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挠性管和医疗设备的插入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971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疗用挠性管和医疗设备的插入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入体腔内使用的医疗用挠性管以及医疗设备的插入部。
背景技术
一般地,处置器具中可列举出输尿管镜、ERCP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插管等。考虑到向体内插入后的进退动作,这种处置器具的插入部柔软并具有挠性。例如,当输尿管镜向患者的体腔内插入时,输尿管镜的插入部从膀胱经输尿管被引导至肾盂内。此时, 为了使插入部的前端部接近肾盏,一边使输尿管镜的弯曲部的前端侧区域弯曲,一边将插入部推入。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内窥镜的挠性管的弯曲部结构。其中,在多管腔导管的侧面, 形成有V字状的切口槽。切口槽从错开大致180°的方向被交替地置入。此弯曲部结构具有在形成有切口槽的方向上比在其它方向上更容易弯曲的特性。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组合有超弹性合金制的内导管和硅橡胶制的外导管的导尿管。其中,在内导管配置有多个切口。由此,导尿管容易向预定的方向弯曲。专利文献3中示出了医疗用的弯曲导管。其中,形成有弯曲机构,该弯曲机构组合有内护套和具有切口的外护套。弯曲机构上还覆盖有外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1097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18076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4-3510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果插入部柔软且具有挠性,插入部就容易弯曲。因此,在将插入部推入患者的开口部(例如输尿管口)并插入时,由于插入操作中的插入阻力,将包括插入部的处置器具从开口部沿轴向笔直插入体内的操作可能会变得困难。因此,在进行向开口部插入处置器具的操作时,为了提高插入部的推入性能,同时使用了引导护套等。这种情况下,在预先将引导护套插入到开口部后,进行将插入部插入引导护套内的操作。然而,这种情况下,不但处置器具的操作繁杂,而且所需的器件数目也会增多。此外,在使用像通管丝那样贯穿插入到导管内来固定形状的那种器件的情况下,导管的内部空间被通管丝占有。因此,在通管丝的使用中,存在无法使用导管的内部管路、无法排出体液的问题。此外,像既有的GI内窥镜那样的组合有线圈压缩型的硬度可变结构的插入部也被开发出来。然而,这种情况下,插入部的直径难以变细,相对于输尿管镜和插管等处置器具的安装困难。此外,专利文献1中没有特别对用于使多管腔导管(弯曲管的)弯曲硬度可变的结构进行记载。
此外,专利文献2、3中也没有对用于使弯曲硬度可变的结构进行记载。本发明着眼于上述情况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医疗用挠性管和医疗设备的插入部,上述医疗用挠性管和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在向体腔内插入时能够根据需要改变弯曲的难易度,并且不会增加插入时所需的器件数目,能够简化向体腔内插入的操作。本发明的医疗用挠性管的一种实施方式为一种医疗用挠性管,其包括内侧导管体,该内侧导管体在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并且该内侧导管体形成管路;外侧导管体,该外侧导管体在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并且所述内侧导管体贯穿插入于该外侧导管体;和变更部,该变更部通过相对于所述外侧导管体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所述内侧导管体来调整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和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改变由所述外侧导管体和所述内侧导管体构成的插入部的弯曲难易度。本发明的医疗设备的插入部的一种实施方式为一种医疗设备的插入部,该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在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的前端部设置有弯曲部,在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设置有操作部,在所述操作部具有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部,其中,所述插入部具有外侧管状部件和内侧管状部件,所述内侧管状部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外侧管状部件绕轴线方向旋转的方式贯穿插入于所述外侧管状部件,所述内侧管状部件在前端部具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并且所述外侧管状部件在前端部具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所述弯曲部通过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与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的组装而形成,并且所述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具有变更部,该变更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该变更部通过相对于所述外侧管状部件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所述内侧管状部件来调整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和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改变所述弯曲部的弯曲难易度。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的整体的侧视图。图2A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的内侧导管体的主视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内侧导管体的前端部附近的侧视图。图3A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的外侧导管体的主视图。图;3B为图3A所示的外侧导管体的前端部附近的侧视图。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的前端部附近的纵剖视图。图5为图4所示的5-5线处的剖视图。图6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未弯曲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弯曲了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的内侧导管体旋转了 90°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为图8所示的9-9线处的剖视图。图IO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的外侧导管体的侧视图。图IOB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的内侧导管体的侧视图。图IlA为图IOB所示的1IA-IIA线处的剖视图。图IlB为图IOB所示的11B-11B线处的剖视图。
图12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的外侧导管体的立体图。图12B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的内侧导管体的立体图。图13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侧视图。图14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弯曲部附近的侧视图。图15为图14所示的15-15线处的剖视图。图1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弯曲部附近的侧视图。图17为图16所示的17-17线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2A、图2B、图3A、图3B、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对本发
