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6510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
背景技术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e pulmonary fibrosis, IPF)为间质性肺疾病 (interstitiallung disease)最为严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弥漫性肺泡慢性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近年来间质性肺纤维化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将近有500万人患此症,该类患者平均寿命仅为2. 8年,每年约40000患者因之而死亡,此病在我国发病率也有明显增加。目前已知的引起肺纤维化的因素有辐射和药物,职业暴露,遗传因素,其它因素还有结节病(Sarcoidosi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真菌感染、肺寄生虫病哮喘、SARS、流感禽流感病毒人间感染等。肺纤维化具有潜在的庞大发病基础,许多常见的基础性疾病均有可能引起肺部的纤维化,应该引起医学制药领域的更大关注。目前对IPF的治疗主要采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以对抗炎症,仅有部分患者有效,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虽然2002年4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了 IPF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但迄今尚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吡非尼酮(pirfenidone, PFD),5-甲基苯基_2_ (IH)-吡啶酮,是在70年代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它对于组织的纤维化有抑制作用,越来越多的试验结果证实了 pirfenidone在抗纤维化方面的显著疗效。吡非尼酮可通过降低肺血管通透性,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I水平,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及在转录水平抑制转化生长因子 TGF-β及I型、III型胶原mRNA表达来发挥其作用。能抑制肺的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瘤细胞增殖,抑制纤维化转变,改善博莱霉素引起的肺损伤,抑制肺部炎症反应,减轻肺纤维化程度,此外,对肝纤维化、肾纤维化、心肌纤维化等都显示了良好的抑制作用。现已有片剂在日本上市。但吡非尼酮普通口服固体制剂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及半衰期较短,多次服药,使血药浓度易产生“峰谷”现象,药效不能持久发挥,而且会增强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使得长期服药的用药依从性差,影响药物的临床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该缓释微丸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治疗浓度,又能维持较长作用时间,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普通制剂释药的“峰谷”现象,药效更为持久,生物利用度高,服用方便,毒副作用低,疗效更稳定,并且可使服药次数由原来一日三次减少为一日一次或两次,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了滥用及停用的机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微丸是由吡非尼酮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助材料制成的缓释微丸;所述缓释微丸中吡非尼酮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 90%,余量为辅助材料。上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所述缓释微丸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空白丸芯、 药物层、缓释层和含药速释层;所述缓释微丸中空白丸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0% 60% ; 所述药物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 5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10%的粘合剂;所述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骨架材料,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0. 5% 2. 5%的增塑剂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抗粘剂; 所述含药速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 3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粘合剂。上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 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所述缓释微丸由含药丸芯和缓释丸芯混合而成;所述含药丸芯由空白丸芯和包裹于空白丸芯上的药物层组成,其中空白丸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0% 40%,所述药物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 5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30%的粘合剂;所述缓释丸芯由空白丸芯和包裹在空白丸芯上的含药缓释层组成,其中空白丸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 20%,所述含药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 3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骨架材料、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0. 5% 2. 5%的增塑剂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抗粘剂。上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 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所述缓释微丸由速释丸芯和缓释丸芯混合而成;所述速释丸芯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5% 3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致孔剂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10%的粘合剂;所述缓释丸芯由含药丸芯和包裹于含药丸芯上的缓释层组成,所述含药丸芯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30 % 60 %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 % 10 %的致孔剂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 20%的粘合剂,所述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骨架材料、 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致孔剂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抗粘剂。上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 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致孔剂为聚乙二醇、微晶纤维素和乳糖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的第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称取空白丸芯,并按照药物层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称取吡非尼酮和粘合剂,将称取的粘合剂溶解于乙醇或纯化水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0. 