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92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雾发生装置、以及具备该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雾发生装置作为,以通过用加热器使液体沸腾或者用超声波使液体雾化,并将生成的温雾向脸等人体放出,从而达到滋润肌肤等美容效果或者保养肌肤为目的的装置被使用。在这样的雾发生装置中,提出了具备可抑制使用者的手指接近雾放出口的喷嘴保护部的雾发生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雾发生装置中,在使用者的手指从雾放出口的上方向雾放出口接近的情况下,在通过使用者的手指操作喷嘴保护部使其向下方转动的同时,雾放出口被设置在该喷嘴保护部上的遮蔽部罩住。所以,在专利文献1的雾发生装置中,在使用者的手指接近雾放出口的情况下,可以抑制使用者的手指在与雾放出口接近的位置上触摸雾。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232939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雾发生装置中,伴随雾放出口被遮蔽部罩住可能会给雾发生装置带来负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装置主体所受的负荷的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形态为一种雾发生装置,其具备用液体生成雾的雾发生机构;雾放出口,其放出产生于所述雾发生机构的雾;和可以开闭的盖部件,其将所述雾放出口罩住,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发生装置具备与所述雾放出口不同的雾排出口 ; 和雾排出单元,在关闭所述盖部件使所述雾放出口被所述盖部件罩住的情况下,所述雾排出单元使从所述雾放出口放出的雾从所述雾排出口排出。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雾排出单元包括雾引导单元,该雾引导单元将从所述雾放出口放出的雾向所述雾排出口引导。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雾引导单元为遮挡壁,在关闭所述盖部件的情况下所述遮挡壁遮挡从所述雾放出口放出的雾,并且使所述雾的行进方向朝向所述雾排出口。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雾的排出方向为与朝向使用者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雾引导单元包括侧壁,在关闭所述盖部件的情况下所述侧壁将所述雾放出口的侧面罩住。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雾排出口配设在从使用者来看比所述雾放出口更靠后方的位置上。在一个例子中,进一步具备收纳所述雾发生机构的箱部件,所述雾排出单元包括雾排出通道,该雾排出通道将从所述雾放出口放出的雾向所述雾排出口引导,所述雾排出通道形成为,在关闭所述盖部件时处于所述箱部件和所述盖部件之间。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雾排出单元形成为,所述温雾在从所述雾放出口起到所述雾排出口为止的通道内向斜上方行进的形式。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雾排出口以及所述雾排出单元形成在所述盖部件上。本发明的其他形态为一种放出雾对肌肤表面进行保养的美容装置,该美容装置提供上述雾发生装置。基于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减少装置主体所受的负荷的雾发生装置以及美容装置。


图1(a)是美容器的立体图。图1(b)是美容器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 (b)所示的A-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美容器的主视图。图4是沿图1 (a)以及图3的B-B线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美容器的配管的示意图。图6是变形例的前方肋板的局部剖视图。符号说明10 美容器(雾发生装置、美容装置)11 主体箱(箱部件)13 上壳体(箱部件)16 底座部件(箱部件)20 雾喷嘴21 雾放出口26 喷嘴保护部(盖部件)26b 前方肋板(雾排出单元、雾引导单元、遮挡壁)26c 侧面肋板(侧壁、雾排出单元、雾引导单元)26d 排气槽(雾排出单元)26e 排气口(雾排出口 )60 加热机构部(雾发生机构)H 雾排出通道P 使用者YMa 放出方向YMb 排出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美容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左][右]显示图1(a)以及图1(b)的直角坐标系。图1(a)以及图1(b)显示美容器10,该美容器10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的一个例子。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主体箱11中收纳固定有美容器主体12。美容器主体12包括上壳体13,该上壳体13具有向上表面13a开口的开口部13b。 在上壳体13上组装有底座部件16。通过底座部件16与开口部1 整合形成凹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箱11、上壳体13、以及底座部件16构成箱部件。美容器主体12也称为