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医疗用挠性管1 应用于例如肾盂/输尿管用的镜体或插管的插入部等。医疗用挠性管1例如为医疗设备。 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具有插入体内的细长的插入部2和与该插入部2的基端部连结的近前侧的操作部3。插入部2的直径小。插入部2的前端部设置有弯曲变更部4。弯曲变更部4 (插入部2的前端部)构成为能够将弯曲难易度变更为难以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和容易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详细情况如后文所述)。在操作部3设置有操作环(变更部)5。操作环5被操作以改变弯曲变更部4(插入部2的前端部)的弯曲难易度。操作环5安装于操作部3,以使操作环5能够绕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旋转。插入部2具有图2A和图2B所示的内侧导管体6以及图3A和图所示的外侧导管体7。内侧导管体6形成医疗用挠性管1的管路。内侧导管体6例如为金属制的圆管部件。外侧导管体7例如为金属制的圆管部件。如图4所示,在外侧导管体7中穿插有内侧导管体6。也就是说,外侧导管体7覆盖内侧导管体6。外侧导管体7的内径dl比内侧导管体6的外径d2还要稍大。因此,如图4所示,在外侧导管体7和内侧导管体6之间形成有间隙。间隙具有能够使内侧导管体6绕轴线方向相对于外侧导管体7旋转的大小。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内侧导管体6的前端部的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容许部8具有形成在内侧导管体6的侧面上的第一切口部9。第一切口部9具有形成在内侧导管体6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两组狭缝组(第一狭缝组IOA以及第二狭缝组11A)。如图2A、图2B和图5所示,第一狭缝组IOA通过沿内侧导管体6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10而构成。具体地,在内侧导管体6的径向的一侧并在内侧导管体 6的侧面,沿内侧导管体6的轴向形成有狭缝10。此外,狭缝10在与内侧导管体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狭缝10,适宜的槽宽为tl,相邻的狭缝10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i排列。这些狭缝10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10形成狭缝组。并且, 如图5所示,各狭缝10形成为比内侧导管体6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 还要略大。如图2A和图2B所示,与第一狭缝组IOA相同,第二狭缝组IlA通过沿内侧导管体 6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11而构成。具体地,在内侧导管体6的径向的另一侧并在内侧导管体6的侧面,沿内侧导管体6的轴向形成有狭缝11。此外,狭缝11在与内侧导管体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各狭缝11,适宜的槽宽为t2, 相邻的狭缝11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2排列。这些狭缝11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11形成狭缝组。并且,与各狭缝10相同,各狭缝11形成为比内侧导管体6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大。另外,此处,狭缝10和狭缝11数目相同,且tl = t2,pl =p2。而且,在内侧导管体6的轴向,狭缝10和狭缝11以隔开(错开)1/2间距的间隔的状态排列。也就是说,狭缝10和狭缝11在内侧导管体6的轴向相互交错地排列。并且,在内侧导管体6的径向,狭缝10和狭缝11不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此外,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外侧导管体7的前端部的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容许部12具有形成在外侧导管体7的侧面上的第二切口部13。第二切口部13具有形成在外侧导管体7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两组狭缝组(第一狭缝组14A以及第二狭缝组15A)。如图3A、图;3B和图5所示,第一狭缝组14A通过沿外侧导管体7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14而构成。具体地,在外侧导管体7的径向的一侧并在外侧导管体 7的侧面,沿外侧导管体7的轴向形成有狭缝14。此外,狭缝14在与外侧导管体7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狭缝14,适宜的槽宽为t3,相邻的狭缝10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3排列。这些狭缝14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14形成狭缝组。如图3A和图:3B所示,与第一狭缝组14A相同,第二狭缝组15A通过沿外侧导管体 7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15而构成。具体地,在外侧导管体7的径向的另一侧并在外侧导管体7的侧面,沿外侧导管体7的轴向形成有狭缝15。此外,狭缝15在与外侧导管体7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各狭缝15,适宜的槽宽为t4,相邻的狭缝15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4排列。这些狭缝15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 15形成狭缝组。另外,此处,狭缝14和狭缝15数目相同,且t3 = t4,p3 = p4。而且,在外侧导管体7的轴向,狭缝14和狭缝15以隔开(错开)1/2间距的间隔的状态排列。也就是说,狭缝14和狭缝15在外侧导管体7的轴向相互交错地排列。并且,在外侧导管体7的径向,狭缝14和狭缝15不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狭缝10和狭缝11设置在与狭缝14和狭缝15 相对应的位置,且相对于狭缝14和狭缝15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外侧导管体7的基端部固定在操作部3的外壳3a的基端部。此外,内侧导管体6 的基端部与安装在外壳3a的操作环5的内部的未图示出的连结部件连结。由此,当操作环 5绕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旋转时,内侧导管体6被操作从而相对于外侧导管体7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环5旋转时,内侧导管体6绕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例如在0°的固定位置和90°的旋转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转动。并且,当在旋转角度为0°的固定位置保持了操作环5时,如图4和图5所示,插入部2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4)被保持在内侧导管体6的第一切口部9(狭缝10、11)和外侧导管体7的第二切口部13(狭缝14、1幻互相重合的第一位置。此时,插入部2的前端部处于容易从图6所示的沿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状态向如图7所示的偏离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该预定方向表示外侧导管体7的第二狭缝组15A的方向和第一狭缝组14A的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也就是说,预定方向表示朝向第一狭缝组14A侧和第二狭缝组15A侧中的任意一侧弯曲的弯曲方向。此外,当旋转角度为90°时,如图8和图9所示,插入部2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 4)被保持在(切换成)内侧导管体6的第一切口部9(狭缝10、11)和外侧导管体7的第二切口部13 (狭缝14、15)不重合的第二位置。此时,如图8所示,插入部2的前端部被保持成在外侧导管体7的狭缝15内重合有内侧导管体6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且在外侧导管体 7的狭缝14内重合有内侧导管体6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如图8所示,插入部2的前端部处于难以向偏离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这样,操作环5通过相对于外侧导管体7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内侧导管体6来调整第一弯曲容许部8和第二弯曲容许部12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改变由外侧导管体7和内侧导管体6构成的插入部2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4)的弯曲难易度。此外,在相对于外侧导管体7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内侧导管体6时,变更部5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对内侧导管体6进行移动操作,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一切口部9与第二切口部13处于大致相同的旋转方向,在所述第二位置,第一切口部9与第二切口部13处于不同的旋转方向。接下来,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的使用时,操作部3的操作环5绕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旋转。由此,插入部2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4)改变为难以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和容易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 中的任意一种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的使用时,例如预先保持在旋转角度为0°的固定位置。此时,插入部2的前端部被保持在内侧导管体6的第一切口部9和外侧导管体7的第二切口部13重合的第一位置(参照图4及图幻。在这种状态下,弯曲变更部 4处于容易从图6所示的沿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状态向如图7所示的偏离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插入部2从膀胱经输尿管被引导至肾盂内。