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9685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吸收性主体上接合有侧翼片的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次性裤衩或尿布的制造中,与用于吸收体液的吸收性主体分开地生成侧翼片,并将其与吸收性主体接合,由此能够减小剪裁的部分或不需要剪裁。所述侧翼片的下端缘与腿相接,但当该下端缘歪斜地倾斜时,所述下端缘容易适合在大腿根的周围。另一方面,所述侧翼片的上端缘的距水平近的一方容易适合于穿戴者的腰。这种情况下,侧翼片成为上下非对称的形状。所述具有上下非对称的形状的侧翼片在下述的专利文献I中公开。在该专利文献I的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中,从一个连续织物依次切下侧翼片,将所述侧翼片接合在吸收性主体的两侧。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2007-044374A (说明书摘要)发明的概要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方法中,在将所述侧翼片接合于侧片之后,将该侧片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因此,所述侧片的处理变得复杂,制造生产线的自由度的减小不可避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连续织物能够以材料的浪费减少的方式生成侧翼片,并且即使将生成的侧翼片未与侧片接合也能与吸收性主体接合的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本发明方法是一种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一次性穿戴物品具有吸液性的芯部,将穿戴者的腰的前表面覆盖的前部、将穿戴者的胯裆覆盖的胯部、将穿戴者的腰的背面覆盖的背部沿着长度方向相连而形成吸收性主体,从所述吸收性主体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 正交的腰围方向突出的第一及第二侧翼片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一对侧部,所述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具备:将所述吸收性主体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输送的工序;将具有沿着输送方向连续的第一侧缘部及第二侧缘部并成为所述一对侧翼片的带状的连续织物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工序;沿着在所述连续织物的所述输送方向上连续的具有规定的波形的假想的切断线将所述输送中的所述连续织物切断,由此分割成第一分割织物和第二分割织物的工序,其中该第一分割织物包括所述第一侧缘部且交替地具有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该第二分割织物包括所述第二侧缘部且交替地具有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以边输送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边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相互立体交叉而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与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彼此相反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及第二分割织物中的至少一方的输送方向的第一变更工序;以边输送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边使所述两分割织物的输送路径相互平行的方式,变更所述两分割织物中的至少一方的输送方向的第二变更工序;在所述第一分割织物的所述第一凹部处,将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依次切断而依次得到具有所述第一凸部及第一侧缘部的所述第一侧翼片的工序;使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正反翻转的翻转工序;在所述翻转工序之后,在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所述第二凹部处,将所述第二分割织物依次切断而依次得到具有所述第二凸部及第二侧缘部的所述第二侧翼片的工序;将所述第一侧翼片的第一侧缘部配置并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侧部中的一方的侧部的工序;使所述第二侧翼片沿着所述第二侧翼片的表面回旋180°,由此依次得到与所述第一侧翼片呈线对称的第二侧翼片的回旋工序;在所述回旋工序之后,将所述第二侧翼片的第二侧缘部配置并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侧部中的另一方的侧部的工序。