4% 15%的溶液;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层按照缓释层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称取骨架材料、增塑剂和抗粘剂,将骨架材料溶解于乙醇或纯化水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 10%的溶液,然后加入增塑剂和抗粘剂,搅拌均勻得到混悬包衣液;最后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含药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包衣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层包裹的含药丸芯;步骤三、制备含药速释层按照含药速释层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称取吡非尼酮和粘合剂,将粘合剂溶解于乙醇或纯化水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 12%的溶液;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层包裹的含药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本发明的另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按照含药丸芯分组分的百分含量称取空白丸芯、吡非尼酮和粘合剂,将粘合剂溶解于乙醇或纯化水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0.4% 15%的溶液;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丸芯按照缓释丸芯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称取空白丸芯、吡非尼酮、骨架材料、增塑剂和抗粘剂,将骨架材料溶解于乙醇或纯化水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 10%的溶液,然后加入吡非尼酮、增塑剂和抗粘剂,搅拌均勻得到缓释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缓释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丸芯;步骤三、制备缓释微丸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含药丸芯和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丸芯按比例混合均勻,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本发明的第三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按照含药丸芯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称取吡非尼酮、粘合剂和致孔剂,将吡非尼酮、粘合剂和致孔剂混合均勻得到混合药粉,将七分之二量的混合药粉投入旋转的包衣锅中,按照喷洒纯化水和添加剩余混合药粉的过程循环操作,将混合药粉滚圆成球状颗粒;然后对球状颗粒过30目筛,将过筛后的筛上物过25目筛,将过25目筛后的筛下物烘干后再过30目筛,去除筛下物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丸芯按照缓释层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称取骨架材料、致孔剂和抗粘剂,将骨架材料溶解于乙醇或纯化水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 10%的溶液, 然后加入致孔剂和抗粘剂,搅拌均勻得到混悬包衣液;最后将步骤一制备的部分含药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包衣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丸芯;步骤三、制备缓释微丸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剩余含药丸芯作为速释丸芯与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丸芯混合均勻,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本发明的缓释微丸可制成颗粒剂或胶囊剂。
颗粒剂的制备方法为将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装入铝箔袋中,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颗粒,其中每袋含吡非尼酮0. 2g 0. Sg ;缓释颗粒的用量为每日1 2次,每次1 2袋。胶囊剂的制备方法为将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填充入胶囊中,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胶囊,其中每粒胶囊含吡非尼酮0. 2g 0. 4g ;缓释胶囊的用量为每日1 2次,每次1 2粒。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的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在胃肠道中分布表面积增大,对胃肠道局部刺激减少或消除,生物利用度增高,另外,微丸粒径小,受消化道食物输送节律影响小,一般不受胃排空影响。2、本发明的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治疗浓度,又能维持较长作用时间,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普通制剂释药的“峰谷”现象,药效更为持久,生物利用度高,服用方便,毒副作用低,疗效更稳定,并且可使服药次数由原来一日三次减少为一日一次或两次,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了滥用及停用的机率。3、由本发明的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制成的药物制剂的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若干个微丸释药行为的总和,个别微丸在制备上的失误和缺陷不致于对整体制剂的释药行为产生严重影响,故在释放累积行为上的重现性和一致性明显优于片剂。4、由本发明的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制成的胶囊或颗粒,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掩盖不良味道,外形美观,流动性好,粉尘小,生产时便于控制质量,改善生产环境。5、本发明不同释药速率的微丸可按需要分装,既可使药物迅速达到治疗效果,又能维持较长的作用时间,血药浓度平稳,可有效减少服药次数,且重现性良好,不良反应低, 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空白丸芯、药物层、缓释层和含药速释层; 所述缓释微丸中空白丸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0% ;所述药物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3%的粘合剂(聚维酮K30);所述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的骨架材料(乙基纤维素),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 5%的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 5%的抗粘剂(滑石粉);所述含药速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粘合剂(聚维酮 K30)。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称取300g空白丸芯,500g吡非尼酮和30g粘合剂聚维酮 K30,将粘合剂溶解于乙醇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0.4%的溶液;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层称取20g骨架材料乙基纤维素,25g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和 15g抗粘剂滑石粉,将骨架材料溶解于乙醇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5%的溶液,然后加入增塑剂和抗粘剂,搅拌均勻得到混悬包衣液;最后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含药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包衣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层包裹的含药丸芯;步骤三、制备含药速释层称取IOOg吡非尼酮和IOg粘合剂聚维酮K30,将粘合剂溶解于乙醇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的溶液;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层包裹的含药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或淀粉,或者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至少两种;所述骨架材料为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或聚乙烯醇,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两种;所述增塑剂为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或鲸蜡醇,或者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抗粘剂为二氧化硅或硬脂酸镁,或者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至少两种。