此时,在将插入部2推入输尿管口来进行插入的情况下,由于插入操作中的插入阻力,弯曲变更部4容易弯曲。在这种状态下,难以进行将插入部2沿轴向笔直地插入患者的开口部中的操作。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插入部2插入输尿管口之前,操作环5绕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旋转至90°的旋转位置。由此,弯曲变更部4变为难以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当旋转角度为90°时,如图8和图9所示,插入部2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4)被保持在(切换成)内侧导管体6的第一切口部9和外侧导管体7的第二切口部13不重合的第二位置。此时,如图8所示,插入部2的前端部被保持成在外侧导管体7的狭缝15内重合有内侧导管体6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且在外侧导管体7的狭缝14内重合有内侧导管体6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如图8所示,插入部2的前端部处于难以向偏离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此后,对插入部2进行操作以使其插入到输尿管口。此时,即使插入部2在被推入输尿管口进行插入时受到插入操作中的插入阻力,弯曲变更部4也难以弯曲。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简单地进行将插入部2笔直地插入患者的开口部中的操作。其结果是,在进行将插入部2从膀胱经输尿管引导到肾盂内的操作时,不需要同时使用引导护套等,也不需要使用像通管丝那样贯穿插入到导管内来固定形状的器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为了提高插入部2向患者的开口部推入的推入性能而同时使用引导护套等来将插入部2插入的情况相比,不会增加插入部2的插入所需的器件数目,简化了将插入部2插入到体腔内的操作。因此,具有上述结构的装置起到了如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 中,在将插入部2插入体腔内时,能够根据需要改变插入部2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4)的弯曲难易度。因此,与为了提高插入部2的推入性能而同时使用引导护套等来将插入部2 插入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会增加插入部2的插入所需的器件数目,能够简化将插入部2插入到体腔内的操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变更部5能够调整内侧导管体6 (第一弯曲容许部8) 和外侧导管体7(第一弯曲容许部9)的相对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插入部2 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4)切换成容易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旋转角度为0°、第一位置) 和难以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旋转角度为90°、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一种状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改变插入部2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4)的弯曲难易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弯曲容许部8 (第一切口部9、狭缝10、11)和第一弯曲容许部12(第二切口部13、狭缝14、15),能够使插入部2的前端部向预定方向弯曲。此外,图IOA和图IOB以及图IlA和图IlB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9)的弯曲变更部4的结构进行了以下改变。图IOA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的插入部2的外侧导管体21,图IOB 示出了医疗用挠性管1的插入部2的内侧导管体22。如图IOA所示,在外侧导管体21的前端部的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的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容许部23包括形成在外侧导管体21的侧面上的第二切口部M。第二切口部M具有形成在外侧导管体2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两组狭缝组(第一狭缝组25A以及第二狭缝组 26A)。如图IOA所示,第一狭缝组25A通过沿外侧导管体21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25而构成。具体地,在外侧导管体21的径向的一侧并在外侧导管体21的侧面, 沿外侧导管体21的轴向形成有狭缝25。此外,狭缝25在与外侧导管体2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狭缝25,适宜的槽宽为tl,相邻的狭缝25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l排列。这些狭缝25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25形成狭缝组。并且,各狭缝 25形成为比外侧导管体21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大。如图IOA所示,与第一狭缝组25A相同,第二狭缝组26A通过沿外侧导管体21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沈而构成。具体地,在外侧导管体21的径向的另一侧并在外侧导管体21的侧面,沿外侧导管体21的轴向形成有狭缝沈。此外,狭缝沈在与外侧导管体2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各狭缝沈,适宜的槽宽为t2, 相邻的狭缝26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2排列。这些狭缝沈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26形成狭缝组。并且,与第一狭缝组25A的各狭缝25相同,各狭缝沈形成为比外侧导管体21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大。另外,此处,狭缝25和狭缝沈数目相同,且tl = t2,pl =p2。而且,在外侧导管体21的轴向,狭缝25和狭缝沈以隔开(错开)1/2间距的间隔的状态排列。此外,如图IOB所示,在内侧导管体22的前端部的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2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容许部27具有形成在内侧导管体22 的侧面上的第一切口部28。第一切口部观具有形成在内侧导管体22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两组狭缝组(第一狭缝组^A以及第二狭缝组30A)。如图IOB所示,第一狭缝组29A通过沿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四而构成。具体地,在内侧导管体22的径向的一侧并在内侧导管体22的侧面, 沿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形成有狭缝四。此外,狭缝四在与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狭缝29,适宜的槽宽为t3,相邻的狭缝四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3排列。这些狭缝四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四形成狭缝组。并且,各狭缝四形成为比内侧导管体22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大。如图IOB所示,与第一狭缝组29A相同,第二狭缝组30A通过沿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30而构成。具体地,在内侧导管体22的径向的另一侧并在内侧导管体22的侧面,沿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形成有狭缝30。此外,狭缝30在与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各狭缝30,适宜的槽宽为t4, 相邻的狭缝30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4排列。这些狭缝30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30形成狭缝组。并且,与第一狭缝组^A的各狭缝四相同,各狭缝30形成为比内侧导管体22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大。另外,此处,狭缝四和狭缝30数目相同,且t3 = t4,p3 = p4。而且,在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狭缝四和狭缝30以隔开(错开)1/2间距的间隔的状态排列。此外,如图IO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导管体22中,在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上的第一狭缝组^A以及第二狭缝组30A的中央部分设置有第三狭缝组31,该第三狭缝组 31具有与第一狭缝组^A以及第二狭缝组30A不同的结构。第三狭缝组31具有沿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交替设置的两组狭缝部(第一狭缝部31a以及第二狭缝部31b)。