另一方面,本发明装置是一种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装置,所述一次性穿戴物品具有吸液性的芯部,将穿戴者的腰的前表面覆盖的前部、将穿戴者的胯裆覆盖的胯部、将穿戴者的腰的背面覆盖的背部沿着长度方向相连而形成吸收性主体,从所述吸收性主体沿着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腰围方向突出的第一及第二侧翼片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一对侧部,所述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装置具备:切条机,其用于通过沿着在输送方向上连续的具有规定的波形的假想的切断线在所述输送中将具有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连续的第一侧缘部及第二侧缘部并成为所述一对侧翼片的带状的连续织物切断,从而分割成第一分割织物和第二分割织物,其中该第一分割织物包括所述第一侧缘部且交替地具有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该第二分割织物包括所述第二侧缘部且交替地具有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多个辊,它们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以便于以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在输送中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相互立体地交叉而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与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彼此相反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中的至少一方的输送方向;第一切割器,其用于在所述第一分割织物的所述第一凹部处,将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依次切断而依次生成具有所述第一凸部及第一侧缘部的所述第一侧翼片;翻转装置,其用于将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绕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轴线扭转180°而使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正反翻转;第二切割器, 其用于在所述翻转后的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所述第二凹部处,将所述第二分割织物依次切断而生成具有所述第二凸部及第二侧缘部的所述第二侧翼片;第一筒机构,其用于将所述第一侧翼片的第一侧缘部配置并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侧部中的一方的侧部;第二筒机构,其用于使所述第二侧翼片沿着所述第二侧翼片的表面回旋180°,由此依次生成与所述第一侧翼片呈线对称的第二侧翼片,并将该回旋后的所述第二侧翼片的第二侧缘部配置并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侧部中的另一方的侧部。根据本发明方法,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由于沿着规定的波形被切断,因此第一及第二侧翼片的部分相互成为点对称的形状。将所述的正反翻转,然后,将从所述第二分割织物切下的第二侧翼片的姿势回旋180°,由此相对于所述第一侧翼片呈点对称的第二侧翼片成为相对于第一侧翼片呈线对称的形状。通过将该具有线对称的形状的第一及第二侧翼片接合于吸收性主体,即便不使用以往的侧片也能制造出穿戴物品。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中,成为第一及第二侧翼片的部分只要为点对称的形状即可,可以不必为线对称的形状。因此,各侧翼片可以形成为与腿部相接的下端缘倾斜且与腰相接的上端缘为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形状。因此,不浪费材料而能够生成穿戴感良好的穿戴物品。另外,切下的第二侧翼片在回旋180°之后接合于吸收性主体,另一方面,第一侧翼片在切下之后接合于吸收性主体。因此,能够尽量缩短切下的各侧翼片与吸收性主体接合为止的输送距离。


图1中,图1A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生成的穿戴物品的一例的俯视图,图1B是IB-1B线剖视图。图2表示本发明的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1,是表示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的生成方法的后视图。图3表不该实施例1,是表不第一及第二侧翼片生成方法的后视图。

图4是表示将该片接合于吸收性主体的方法的后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装置的实施例的简要结构图。图6表示本发明的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2,是表示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的生成方法的后视图。图7表示本发明的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3,是表示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的生成方法的后视图。图8表示该实施例3,是表示第一及第二侧翼片生成方法的后视图。图9是表示第一及第二侧翼片的生成方法的实施例4的后视图。图10是表示第一及第二侧翼片的生成方法的实施例5的后视图。图11是表示第一及第二侧翼片的生成方法的实施例6的后视图。图12是表示第一及第二侧翼片的生成方法的实施例7的后视图。图13是表示第一及第二侧翼片的生成方法的实施例8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各凸部具有下端缘,该下端缘沿着所述腰围方向延伸并形成穿戴者的腿所通过的腿开口的一部分,通过使所述下端缘的线相对于沿着所述腰围方向水平延伸的假想线倾斜,得到所述下端缘随着向腰的前方延伸而朝向上方倾斜的穿戴物品。这种情况下,在穿戴物品的腿开口(腿孔)处,侧翼片的下端缘容易适合于腿部。