装置主体。雾放出口 21放出(喷射)温雾。在图示的例子中,雾放出口 21包含在雾喷嘴20 中。所述雾喷嘴20通过未予图示的支承轴被安装在底座部件16上,以使该雾喷嘴20可以相对于美容器主体12按照预定角度(例如,25 55° )沿箭头私方向(上下方向)转动。 雾喷嘴20可以与喷嘴盖22形成为一体,该喷嘴盖22形成为将雾放出口 21的周围盖住的形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雾喷嘴20沿上下方向转动,可以沿上下方向来调整温雾从雾放出口 21放出的放出方向YMa。放出方向YMa成为从雾放出口 21朝使用者P的方向。在喷嘴盖22的雾放出口 21的下方,以沿喷嘴盖22的外表面的法线方向延伸的形式立设有从端面来看大致U字状的雾导向部23。雾导向部23将雾放出口 21的下方以及左右两侧围起,可防止使用者P的手指F从左右方向以及下方向接近雾喷嘴20。在雾导向部23的基端部、且在雾放出口 21的下方位置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穿雾导向部23的放出孔 23a。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雾喷嘴20 (雾导向部23的下表面)抵接在形成于底座部件16 的限制部25上,雾喷嘴20向下方的转动被限制。另外,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底座部件16的雾喷嘴20的后方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箭头%所示)转动的形式安装有喷嘴保护部26,该喷嘴保护部沈为用于保护雾喷嘴20的盖部件。喷嘴保护部沈构成为,可以在将雾喷嘴20(雾放出口 21)的上方罩住的闭位置(图1 (a)所示),和喷嘴保护部沈的开位置(图1 (b)所示)之间沿上下方向转动的形式。在如图1 (a)、图1 (b)、图2以及图3所示的例子中,喷嘴保护部沈通过在大致平板状的保护部部件( 的上表面组装装饰部件( 而构成。保护部部件( 左右的两个基端部 26a被固定在旋转轴Z上(图2所示),该旋转轴Z以能够旋转的形式被支承在底座部件16 上。在保护部部件( (喷嘴保护部沈)的下表面形成有作为遮挡壁的前方肋板^b。前方肋板26b可以为大致U字状。在保护部部件( (喷嘴保护部沈)的下表面、且在前方肋板 26b的左右两侧,以从该下表面向下方铅垂延伸的形式形成有一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侧壁的侧方肋板26c。如图3所示,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情况下,前方肋板26b被配设在雾导向部23的内侧,并且位于雾放出口 21的前方。另外,在喷嘴保护部26位于闭位置的情况下,侧方肋板26c配设成,将雾导向部23的左右两侧罩住的形式。也就是说,在喷嘴保护部 26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雾喷嘴20 (雾放出口 21)的前方被前方肋板26b罩住,并且该雾喷嘴20(雾放出口 21)的左右两侧被侧方肋板^c以及雾导向部23罩住。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从雾喷嘴20(雾放出口 21)放出的温雾不会从前方以及侧面放出。另外,如图1 (a)、图1 (b)、以及图4所示,在保护部部件( 的前方肋板26b的后方, 形成有贯穿保护部部件( 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状的贯穿孔 Ka0沿贯穿孔K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与沿前方肋板26b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被设定成大致相同,并且该贯穿孔Ka的前侧沿着前方肋板成为半圆形。另外,贯穿孔Ka从前方肋板 26b延设至保护部部件( 的後端部。然后,装饰部件( 以罩住保护部部件( 的上表面的形式被组装在该上表面,由此贯穿孔Ka与装饰部件( 的下表面共同形成排气槽^d。艮口, 也可以理解为在喷嘴保护部沈的下表面形成有排气槽沈山该排气槽26d形成为从前方肋板 b向后方延伸的凹状。另外,在装饰部件( ,且在与保护部部件( 的贯穿孔Ka对应的部位的后端部上形成有排气26e。也就是说,在排气槽沈山且在喷嘴保护部沈的基端部(后端部)侧形成有连通喷嘴保护部沈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的排气^e。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排气26e被形成在喷嘴保护部26 (装饰部件( )的离使用者P最远的喷嘴保护部沈的后方位置上。另外,沿排气26e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排气槽的宽度尺寸略小的尺寸。排气口 26e起到雾排出口的作用。然后,如图4所示,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保护部部件( 的下表面与底座部件16的上表面16a接触。因此,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喷嘴保护部 26的排气槽^d(保护部部件( 的贯穿孔Ka)的下侧开口部被底座部件16的上表面16a遮盖。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在喷嘴保护部沈(排气槽^d)和底座部件16 (上表面16a)之间形成有将温雾从前方肋板^b向排气口 26e引导的雾排出通道H。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肋板^b、各个侧方肋板^c、以及排气槽26d构成雾排出单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肋板26b、以及各个侧方肋板26c构成雾引导单兀。另外,如图2所示,喷嘴保护部沈通过联杆部件30与雾喷嘴20连结在一起,该联杆部件30以平板状的部件的中心线按照预定的角度(弯曲角度D)交叉的形式一体形成。 