使用者肌肤相接触的表面侧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一 次性尿布的立体图。图11是沿图10所示一次性尿布2的A-A线的剖视图。图12是从与使用者肌肤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 的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以下附图中,对相同或类 似的部分注以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例等与实物有差别。因 此,对于具体的尺寸等,应参照以下的说明判断。另外,各附图间也包含了相互的尺寸关系、 比例不同的部分。(一次性尿布的构造)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的构造。图1是从一次 性尿布1的与使用者肌肤相接触的表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一次性尿布1具有与使用者腹部侧相对应的前身部10、与使用者背部侧相对应 的后身部20、和与使用者的裆部相对应的裆下部30。一次性尿布1是将前身部10、后身部 20和裆下部30形成为一体的所谓一片式的尿布。在后身部20的肌肤接触面侧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配设有接合带41、42。另外,在 前身部10的肌肤接触面侧的相反侧的宽度方向W的端部配设有用于与接合带41、42相接 合的接合部43、44。前身部10和后身部20借助接合带41、41和接合部43、44在使用者腰 围的侧部相互接合。在一次性尿布1的长度方向L的边缘部形成有腰围褶皱(gather) 51、52。在腰围 褶皱51、52处,配置了伸长状态的线状的弹性构件511、512。在一次性尿布1的裆下部30 的宽度方向W的缘部形成有腿围褶皱53、54。在腿围褶皱53、54处配置有伸长状态的线状 的弹性构件531、541。一次性尿布1具有吸收体130、透液性的正面片材110和不透液性的背面片材 120。图2是一次性尿布1的从与使用者肌肤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所观察到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在一次性尿布1的吸收体130的靠背面片材120 —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朝正面 片材110侧凹入的背面侧凹部135。背面侧凹部135具有在吸收体130的长度方向L上连 续的槽135a、135b。另外,具有与槽135a、135b平行的、在吸收体130的长度方向L上连续的多个槽。槽135a相对于沿吸收体130长度方向L的中央线CL朝腿围褶皱53侧倾斜。另 外,槽135b相对于中央线CL朝腿围褶皱54侧倾斜。槽135a、135b在吸收体130的长度方 向L是连续的,并且相互交叉。这样,在面对背面片材120观察时,背面侧凹部135是格子 状的。图3是将图2中的区域S放大后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槽135a、 135b交叉而形成为格子状。与格子的窗相应的窗部分136,在面对背面片材120观察时是 菱形的。本实施方式中,菱形的对角线la、lb与一次性尿布1的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 大致重合。本实施方式中,对角线Ia比对角线Ib长。具有菱形形状的窗部分136的顶点 被形成为圆弧形。例如,槽的宽度W= 1.0mm, Ia = 21mm, Ib = 18mm。图4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正面片材11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 无纺布、织布、有孔塑料布、网状片材等,只要是能透过液体的片状材料均可。纺织布、无纺 布的材质可以是天然纤维,也可以是化学纤维。作为天然纤维的例子,可列举有粉碎浆粕(pulp)、棉等纤维素。作为化学纤维的例 子,可列举有人造丝、原纤维人造丝等再生纤维素、醋酸纤维、三醋酯纤维等半合成纤维素、 热塑性疏水性化学纤维、或实施有亲水性处理后的热塑性疏水性化学纤维等。作为热塑性 疏水性化学纤维的例子,可列举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等单纤维、把聚乙烯和聚丙烯接枝聚合而成的纤维、包芯构造等复合纤维。