在本发明的更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具备:在得到所述第一侧翼片之后且在将所述第一侧翼片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之前,使相互邻接的所述第一侧翼片彼此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相互分离的工序;在得到第二侧翼片之后且在将所述第二侧翼片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之前,使相互邻接的所述第二侧翼片彼此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相互分离的工序。这种情况下,依次生成的侧翼片以与穿戴物品的长度对应的间距配置并接合于吸收性主体。在本发明的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翼片具有从所述第一侧缘部沿着所述腰围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上配置用于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前部接合的第一扣件构件,并且,所述第二侧翼片具有从所述第二侧缘部沿着所述腰围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第二突出部上配置用于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前部接合的第二扣件构件, 所述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还具备在所述输送中的所述带状的连续织物的第一面上配置所述第一扣件构件并在所述第一面的相反的第二面上配置所述第二扣件构件的工序。这种情况下,不在切断的侧翼片上,而在带状的连续织物上能够配置第一及第二扣件构件。因此,第一及第二扣件构件的配置或接合容易。在本发明中,变更所述输送路径的工序可以在所述翻转工序之前进行,也可以与所述翻转工序同时进行,或者还可以在所述翻转工序之后进行。而且,只要对第一及/或第二分割织物变更输送方向即可。变更了所述输送方向之后的第一分割织物与第二分割织物的配置关系可以为以下的任一种。例如,在一例中,在变更所述输送方向的工序中,以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与所述正反翻转之前的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关系成为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相互分离且在所述第一侧缘部与第二侧缘部之间未配置所述各凸部的状态的方式,输送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另外,在另一例中,在变更所述输送方向的工序中,以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与所述正反翻转之后的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关系成为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侧缘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相互分离且在所述第二凸部与第一侧缘部之间未配置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第二侧缘部的状态的方式,输送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本发明通过以附图为参考的以下的优选的实施例的说明能更明确地理解。然而,实施例及附图只是用于图示及说明,不应该认为为了确定本发明的范围而利用。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决定。在附图中,多个附图中的同一部件编号表示同一或相当部分。实施例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在本制造方法的说明之前,说明通过本制造方法能够制造的穿戴物品的一例。图1A及图1B表示实施例的一次性尿布(穿戴物品的一例)的一例。图1A是表示将尿布展开并拉伸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剖视图。如图1A所示,本尿布具备吸收性主体20和与该主体20接合的一对侧翼片PL、PR。所述主体20在穿戴时将穿戴者的前腰围区域、胯下区域及后腰围区域覆盖。主体20具备与所述各区域对应的前部20f、胯部20d及后部20b。所述前部20f、胯部20d及后部20b沿着主体20的长度方向相连。图1B的所述主体20例 如具备与穿戴者的表面接触的一对翻边(防漏壁)27、具有透液性的上层片24、吸收液体的吸液性的芯部25、具有非透液性的底层片26等。需要说明的是,主体20可以具备例如未图示的腿弹性构件。而且,所述翻边27可以省略。在所述底层片26的前部20f的非肌肤面上设有用于将后述的雄面扣件(扣件构件)F1、F2接合的雌面扣件F3。在底层片26的非肌肤面上具有雄面扣件Fl、F2能够卡合的无纺布时,不需要所述雌面扣件F3。所述第一及第二侧翼片PL、PR在穿戴时分别位于所述前部及后部20f、20b之间的腰围区域。各侧翼片PL、PR例如以从主体20的后部20b的左右突出的状态与后部20b接合。侦彳翼片PL、PR例如可以在两片无纺布那样的片状物之间夹持弹性构件而形成。所述侧翼片PL、PR如图1A所示,在无负载的状态下,所述弹性构件沿着腰围方向X收缩而成为收缩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耳构件可以接合在主体20的前部20f的左右。所述第一及第二侧翼片PL、PR分别在第一及第二侧缘部11、12处与所述主体20接合。各第一及第二侧翼片PL、PR分别具有从所述各第一及第二侧缘部11、12向腰围方向X突出的第一及第二突出部31、32,在各突出部31、32的肌肤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及第二雄面扣件(扣件构件)F1、F2。