联杆部件的弯曲角度D被设定为钝角(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32° )。联杆部件30以可以转动的形式被组装在第1联杆基台21以及第2联杆基台32上,该第1联杆基台31被固定在旋转轴Z上并且可与喷嘴保护部沈一体转动,该第2联杆基台32形成在雾喷嘴20上。基于这样的构成,在图2所示的第2可动范围H2内,即使在喷嘴保护部沈被转动操作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雾喷嘴20(雾导向部23的下表面)与限制部25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第2可动范围H2内,喷嘴保护部沈构成为可以相对于雾喷嘴20独立动作。另外,在图2所示的第1可动范围Hl内,雾喷嘴20 (喷嘴盖22)与喷嘴保护部沈的转动动作连动并且绕中心轴线X转动。所以,在第1可动范围Hl内,可以通过转动操作喷嘴保护部沈对来自于雾喷嘴20 (雾放出口 21)的温雾的放出方向YMa进行调整。另外, 在第1可动范围Hl内,喷嘴保护部沈构成为通过未予图示的弹压单元在不赋予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保持)转动位置,从而可以维持(保持)已调整的雾喷嘴20的转动位置 (温雾的放出方向YMa)。另外,在第1可动范围Hl内,喷嘴保护部沈被配置在雾喷嘴20的上方,并且维持放出的温雾不会被该喷嘴保护部沈(前方肋板^ )所阻挡的位置。这样, 在不使用美容器10时,本实施方式的喷嘴保护部沈起到将雾喷嘴20 (雾放出口 21)罩住的盖部件的作用。另外,在使用美容器10时,喷嘴保护部沈限制使用者P的手指F接近雾喷嘴20 (雾放出21),从而起到保护使用者P的保护器具的作用。另外,在底座部件16上配设有位置检测传感器SE 1,该位置检测传感器SEl通过检测喷嘴保护部沈(保护部部件Ga)的基端部26a的转动状态来检测喷嘴保护部沈是否位
6于第1可动范围Hl内。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第1可动范围Hl内时,位置检测传感器SEl 输出开放信号。另外,如图1 (a)以及图1 (b)所示,收纳于美容器主体12中的供水箱33位于喷嘴保护部沈的后侧,该供水箱33贮存有规定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约为100ml)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水),该液体用于生成雾喷嘴20放出的温雾。供水箱33以能够沿上下(垂直)方向插入以及取出的形式被收纳在美容器主体12中。在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且在雾喷嘴20 (喷嘴保护部沈)的左前方设置有打开以及关闭美容器10的电源时操作的电源按钮35。另外,在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且在雾喷嘴20的右前方设置有从美容器10所具备的多个运转模式中选择出1个运转模式时操作的模式切换按钮36。另外,在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以与模式切换按钮36呈前后方向排列的形式设置有在通过对模式切换按钮36的操作而选择的运转模式下使美容器10运转开始时以及运转停止时操作的运转控制按钮37。在美容器10(主体箱11)正面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有带电微粒雾放出口 38,该带电微粒雾放出口 38用于放出由静电雾化装置38a(虚线所示)对液体进行雾化而生成的带电微粒雾(带电微粒液体)。接着,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主体12(美容器10)的配管构成(内部构造)加以说明。另外,图5所示的水面W的高度基本保持不变。在美容器主体12上设置有箱保持体33a,该箱保持体33a在美容器主体12 (上壳体13)的上表面13a开口并且可以收纳供水箱33。在箱保持体33a上开口形成有放气孔 33b。另外,在箱保持体33a上还设置有溢流孔33c,在箱保持体33a内的水位上升至溢流孔 33c的形成位置时,箱保持体33a内的水向箱保持体33a的外部排出。另外,由具备耐热性的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者氟橡胶)形成的供水管Pl的上游端被连接在箱保持体33a 的下端,并且该供水管Pl的下游端被连接在贮留部43的下端部,该贮留部43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有底且近似圆筒状。供水管Pl形成将水从供水箱33供给至贮留部43的供水通道K1。另外,供水管Pl在中途分支而被连接在放气孔33b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 供水管Pl内的空气(气泡)通过放气孔3 排向箱保持体33a中。在贮留部43的底部上,以将贮留部43的底部分隔成2个区域(空间)的形式形成有从贮留部43的内侧底部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分隔壁47。然后,供水管Pl被连接在贮留部43的由分隔壁47分隔的一侧的底部。另外,贮留部43的由分隔壁47分隔的另一侧的底部通过连通部48与沸腾室42a的下端部连通,所述沸腾室4 用于通过温雾加热器 42对供给来的水进行加热。连通部48形成将水从贮留部43供给至沸腾室4 的供水通道 K2。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供水管Pl供给来的、温度较低的水从下端部被供给至贮留部43内之后沿着分隔壁47向上方流动,并且与贮留在贮留部43内的水混合。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刚供给来的温度较低的水、和已贮留在贮留部43内的水混合了的水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箭头Yd、Ye所示)。沸腾室4 形成为沿着垂直立设的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上下延伸的薄平板状。温雾加热器42由例如PTC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元件构成。流经连通部48被供给至沸腾室42a中的水在沸腾室42a内通过温雾加热器42被加热并温雾化。 另外,在温雾加热器42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SE2。