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空白丸芯、药物层、缓释层和含药速释层; 所述缓释微丸中空白丸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0% ;所述药物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1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的粘合剂(1.5%羧甲基纤维素钠和8. 5% 蔗糖);所述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骨架材料醋酸纤维素和3%羟丙甲纤维素),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0.5%的增塑剂(鲸蜡醇)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抗粘剂(4. 5%二氧化硅和0. 5%硬脂酸镁);所述含药速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4. 5%的粘合剂(1. 0%羧甲基纤维素钠和 3. 5%蔗糖)。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称取600g空白丸芯,IOOg吡非尼酮,15g羧甲基纤维素钠和85g蔗糖,将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蔗糖溶解于纯化水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 15%的溶液;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层称取20g醋酸纤维素,30g羟丙甲纤维素,5g鲸蜡醇,45g 二氧化硅和5g硬脂酸镁,将骨架材料醋酸纤维素和羟丙甲纤维素溶解于乙醇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1 %的溶液,然后加入增塑剂鲸蜡醇,抗粘剂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搅拌均勻得到混悬包衣液;最后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含药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包衣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层包裹的含药丸芯;步骤三、制备含药速释层称取50g吡非尼酮,IOg羧甲基纤维素钠和35g蔗糖,将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蔗糖溶解于纯化水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12%的溶液 ’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层包裹的含药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
8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或三种以上,或者为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维酮K30,或者为羟甲基纤维素钠和淀粉,或者为聚维酮K30和蔗糖,或者为聚维酮K30和淀粉,或者为蔗糖和淀粉;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三种以上,或者为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两种,或者为乙基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与醋酸纤维素的混合物;所述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或邻苯二甲酸酯,或者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 二氧化硅或硬脂酸镁,或者为滑石粉和二氧化硅,或者为滑石粉和硬脂酸镁。实施例5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空白丸芯、药物层、缓释层和含药速释层; 所述缓释微丸中空白丸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0% ;所述药物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2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粘合剂(淀粉);所述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骨架材料(聚乙烯醇),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抗粘剂(二氧化硅);所述含药速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3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粘合剂(淀粉)。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称取400g空白丸芯,200g吡非尼酮和IOg淀粉,将粘合剂淀粉加入纯化水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8%的溶液;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层称取IOg聚乙烯醇,20g邻苯二甲酸酯和IOg 二氧化硅,将骨架材料聚乙烯醇溶解于纯化水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5 %的溶液,然后加入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和抗粘剂二氧化硅,搅拌均勻得到混悬包衣液;最后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含药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包衣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层包裹的含药丸芯;步骤三、制备含药速释层称取300g吡非尼酮,50g淀粉,将粘合剂淀粉加入纯化水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6%的溶液;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层包裹的含药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实施例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5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或蔗糖,或者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至少两种;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或丙烯酸树酯,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两种;所述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或鲸蜡醇,或者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或硬脂酸镁,或者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至少两种。实施例7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由含药丸芯和缓释丸芯混合而成;所述含药丸芯由空白丸芯和包裹于空白丸芯上的药物层组成,其中空白丸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40%,所述药物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30%的粘合剂 (5%羧甲基纤维素钠、10%聚维酮K30、5%蔗糖和10%淀粉);所述缓释丸芯由空白丸芯和包裹在空白丸芯上的含药缓释层组成,其中空白丸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所述含药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3. 5%的骨架材料甲基纤维素和1. 5%丙烯酸树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0. 5%的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抗粘剂(滑石粉)。