在穿戴时,将侧翼片PL、PR卷绕在穿戴者的腰上,并将侧翼片PL、PR的雄面扣件F1、F2与所述雌面扣件F3接合,由此将本尿布向穿戴者装配。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面扣件,而设置粘结带和与该粘结带粘结的部分作为利用面进行接合的构件。所述各突出部31、32具有下端缘33,该下端缘33沿着所述腰围方向X延伸并形成穿戴者的腿所通过的腿开口的一部分,所述下端缘33的线相对于沿着所述腰围方向水平延伸的假想线而朝向上方倾斜,由此所述下端缘33随着向腰的前方延伸而朝向上方倾斜。所述侧翼片PL、PR具有所述下端缘33的相反侧的上端缘34。该上端缘34相对于腰围方向X比所述下端缘33的倾斜小,例如沿着腰围方向X大致水平地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大致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上端缘34在侧翼片的腰围方向X上容易适合。各侧翼片PL、PR的突出部31、32是随着接近突出端31e、32e而高度减小的梯形形状。所述第一及第二侧缘部11、12的长度等于所述梯形形状的底边(突出部31、32的基端31b,32b)及上边(突出端31e、32e)的长度之和。
接着,说明所述尿布的制造方法。在图2中,带状的连续织物W具有沿着输送方向Yl连续的第一侧缘部11及第二侧缘部12,成为所述多组侧翼片PL、PR。边将该带状的连续织物W沿着所述输送方向Yl输送,边在该输送中的连续织物W的第一面(纸面的里侧)Wb上配置并粘贴所述第一雄面扣件F1,在所述第一面的相反的第二面(纸面的表侧)Wf上配置并粘贴所述第二雄面扣件F2。在所述粘贴后,沿着在所述连续织物W的输送方向Yl上连续的具有规定的波形的假想的切断线LI,将所述输送中的所述连续织物W切开,由此将所述连续织物W分割成第一分割织物Wl和第二分割织物W2。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包括所述第一侧缘部11且交替地具有沿着所述切断线LI的第一凹部31h和第一凸部31p。另一方面,第二分割织物W2包括所述第二侧缘部12且交替地具有沿着所述切断线LI的第二凸部32p和第二凹部32h。所述第一及第二凸部31p、32p分别成为所述第一及第二突出部31、32 (图1A)。而且,所述第一及第二凹部31h、32h分别成为尿布的腿孔。在所述切开后,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与第二分割织物W2上下分离。在该向上下的分离之后,如图2所示,以边输送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边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Yl交叉的宽度方向X相互立体地交叉而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与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的宽度方向X的位置相反的方式,例如将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的输送方向变更角度Θ I而执行第一变更工序。在该变更后,将变更了所述输送方向的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的输送方向向所述角度Θ I的相反的方向变更角度Θ 2而 执行第二变更工序,由此使两分割织物的输送路径相互平行。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变更工序,以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与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的关系成为所述第一凸部31P与所述第二凸部32P沿着所述宽度方向X相互分离且在所述第一侧缘部11与第二侧缘部12之间未配置所述各凸部31P、32P的状态的方式输送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W1、W2。在所述变更工序的同时,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与第二分割织物W2沿着宽度方向X相互分离,并使第一侧缘部11与第二侧缘部12背对背地相互分离。然后,如图3所示,在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的第一凹部31h处将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的前端部分切下,依次得到具有所述第一凸部31p及第一侧缘部11的所述第一侧翼片PL。在该刚切下之后,即,在得到所述第一侧翼片PL之后且在将所述第一侧翼片PL与所述吸收性主体20接合之前,使所述第一侧翼片PL、PL彼此相互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分离。在所述宽度方向X的分离后,以将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绕着所述第二侧缘部12扭转180°而使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的第二面Wf与第一面Wf的配置彼此相反的方式,执行使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的正反翻转(reverse)的扭转工序。由此,第二分割织物W2的第二凸部32p与第一分割织物Wl的第一侧缘部11成为对置的配置。需要说明的是,该扭转工序是翻转工序的一例,只要在所述切开后即可,可以在所述分离前进行。在所述切开后,在所述交叉及所述扭转工序之后,在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的第二凹部32h处将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的前端部分切下,依次得到具有所述第二凸部32p及第二侧缘部12的所述第二侧翼片PR。