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068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肱骨内髁骨折的手术治疗,在内固定物的选择上,由于肱骨内髁的解剖轮廓不规则,干骺端移形区弯度较大,使各种钢板难以精确塑形与骨折端贴附,又没有相关的形态解剖学描述,尚无符合该解剖特点的内固定物,使手术效果大打折扣。理想的固定方法应该既能保护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又能提供骨折愈合所需的足够稳定的力学环境,因此研制适用于肱骨内髁骨折内固定的内植入物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临床上采用外侧解剖板、链条板、Y形板等经由各种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内髁骨折,即使通过术中塑形,内固定物也无法符合踝关节后侧表面特征 (空心钉仅适用于单一、无粉碎和塌陷的骨折块)进而影响到手术和治疗的效果。而钢板折弯后其强度及牢固程度均下降,远期疗效尚无定论,对不同内固定方法之间的生物力学的比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本发明对临床现有肘关节肱骨内髁骨折接骨板类型和日益增多的内髁骨折患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于支撑肱骨内髁骨的解剖型支撑锁定医用型接骨板,该接骨板是符合中国人的人体后踝解剖结构的内固定植入物。由此,能够较好地提高单纯后踝骨折以及伴有后踝骨折的复杂踝关节骨折的整体治疗效果。本医用接骨板用于手术治疗踝关节后侧骨折中粉碎、塌陷的支撑作用,术中通过该钢板铆钉系统支撑,使平台后柱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适应中国人的人体肘关节肱骨内髁骨解剖结构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板,呈柄状;和第二支板,大致呈方形,其中,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宽度比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宽度窄,上述第一支板的远离上述第二支板的一端具有圆弧状的端部,上述第二支板的远离上述第一支板的一端具有略向上倾斜的大致呈直线状的端部,与其相连的上述第二支板的左端部呈大致方形的圆弧状,上述第二支板与上述第一支板的连接部位的左侧边缘部呈弧线状略向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的中央部倾斜,上述第二支板与上述第一支板的连接部位的右侧边缘部呈向内凹入的弧线状,与上述第二支板的上侧边缘相连,在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中,沿着长度方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有多个固定螺钉通孔,在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中,沿着宽度方向,大致均勻地分布有两排固定螺钉通孔。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在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中设有五个固定螺钉通孔,该五个固定螺钉通孔在长度方向上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远离上述第二支板的上部固定螺钉通孔,第二组为接近上述第二支板的下部固定螺钉通孔,上述上部固定螺钉通孔为两个,上述下部固定螺钉通孔为三个,上述第一支板从最上方的上述下部固定螺钉通孔的位置开始形成弯曲,两个上述上部固定螺钉通孔和三个上述下部固定螺钉通孔彼此分别隔开间隔,其中,上述下部固定螺钉通孔之间的间距小于上述上部固定螺钉通孔之间的间距,在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上述固定螺钉通孔中,在靠近上述第一支板的一侧设有三个固定螺钉通孔,在远离上述第一支板的一侧设有两个固定小螺钉通孔,上述固定小螺钉通孔的直径小于上述固定螺钉通孔的直径,每个上述固定小螺钉通孔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分别位于两个上述固定螺钉通孔之间。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第一支板与上述第二支板为一体加工而成,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与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相比宽度窄,在它们的连接位置,右侧边缘部呈向内凹入的弧线状,左侧边缘部呈弧线状略向上述第二支板的中央部倾斜。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第一支板中,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朝向支板主体的中央侧弯曲,以形成将需固定的骨头包围在内的形状,并且,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在长度方向上朝向内侧呈弯曲形状,以形成与肱骨内髁的骨端相互适配的形状,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上部的中轴线和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下部的中轴线交叉形成角度α。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角度α为140度至160 度的范围。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的宽度是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的宽度的1/3 1/2。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采用金属或者多种金属的合金制造。发明效果本发明结合临床现有肱骨远端接骨板类型和日益增多的肱骨内髁骨折患者,通过研究、分析、测量了大量(约2600例)正常中国人肱骨内髁的形态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几乎完全符合肱骨内髁表面特征的新型内固定植入物,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复位、 固定、支撑肱骨内髁的解剖型支撑(锁定)医用型接骨板,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空白。可以明显提高单纯肱骨内髁骨折以及伴肱骨内髁骨折的复杂踝关节骨折的整体治疗效果。