制作无纺布的方法可以采用干式(梳理法、纺粘法、熔喷(melt blow)法、气流成 网(airlaid)法等)和湿式中的任一种方法。也可以把干式法和湿式法中多种方法组合起 来。另外,还可以举出热粘合法、针刺法、化学粘结法等方法。制作无纺布的方法,不限定于 上述方法。如图4所示,背面片材120由与衣服相接触的底层无纺布121、比底层无纺布121 靠肌肤侧的不透液性的底面薄膜122构成。底层无纺布121是由SMS无纺布、纺粘型无纺 布、点粘型无纺布构成的疏水性无纺布。底面薄膜122由透湿或非透湿性薄膜构成。虽未图 示,底层无纺布121和底面薄膜122用HMA等接合着。用悬臂测定法(日本标准JIS L-1096 硬挺度A法)测定的背面片材120的硬挺度优选在30mm以上且IlOmm以下。吸收体130配置在正面片材110与背面片材120之间。吸收体130在吸收了使用 者排出的尿、排泄物等液体后至少在厚度方向膨胀。吸收体130具有吸收性片材132和用 于吸收液体用的吸收性芯131。吸收性芯131包含有亲水性纤维、颗粒状高分子吸收体(下称高吸收性聚合物 (SAP))。作为亲水性纤维的例子,可单独或混合使用如下材料粉碎浆粕、棉等纤维素 ’人 造丝、原纤维人造丝等再生纤维素;醋酸纤维、三醋酯纤维等半合成纤维素;颗粒状聚合 物、纤维状聚合物、热塑性疏水性化学纤维、或实施了亲水化处理后的热塑性疏水性化学纤 维等。其中,从成本低和吸收体的易于成形考虑,优选使用粉碎浆粕。也可以使用在亲水性 纤维中混入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材料。吸收性芯131被能够吸收液体的手纸等吸收性片材 132包住。吸收体130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在150g/m2以上且320g/m2以下。如果在320g/m2 以上时,即使要在吸收体130上形成后述的背面侧凹部135,也不能使该凹部的深度形成得
5能通过背面片材120辨认出背面侧凹部135的形状。另外,高吸收性聚合物相对于亲水性 纤维的混合比优选为30% 70%。如果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混合比在30%以下,则不容易 形成背面侧凹部135,不容易保持背面侧凹部135的形状。另外,如果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混 合比超过70%,则背面侧凹部135过硬,不能顺应使用者的活动,所以,使用时明显不舒服。 另外,如果高吸收性聚合物增多,则吸收性片材132有时会破。吸收体130吸收了液体后,至少在厚度方向膨胀。因此,吸收体130吸收液体后, 图4所示背面侧凹部135的深度D,相比于吸收体130吸收液体前变浅。背面侧凹部135形成在吸收体130的凹部形成部137处。在凹部形成部137聚集 有颗粒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在吸收液体前,背面侧凹部135处的吸收体130的厚度dl,优选为0. 6mm以上且 1. 3mm以下,在1. Omm以下则更好。如果吸收体130的厚度dl大于1. 3mm,穿着一次性尿布 1的使用者活动时,无论是否排尿,都不容易辨认背面侧凹部135的凹部形状。窗部分136 处的吸收体130的厚度d3,比背面侧凹部135处的吸收体130的厚度dl厚。S卩,窗部分136 的表面比背面侧凹部135的表面朝离开背面片材120的方向突出。关于背面侧凹部135的 形成方法,在后面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在背面侧凹部135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用于使背面片材120 沿着背面侧凹部135的形状与吸收体130接合起来的接合件140。因此,借助接合件140, 使背面片材120沿着背面侧凹部135的表面形状进行接合。接合件140配置在背面侧凹部 135的表面上的至少一部分上即可。接合件140优选是能容易地以任意图案进行涂敷的热熔性粘接剂(Hot Melt Adhesive)。热熔性粘接剂由苯乙烯类聚合物、增粘剂、增塑剂构成。苯乙烯类聚合物可以 使用苯乙烯_乙烯_ 丁烯_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_ 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 烯-异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等。粘接材不限定是上述物质,但优选使用柔软的、在常温 下能嵌入并附着在粘附体的纤维与纤维之间的常温压敏型热熔性粘接剂。涂敷方法可以采用帘式涂敷法、螺旋涂敷法、Ω形涂敷法等。