在沸腾室42a的上端部的侧面连设有下部温雾引导部46,该下部温雾引导部46 形成为扁平的有底且近似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温雾引导部46形成下部温雾通道 Ml。下部温雾引导部46将生成于沸腾室42a的水蒸汽(温雾)暂时储存,并且向配设有雾喷嘴20的上方引导(箭头Yf所示)。另外,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底面,以在该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底面上开口的形式连设有上述的贮留部43。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内部由结露而生成的水、和在沸腾室4 伴随沸腾而飞散出的水等温度相对较高(约80 100°C )的水通过下部温雾引导部46回流流向贮留部43 (箭头Yg所示)。 也就是说,在生成温雾的过程中(在通过温雾加热器42进行加热的过程中),与供水箱33、 箱保持体33a、以及供水管Pl内的水相比较温度较高的水经常被供给至贮留部43。所以,贮留在贮留部43的水与刚从供水箱33供给出的水相比较温度较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 可以将已初步加热的温水供给至沸腾室4 中,这与直接将从供水管Pl供给出的温度较低 (室温)的水供给至沸腾室42a中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抑制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的温度降低,并且可以抑制温雾生成量减少。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贮留部43还起到回流通道的作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贮留部43 (回流通道)以及沸腾室4 被配置为平行的同时,连通部48 (供水通道K2)以及下部温雾引导部46 (下部温雾通道Ml)也被配置为平行。 也就是说,由贮留部43、连通部48 (供水通道以)、沸腾室42a、以及下部温雾引导部46 (下部温雾通道Ml)形成四边环状的管路。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上端部连设有具备放电部50的上部温雾引导部51,该上部温雾弓丨导部51将已通过下部温雾弓丨导部46的温雾进一步向上方(雾喷嘴20)引导,放电部50通过高压放电对温雾进行微细化(离子化)。在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下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上部)设置有防止壁53,该防止壁53形成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底部,并且在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底部和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底部之间形成台阶(高度不同构造)。 防止壁53阻止从沸腾室42a飞散出的、温度较高的水直接从下部温雾引导部46进入到上方(雾喷嘴20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抑制从沸腾室4 飞散出的、温度较高的水从雾喷嘴20放出。在上部温雾引导部件51内、且在防止壁53的上部设置有放电部50。放电部50由施加高电压的一对放电针50a、和配设在各个放电针50a之间的中间电极部50b来构成。在放电部50中,温雾通过来自于各个放电针50a的高压放电被微细化。由具备耐热性的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者氟橡胶)形成的、形成为波纹状的波纹部件55的上游端(下端)被连结固定在上部温雾引导部51的上端。另外,波纹部件55 的下游端(上端)被连结固定在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喷嘴支架56上。喷嘴支架56被连结固定在大致圆环状的喷嘴密封件57上,该喷嘴密封件57固装于雾喷嘴20 (喷嘴盖22)的内侧的雾放出口 21的周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已通过下部温雾引导部46的温雾被上部温雾引导部51和波纹部件55引导至(箭头%所示)雾喷嘴20 (雾放出口 2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部温雾引导部51和波纹部件55形成上部温雾通道M2,该上部温雾通道 M2将由温雾加热器42生成的温雾向雾放出口 21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供水箱33、箱保持体33a、以及供水管Pl构成供水机构部62,贮留部43 (回流通道)、沸腾室42a、温雾加热器42、以及下部温雾引导部46构成作为雾发生机构的加热机构部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温雾引导部51、波纹部件55、以及雾喷嘴20(雾放出口 21)构成作为雾放出机构的雾放出机构部61。