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称取400g空白丸芯,IOOg吡非尼酮,50g羧甲基纤维素钠, IOOg聚维酮K30,50g蔗糖和IOOg淀粉,将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溶解于纯化水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15%的溶液;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丸芯称取IOOg空白丸芯,50g吡非尼酮,20g甲基纤维素,15g 丙烯酸树酯,5g柠檬酸三乙酯和IOg滑石粉,将骨架材料甲基纤维素和丙烯酸树酯溶解于纯化水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 10%的溶液,然后加入吡非尼酮、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和抗粘剂滑石粉,搅拌均勻得到缓释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缓释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丸芯;步骤三、制备缓释微丸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含药丸芯和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丸芯混合均勻,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实施例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 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 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三种以上,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两种,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与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所述增塑剂为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或鲸蜡醇,或者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抗粘剂为二氧化硅或硬脂酸镁,或者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至少两种。实施例9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由含药丸芯和缓释丸芯混合而成;所述含药丸芯由空白丸芯和包裹于空白丸芯上的药物层组成,其中空白丸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0 %,所述药物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0 %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 %的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所述缓释丸芯由空白丸芯和包裹在空白丸芯上的含药缓释层组成,其中空白丸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5%,所述含药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骨架材料(羟乙基纤维素)、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的抗粘剂(二氧化硅)。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称取200g空白丸芯,500g吡非尼酮,IOg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将粘合剂溶解于纯化水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0. 4% 15%的溶液;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丸芯称取150g空白丸芯,IOOg吡非尼酮,IOg羟乙基纤维素, IOg邻苯二甲酸酯和20g 二氧化硅,将骨架材料羟乙基纤维素溶解于乙醇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的溶液,然后加入吡非尼酮、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和抗粘剂二氧化硅,搅拌均勻得到缓释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缓释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丸芯;步骤三、制备缓释微丸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含药丸芯和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丸芯混合均勻,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实施例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9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粘合剂为聚维酮K30、蔗糖或淀粉,或者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至少两种;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或聚乙烯醇,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两种;所述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或鲸蜡醇,或者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或硬脂酸镁,或者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至少两种。实施例11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由含药丸芯和缓释丸芯混合而成;所述含药丸芯由空白丸芯和包裹于空白丸芯上的药物层组成,其中空白丸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5 %,所述药物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5%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7. 5%的粘合剂
蔗糖和3. 5%淀粉);所述缓释丸芯由空白丸芯和包裹在空白丸芯上的含药缓释层组成,其中空白丸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0%,所述含药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3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骨架材料(羟乙甲纤维素)、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 5%的增塑剂(1%柠檬酸三乙酯、0. 5%聚乙二醇、0. 5%邻苯二甲酸酯和 0.5%鲸蜡醇)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抗粘剂滑石粉、二氧化硅和2%硬脂酸镁)。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称取150g空白丸芯,150g卩比非尼酮,40g蔗糖和3 淀粉, 将粘合剂蔗糖和淀粉溶解于纯化水中,配制成粘合剂质量浓度为0. 4% 15%的溶液 ’然后将吡非尼酮加入溶液中,搅拌均勻得到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 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丸芯称取200g空白丸芯,300g吡非尼酮,50g羟乙甲纤维素, IOg柠檬酸三乙酯,5g聚乙二醇,5g邻苯二甲酸酯,5g鲸蜡醇,20g滑石粉,IOg 二氧化硅和20g硬脂酸镁,将骨架材料羟乙甲纤维素溶解于乙醇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10% 的溶液,然后加入吡非尼酮、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和抗粘剂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搅拌均勻得到缓释混悬液;最后将空白丸芯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缓释混悬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丸芯;步骤三、制备缓释微丸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含药丸芯和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丸芯混合均勻,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实施例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1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 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三种或四种,或者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和蔗糖中的两种,或者为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淀粉,或者为聚维酮K30和淀粉;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或聚乙烯醇, 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两种;所述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一种或两种。