所谓的Ω形涂敷法, 是指以连续的Ω形状涂敷HMA的方法。其中,优选采用帘式涂敷法。例如,采用帘式涂敷 法时,对吸收体130的靠背面片材120 —侧的整个面,呈雾状地涂敷0. 8g/m2的HMA。图5是表示一次性尿布1的使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中未示出使用者的身体。 如图5所示,在一次性尿布1的使用前状态,可从背面片材120的外侧辨认出背面侧凹部 135 (槽135a、135b)。吸收体130吸收了液体后,背面侧凹部135消失。下面,参照图6、图7,说明一次性尿布1的吸收体130吸收了排泄物(这里单指液 体)的状态。在图6所示的区域A,吸收体130吸收了液体时,由于亲水性纤维和颗粒状高 吸收性聚合物膨胀,使得吸收体130至少在厚度方向膨胀。因此,在形成有槽135a、135b的凹部形成部137处,吸收体130吸收了液体后的厚 度d2相比于吸收液体前的厚度dl增大(见图7,d2>dl)。在图6所示的区域A,背面侧 凹部135的厚度d2比dl厚。结果,背面侧凹部135 (槽135a、135b)的深度D (见图4)相 比于吸收液体前变浅。这样,槽135a、135b处的吸收体130的厚度与窗部分136处的吸收 体130的厚度之差减小,与使用前的状态相比,从背面片材120侧看,槽135a、135b变得不 明显。在吸收体130充分吸收有液体的状态下,槽135a、135b消失。
6[0046]如上所述,在一次性尿布1的吸收体130的靠背面片材120 —侧的表面上,形成有 朝正面片材110侧凹入的背面侧凹部135 (槽135a、135b)。借助接合件140,对背面片材 120沿着背面侧凹部135的表面形状进行接合。在一次性尿布1的使用前状态,可从背面片材120的外侧辨认槽135a、135b。但是, 吸收体130吸收了液体后,槽135a、135b的深度D相比于吸收液体前变浅。这样,槽135a、 135b与窗部分136的厚度之差消失,与使用前的状态相比,从背面片材120侧看,槽135a、 135b变得不明显。因此,可从外部辨认吸收体130是否已吸收了尿、排泄物等液体、以及排泄物的遍 及范围。即,在一次性尿布1中,背面侧凹部135可以起到指示剂的功能。另外,由于背面侧凹部135是无色的,所以,不干扰其它图案。因此,不损害一次性 尿布1的美观。另外,由于不使用混有根据氢离子浓度指数(PH)变色的成分的涂敷剂等, 所以,可抑制制造成本。背面侧凹部135在吸收体130的长度方向L是连续的。特别是,在实施方式中,在 面对背面片材120观察时,背面侧凹部135是格子状的。所以,尿、排泄物等液体容易沿着 背面侧凹部135扩散。这样,例如,在有少量的尿时,其在大范围的背面侧凹部135上也并 不醒目,可切实地起到作为指示剂的作用。吸收体130包含有浆粕和颗粒状高吸收性聚合物,高吸收性聚合物相对于浆粕的 混合比是30% 70%。另外,在凹部形成部137中聚集有颗粒状高吸收性聚合物。例如, 在用压花加工法形成背面侧凹部135时,高吸收性聚合物在压力作用下变形,容易将存在 于高吸收性聚合物周围的亲水性纤维拉过来并络合。这样,在凹部形成部137,高吸收性聚 合物和亲水性纤维不容易分离,可容易地保持朝吸收体130内侧凹入的形状。因此,可以使吸收液体前的背面侧凹部135的形状、与吸收液体后的背面侧凹部 135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异,可从外部切实地辨认排泄物的有无、及排泄物是否扩散。实施方式中,吸收体130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50g/m2以上且320g/m2以下。这样, 可将凹部的深度形成为通过背面片材120能辨认背面侧凹部135形状的程度。一次性尿布1中,用悬臂测定法测定到的背面片材120的硬挺度为30mm以上且 IlOmm以下。这样,背面片材120容易沿背面侧凹部135的形状贴合,易于从背面片材120 的外部更加切实地辨认背面侧凹部135的形状。背面侧凹部135优选用压花加工等压缩加工形成。用压花加工在吸收体130上形 成背面侧凹部135时,在使用前的状态,可容易地看见背面侧凹部135的凹部的形状。(在吸收体上形成背面侧凹部的方法)下面,说明在一次性尿布1的吸收体130上,形成背面侧凹部135的方法。图8是 用于说明制造一次性尿布1的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图。装置200具有第1辊210和第2辊 220。第1辊210例如与中间连续体400相接触并朝机械方向MD旋转。该机械方向MD 是指沿一次性尿布1的制造工序流程的方向。上述中间连续体400是利用用于形成吸收体 130的吸收性片材132的连续体300将吸收性芯131包住而形成的。第1辊210隔着中间 连续体400与后述第2辊220压接。