在该刚切下之后,即,在得到了第二侧翼片PR之后且在将所述第二侧翼片PR与所述吸收性主体20接合之前,使所述第二侧翼片PR、PR彼此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相互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侧翼片PL、PR的切下中,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WU W2沿着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假想的切断线L2被切断。在所述切下后,使所述第二侧翼片PR沿着所述第二侧翼片PR的表面(绕着与所述第一面Wb正交的假想的法线)回旋180°,由此依次得到相对于所述第一侧翼片PL具有线对称的形状的第二侧翼片PR。如此,能够将以沿着输送方向的中心线Lc为中心而相互线对称的第一及第二侧翼片PL、PR配置于吸收性主体20。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作为所述吸收性主体20的连续层叠体Lm沿着输送方向Yl被输送。所述连续层叠体Lm的多个所述吸收性主体20沿着所述输送方向Yl连续。边输送所述连续层叠体Lm,边在所述连续层叠体Lm上以规定的间距配置并接合雌面扣件F3。而且,边输送所述连续层叠体Lm,边将所述第一侧翼片PL的第一侧缘部11配置并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20的所述背部20b的一方的侧部。另一方面,在所述回旋工序之后,将所述第二侧翼片PR的第二侧缘部12配置并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20的所述背部20b的另一方的侧部。在所述接合后,将所述连续层叠体Lm沿着在腰围方向X上延伸的假想的切断线L3切断,由此得到一个个尿布。接着,说明用于实现所述制造方法的制造装置。图2的所述雄面扣件F1、F2通过图5的扣件粘`贴装置51、52而粘贴在所述连续织物W上。所述扣件粘贴装置51、52通过传送设备53将带状的扣件构件F间歇地供给到扣件粘贴辊54上,在扣件粘贴辊54上,利用扣件切割器55将扣件构件F切断成规定长度,生成雄面扣件F1、F2,并将其粘贴在图2的连续织物W的第一面Wb及第二面Wf上。图2的连续织物W由图5的切条机Cs及支承棍(anvil roll) Ra切断成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Wl、W2。S卩,切条机Cs在所述输送方向Yl上连续的具有所述规定的波形的刃并将所述输送中的所述连续织物W切断,由此将图2的连续织物W切分成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W1、W2。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由图5的多个第一引导辊Rl朝向斜下方输送,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由多个第二引导辊R2朝向斜上方输送。由此,第一分割织物Wl与第二分割织物W2上下分离。图5的织物引导件G具有多个辊Gr,如图2至图3所示,通过使第一分割织物Wl的输送方向变化,而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与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Yl正交的宽度方向X(图3)相互分离。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由与第一筒(第一筒机构)D1抵接的第一切割器Cl切断,生成第一侧翼片PL。即,第一切割器Cl在图3的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的第一凹部31h处将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切断而依次生成具有所述第一凸部31p及第一侧缘部11的所述第一侧翼片PL。图5的所述第一筒Dl具有多个第一吸附垫(未图示)。各第一吸附垫边以吸附所述第一侧翼片PL的状态输送第一侧翼片PL,边相互沿着所述第一筒Dl的周向分离,由此使各第一侧翼片PL沿着输送方向分离。该分离可以通过周知的切滑机构(cut and slip)进行。在该分离后,各第一吸附垫将图4的所述第一侧翼片PL的第一侧缘部11配置在成为所述吸收性主体20的所述背部的一方的侧部的位置而与所述连续层叠体Lm接合。朝向图5的所述上方的第二分割织物W2向翻转装置T供给。翻转装置T具有复数个或多数个周知的转向辊,将图3的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绕着所述第二侧缘部12扭转180°而使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的正反翻转。图5的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由与第二筒(第二筒机构)D2抵接的第二切割器C2切断,生成第二侧翼片PR。即,第二切割器C2将图3的所述翻转后的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切断而依次生成具有所述第二凸部32p及第二侧缘部12的所述第二侧翼片PR。所述第二筒D2具有多个第二吸附垫(未图示)。各第二吸附垫边以吸附所述第二侧翼片PR的状态输送第二侧翼片PR,边相互沿着所述第二筒D2的周向分离,由此使各第二侧翼片PR沿着输送方向分离。所述各第二吸附垫在所述分离中绕着所述第二筒D2的法线回旋180°,从而使图3的所述第二侧翼片PR沿着所述第二侧翼片PR的表面回旋180°。由此,在与图4的吸收性主体20接合时,以与所述第一侧翼片PL呈线对称的配置的方式变更第二侧翼片PR的姿势。 需要说明的是,具有所述分离和回旋的功能的图5的第二筒D2为周知。而且,所述分离和回旋也可以分别由两个筒实现。在所述分离及回旋后,各第二吸附垫将图4的第二侧翼片PR的第二侧缘部12配置在成为所述吸收性主体20的所述背部的另一方的侧部的位置而与所述连续层叠体Lm接