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的电气构成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在美容器主体12上设置有用于对美容器1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基板58。温雾加热器42、静电雾化装置38a、以及放电部50被电气连接在控制基板58。另外,电源按钮35、模式切换按钮36、以及运转控制按钮37也被电气连接在控制基板58。另外,在控制基板58上连接有位置检测传感器SE1、以及温度传感器SE2。另外,在控制基板 58上还连接有未予图示的、检测美容器10是否载置于水平面上的倾斜检测传感器。本实施方式的倾斜检测传感器被构成为以下形式其具备从美容器10的底面向下方突出的检测片,随着美容器10被载置于水平面上,检测出检测片通过美容器10的自重被压入装置内部,并且输出检测信号。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58在按下操作电源按钮35打开电源后,将使带电微粒雾从带电微粒雾放出口 38放出的[带电微粒模式]作为初期运转模式进行设定。另外,控制基板58每次输入在模式切换按钮36被按下操作时输出的操作信号后,会将运转模式切换为[带电微粒模式],或者使温雾从雾喷嘴20 (雾放出口 21)放出的[温雾模式]。另外,控制基板58以两个信号、即来自于位置检测传感器SEl的开放信号以及来自于倾斜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被输入作为条件,在从模式切换按钮36输入了操作信号时,会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温雾模式]。也就是说,即使控制基板58从模式切换按钮36输入了操作信号时,在没有输入所述两个信号、即来自于位置检测传感器SEl的开放信号以及来自于倾斜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的情况下,也不会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温雾模式]。另外,控制基板58在已设定为[温雾模式]的情况下、在无法输入来自于位置检测传感器SEl的开放信号以及来自于倾斜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中的至少任意一个信号的时点,会将运转模式设定为[带电微粒模式]。在将运转模式设定为带电微粒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基板58输入运转控制按钮37 被按下操作时输出的操作信号后,对静电雾化装置38a进行控制而生成带电微粒雾,并且使该带电微粒雾从带电微粒雾放出口 38放出。另外,在将运转模式设定为[温雾模式]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58从运转控制按钮37输入操作信号后,开始对温雾加热器 42以及放电部50进行通电而生成温雾,并使温雾从雾喷嘴20 (雾放出口 21)放出。另外,即使在控制基板58向温雾加热器42以及放电部50进行通电的情况下,也会在不再从位置检测传感器SEl输入开放信号的时点停止向温雾加热器42以及放电部50 进行通电。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即使在温雾放出的过程中,也会将喷嘴保护部沈从第1可动范围Hl被转动至第2可动范围H2或者闭位置作为契机来停止温雾的生成以及放出。同样,即使在控制基板58向温雾加热器42以及放电部50进行通电的情况下,也会在不再从倾斜检测传感器输入检测信号的时点停止向温雾加热器42以及放电部50进行通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即使在温雾放出的过程中,也会以美容器10发生倾斜、或者脱离了水平面为契机停止温雾的生成以及放出。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基板58可以控制设置在上壳体13的、未予图示的报知灯(例如LED等)来报知异常状态。另外,在通过温度传感器SE2测量出的温雾加热器42的表面温度达到预定温度(例如为的情况下,控制基板58停止向温雾加热器42通电从而可以防止空烧。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的效果作用加以说明。如图4所示,在使喷嘴保护部沈在第1可动范围Hl内转动而使温雾从雾放出口 21放出的情况下,使用者P的手指F从上方接触喷嘴保护部沈并使该喷嘴保护部沈转动至闭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基板58的控制向温雾加热器42的通电被停止,同时温雾加热器42的加热面42b的温度逐渐降低而使温雾生成结束。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出现随着残留在沸腾室4 中的水被温雾加热器42的余热加热而生成少许温雾,并且该温雾从雾喷嘴20 (雾放出口 21)放出的现象。如上所述,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雾放出口 21的前方被前方肋板罩住,雾放出口 21的左右两侧被侧方肋板^c以及雾导向部23罩住。所以,在喷嘴保