实施例13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由速释丸芯和缓释丸芯混合而成;所述速释丸芯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3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致孔剂(微晶纤维素)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粘合剂(聚维酮K30);所述缓释丸芯由含药丸芯和包裹于含药丸芯上的缓释层组成,所述含药丸芯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6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的致孔剂(微晶纤维素)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的粘合剂(聚维酮K30),所述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骨架材料(乙基纤维素)、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致孔剂(微晶纤维素)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的抗粘剂(滑石粉)。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称取900g吡非尼酮、30g粘合剂聚维酮K30和30g致孔剂微晶纤维素,将称取的吡非尼酮、粘合剂和致孔剂混合均勻得到混合药粉,将七分之二量的混合药粉投入旋转的包衣锅中,按照喷洒纯化水和添加剩余混合药粉的过程循环操作,将混合药粉滚圆成球状颗粒;然后对球状颗粒过30目筛,将过筛后的筛上物过25目筛,将过 25目筛后的筛下物烘干后再过30目筛,去除筛下物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丸芯称取IOg骨架材料乙基纤维素,IOg致孔剂微晶纤维素和 20g抗粘剂滑石粉,将骨架材料溶解于乙醇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 10%的溶液,然后加入致孔剂微晶纤维素和抗粘剂滑石粉,搅拌均勻得到混悬包衣液;最后将步骤一制备的含药丸芯中的三分之二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包衣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丸芯;步骤三、制备缓释微丸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剩余三分之一含药丸芯作为速释丸芯与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丸芯混合均勻,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实施例1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3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12蔗糖或淀粉,或者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至少两种;所述骨架材料为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或聚乙烯醇,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 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两种;所述致孔剂为聚乙二醇或乳糖,或者为聚乙二醇、微晶纤维素和乳糖中的至少两种;所述抗粘剂为二氧化硅或硬脂酸镁,或者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至少两种。实施例15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由速释丸芯和缓释丸芯混合而成;所述速释丸芯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5%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致孔剂聚乙二醇、2% 微晶纤维素和乳糖)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的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4% 聚维酮K30和2%淀粉);所述缓释丸芯由含药丸芯和包裹于含药丸芯上的缓释层组成,所述含药丸芯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3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的致孔剂聚乙二醇、4%微晶纤维素和2%乳糖)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0%的粘合剂 (8%羧甲基纤维素钠、8%聚维酮K30和4%淀粉),所述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骨架材料(2. 5%羟乙甲纤维素和2. 5%羟乙基纤维素)、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4% 的致孔剂聚乙二醇、微晶纤维素和乳糖)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的抗粘剂(二氧化硅)。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称取450g吡非尼酮,300g粘合剂(120g羧甲基纤维素钠、 120g聚维酮K30和60g淀粉),150g致孔剂(60g聚乙二醇、60g微晶纤维素和30g乳糖), 将称取的吡非尼酮、粘合剂和致孔剂混合均勻得到混合药粉,将七分之二量的混合药粉投入旋转的包衣锅中,按照喷洒纯化水和添加剩余混合药粉的过程循环操作,将混合药粉滚圆成球状颗粒;然后对球状颗粒过30目筛,将过筛后的筛上物过25目筛,将过25目筛后的筛下物烘干后再过30目筛,去除筛下物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丸芯称取50g骨架材料羟乙甲纤维素和25g羟乙基纤维素),40g致孔剂(20g聚乙二醇、IOg微晶纤维素和IOg乳糖)和IOg抗粘剂(二氧化硅), 将骨架材料溶解于纯化水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 10%的溶液,然后加入致孔剂和抗粘剂,搅拌均勻得到混悬包衣液;最后将步骤一制备的含药丸芯中的三分之二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包衣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丸芯;步骤三、制备缓释微丸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剩余三分之一含药丸芯作为速释丸芯与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丸芯混合均勻,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实施例1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5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 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两种或四种,或者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和蔗糖,或者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和淀粉,或者为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三种以上,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 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两种,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与羟乙甲纤维素的混合物;所述致孔剂为聚乙二醇、微晶纤维素和乳糖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或硬脂酸镁,或者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至少两种。实施例17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由速释丸芯和缓释丸芯混合而成;所述速释丸芯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4%的致孔剂(3%微晶纤维素和乳糖)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3%聚维酮 K30);所述缓释丸芯由含药丸芯和包裹于含药丸芯上的缓释层组成,所述含药丸芯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4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8%的致孔剂(6%微晶纤维素和2%乳糖)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的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6%聚维酮 K30),所述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3%的骨架材料(1%丙烯酸树酯和2%聚乙烯醇)、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致孔剂(3%微晶纤维素和2%乳糖)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的抗粘剂滑石粉、二氧化硅和2%硬脂酸镁)。