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烧伤翻身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9971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烧伤翻身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烧伤翻身床,其可以用于烧伤患者的创面治疗和护理并且能够在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辅助患者正确的体位摆放、进行半卧位、直立位的康复训练,为后期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技术背景 在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日常治疗和护理中,广泛使用翻身床。翻身床的使用有利于对烧伤患者、尤其是腹面和背部均有创面的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护理和治疗,从而避免一侧创面长期受压、感染而影响愈合过程及全身情况。由于烧伤创面,尤其是大面积、重度(深II度、III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时间较长,关节部位、特别是有创面的关节部位若得不到长期、正确的体位放置,很容易发生挛缩或功能受限。此外,由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疾病特点、治疗过程等有别于其他重症或手术患者,在创面大部分愈合前,大面积烧伤患者往往需卧床数月,无法下地行走、除仰卧、俯卧位外无法半卧位、坐位、直立位,也没有能保持正确体位的摆放的辅助装置,因此特别容易发生由于长期卧床、不良制动等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体位性血压改变、心肺功能下降、长期体位摆放不良造成的早期腋窝瘢痕挛缩、足下垂、大腿外展不足的髋关节内收畸形等,而且没有上半部、下肢分部位抬高装置,在患者需要半卧位、下肢抬高时不便操作。现有翻身床不能满足患者长期卧床创面治疗期间对体位改变、体位摆放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在现有翻身床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开发一种能够兼顾创面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翻身床。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创面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翻身床。本实用新型的翻身床不仅能够满足患者创面治疗期间半卧位、坐位、下肢抬高功能,还可以方便的将患者的上肢、踝关节摆放于功能位,在整床处于直立位时还可进行站立位的适应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纠正踝关节畸形、训练下肢肌力。为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用下列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翻身床,其包括仰卧位床片、俯卧位床片、床头支撑架、底座、活动支撑臂、床片支撑臂、翻身装置、直立装置,其中所述仰卧位床片包括前浮动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动床板C,其中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分别通过旋转连接轴与中央床板B连接,所述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可以以所述旋转连接轴为轴与床片平面成0 60°的角度旋转,当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不旋转时,前后浮动床板A和C与中央床板B处于同一平面上,支撑条,所述支撑条在床片的横轴方向上设置在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上,[0011 ] 环形床架,所述环形床架包括外环架E和多个搭片D,其中所述环形床架设置在床片外侧并且其内圆周轮廓与前浮动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动床板C的外圆周轮廓相配,所述搭片D沿所述外环架E的内圆周间隔设置在外环架E的下方并从外环架E向床板侧突出以支撑前浮动床板A、后浮动床板C ;以及所述活动支撑臂与支撑条相对应地设置并与相应的支撑条连接用于在与床片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以提升前后浮动床板A和C,当所述活动支撑臂不移动时,前后浮动床板A和C与中央床板B处于同一平面上;设置多个所述床片支撑臂用于可收折地支撑和固定环形床架和/或中央床板B、俯卧位床片;所述翻身装置安装于两侧床头支撑架上,其可以沿其可转动轴旋转360度,在仰 卧位床片和俯卧位床片安装到位后,其通过可转动轴180度旋转完成两个床片垂直方向上下位置的交换,以完成翻身动作;所述直立装置安装于翻身床底部,用于使整床在水平位至直立位之间的范围内转动。在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直立装置可以是电动直立装置。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中央床板B与环形床架固定在一起。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前后浮动床板A和C与提升机构(未图示,例如可以是电动或液压提升机构)连接,使得前后浮动床板A和C与连接A和C的活动支撑臂移动时,借助于提升机构的作用前后浮动床板A和C能够以中央床板B为轴旋转使前后浮动床板A和C的游离侧垂直提升0-60°。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为刚性较大并具有较好韧性的材料制成的网状框架结构,所述材料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如不锈钢、硬塑料、合金如各种钢合金例如钛钢,等。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活动支撑臂的移动通过电动驱动或液压传动,或者可以采取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翻身床还包括手架,手架由两块外侧板和中间板三块折叠板组合而成,所述折叠板被构造成为两块外侧板垂直折叠时能够限制患者的上肢在较小活动范围内。