在第2辊220上,在表面设有朝第2辊220的法线方法突出的凸部221。凸部221形成为与背面侧凹部135的形状相对应的格子状。中间连续体400在通过以规定间隔配置着的第1辊210与第2辊220之间后,其 吸收体130的、靠背面片材120 —侧的表面被凸部221朝正面片材110侧压缩。图9是从图8中的箭头F8的方向所观察到的第1辊210和第2辊220的侧视图。 图9中未示出中间连续体400。第1辊210与第2辊220的凸部221的前端之间的间隔C, 优选为0. 15mm 0. 6mm。该间隔C如果不足0. 15mm,中间连续体400就不能通过2个辊之 间。另外,如果第1辊210与第2辊220的凸部221的前端之间的间隔C超过0. 6mm,则不 能将吸收体130充分地夹住,不能将背面侧凹部135处的吸收体130的厚度形成为1. 3mm 以下。另外,用第1辊210和第2辊220挤压中间连续体400的挤压力,优选为1. 6MPa 6. 3Mpa。挤压力如果小于1. 6Mpa,在吸收液体前的状态,不容易保持背面侧凹部135的形 状。如果超过6. 3Mpa,则背面侧凹部135变硬,使用感觉不好。凸部221的从第2辊220表面突出的高度优选是0. 3mm 2. 5mm。如果突出高度 低于0. 3mm,则背面侧凹部135和与窗相应的菱形部分的高度差不容易形成,不易从背面片 材120的外侧识别背面侧凹部135。如果突出高度超过2. 5mm,则凸部221容易折断,制造 装置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次性尿布的另一实施方式1)图10是从与使用者肌肤相接触的表面侧观察到的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之一 次性尿布2的立体图。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与图1所示一次性尿布1具有同样作用的构造 注以相同标记,其详细说明从略。就一次性尿布2而言,在吸收体130A的、靠正面片材110—侧的表面上,也可以形 成与背面侧同样的槽。一次性尿布2中,在吸收体130A的、靠正面片材110的一侧,形成有 朝背面片材120侧凹入的正面侧凹部138。正面侧凹部138具有在吸收体130A的长度方向 L连续的槽138a、138b。另外,具有与槽138a、138b平行的、在吸收体130A的长度方向L连 续的多个槽。槽138a、138b在面对正面片材110观察时是相交叉的,形成为格子状。与格 子的窗相应的窗部分139是菱形的。图11是沿图10所示一次性尿布2中的A-A线剖视图。实施方式中,正面侧凹部 138形成在与背面侧凹部135相对的位置。正面侧凹部138的深度Dl等于或大于背面侧凹 部135的深度D。正面侧凹部138可以使用用于形成背面侧凹部135的上述第1辊210和第2辊220 形成。例如,在把图9所示的第1辊210与第2辊220的凸部221的间隔C设定于0. 15mm 0. 4mm范围的状态下进行压花处理时,即使第1辊210的表面是平面状的,也能在吸收体 130A的正面侧和背面侧形成凹部。这样,在吸收体130A的、靠正面片材110—侧形成槽,可以使液体容易扩散到吸收 体130的整个吸收面区域。因此,可以防止因吸收体130的吸收量达到局部饱和所导致的 吸收量降低。另外,由于排泄物沿着槽大幅地扩散,即使有少量的排泄物,压花也大范围地 消失,可切实发挥起到指示剂的作用。另外,如果正面侧凹部138的深度Dl大于等于背面侧凹部135的深度D,液体容易 从正面侧凹部138朝着背面侧凹部135、在吸收体130的厚度方向被吸收,所以,具有使背面
8侧凹部135从背面片材120侧看更加醒目的效果。(一次性尿布的另一实施方式2)一次性尿布1中,在面对背面侧观察时,背面侧凹部135是菱形的形状,但是,背面 侧凹部的形状并不限于菱形。图12是从与使用者肌肤相接触的面侧的相反侧观察到的、本 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3的平面图。一次性尿布3中,在吸收体130B的靠背 面片材120侧的表面上,形成有背面侧凹部135'。背面侧凹部135'是蜂窝状。被背面侧 凹部135'包围的部分136'朝背面片材120侧突出。一次性尿布3中,由于把背面侧凹部135'形成为蜂窝状,所以,例如当因使用者 活动而使一次性尿布3受到从一次性尿布3的宽度方向W外侧指向中央的力时,力会沿着 蜂窝形状的槽分散,所以,力不容易集中在吸收体130B的单一部位。因此,可以容易地保持 背面侧凹部135'的形状,背面侧凹部135'的凹陷不容易因使用者的活动而消失。另外,一次性尿布3中,由于背面侧凹部135'是蜂窝状的,所以,不仅可以用无损 害美观的方法,准确地提示更换时期,而且比一次性尿布1更容易沿着使用者的肌肤面贴 合,提高了贴合性。