图1和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临床型肱骨远端接骨板的正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 □第一支板的端部;2-第一支板的上部固定螺钉通孔;3-第一支板的下部固定螺钉通孔;4-第一支板;5-连接部右边缘部;6-连接部左边缘部;7-第二支板;8-第二支板固定螺钉通孔;9-第二支板固定小螺钉通孔;A-接骨板的长度方向;B-接骨板的宽度方向;10-第一支板的上部;11-第一支板的下部;12-第一支板主体的弯曲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临床型肱骨远端接骨板(以下,称为肘关节肱骨内髁骨折接骨板)的结构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肘关节肱骨内髁骨折接骨板的正面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肘关节肱骨内髁骨折接骨板包括第一支板4和与其连接的第二支板7。并且,该第一支板 4和第二支板7沿着图中A方向具有不同的宽度。具体而言,第一支板4呈柄状,其主体宽度比第二支板7的主体宽度窄,大致为其宽度的1/3 1/2。第一支板4的远离第二支板7的一端即距离肘关节较远的一端具有圆弧状的端部1。第二支板7大致呈方形。第二支板7与第一支板4的连接部位在图中的左侧边缘部6呈弧线状略向第二支板7的中央部倾斜,第二支板7与第一支板4的连接部位在图中的右侧边缘部5呈向内凹入的弧线状,与第二支板7的上侧(图中上侧)边缘相连。 第二支板7的下端部(图中远离第一支板4的端部)略向上倾斜,与其相连的左端部呈大致方形的圆弧状。在本发明的接骨板中,在第一支板4的主体中,沿着长度方向A在宽度方向B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有多个固定螺钉通孔,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其为四个、六个。该五个固定螺钉通孔在长度方向A上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远离第二支板7 (即远离肘关节一端)的第一支板的上部固定螺钉通孔2,第二组为接近第二支板7 (即接近肘关节一端)的第一支板的下部固定螺钉通孔3,第一支板在该两组通孔之间偏下部固定螺钉通孔3的位置开始形成弯曲,即略微具有弧度。两组固定螺钉通孔2、3分别隔开适当距离。其中,固定螺钉通孔3中的每一个的间距小于固定螺钉通孔2中的每一个的间距,这样,能够更牢固地进行固定。在第二支板7的主体中,沿着宽度方向B,大致均勻地分布有两排固定螺钉通孔,其中,在靠近第一支板4的一侧设有三个第二支板固定螺钉通孔8,在远离第一支板4的一侧设有两个第二支板固定小螺钉通孔9,固定小螺钉通孔9的直径比固定螺钉通孔8小得多。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固定螺钉通孔 8和固定小螺钉通孔9分别隔开适当距离设置,具体而言,每个固定小螺钉通孔9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分别位于两个固定螺钉通孔8之间,这样能够使得固定效果更加稳定,并且由于固定小螺钉通孔9的直径比第二支板固定螺钉通孔8小得多,因此也可以使整个接骨板小型化。第一支板4的沿着上下方向设置的五个固定螺钉通孔采用内凹型通孔的结构。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后,控制固定螺钉的钻入方向通过内凹型通孔多角度地固定骨折部位,提高其稳定性,符合BO内固定原则,尤其对于复杂骨折具有更加有效的固定效果。第一支板4与第二支板7 —体加工而成,由于柄状的第一支板4与大致呈方形的第二支板7相比宽度较窄,因此在它们的连接部,右侧边缘部5呈向内凹入的弧线状,左侧边缘部6呈弧线状略向第二支板7的中央部倾斜。外形与肱骨内髁骨外形接近,有利于治疗肱骨内髁骨折及塌陷的支撑作用,术中通过该钢板铆钉系统支撑,使肱骨内髁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第一支板4中,宽度方向B上的两侧朝向支板主体的中央侧弯曲,也就是说,支板主体的中央部分向外侧即骨头的相反侧凸出,形成将需固定的骨头包围在内的形状。并且,第一支板4的主体在长度方向A上朝向内侧即骨头一侧呈弯曲形状,形成与肱骨内髁的骨端相互适配的形状。进一步,如图2所示,从第一支板4的主体的两组固定螺钉通孔之间偏下部固定螺钉通孔3的位置开始形成弯曲而产生角度α。该角度α由第一支板4的主体上部10的中轴线Y和第一支板4的主体下部11的中轴线H交叉形成。具体而言,在第一支板4的主体的弯曲点12附近,水平线X与第一支板4的主体的中轴线Y相互正交并产生交点0。第一支板4的主体下部11的中轴线H也通过0点,并在点0与Y轴形成角度a。本发明中,对于第一支板4的主体上部10和第一支板4的主体下部11所构成的角度α的设计,以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人的胫骨远端的弯曲度为考量。该角度α的选择对于本发明的接骨板在临床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发明基于测量了大约沈00例正常的中国人的肱骨远端的前倾角数据和肱骨扭转高度而得到的测量数据。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支板4的主体上部10和第一支板4 的主体下部11所形成的角度范围在140度至160度之间,符合大多数的中国人的踝关节后侧的形态学特征,无需经过预弯曲工作,无需大面积暴露骨折端,对软组织的伤害减到最另外,本医用内植物是由一种或多种金属合金制成的一种医用接骨板,其形态符合中国人肱骨内髁的解剖学特征,并通过钢板与螺钉之间的锁定技术使之达到一个支撑作用。目前主要用于手术治疗肱骨内髁骨折中粉碎、塌陷,使之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本发明的临床型肱骨远端接骨板是在传统接骨板的基础上,结合AO内固定支架原理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接骨板,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术中无需预弯,无需大面积暴露骨折端, 对软组织的伤害减到最小,明显减少内置物失败,显著降低感染与骨不连的发生率,螺钉可以多角度固定骨折,增加稳定性,这些都符合BO内固定原则,尤其对于复杂骨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不可比拟的优势。