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从雾喷嘴20放出的温雾向前方以及左右两侧的行进被阻挡,该温雾的行进方向被引导向雾喷嘴20的后方(箭头Yi所示)。然后,温雾通过雾排出通道 H(排气槽沈(1)从排气口 ^e向排出方向YMb排出(如向上的箭头Yj所示)。所述排出方向YMb设定为与雾喷嘴20 (雾放出口 21)的放出方向YMa(图1 (b)所示)不同的方向,并且与朝向使用者P(手指F)的方向不同。因此,基于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的效果如下。(1)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雾放出口 21所放出的温雾从与该雾放出口 21不同的排气口 ^e向美容器10的外部排出。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减小美容器 10的美容器主体12所受的负荷。(2)通过将下部温雾引导部46、上部温雾引导部51、以及波纹部件55组装来形成温雾通道Ml、M2。所以,会出现随着雾放出口 21被喷嘴保护部沈罩住使得各个温雾通道 M1、M2内压上升而给各个部件的接合部分(组装部位)、或者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波纹部件55 带来负荷的问题。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时,可以通过从排气口 26e排出温雾来抑制各个温雾通道M1、M2内压的上升,从而能够减少美容器10的美容器主体12所受的负荷。(3)设置前方肋板^b、各个侧方肋板^c、以及雾排出通道H(排气槽^d),将从雾放出口 21放出的温雾向排气口 26e引导。所以,可以使从雾放出口 21放出的温雾向排气口 26e引导,并迅速地排出。(4)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前方肋板^b阻挡朝放出方向YMa放出的温雾,并且将温雾的行进方向向排气口 26e引导。所以,温雾从雾放出口 21放出之后被引导向排气口 ^e,并且迅速地从该排气口 26e排出。(5)来自于排气口 26e的雾的排出方向YMb设定为与朝向使用者P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所以,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可以适宜地抑制使用者P的手指F触摸从排气口 26e排出的温雾。(6)侧方肋板26c将雾放出口 21的侧面罩住。所以,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可以抑制从雾放出口 21放出的温雾从侧面漏出,并且可以将该温雾向排气口 26e 引导。(7)将排气口 26e设定在比美容器10 (美容器主体1 的雾放出口 21更靠后方的位置上。所以,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可以抑制使用者P的手指F触摸从排
10气口 26e排出的温雾,同时可以使温雾排出。(8)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闭位置的时候,由喷嘴保护部沈的排气槽^d和底座部件16的上表面16a形成雾排出通道H。所以,与在喷嘴保护部沈以及底座部件16的任意一个上形成管状的雾排出通道H的情况相比较,可以简化构成。(9)通过将保护部部件( 以及装饰部件( 组合来形成排气槽^d。所以,与将排气槽的顶部形成在保护部部件( 上的情况相比较,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材料的使用量),并且可以避免保护部部件Ga (喷嘴保护部沈)的厚度增大。(10)通过设置喷嘴保护部沈,可以抑制使用者P的手指F在与雾放出口 21接近的位置上触摸温雾。(11)在图4的例子中,以从雾放出口 21起到排气口 26e为止的温雾的行进通道成为向斜上方的形式来形成前方肋板26b、排气槽沈(1、以及排气口 ^e。具体地讲,前方肋板26b被配置在雾放出口 21的前斜上方的位置上,从而使从雾放出口 21放出的温雾的行进方向偏向后斜上方。排气槽26d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并延伸,以使温雾在前方肋板26b和排气口 26e之间向后斜上方行进。然后,雾放出口 21、前方肋板^b、排气槽沈(1、以及排气口 26e的位置按这样的顺序逐渐变高。所以,容易上升的温雾被流畅地排出(参照箭头Yj、 Yj)。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更改为以下的形式。如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前方肋板26b形成在底座部件16的凹部15内。在这种情况下,前方肋板^b的高度设定为在喷嘴保护部沈位于第1可动范围 Hl内时不会阻挡温雾的放出方向的高度。即使以这样的形式来构成,也可以减小美容器10 的美容器主体12所受的负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口 ^e的大小、位置、形状也可以适宜更改。也就是说,排气口 26e与排气槽26d相对应而形成为连通喷嘴保护部沈的上表而和下表面(排气槽^d 的顶面)的形式即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2个以上的排气口 ^e。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适宜更改排气槽^d的大小或者形状。例如,也可以将排气槽26d形成为从前方肋板26b朝喷嘴保护部沈左右的两个基端部26a分为两个部分并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将排气口 26e设置在各个排气槽26d上。另外,排气槽26d也可以形成为S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雾排出通道H也可以形成在喷嘴保护部沈、以及底座部件16 的任意一个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口 26e也可以形成在美容器10的不同的部分上。例如, 也可以设置在上壳体13的底座部件16的侧面、或者主体箱11的侧面等上。