(评价试验)背面侧凹部形成在吸收体的、靠背面片材一侧表面的规定区域上。能否从背面片 材的外侧辨认该背面侧凹部,取决于背面片材是否贴合于背面侧凹部的形状。为此,本实 用新型的发明人研究出用于选择适合于一次性尿布的、作为背面片材能够使用的材料的指 标。表1中相应地列出了构成背面片材的材料种类、材料的硬挺度、从背面片材外侧 是否能辨认背面侧凹部。辨认性用优(A)、良(B)、差(D)表示。硬挺度是根据悬臂测定法 测定到的平均移动距离,是用下面的式子算出的。硬挺度(mm)=(正面侧的平均移动距离(mm) +背面侧的平均移动距离(mm)/2。 准备好求硬挺度用的材料的试验片(25mmX 150mm),以5mm/sec的速度在试验面上滑行,测 定出移动距离。在试验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各进行5次试验,求出每个方向的平均值。 另外,求出长度方向的平均值和宽度方向的平均值的平均数。把该数值作为材料的硬挺度。 结果如表1所示。表1 (见下页)
9[0080]
权利要求一种一次性尿布,具有透液性的正面片材、不透液性的背面片材、和设在上述正面片材与上述背面片材之间的在吸收液体后至少在厚度方向膨胀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吸收体的靠上述背面片材一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朝上述正面片材侧凹入的背面侧凹部;在上述背面侧凹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配置有用于使上述背面片材沿着上述背面侧凹部的形状与上述吸收体接合的接合件;在上述一次性尿布的使用前状态,能够从上述背面片材的外侧辨认上述背面侧凹部,并且,在上述吸收体吸收了液体后,上述背面侧凹部的深度相比于上述吸收体吸收液体之前变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面侧凹部能在上述吸收体吸 收了液体后消失。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面侧凹部在上述吸收体的长 度方向连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面侧凹部在面对背面片材观 察时是格子状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收体含有浆粕和颗粒状高分 子吸收体,上述高分子吸收体相对于上述浆粕的混合比是30% 7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颗粒状高分子吸收体聚集在用 于形成上述背面侧凹部的凹部形成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收体的单位面积 重量是150g/m2以上且320g/m2以下。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形成部中的上 述吸收体的厚度是0. 6mm以上且1. 3mm以下。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面片材的用悬臂 测定法测定到的硬挺度,是30mm以上且IlOmm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吸收体的靠上 述正面片材的一侧,形成有朝上述背面片材侧凹入的正面侧凹部;上述正面侧凹部形成在 与上述背面侧凹相对的位置;上述正面侧凹部的深度大于等于上述背面侧凹部的深度。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损害美观、不增加制造成本、可从外部辨认吸收体中有无排泄物、排泄物是否扩散的一次性尿布。在一次性尿布(1)的吸收体(130)的靠背面片材(120)侧的表面,形成有朝正面片材(110)侧凹入的背面侧凹部(135)。背面侧凹部具有在吸收体的长度方向连续的槽(135a、135b)。在一次性尿布的使用前状态,可从背面片材的外侧辨认背面侧凹部。吸收体吸收了液体后,背面侧凹部的深度(D)相比于吸收体吸收液体前变浅。吸收体吸收了液体时,亲水性纤维和颗粒状高分子吸收体膨胀,这样,吸收体至少在厚度方向膨胀,所以,从外部看背面侧凹部消失。
文档编号A61F13/496GK201752454SQ201020252310
公开日2011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30日
发明者坂口智, 奥友美, 松岛秀树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