本实施例的缓释微丸的制备方法为步骤一、制备含药丸芯称取600g吡非尼酮、150g粘合剂(60g羧甲基纤维素钠和 90g聚维酮K30)和120g致孔剂(90g微晶纤维素和30g乳糖),将称取的吡非尼酮、粘合剂和致孔剂混合均勻得到混合药粉,将七分之二量的混合药粉投入旋转的包衣锅中,按照喷洒纯化水和添加剩余混合药粉的过程循环操作,将混合药粉滚圆成球状颗粒;然后对球状颗粒过30目筛,将过筛后的筛上物过25目筛,将过25目筛后的筛下物烘干后再过30目筛, 去除筛下物得到含药丸芯;步骤二、制备缓释丸芯称取30g骨架材料(IOg丙烯酸树酯和20g聚乙烯醇),50g 致孔剂(30g微晶纤维素和20g乳糖)和50g抗粘剂QOg滑石粉、IOg 二氧化硅和20g硬脂酸镁),将骨架材料溶解于乙醇中,配制成骨架材料质量浓度为 10%的溶液,然后加入致孔剂和抗粘剂,搅拌均勻得到混悬包衣液;最后将步骤一制备的含药丸芯中的三分之二置于沸腾干燥制粒机中,向制粒机中喷入混悬包衣液进行包衣,干燥后得到缓释丸芯;步骤三、制备缓释微丸将步骤一中制备的剩余三分之一含药丸芯作为速释丸芯与步骤二中制备的缓释丸芯混合均勻,得到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实施例1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7相同,其中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 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三种或四种,或者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蔗糖和淀粉中的两种,或者为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与聚维酮K30的混合物;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三种以上,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和聚乙烯醇中的两种,或者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与丙烯酸树酯的混合物;所述致孔剂为聚乙二醇、微晶纤维素和乳糖中的一种或三种,或者为聚乙二醇和乳糖,或者为聚乙二醇和微晶纤维素;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一种或两种。对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3、实施例5、实施例7、实施例9、实施例11、实施例13、 实施例15和实施例17的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的释放度进行测定,测定方法为按照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D第一法),即桨法,取样品,以900mL水为溶出介质,转速为75rpm,依法操作,在ai、4h、Mi、8h、10h、12h时间点,分别取溶液IOmL滤过,同时补充水10mL,精密量取滤液3mL至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吡非尼酮对照品适量,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ImL中含15μ g吡非尼酮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然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V A), 在波长为316nm处测吸收度,计算释放度,结果见下表表1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的释放度检测结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微丸是由吡非尼酮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助材料制成的缓释微丸;所述缓释微丸中吡非尼酮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 90%,余量为辅助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微丸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空白丸芯、药物层、缓释层和含药速释层;所述缓释微丸中空白丸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0% 60% ;所述药物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 5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10%的粘合剂;所述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骨架材料,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0. 5% 2. 5%的增塑剂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 % 5 %的抗粘剂;所述含药速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 % 30 %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粘合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微丸由含药丸芯和缓释丸芯混合而成;所述含药丸芯由空白丸芯和包裹于空白丸芯上的药物层组成,其中空白丸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0 % 40 %,所述药物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0% 50%的吡非尼酮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30%的粘合剂;所述缓释丸芯由空白丸芯和包裹在空白丸芯上的含药缓释层组成,其中空白丸芯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10% 20%,所述含药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5% 3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骨架材料、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0. 5% 2. 5%的增塑剂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抗粘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增塑剂为柠檬酸三乙酯、聚乙二醇、邻苯二甲酸酯和鲸蜡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释微丸由速释丸芯和缓释丸芯混合而成;所述速释丸芯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15% 3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致孔剂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10% 的粘合剂;所述缓释丸芯由含药丸芯和包裹于含药丸芯上的缓释层组成,所述含药丸芯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30% 60%的吡非尼酮、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 10%的致孔剂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2% 20%的粘合剂,所述缓释层包括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骨架材料、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致孔剂和占整个缓释微丸质量的 5%的抗粘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维酮K30、蔗糖和淀粉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乙甲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丙烯酸树酯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致孔剂为聚乙二醇、微晶纤维素和乳糖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抗粘剂为滑石粉、二氧化硅和硬脂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所述缓释微丸是由吡非尼酮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助材料制成的缓释微丸;所述缓释微丸中吡非尼酮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90%,余量为辅助材料。本发明的含吡非尼酮的缓释微丸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治疗浓度,又能维持较长作用时间,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普通制剂释药的“峰谷”现象,药效更为持久,生物利用度高,服用方便,毒副作用低,疗效更稳定,并且可使服药次数由原来一日三次减少为一日一次或两次,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了滥用及停用的机率。
文档编号A61P11/00GK102488660SQ201110431058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5日
发明者孟淑华, 巨杭生, 张玲, 王红 申请人:西安天一秦昆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