也就是说,排气口 26e形成为来自于该排气口 26e的温雾的排出方向YMb成为与朝向使用者P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不朝向使用者P的方向)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以从前方肋板26b起延伸至排气口 26e为止的形式形成雾排出通道H。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排气口 26e也可以被配设在比雾放出口 21更靠前侧的位置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将保护部部件( 以及装饰部件( 一体形成来构成喷嘴保护部26。另外,喷嘴保护部沈也可以通过3个以上的部件组装而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雾导向部23也可以省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主体箱11、上壳体13、以及底座部件16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形成为一体。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温雾加热器42使水(其他的液体也可)沸腾并且生成温雾,也可以使用通过超声波振动将液体雾化的装置或者利用静电雾化装置将液体雾化的装置等,来生成温雾。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个放出温雾的雾喷嘴20,也可以设置二个以上的雾喷嘴。这时,也可以将放出温雾的温雾喷嘴设置为多个的形式,或者也可以将放出冷雾的冷雾喷嘴设置为多个的形式。另外,也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温雾喷嘴和一个或者多个冷雾喷嘴的形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将冷雾从雾喷嘴20放出而取代温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静电雾化装置38a、以及带电微粒雾放出口 3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美容器10中,也可以与雾喷嘴20同时设置有放出负离子或者正离子等的喷嘴、和放出保湿剂或者美白剂等药剂的喷嘴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通过温雾加热器42来加热而用于生成温雾的液体,也可以将含有保湿剂或者美白剂等的液体、或者含有芳香剂的液体贮留在供水箱33中。
权利要求
1.一种雾发生装置,其具备 用液体生成雾的雾发生机构;雾放出口,其放出产生于所述雾发生机构的雾;和可以开闭的盖部件,其将所述雾放出口罩住, 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发生装置具备 与所述雾放出口不同的雾排出口 ;和雾排出单元,在关闭所述盖部件使所述雾放出口被所述盖部件罩住的情况下,所述雾排出单元使从所述雾放出口放出的雾从所述雾排出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排出单元包括雾引导单元,该雾引导单元将从所述雾放出口放出的雾向所述雾排出口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引导单元为遮挡壁,在关闭所述盖部件的情况下所述遮挡壁遮挡从所述雾放出口放出的雾,并且使所述雾的行进方向朝向所述雾排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的排出方向为与朝向使用者的方向不同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引导单元包括侧壁,在关闭所述盖部件的情况下所述侧壁将所述雾放出口的侧面罩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排出口配设在从使用者来看比所述雾放出口更靠后方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收纳所述雾发生机构的箱部件,所述雾排出单元包括雾排出通道,该雾排出通道将从所述雾放出口放出的雾向所述雾排出口引导,所述雾排出通道形成为,在关闭所述盖部件时处于所述箱部件和所述盖部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排出单元形成为,所述温雾在从所述雾放出口起到所述雾排出口为止的通道内向斜上方行进的形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排出口以及所述雾排出单元形成在所述盖部件上。
10.一种美容装置,放出雾对肌肤表面进行保养,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 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发生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减少装置主体所受的负荷的雾发生装置(10)、以及具备该雾发生装置的美容装置。所述雾发生装置具备用液体生成雾的雾发生机构(60);雾放出口(21),其放出生成于所述雾发生机构的雾;可以开闭的盖部件(26),其将所述雾放出口(21)罩住;与所述雾放出口(21)不同的雾排出口(26e);和雾排出单元(26b、26c、26d),在关闭所述盖部件(26)使所述雾放出口(21)被所述盖部件(26)罩住的情况下,所述雾排出单元使从所述雾放出口(21)放出的雾从所述雾排出口(26e)排出。
文档编号A61M11/00GK102198039SQ20111008159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6日
发明者加藤将弘, 松坂建志, 竹内利浩 申请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