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翻身床还包括脚架,所述脚架包括用于将脚架固定在翻身床上的夹具和用于固定患者的足部的可移动挡板,所述夹具与可移动挡通过枢轴铰接在一起,所述脚踏板的宽度和长度应足以放置患者的双足、并且满足双侧髋关节稍外展;其中所述夹具夹持固定在后浮动床板C 一侧位于其端部处的外环架E上,将患者的足部保持在垂直中立位。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夹具可以沿外环架E前后移动,从而使脚踏板可以适应不同身高的患者。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I.除具有一个可翻转的上下层床片外,整床可以由水平位通过电机的控制转为倾斜-直立位,用于长期卧床患者的直立位训练,为下床活动进行适应性训练,同时在烧伤创面治疗过程中加入体位变换,可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减少肺部并发症,锻炼患者全身血管的张力,预防和治疗足下垂等畸形。2.在上肢手架(支撑板)的设计上,强调手架位置可调节(水平前后方向一照顾不同身高患者、垂直上下方向可调一可配合上肢抬高促进肢体消肿),要求能使患者卧位时将双上肢摆放于肩关节外展90度抗挛缩位置,并可在垂直位上向上下调节,配合治疗过程中抬高上肢的要求;手架为可折叠型,反折部位可在上肢内侧形成挡板,用于良好固定患者双上肢位置,预防腋窝的挛缩。3.在下肢位置配备用于固定踝关节位置的水平位可调节挡板(以适应不同身高患者),用于保持双下肢髋关节外展、踝关节背伸中立功能位,预防足下垂。该挡板在翻身床转为直立位时用于支撑全身重量。4.床的头足部分可分别倾斜向上调整,实现半卧位、下肢抬高位的要求,有利于呼吸功能改善、下肢肿胀消退。与现有产品相比,该翻身床翻充分考虑到烧伤创面治疗期间康复需求,对治疗和保证烧烫伤患者良好的功能体位摆放,配合创面治疗,康复治疗早期介入、最终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心肺并发症、减少肢体畸形有着很好的综合实用效果。

图I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仰卧位床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的仰卧位床片正面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I所示的仰卧位床片正面的俯视示意图,其显示支撑条的位置。图4是图I所示的仰卧位床片背面的仰视示意图,其显示支撑条和活动支撑臂的位置。图5是显示支撑条和活动支撑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显示手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A是手架折叠前的示意图,图6B是手架折叠后的侧面示意图。图7是脚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案说明本实用新型。然而,要理解的是下面的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为简便起见,在下面的描述中,与现有技术中相似或相同的部件将不再赘述,此外还省略了相同部件的描述,例如俯卧位床片,底座,翻身装置,床头支撑架,直立装置等。下面没有描述以及附图中没有显示的部件或装置,可以认为其设计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类似部件。下面仅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创新之处。图I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翻身床的仰卧位床片的一个实施例。该床片I包括前浮动床板A (头侧)、中央床板B和后浮动床板C (足侧),其中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分别通过旋转连接轴2,2,与中央床板B铰接。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可以以轴2,2’为轴与床片I的平面成0 60°的角度旋转,这样通过使前浮动床板A旋转可以使患者处于半卧位、坐位,而将后浮动床板C旋转可以使患者的下肢抬高。一般来说,相对于与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而言(它们可视为可调节区),中央床板B设置为不动区,可以将其与环形床架或床脚(未显示)可拆卸地固定。B图示为网格钢架结构,但其也可以是用于支撑患者臀部的常用翻身床设计。[0038]图2是图I所示的仰卧位床片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中所示,环形床架包括外环架E和搭片D,其中环形床架设置在床片I的外侧并且其内圆周轮廓与前浮动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动床板C的外周轮廓相配,因此其形状与前浮动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动床板C的外周轮廓是类似的。多个搭片D沿外环架E的内圆周间隔设置在外环架E的下方并从外环架E向床片侧(S卩,向内)突出足以支撑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的距离,其设置的数量以能够牢固地支撑各个床板为度。尽管在图I中没有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翻身床包括多个床片支撑臂,这些床床片支撑臂用于可收折地支撑和固定环形床架和/或中央床板B,其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此没有限制,以保证整个翻身床的稳定并且不妨碍其他部件的安装为度。对于其与环形床架的连接方式没有限制,只要它们可以牢固地固定环形床架和/或中央床板B。图3是图I所示的仰卧位床片的俯视图。在图3中,分成三个区显示,A区对应前浮动床板区,B区对应中央床板区,而C区对应后浮动床板区。两个固定钢条I,I’分别横向设置在A区(前浮动床板A)和C区(后浮动床板C)上以支撑各床片。 图4是图I所示的仰卧位床片的仰视示意图。在图4中,活动支撑臂F, F’和G,G’分别与钢条H,H’连接,它们通过在与床片I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上上下移动使得可以提升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图5是显示设置在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上的支撑条(钢条)H,H’和活动支撑臂F,G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在图5中可见,F,F’和G,G’直接与H,H’连接,并且通过液压传动或电动驱动的方式(未图示)通过伸缩杆或电动提升机构(未图示)上下移动,从而推动H,H’上下移动。