如图IlA所示,第一狭缝部31a具有大致C字状的两个狭缝32。狭缝32设置在内侧导管体22的周壁面,并且在与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图IlA中的上下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两个狭缝32形成为比内侧导管体22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小。如图IlB所示,第二狭缝部31b具有大致C字状的两个狭缝33。狭缝33设置在内侧导管体22的周壁面,并且在与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图IlB中的左右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两个狭缝33形成为比内侧导管体22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小。第一狭缝部31a设置在与外侧导管体21的狭缝沈相对应的位置。第二狭缝部 31b设置在与外侧导管体21的狭缝25相对应的位置。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当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的插入部 2保持在旋转角度为0°的固定位置时,该医疗用挠性管1的插入部2被保持在内侧导管体 22的第一切口部观与外侧导管体21的第二切口部M重合的第一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弯曲变更部4处于容易从沿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状态向偏离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所谓的预定方向,表示外侧导管体21的第二狭缝组的方向和第一狭缝组25A的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此外,当操作环5绕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旋转至90°的旋转位置时,弯曲变更部4变为难以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当该旋转角度为90°时,插入部2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4)被保持在(切换成)内侧导管体22的第一切口部观与外侧导管体21的第二切口部M不重合的第二位置。此时,在内侧导管体22的轴向,在第一狭缝组^A以及第二狭缝组30A的中央部分以外的部分,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动作。也就是说,插入部2的前端部被保持成在外侧导管体21的狭缝沈内重合有内侧导管体22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 且在外侧导管体21的狭缝25内重合有内侧导管体22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插入部2的前端部处于难以向偏离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此时,在内侧导管体22的第一狭缝组^A以及第二狭缝组 30A的中央部分,插入部2的前端部被保持成在外侧导管体21的狭缝沈内重合有内侧导管体22的狭缝32的状态、且在外侧导管体21的狭缝25内重合有内侧导管体22的狭缝33 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插入部2的前端部处于容易向偏离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因此,具有上述结构的装置起到了如下效果。即,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中,在将插入部2插入体腔内时,能够根据需要改变插入部2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4)的弯曲难易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使插入部2成为难以弯曲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预定的部位(第一狭缝组^A以及第二狭缝组30A的中央部分(狭缝32、33周围))弯曲,因此,能够与插入部位的形状对应地将插入部2推入,能够简化将插入部2插入到体腔内的操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使得操作环5绕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旋转至90°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能够设置弯曲变更部4的被保持成难以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的部分 (弯曲变更部4的两端侧)和弯曲变更部4的被保持成容易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的部分(弯曲变更部4的中央部分(狭缝32、33周围))。此外,图12A和图12B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9)的弯曲变更部4的结构进行了以下改变。如图12B所示,在内侧导管体41的前端部的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4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侧导管体41形成有导管主体44。导管主体44是由硬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树脂导管。该树脂材料例如为硬质PVC、硬质的聚氨酯、尼龙等。在导管主体 44的前端部的侧面形成有两个第一切口部45。第一切口部45是在导管主体44的前端部的圆形截面中呈大致C字状地切除两侧面而成的。第一切口部45沿内侧导管体41的轴向设置。因此,导管主体44的前端部分成两股。在第一切口部45粘接有罩部件(第一埋设部件)46。罩部件46由比导管主体44 更加柔软的树脂材料形成。该树脂材料为与导管主体44相同种类且比导管主体44更加柔软的树脂材料。这种树脂材料例如为软质PVC、软质的聚氨酯、尼龙等。由此,罩部件46的粘接性提高。内侧导管体41的第一弯曲容许部43通过将罩部件46粘接于第一切口部45 而形成。此外,作为第一弯曲容许部43的形成方法,也可以通过在挤压成型导管主体44时添加用于形成罩部件46的树脂材料进行成型,来将导管主体44和罩部件46 —体成型。
如图12A所示,外侧导管体42大致与内侧导管体41同样地构成。即,在外侧导管体42的前端部的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4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导管体42形成有导管主体48。导管主体48是由硬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树脂导管。树脂材料例如为硬质PVC、硬质的聚氨酯、尼龙等。在导管主体48 的前端部的侧面形成有两个第二切口部49。第二切口部49是在导管主体48的圆筒的圆形截面中呈大致C字状地切除两侧面而成的。第二切口部49沿外侧导管体42的轴向设置。 因此,导管主体48的前端部分成两股。在第二切口部49粘接有罩部件(第二埋设部件)50。罩部件50由比导管主体48 更加柔软的树脂材料形成。该树脂材料为与导管主体44相同种类且比导管主体44更加柔软的树脂材料。这种树脂材料例如为软质PVC、软质的聚氨酯、尼龙等。外侧导管体42的第二弯曲容许部47通过将罩部件50粘接于第二切口部49而形成。此外,作为第二弯曲容许部47的形成方法,也可以通过在挤压成型导管主体48时添加用于形成罩部件50的树脂材料进行成型,来将导管主体48和罩部件50 —体成型。并且,在操作环5的旋转驱动时,内侧导管体41构成为例如在绕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为0°的固定位置和90°的旋转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受到转动操作。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中,当保持在旋转角度为0°的固定位置时,插入部2的前端部被保持在内侧导管体41的罩部件46和外侧导管体42的罩部件50 重合的第一位置。此时,插入部2的前端部处于容易从沿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状态向偏离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此外,当旋转角度为90°时,插入部2的前端部被保持在(切换成)内侧导管体41 的罩部件46和外侧导管体42的罩部件50不重合的第二位置。此时,插入部2的前端部被保持成在外侧导管体42的罩部件50内重合有内侧导管体41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插入部2的前端部处于难以向偏离插入部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这样,当相对于外侧导管体42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内侧导管体41时,操作环5使内侧导管体4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内侧导管体41的罩部件 46与罩部件50处于大致相同的旋转方向,在所述第二位置,罩部件46与罩部件50处于不同的旋转方向。因此,具有上述结构的装置起到了如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 中,在将插入部2插入体腔内时,能够根据需要改变插入部2的前端部(弯曲变更部4)的弯曲难易度。因此,与为了提高插入部2的推入性能而同时使用引导护套等来将插入部2 插入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会增加插入部2的插入所需的器件数目,能够简化将插入部2插入到体腔内的操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上述树脂材料形成导管主体44和罩部件46,能够提高导管主体44和罩部件46之间的粘接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上述树脂材料形成导管主体48和罩部件50,能够提高导管主体48和罩部件50之间的粘接性。此外,图13、图14和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被应用于内窥镜61的插入部62,以替代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9)的医疗用挠性管1。这种内窥镜61为医疗设备,例如为输尿管镜等。