合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如图6所示,也可以不变更第一分割织物Wl的输送方向而变更第二分割织物W2的输送方向,来使第二分割织物W2与第一分割织物Wl沿着宽度方向X立体交叉。图7及图8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的一部分。在该例中,在使分割成两部分的图7的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Wl、W2相互立体交叉之前,执行使第二分割织物W2的正反翻转的扭转工序。通过该扭转工序,成为如下状态,即:第一分割织物Wl的第一侧缘部11与第二分割织物W2的第二凸部32p相互分离,并且在所述第一凸部31p与第二侧缘部12之间未配置第一侧缘部11和第二凸部32p的状态。在所述扭转工序之后,例如,变更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的输送方向,使第一分割织物Wl与第二分割织物W2沿着宽度方向X相互立体交叉。在变更所述输送方向的工序中,以所述第一分割织物Wl与所述正反翻转之后的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的关系成为所述第一凸部31p与所述第二侧缘部12沿着所述宽度方向X相互分离且在所述第二凸部32p与第一侧缘部11之间未配置所述第一凸部31p及所述第二侧缘部12的状态的方式,输送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W1、W2。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本实施例的其他的工序,与图2 图4的例子同样,省略其他的说明。在所述图2 图8的实施例中,通过扭转而使分割织物翻转,但也可以不必使分割织物扭转。其例子在图9 图12的其他的例子中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例子中,仅对与所述实施例1不同的工序进行主要说明。在图9及图10的例子中,将第二分割织物W2的输送方向Yl变更角度Θ I并将第二分割织物W2翻转而执行第一变更工序。然后,将第二分割织物W2翻转并将其输送方向向所述角度Θ I的相反的方向变更角度Θ 2,然后,将第二分割织物W2翻转并将其输送方向向所述角度Θ I的相同的方向变更角度Θ 3。需要说明的是,织物的所述翻转及输送方向的变更可以通过例如周知的转向辊来实现。通过所述3次的翻转,来执行第二分割织物W2的翻转工序。另外,所述角度(Θ1+Θ 2+Θ 3)的值即所述角度的累计值Σ 0i设定为0°,由此,一对分割织物W1、 W2的输送路径相互平行。在本发明中,不仅使所述第二分割织物W2翻转,而且只要使第一及/或第二分割织物Wl、W2翻转即可,在使两分割织物Wl、W2这双方翻转并变更角度Θ I时,只要将一方的分割织物的相对于另一方的分割织物的角度Θ i的累计值设定为0°即可。在图11的例子中,使第二分割织物W2翻转3次并将第二分割织物W2的输送方向Yl向相同的方向变更角度Θ1、角度Θ2及角度Θ3。这种情况下,将角度(θ 1+Θ2+Θ3)的值即所述角度Qi的累计值Σ 0i设定为360°,由此,一对分割织物W1、W2的输送路径相互平行。在图12的例子中,在使第二分割织物W2及其输送方向翻转180°之后,执行第一及第二变更工序。这种情况下,设定为Σ Θ i = 0°。另外,在所述图2 图8的实施例中,在变更分割织物的输送方向时,可以将分割织物的正反翻转。其一例如图13所示。如该图所示,在第一变更工序中,边将第二分割织物W2的输送方向Yl变更角度Θ 1,边使第二分割织物W2的正反翻转。接着,在第二变更工序中,边将第二分割织物W2的输送方向Yl向所述角度Θ I的相反的方向变更所述角度Θ I的大小,边使第二分割织物W2的正反再次翻转。然后,扭转第二分割织物W2,S卩,不改变第二分割织物W2的输送方向Y2而使第二分割织物W2的正反翻转。需要说明的是,在变更两分割织物W1、W2这双方的输送方向时,只要一方的分割织物的相对于另一方的分割织物的所述角度Θ i的累计值Σ Θ i为360 (η-1) ° (η为自然数),两分割织物W1、W2的输送方向就相互平行。如以上所述,参照

了优选的实施例,但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看到本说明书,在不言自明的范围内容易地想到各种变更及修正。例如,侧翼片的上端缘不必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以比下端缘的倾斜角小的倾斜角倾斜延伸也可。另外,第一及第二侧翼片只要与吸收性主体的背部或前部的一方接合即可。另外,穿戴物品既可以是尿布也可以是裤衩。第一分割织物和第二分割织物也可以不是上下分离而是沿着宽度方向分离。因此,这种变更及修正可解释为在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确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适用于一次性尿布或裤衩。符号说明11:第一侧缘部,12:第二侧缘部,20:吸收性主体,20b:后部,20d:胯部,20f:前部,25:芯部,31:第一突出部,32:第二突出部,33:下端缘,34:上端缘,Cl:第一切割器,C2:第二切割器,Dl:第一筒,D2:第二筒,Fl:第一雄面扣件(扣件构件),F2:第二雄面扣件(扣件构件),G:织物引导件,Lm:连续层叠体,PL:第一侧翼片,PR:第二侧翼片,W:连续织物,Wl:第一分割织物,W2:第二分割织物,X:腰围方向(宽度方向),Y:长度方向,Yl:输送 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所述一次性穿戴物品具有吸液性的芯部,将穿戴者的腰的前表面覆盖的前部、将穿戴者的胯裆覆盖的胯部、将穿戴者的腰的背面覆盖的背部沿着长度方向相连而形成吸收性主体,从所述吸收性主体向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腰围方向突出的第一及第二侧翼片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一对侧部, 