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F和G可以是锯齿状支撑臂,它们分别通过连接构件可枢转地铰接,当患者需要平卧时,即不抬高前浮动床板A时,F和G紧贴在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的背面(即床脚一侧);当患者需要半卧位时,F和G围绕连接构件旋转至直立位(还可以使用合适的保险栓构件将其保持在该位置处),即与床片I垂直的方向,通过其上的锯齿状卡口与任何合适的闭锁锁定机构(未图示)啮合,并可支撑于I、I’上,从而根据需要控制抬高的高度,以控制前浮动床板A和/或后浮动床板C旋转0-60°的角度。图6是显示手架3的结构示意图。在图6A中显示了手架3未折叠时(展开状态)的示意图,该手架3用于支撑放置患者上肢,其由三片式折叠板组合而成,外侧两片板可向上折叠,形成凹形,以使上肢固定于手架内不会大范围移动。该手架3的安装十分简便,可以通过其一端的夹子夹在翻身床的床片的外环架E上。图6B是手架3折叠后的侧面示意图,从图中可见,折叠后手架呈凹形,从而有效限制患者的上肢的活动范围。因此在设计和制造时,中间板的宽度可以设计为稍大于患者上肢的最大直径,而两侧板的高度(或宽度)也可以设计为稍大于患者上肢的最大直径。只要能够限制患者的上肢活动即可。图7是脚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脚架5包括夹具K和两个可移动挡板J,夹具K与可移动挡板J通过枢轴铰接在一起。夹具K夹持固定在后浮动床板C 一侧位于其端部处的外环架E上,由于其可以与床片完全分离,方便前后移动,因此可以适应不同身高的患者,在整床直立位时也可用于支撑双足。可移动挡板J可以旋转用于辅助患者的足部保持在垂直中立位(如图7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烧伤翻身床,包括仰卧位床片、俯卧位床片、床头支撑架、底座、活动支撑臂、床片支撑臂、翻身装置、直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仰卧位床片包括 前浮动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动床板C,其中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分别通过旋转连接轴与中央床板B连接,所述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可以以所述旋转连接轴为轴与床片平面成O 60 °的角度旋转,当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不旋转时,前后浮动床板A和C与中央床板B处于同一平面上, 支撑条,所述支撑条在床片的横轴方向上设置在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上, 环形床架,所述环形床架包括外环架E和多个搭片D,其中所述环形床架设置在床片外侧并且其内圆周轮廓与前浮动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动床板C的外圆周轮廓相配,所述搭片D沿所述外环架E的内圆周间隔设置在外环架E的下方并从外环架E向床板侧突出以支撑前浮动床板A、后浮动床板C ;以及 所述活动支撑臂与支撑条相对应地设置并与相应的支撑条连接用于在与床片平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以提升前后浮动床板A和C,当所述活动支撑臂不移动时,前后浮动床板A和C与中央床板B处于同一平面上; 设置多个所述床片支撑臂用于可收折地支撑和固定环形床架和/或中央床板B、俯卧位床片; 所述翻身装置安装于两侧床头支撑架上,在仰卧位床片和俯卧位床片安装到位后,其通过可转动轴180度旋转完成两个床片垂直方向上下位置的交换,以完成翻身动作; 所述直立装置安装于翻身床底部,用于使整床在水平位至直立位之间的范围内转动。
2.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烧伤翻身床,其特征在于中央床板B与环形床架固定在一起。
3.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烧伤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前后浮动床板A和C与提升机构连接,使得前后浮动床板A和C与连接A和C的活动支撑臂移动时,借助于提升机构的作用前后浮动床板A和C能够以中央床板B为轴旋转使前后浮动床板A和C的游离侧垂直提升0-60。。
4.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烧伤翻身床,其特征在于前浮动床板A和后浮动床板C为网状框架结构。
5.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烧伤翻身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支撑臂的移动通过电动驱动或液压传动,或者经由机械传动装置实现。
6.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功能烧伤翻身床,其还包括手架,所述手架由两块外侧板和中间板三块折叠板组合而成,所述折叠板被构造成为两块外侧板垂直折叠时能够限制患者的上肢在较小活动范围内。
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烧伤翻身床,其还包括脚架,所述脚架包括用于将脚架固定在翻身床上的夹具和用于固定患者足部的可移动挡板,所述夹具与可移动挡板通过枢轴铰接在一起,并且所述夹具夹持固定在后浮动床板C 一侧位于其端部处的外环架E上。
8.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烧伤翻身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装置是电动直立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翻身床,包括仰卧位床片、俯卧位床片、底座、活动支撑臂、床头支撑架、床片支撑臂、翻身装置、直立装置。所述仰卧位床片包括前浮动床板A、中央床板B和后浮动床板C、环形床架。本实用新型的翻身床可以用于烧伤患者的创面治疗和护理并且能够在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辅助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和半卧位、直立位的康复训练,为后期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档编号A61G7/015GK202459016SQ20112048622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0日
发明者付青青, 刘秋石, 吴军, 周亚琴, 曹蕾, 陈南, 陈建, 马晓红, 黄玲, 黄贤慧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