S卩,如图13所示,内窥镜61具有插入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62。该插入部62具有前端硬质部63、在两个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的弯曲部64、和长条形的具有挠性的挠性管部65。插入部62通过从插入部62的前端侧起依次连结前端硬质部63、弯曲部64和挠性管部65而形成。在前端硬质部63设置有未图示的用于射出照明光的照明窗部和未图示的观察窗部等。插入部62的基端部与操作部66的前端部连接。在操作部66的基端侧设置有用于对弯曲部64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杆68。并且,在操作部66设置有对弯曲部64的弯曲难易度的改变进行操作的操作环(变更部)69。操作环69以能够绕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操作部66。如图14和图15所示,插入部62具有内侧管状部件70和外侧管状部件71。弯曲部64通过内侧管状部件70与外侧管状部件71的组装而形成。内侧管状部件70例如为树脂制导管。外侧管状部件71例如为树脂制的多管腔导管。外侧管状部件71具有用于使内侧管状部件70贯穿插入的圆孔71a、和在该圆孔71a的周壁部上形成的两个小圆孔71bl、 7让2。并且,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圆孔71a的内部贯穿插入有内侧管状部件70。两个小圆孔71bl、71l32设置于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周向上离开180°的位置。圆孔71a的内径形成为比内侧管状部件70的外径还要略大。由此,在圆孔71a和内侧管状部件70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具有能够使内侧管状部件70绕轴线方向相对于圆孔71a旋转的大小。内侧管状部件70与上述的内侧导管体6等具有相同的结构。此处,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前端部的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73。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弯曲容许部73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侧导管部6的第一弯曲容许部8相同。即,第一弯曲容许部73具有形成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侧面上的第一切口部74。第一切口部74具有形成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两组狭缝组(第一狭缝组75A以及第二狭缝组76A)。第一狭缝组75A以及第二狭缝组76A与第一狭缝组IOA以及第二狭缝组IlA基本相同。第一狭缝组75A通过沿内侧管状部件70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 75而构成。具体地,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径向的一侧并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侧面,沿内侧管状部件70的轴向形成有狭缝75。此外,狭缝75在与内侧管状部件7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狭缝75,适宜的槽宽为tl(未图示),相邻的狭缝75间以预定的长度(间距)pl(未图示)排列。这些狭缝75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75形成狭缝组。并且,各狭缝75形成为比内侧管状部件70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大。与第一狭缝组75A相同,第二狭缝组76A通过沿内侧管状部件70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76而构成。具体地,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径向的另一侧并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侧面,沿内侧管状部件70的轴向形成有狭缝76。此外,狭缝76在与内侧管状部件7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狭缝76,适宜的槽宽为t2 (未图示), 相邻的狭缝76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2(未图示)排列。这些狭缝76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76形成狭缝组。并且,与第一狭缝组75A的各狭缝75相同,各狭缝76形成为比内侧管状部件70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大(参照图15)。
另外,此处狭缝75和狭缝76数目相同,且tl = t2,pl =p2。而且,狭缝75和狭缝76以隔开(错开)1/2间距的间隔的状态设置。也就是说,狭缝75和狭缝76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轴向相互交错地排列。并且,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径向,狭缝79和狭缝80不
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此外,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前端部的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7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弯曲容许部77具有形成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侧面上的第二切口部78。第二切口部78具有形成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两组狭缝组(第一狭缝组79A以及第二狭缝组80A)。第一狭缝组79A通过沿外侧管状部件71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 79而构成。具体地,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径向的一侧并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侧面,沿外侧管状部件71的轴向形成有狭缝79。此外,狭缝79在与外侧管状部件7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狭缝79,适宜的槽宽为t3,相邻的狭缝79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3排列。这些狭缝79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79形成狭缝组。并且,各狭缝 79形成为比内侧管状部件70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大。与第一狭缝组79A相同,第二狭缝组80A通过沿外侧管状部件71的轴向并排设置大致C字状的多个狭缝80而构成。具体地,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径向的另一侧并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侧面,沿外侧管状部件71的轴向形成有狭缝80。此外,狭缝80在与外侧管状部件7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延伸出来)。关于狭缝80,适宜的槽宽为t4,相邻的狭缝80间以预定长度(间距)p4排列。狭缝80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这些狭缝80形成狭缝组。并且,与第二狭缝组76A的各狭缝76相同,各狭缝80形成为比外侧管状部件71 的圆形截面的大致半圆位置(180°的位置)还要略大。另外,狭缝79和狭缝80数目相同,且t3 = t4,p3 = p4。而且,狭缝79和狭缝80 以隔开(错开)1/2间距的间隔的状态设置。也就是说,狭缝79和狭缝80在外侧管状部件 71的轴向相互交错地排列。并且,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径向,狭缝79和狭缝80不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75和狭缝76设置在与狭缝79和狭缝80相对应的位置,且相对于狭缝79和狭缝80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外侧管状部件71的基端部固定在操作部66的外壳66a的基端部。此外,内侧管状部件70的基端部与安装在外壳66a的操作环69的内部的未图示出的连结部件连结。由此,当操作环69绕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旋转时,内侧管状部件70被操作从而相对于外侧管状部件71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环69旋转时,内侧管状部件70绕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的旋转角度例如在0°的固定位置和90°的旋转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转动。