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318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髓内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骨科髓内支架,用于四肢骨折治疗的髓内固定。
背景技术
目前四肢骨折一般首先髓内针固定,通过骨髓腔对骨折断端进行连接,符合骨的承重生理功能,由于采取了中心性固定,骨折治疗后的各种并发症明显降低,现已成为四肢骨折治疗的金标准,目前国内外应用的髓内针为实心圆柱或带有细心的圆柱状针。髓内针的应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扩髓,把髓腔扩大成髓内针相同直径,再把髓内针打入。这种方式骨折断端对位好,固定断端稳定,缺点是损坏了骨髓腔,使骨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 另一种方式不进行扩髓。选用细于髓腔直径的髓内针打入,髓内针不能饱满贴附于骨髓壁上,骨折断端对位及稳定性都差。这两种打入方式都需要进行锁定,防止骨折断端出现旋转活动。髓内针的扩髓、锁定,操作繁琐、精细,手术时间长,都存在创伤,技术性要求高,需要有多年临床经验,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操作才能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本发明专利针对上述髓内针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髓内支架,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髓内针的不足,一种不需要扩髓、不需锁定、操作简单、损害较小,又能使骨折自动复位,断端稳定,骨髓生理结构损害小,易于骨折愈合的新式髓内支架。

发明内容
髓内支架完全不同于目前圆柱状髓内针,设计上放弃了这种坚硬性结构,采用了一种可膨胀式韧性结构,由支架头、支架身、支架尾、调节杆构成,其结构特点是支架头、支架尾呈圆管状,管内有调节杆,支架身是由细的钢丝组成,呈圆形或三角形排列,调节杆旋转时,支架头、支架尾的距离变短,支架身钢丝受到挤压并向外膨胀,继续旋转调节杆,支架身会沿髓腔内壁扩大,最终充满髓腔内,达到了骨折断端自动复位的效果,髓腔的不规则使得架身紧贴于壁上起到了固定作用,确保骨折断端的稳定。由上述可知,髓内支架在没有撑开时,是一种较细的韧性结构,容易插入骨髓腔内,支架头内的孔带有丝扣,将调节杆从支架尾孔穿入,拧入支架头内,随着调节杆的旋转支架头被不断提拉,支架头、支架尾距离变短,支架身的钢丝会向四周膨胀,骨折两端髓腔壁的阻挡,使髓内支架形成一种张力性固定而变的坚硬稳固。因此,本项发明是有操作方便简单、能有效的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风险及病人痛苦的优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2是本发明横断面示意3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髓内支架,包括支架头(1)、支架身O)、支架尾(3)、调节杆 (4)及紧固螺栓(5)。支架身(2)与支架头(1)及支架尾(3)呈圆形牢固连接,支架身(2) 钢丝粗细及多少根因髓腔大小不同而不同。使用时拧下紧固螺栓(5),从支架尾(3)内抽出调节杆(4)后,髓内支架处在柔软状态,在骨折断端的一端与髓腔钻通,把柔软状态的髓内支架穿入髓腔内通过断端到达对侧髓腔内,再把调节杆(4)从支架尾(3)穿入拧入支架头 (1),这时旋转调节杆(4)使支架头(1)与支架尾(3)距离缩短,支架身(2)钢丝向四周膨胀,髓内支架由细变粗,充满整个髓腔,骨折断端自动复位、固定。当支架身( 钢丝达到一定张力后,将紧固螺栓( 拧入支架尾(3),拧紧,使调节杆(4)不能再转动,持续保持支架身(2)钢丝的张力,也就完成了骨折端的固定。
权利要求
1.髓内支架包括支架头(1)、支架身O)、支架尾C3)和调节杆(4)结构。其特征是支架头(1)与支架尾C3)是由多根钢丝组成的支架身( 连接,在支架头(1)中心螺孔中连接调节杆G),调节杆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尾(3)内,并有紧固螺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髓内支架支架身(2)钢丝可以是圆形、三角形、片形。钢丝可以光滑或带刺,可排列成圆形或三角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髓内支架,包括支架头、支架身、支架尾及调节杆和紧固螺栓。支架身是由多根钢丝呈圆形或三角形排列组成,连接支架头与支架尾。髓内支架的中心有调节杆,旋转调节杆可使支架头与支架尾距离缩短,对支架身钢丝产生压应力,支架身向四周膨胀,可对髓腔壁产生压应力、支撑力,可起到骨折复位和固定骨折的作用。上述髓内支架操作简便,不需要扩髓,不需要锁定,自动复位,手术风险低,病人创伤小。
文档编号A61B17/72GK102274069SQ20111013290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2日
发明者赵欣 申请人:赵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