所述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所述吸收性主体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输送的工序; 将具有在输送方向上连续的第一侧缘部及第二侧缘部并成为所述一对侧翼片的带状的连续织物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输送的工序; 沿着在所述连续织物的所述输送方向上连续的具有规定的波形的假想的切断线将所述输送中的所述连续织物切断,由此分割成第一分割织物和第二分割织物的工序,其中该第一分割织物包括所述第一侧缘部且交替地具有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该第二分割织物包括所述第二侧缘部且交替地具有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 以边输送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边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相互立体交叉而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与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彼此相反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及第二分割织物中的至少一方的输 送方向的第一变更工序; 以边输送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边使所述两分割织物的输送路径相互平行的方式,变更所述两分割织物中的至少一方的输送方向的第二变更工序; 在所述第一分割织物的所述第一凹部处,将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依次切断而依次得到具有所述第一凸部及第一侧缘部的所述第一侧翼片的工序; 使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正反翻转的翻转工序; 在所述翻转工序之后,在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所述第二凹部处,将所述第二分割织物依次切断而依次得到具有所述第二凸部及第二侧缘部的所述第二侧翼片的工序; 将所述第一侧翼片的第一侧缘部配置并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侧部中的一方的侧部的工序; 使所述第二侧翼片沿着所述第二侧翼片的表面回旋180°,由此依次得到与所述第一侧翼片呈线对称的第二侧翼片的回旋工序; 在所述回旋工序之后,将所述第二侧翼片的第二侧缘部配置并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侧部中的另一方的侧部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各凸部具有下端缘,该下端缘沿着所述腰围方向延伸并形成穿戴者的腿所通过的腿开口的一部分,通过使所述下端缘的线相对于沿着所述腰围方向水平延伸的假想线倾斜,由此得到所述下端缘随着向腰的前方延伸而朝向上方倾斜的穿戴物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包括:在得到所述第一侧翼片之后且在将所述第一侧翼片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之前,使相互邻接的所述第一侧翼片彼此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相互分离的工序;在得到第二侧翼片之后且在将所述第二侧翼片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之前,使相互邻接的所述第二侧翼片彼此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相互分离的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侧翼片具有从所述第一侧缘部向所述腰围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上配置有用于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前部接合的第一扣件构件,并且,所述第二侧翼片具有从所述第二侧缘部向所述腰围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在所述第二突出部上配置有用于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前部接合的第二扣件构件, 所述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输送中的所述带状的连续织物的第一面上配置所述第一扣件构件并在与所述第一面相反的第二面上配置所述第二扣件构件的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绕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轴线扭转180°来执行所述翻转工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通过使所述分割织物的正反翻转奇数次来执行所述翻转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如下执行变更所述输送路径的工序:使所述第一及/或第二分割织物的输送方向变更角度Θ i进行多次,将一方的分割织物的相对于另一方的分割织物的所述角度Θ i的累计值设定为360 (η-1)。,其中η为自然数,从而将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相互平行地输送。