并且,当在旋转角度为0°的固定位置保持了操作环69时,插入部62的前端部 (弯曲部64)被保持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第一切口部74(狭缝75、76)和外侧管状部件71 的第二切口部78(狭缝79、80)互相重合的第一位置。此时,插入部62的前端部处于容易从沿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状态向偏离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该预定方向表示外侧管状部件71的第二狭缝组80A的方向和第一狭缝组79A的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此外,当旋转角度为90°时,插入部62的前端部被保持在(切换成)内侧管状部件70的第一切口部74 (狭缝75、76)和外侧管状部件71的第二切口部78 (狭缝79、80)不重合的第二位置。此时,插入部62的前端部被保持成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狭缝80内重合有内侧管状部件70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且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狭缝79内重合有内侧管状部件70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插入部62的前端部处于难以向偏离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这样,操作环69通过相对于外侧管状部件71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内侧管状部件 70来调整第一弯曲容许部73和第二弯曲容许部77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改变由外侧管状部件71和内侧管状部件70构成的弯曲部64的弯曲难易度。此外,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狭缝79的中央位置,设置有一个小圆孔71bl。同样, 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狭缝80的中央位置,设置有另一个小圆孔7让2。在这些小圆孔71bl、 71b2内分别贯穿插入有对弯曲部64进行弯曲操作的操作线81a、81b。操作线81a的前端部在小圆孔71bl的前端部附近固定于外侧管状部件71。同样,操作线81b的前端部在小圆孔7让2的前端部附近固定于外侧管状部件71。这些操作线81a、81b的基端部与组装于操作部66的内部的未图示出的弯曲操作机构连结。在弯曲操作机构固定有弯曲杆68。根据该弯曲杆68的操作,经由弯曲操作机构对操作线81a、81b 中的任意一个实施牵引操作。并且,根据被牵引操作的操作线81a或操作线81b的操作,对弯曲部64进行弯曲操作。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61的使用时,操作环69绕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旋转。由此,弯曲部64改变为难以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 和容易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中的任一状态。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61时,将弯曲部64保持在操作环69的旋转角度为 0°的固定位置。此时,插入部62的前端部(弯曲部64)被保持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第一切口部74和外侧管状部件71的第二切口部78重合的第一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3所示,弯曲部64被保持成容易从沿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状态向偏离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通过弯曲杆68 的操作来对操作线81a、81b中的任意一个实施牵引操作,由此弯曲部64进行弯曲操作。在这种状态下,插入部62从膀胱经输尿管被弓I导至肾盂内。此时,在将插入部62 推入输尿管口来进行插入的情况下,由于插入操作中的插入阻力,弯曲部64容易弯曲。在这种状态下,难以进行将输尿管镜等内窥镜61的插入部62沿轴向笔直地插入患者的开口部中的操作。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插入部62插入输尿管口之前,操作环69绕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旋转至90°的旋转位置。由此,弯曲部64变为难以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当旋转角度为90°时,插入部62(弯曲部64)被保持在(切换成)内侧管状部件 70的第一切口部74和外侧管状部件71的第二切口部78不重合的第二位置。此时,插入部 62的前端部被保持成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狭缝80内重合有内侧管状部件70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且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狭缝79内重合有内侧管状部件70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插入部62的前端部处于难以向偏离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此后,对插入部62进行操作以使其插入到输尿管口。此时,即使插入部62在被推入输尿管口进行插入时受到插入操作中的插入阻力,弯曲部64也难以弯曲。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简单地进行将插入部62笔直地插入患者的开口部中的操作。其结果是,在进行将插入部62从膀胱经输尿管引导到肾盂内的操作时,不需要同时使用引导护套等,也不需要使用像通管丝那样贯穿插入到导管内来固定形状的器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为了提高插入部62向患者的开口部推入的推入性能而同时使用引导护套等来将插入部62插入的情况相比,不会增加插入部62的插入所需的器件数目,简化了将插入部62插入到体腔内的操作。因此,具有上述结构的装置起到了如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尿管镜等内窥镜61中,在将插入部62插入体腔内时,能够根据需要改变插入部62的前端部(弯曲部64) 的弯曲难易度。因此,与为了提高插入部62的推入性能而同时使用弓丨导护套等来将插入部 62插入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会增加插入部62的插入所需的器件数目,能够简化将插入部62插入到体腔内的操作。此外,图16以及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13、图14和图15)的弯曲部64的结构进行了以下改变。S卩,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部64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挠性管1的弯曲变更部4基本相同。此处,插入部62的内侧管状部件91由金属制的圆管部件形成。外侧管状部件92也同样由金属制的圆管部件形成。外侧管状部件92的内径比内侧管状部件91的外径还要稍大。由此,在外侧管状部件92和内侧管状部件91之间形成间隙。间隙具有能够使内侧管状部件91绕轴线方向相对于外侧管状部件92旋转的大小。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管状部件92的一部分形成有两个线引导部 93。线引导部93朝向外侧管状部件92的内部侧突出设置。两个线引导部93设置于在外侧管状部件92的周向上离开180°的位置。在内侧管状部件91上,在与外侧管状部件92的两个线引导部93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两个退让槽94。该退让槽94在内侧管状部件91的周向上延伸设置到大约90°的旋转位置。线引导部93穿过退让槽94,并突出到内侧管状部件91的内侧。并且,在线引导部 93内分别贯穿插入有对弯曲部64进行弯曲操作的操作线81a、81b。接着,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61时,将操作环 69的旋转角度保持为0°的固定位置。此时,插入部62的前端部(弯曲部64)被保持在内侧管状部件91的第一切口部95与外侧管状部件92的第二切口部96重合的第一位置(参照图16)。在该状态下,如图16所示,弯曲部64被保持成容易从沿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状态向偏离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柔软状态)。 所谓的预定方向,表示外侧管状部件92的第二狭缝组98A的方向和第一狭缝组97A的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因此,在该状态下,通过弯曲杆68的操作来对操作线81a、81b中的任意一个实施牵引操作,由此弯曲部64进行弯曲操作。当旋转角度为90°时,插入部62(弯曲部64)被保持在(切换成)内侧管状部件 91的第一切口部95和外侧管状部件92的第二切口部96不重合的第二位置。此时,插入部 62的前端部被保持成在外侧管状部件92的狭缝98内重合有内侧管状部件91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且在外侧管状部件92的狭缝97内重合有内侧管状部件91的管壁的一部分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插入部62的前端部处于难以向偏离插入部62的轴线方向的预定方向弯曲的状态(坚硬状态)。