权利要求
1.一种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板,呈柄状;和第二支板,大致呈方形,其中,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宽度比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宽度窄,所述第一支板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板的一端具有圆弧状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板的一端具有略向上倾斜的大致呈直线状的端部,与其相连的所述第二支板的左端部呈大致方形的圆弧状,所述第二支板与所述第一支板的连接部位的左侧边缘部呈弧线状略向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的中央部倾斜,所述第二支板与所述第一支板的连接部位的右侧边缘部呈向内凹入的弧线状,与所述第二支板的上侧边缘相连,在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中,沿着长度方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有多个固定螺钉通孔,在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中,沿着宽度方向,大致均勻地分布有两排固定螺钉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中设有五个固定螺钉通孔,该五个固定螺钉通孔在长度方向上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远离所述第二支板的上部固定螺钉通孔,第二组为接近所述第二支板的下部固定螺钉通孔,所述上部固定螺钉通孔为两个,所述下部固定螺钉通孔为三个,所述第一支板从最上方的所述下部固定螺钉通孔的位置开始形成弯曲,两个所述上部固定螺钉通孔和三个所述下部固定螺钉通孔彼此分别隔开间隔,其中,所述下部固定螺钉通孔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上部固定螺钉通孔之间的间距,在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所述固定螺钉通孔中,在靠近所述第一支板的一侧设有三个固定螺钉通孔,在远离所述第一支板的一侧设有两个固定小螺钉通孔,所述固定小螺钉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固定螺钉通孔的直径,每个所述固定小螺钉通孔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固定螺钉通孔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第二支板为一体加工而成,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与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相比宽度窄,在它们的连接位置,右侧边缘部呈向内凹入的弧线状,左侧边缘部呈弧线状略向所述第二支板的中央部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中,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朝向支板主体的中央侧弯曲,以形成将需固定的骨头包围在内的形状,并且,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在长度方向上朝向内侧呈弯曲形状,以形成与肱骨内髁的骨端相互适配的形状,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上部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下部的中轴线交叉形成角度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α为140度至160度的范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的宽度是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的宽度的1/3 1/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临床型肱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 采用金属或者多种金属的合金制造。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临床型肱骨远端接骨板,包括第一支板,呈柄状;和第二支板,大致呈方形,其中,第一支板的主体宽度比第二支板的主体宽度窄,第一支板的远离第二支板的一端具有圆弧状的端部,第二支板的远离第一支板的一端具有略向上倾斜的大致呈直线状的端部,与其相连的第二支板的左端部呈大致方形的圆弧状,第二支板与第一支板的连接部位的左侧边缘部呈弧线状略向第二支板的主体的中央部倾斜,第二支板与第一支板的连接部位的右侧边缘部呈向内凹入的弧线状,与第二支板的上侧边缘相连,在第一支板的主体中,沿着长度方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设有多个固定螺钉通孔,在第二支板的主体中,沿着宽度方向,大致均匀地分布有两排固定螺钉通孔。
文档编号A61B17/80GK102525633SQ20121001834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0日
发明者孙海垠, 孙海钰, 孙海飚, 景英川 申请人:北京联合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