8.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变更所述输送方向的工序中,以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与所述正反翻转之前的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关系成为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相互分离且在所述第一侧缘部与第二侧缘部之间未配置所述各凸部的状态的方式,输送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
9.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变更所述输送方向的工序中,以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与所述正反翻转之后的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关系成为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侧缘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相互分离且在所述第二凸部与第一侧缘部之间未配置所述第一凸部及所述第二侧缘部的状态的方式,输送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
10.一种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装置,所述一次性穿戴物品具有吸液性的芯部,将穿戴者的腰的前表面覆盖的前部、将穿戴者的胯裆覆盖的胯部、将穿戴者的腰的背面覆盖的背部沿着长度方向相连而形成吸收性主体,从所述吸收性主体向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腰围方向突出的第一及第二侧翼片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一对侧部, 所述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装置具备: 切条机,其用于通过沿着在输送方向上连续的具有规定的波形的假想的切断线在所述输送中将具有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连续的第一侧缘部及第二侧缘部并成为所述一对侧翼片的带状的连续织物切断,由此分割成第一分割织物和第二分割织物,其中该第一分割织物包括所述第一侧缘部且交替地具有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该第二分割织物包括所述第二侧缘部且交替地具有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二凸部和第二凹部; 多个辊,它们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以便于以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和所述第二分割织物在输送中沿着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相互立体地交叉而使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与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彼此相反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中的至少一方的输送方向; 第一切割器,其用于在所述第一分割织物的所述第一凹部处,将所述第一分割织物依次切断而依次生成具有所述第一凸部及第一侧缘部的所述第一侧翼片; 翻转装置,其用于将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绕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轴线扭转180°而使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正反翻转; 第二切割器,其用于在所述翻转后的所述第二分割织物的所述第二凹部处,将所述第二分割织物依次切断而生成具有所述第二凸部及第二侧缘部的所述第二侧翼片; 第一筒机构,其用于将所述第一侧翼片的第一侧缘部配置并接合在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侧部中的一方的侧部; 第二筒机构,其用于使所述第二侧翼片沿着所述第二侧翼片的表面回旋180°,由此依次生成与所述第一侧翼片呈线对称的第二侧翼片,并将该回旋后的所述第二侧翼片的第二侧缘部配置并接合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侧部中的另一方的侧部。
全文摘要
一种一次性穿戴物品的制造方法,沿着具有规定的波形的切断线(L1)将连续织物(W)切断,由此分割成第一分割织物(W1)和第二分割织物(W2),使所述第一及第二分割织物(W1、W2)沿着宽度方向(X)相互交叉而使第一分割织物(W1)与第二分割织物(W2)的宽度方向(X)的位置相反,将第二分割织物(W2)扭转180°而使第二分割织物的正反翻转,使从第二分割织物(W2)切下的第二侧翼片回旋180°,由此生成与从第一分割织物(W1)切下的第一侧翼片(PL)呈线对称的第二侧翼片(PR),将各侧翼片(PL、PR)配置并接合在主体20的侧部。
文档编号A61F13/49GK103189027SQ20118005339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6日
发明者梅林丰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瑞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