因此,具有上述结构的装置起到了如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尿管镜等内窥镜61中,在将插入部62插入体腔内时,能够根据需要改变插入部62的前端部(弯曲部64) 的弯曲难易度。因此,与为了提高插入部62的推入性能而同时使用弓丨导护套等来将插入部 62插入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会增加插入部62的插入所需的器件数目,能够简化将插入部62插入到体腔内的操作。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作为医疗用挠性管1,也可以为引导护套,或者也可以为应用于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插管等处置器具。此外,也可以为如下结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9)的医疗用挠性管1的内侧导管体6的第一切口部9比外侧导管体7的第二切口部13大,在第一位置,第二切口部13从第一切口部9露出,并且,在第二位置,外侧导管体7的至少未形成有第二切口部13 的侧面的一部分从第一切口部9露出。另外,也可以为如下结构第一切口部9比第二切口部13小,在第一位置,第一切口部9位于第二切口部13上,并且,在第二位置,第一切口部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侧导管体7的未形成有第二切口部13的侧面上。此外,在内侧导管体6上形成第一切口部9的间隔(切口间的间距)也可以与在外侧导管体7上形成第二切口部13的间隔不一致,在第一切口部9和第二切口部13的轴向位置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调整内侧导管体 6和外侧导管体7的内外径之差(将内外径之差设定得稍大)来容许弯曲。此外,也可以为如下结构第四实施方式(图13、图14和图15)的内侧管状部件 70具有第一弯曲容许部73和第一弯曲限制部,第一弯曲容许部73包括形成在内侧管状部件70的侧面上的第一切口部74,第一弯曲限制部包括未形成有第一切口部74的侧壁面,外侧管状部件71具有第二弯曲容许部77和第二弯曲限制部,第二弯曲容许部77包括形成在外侧管状部件71的侧面上的第二切口部(78),第二弯曲限制部包括未形成有第二切口部的侧壁面。另外,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形。接下来,本申请的其它成为特征的技术事项记录如下。记(附注项1)一种医疗用挠性管,其包括内侧导管体(6、22、41),该内侧导管体(6、22、41)在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8、27、43),并且该内侧导管体(6、22、41)形成管路;外侧导管体(7、21、42),该外侧导管体(7、21、4幻在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12、23、47),并且所述内侧导管体(6、22、41)贯穿插入于该外侧导管体(7、21、42);以及操作部(5),该操作部(5)对所述内侧导管体(6、22、41)进行操作,以使所述内侧导管体(6、22、41)相对于所述外侧导管体(7、21、42)移动至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8、27、 43)与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12、23、47)重合的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8、27、43) 与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12、23、47)不重合的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
(附注项2)在附注项1的医疗用挠性管(1)中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8、27、4;3)具有形成在所述内侧导管体(6、22、41)的侧面上的第一切口部(9、28、45),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12、23、47)具有形成在所述外侧导管体(7、21、4幻的侧面上的第二切口部(13,24,49).(附注项3)在附注项2的医疗用挠性管(1)中所述第一切口部(内侧)(9、28、45)比所述第二切口部(外侧)(13、24、49)大,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切口部(13、M、49)从所述第一切口部(9、28、45)露出,并且,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外侧导管体(7、21、42)的至少未形成有所述第二切口部 (13,24,49)的侧面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一切口部(9、28、45)露出。(附注项4)在附注项2的医疗用挠性管(1)中所述第一切口部(内侧)(9、28、45)比所述第二切口部(外侧)(13、24、49)小,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切口部(9、观、45)位于所述第二切口部(13、M、49) 上,并且,在所述第二位置(13、24、49),所述第一切口部(9、28、4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外侧导管体(7、21、42)的未形成有所述第二切口部(13、M、49)的侧面上。(附注项5)在附注项2的医疗用挠性管(1)中所述第一切口部(9、28、45)和所述第二切口部(13、M、49)的大小基本相同,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切口部(9、28、45)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切口部(13、24、 49)的位置实际上一致,并且,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切口部(9、28、45)的位置和所述第二切口部(13、M、49)的位置不同。(附注项6)在附注项1的医疗用挠性管(1)中,所述内侧导管体(6、22、41),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外侧导管体(7、21、42)以长轴方向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贯穿插入于所述外侧导管体(7、 21,42),以便至少能够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位置。(附注项7)在附注项6的医疗用挠性管(1)中所述第一切口部(9、28)包括多个狭缝(10、11、25、沈),所述多个狭缝(10、11、25、 26)以预定间距排列,并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并且所述第二切口部(13,24)包括多个狭缝(14、15、29、30),所述多个狭缝(14、15、 29,30)以与所述第一切口部(9、28)大致相同的间距排列,并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附注项8)—种医疗设备(61)的插入部(62),其包括第一管状部件(70),该第一管状部件(70)在侧面上形成有允许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7 以及对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7 以外的弯曲进行限制的第一弯曲限制部;第二管状部件(71),该第二管状部件(71)在侧面上形成有允许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77)以及对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77)以外的弯曲进行限制的第二弯曲限制部,并且所述第一管状部件(70)贯穿插入于该第二管状部件(71);以及切换部(69),该切换部(69)将所述第一管状部件(70)相对于所述第二管状部件 (71)切换成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任意一个,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
(73)和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77)的位置一致,由此允许所述第一管状部件(70)和第二管状部件(71)的弯曲,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7 和所述第二弯曲限制部的位置一致、或者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77)和所述第一弯曲限制部的位置一致,由此限制所述第一管状部件(70)和所述第二管状部件(71)的弯曲。(附注项9)在附注项8的医疗设备(61)的插入部(62)中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7 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一管状部件(70)的侧面上的第一切口部(74),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77)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二管状部件(71)的侧面上的第二切口部(78),所述第一弯曲限制部包括所述第一管状部件(70)的未形成有所述第一切口部
(74)的侧面,并且所述第二弯曲限制部包括所述第二管状部件(71)的未形成有所述第二切口部 (78)的侧面。(附注项10)一种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其特征在于,该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包括内侧导管(管、护套、挠性管),该内侧导管在预定方向(位置)以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狭缝;以及外侧导管,该外侧导管设置有与所述内侧导管的狭缝间隔相同的狭缝,所述内侧导管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外侧导管以长轴方向为中心沿周向转动的方式贯穿插入于所述外侧导管,并且在预定的旋转位置,所述内侧和外侧导管的狭缝的位置一致。本发明例如可有效地应用在将像输尿管镜或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插管等处置器具那样直径小的医疗设备的插入部插入到体腔内来使用的医疗用挠性管和医疗设备的插入部的技术领域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疗用挠性管,其包括内侧导管体,该内侧导管体在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并且该内侧导管体形成管路;外侧导管体,该外侧导管体在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并且所述内侧导管体贯穿插入于该外侧导管体;和变更部,该变更部通过相对于所述外侧导管体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所述内侧导管体来调整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和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改变由所述外侧导管体和所述内侧导管体构成的插入部的弯曲难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挠性管,其中,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具有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形成在所述内侧导管体的侧面,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具有第二切口部,该第二切口部形成在所述外侧导管体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用挠性管,其中,在相对于所述外侧导管体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所述内侧导管体时,所述变更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对所述内侧导管体进行移动操作,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切口部与所述第二切口部处于大致相同的旋转方向,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切口部与所述第二切口部处于不同的旋转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用挠性管,其中,所述第一切口部具有狭缝组,所述狭缝组具有多个狭缝,在所述内侧导管体的侧面,所述多个狭缝沿所述内侧导管体的轴向相互以预定的间距排列,且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并在与所述内侧导管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出来,所述第二切口部具有狭缝组,所述狭缝组具有多个狭缝,在所述外侧导管体的侧面,所述多个狭缝沿所述外侧导管体的轴向相互以与所述第一切口部相同的间距排列,且分别向同一方向开口,并在与所述外侧导管体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出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疗用挠性管,其中,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内侧导管体绕轴线方向从所述第一位置旋转了 90°的旋转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挠性管,其中,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具有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沿所述内侧导管体的轴向设置在所述内侧导管体的侧面;和第一埋设部件,该第一埋设部件由硬度与所述内侧导管体不同的材料形成,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切口部,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具有第二切口部,该第二切口部在所述外侧导管体的侧面沿所述外侧导管体的轴向延伸出来;和第二埋设部件,该第二埋设部件由硬度与所述外侧导管体不同的材料形成,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切口部,在相对于所述外侧导管体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所述内侧导管体时,所述变更部使所述内侧导管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内侧导管体的所述第一埋设部件与所述第二埋设部件处于大致相同的旋转方向,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埋设部件与所述第二埋设部件处于不同的旋转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疗用挠性管,其中, 所述内侧导管体由硬质的树脂材料形成,所述第一埋设部件由与所述内侧导管体相同种类且比所述内侧导管体柔软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所述外侧导管体由硬质的树脂材料形成,所述第二埋设部件由与所述外侧导管体相同种类且比所述外侧导管体柔软的树脂材料形成。
8.—种医疗设备的插入部,该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在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的前端部设置有弯曲部,在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设置有操作部,在所述操作部具有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部,其中,所述插入部具有外侧管状部件和内侧管状部件,所述内侧管状部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外侧管状部件绕轴线方向旋转的方式贯穿插入于所述外侧管状部件,所述内侧管状部件在前端部具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并且所述外侧管状部件在前端部具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所述弯曲部通过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与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的组装而形成, 并且所述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具有变更部,该变更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该变更部通过相对于所述外侧管状部件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所述内侧管状部件来调整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和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改变所述弯曲部的弯曲难易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其中,所述内侧管状部件具有第一弯曲容许部和第一弯曲限制部,所述第一弯曲容许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内侧管状部件的侧面上的第一切口部,所述第一弯曲限制部包括未形成有所述第一切口部的侧壁面,所述外侧管状部件具有第二弯曲容许部和第二弯曲限制部,所述第二弯曲容许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外侧管状部件的侧面上的第二切口部,所述第二弯曲限制部包括未形成有所述第二切口部的侧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疗设备的插入部,其中, 在所述外侧管状部件朝向内部侧突出设置有线弓丨导部,在所述内侧管状部件形成有退让槽,所述退让槽用于避免所述内侧管状部件在绕轴线方向旋转时与所述线引导部干涉,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的操作线的前端部固定于所述弯曲部的前端部,所述操作线的基端部穿过所述线引导部的内部向所述操作部侧延伸出来,并连结于所述弯曲操作部,当所述弯曲操作部受到操作时,所述操作线通过所述弯曲操作部而受到牵引驱动,从而对所述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
全文摘要
医疗用挠性管(1)包括内侧导管体(6),该内侧导管体(6)在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容许部(8),并且该内侧导管体(6)形成管路;和外侧导管体(7),该外侧导管体(7)在侧面设置有允许向预定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容许部(12),并且内侧导管体(6)贯穿插入于该外侧导管体(7)。医疗用挠性管(1)具有操作环(5),该操作环(5)通过相对于外侧导管体(7)绕轴线方向旋转操作内侧导管体(6)来调整第一弯曲容许部(8)和第二弯曲容许部(12)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改变由外侧导管体(7)和内侧导管体(6)构成的插入部(2)的弯曲难易度。
文档编号A61M25/01GK102413863SQ20108001962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4日
发明者安久井伸章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