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0687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踝关节后侧骨折的手术治疗,在内固定物的选择上,由于踝关节后方的解剖轮廓不规则,干骺端移形区弯度较大,使各种钢板难以精确塑形以与骨折端贴附, 又没有相关的形态解剖学描述,因此尚无符合该解剖特点的内固定物,使手术效果大打折扣。理想的固定方法应该既能提供保护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又能提供骨折愈合所需的足够稳定的力学环境,因此研制适用于踝关节后侧骨折内固定的内植入物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临床上采用外踝钢板、链条板、空心钉等经由各种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踝关节后侧骨折,即使通过术中塑形、内固定物也无法符合踝关节后侧表面特征 (空心钉仅适用于单一、无粉碎和塌陷的骨折块),进而影响到手术和治疗的效果。而钢板折弯后其强度及牢固程度均下降,远期疗效尚无定论,对不同内固定方法之间的生物力学的比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本发明对临床现有踝关节骨折接骨板类型和日益增多的后踝骨折患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于支撑踝关节后侧骨折的解剖型支撑锁定医用型接骨板,该接骨板是符合中国人的人体后踝解剖结构的内固定植入物。由此,能够较好地提高单纯后踝骨折以及伴有后踝骨折的复杂踝关节骨折的整体治疗效果。本医用接骨板用于手术治疗踝关节后侧骨折中粉碎、塌陷的支撑作用,术中通过该钢板铆钉系统支撑,使平台后柱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良好地适应中国人的人体后踝解剖结构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板,呈柄状;和第二支板,大致呈矩形,其四角为圆形,其中,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宽度比上述第二支板7的主体宽度窄,上述第一支板的远离上述第二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圆形的端部,上述第二支板的远离上述第一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直线状的端部,上述第二支板与上述第一支板的连接部位呈圆弧状,在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中,沿着长度方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有两个固定螺钉通孔,该两个固定螺钉通孔隔开一定间隔设置,在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中,沿着宽度方向,大致均勻地分布有两排固定螺钉通孔, 该固定螺钉通孔以每排各设有两个的方式排列,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上述固定螺钉通孔分别隔开一定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第一支板与上述第二支板为一体加工而成,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与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相比宽度较窄,在它们的连接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对称地形成有呈圆弧形的连接部。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第一支板和上述第二支板中,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朝向支板主体的中央侧弯曲,以形成将需固定的骨头包围在内的形状,从上述第一支板和上述第二支板的上述连接部开始,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在长度方向上朝向内侧呈弯曲形状,将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和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在上述连接部附近产生的角度设为α,该角度α由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的中轴线和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的中轴线交叉形成。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角度α为140度至160 度的范围。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上述第一支板的主体的宽度是上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的宽度的1/2 2/3。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中,采用金属或者多种金属的合金制造。发明效果本发明结合临床现有踝关节骨折接骨板类型和日益增多的后踝骨折患者,通过研究、分析、测量了大量(约沈00例)正常中国人踝关节后侧的形态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几乎完全符合踝关节后侧表面特征的新型内固定植入物,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复位、固定、支撑踝关节后侧的解剖型支撑(锁定)医用型接骨板。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明显提高踝关节后侧骨折以及伴后侧骨折的复杂踝关节骨折的整体治疗效果。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正面图。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侧面图。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后翻角度测量示意图。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扭转高度测量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支板的端部;2-第一支板的固定螺钉通孔;3-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圆形连接部;4-第一支板;5-第二支板的近踝关节端;6-第二支板的固定螺钉通孔;7-第二支板; A-接骨板的长度方向;B-接骨板的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以下,称为踝关节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结构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踝关节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正面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踝关节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包括第一支板4和与其连接的第二支板7。并且,该第一支板 4和第二支板7沿着图中A方向具有不同的宽度。
具体而言,第一支板4呈柄状,其主体宽度比第二支板7的主体宽度窄,大致为其宽度的1/2 2/3。第一支板4的远离第二支板7的一端即距离踝关节较远的一端具有大致呈圆形的端部1。第二支板7大致呈矩形,其四角为圆形。第二支板7的远离第一支板4 的一端即距离踝关节较近的一侧为大致呈直线状的近踝关节端5。第二支板7与第一支板 4的连接部位呈圆弧状。在本发明的接骨板中,在第一支板4的主体中,沿着长度方向A在宽度方向B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有两个固定螺钉通孔2,该两个固定螺钉通孔2隔开适当距离。在第二支板 7的主体中,沿着宽度方向B,大致均勻地分布有两排第二支板的固定螺钉通孔6,并且该固定螺钉通孔6以每排各设有两个的方式排列。在长度方向A和宽度方向B上,固定螺钉通孔6分别隔开适当距离。第一支板4的沿着上下方向设置的两个固定螺钉通孔2采用内凹型通孔的结构。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后,控制固定螺钉的钻入方向通过内凹型通孔多角度地固定骨折部位,提高其稳定性,符合BO内固定原则,尤其对于复杂骨折具有更加有效的固定效果。第一支板4与第二支板7 —体加工而成,由于柄状的第一支板4与矩形的第二支板7相比宽度较窄,因此在它们的连接位置,在宽度方向B上对称地形成有呈圆形的连接部 3。该连接部3是第一支板4与第二支板7的主体边缘采用圆弧形而连成内角的缓冲过渡型结构,对于因宽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易断处而言,起到加强的作用,能够提高支板主体的强度。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踝关节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第一支板4和第二支板7中,宽度方向B上的两侧朝向支板主体的中央侧弯曲,也就是说,支板主体的中央部分向外侧即骨头的相反侧凸出,形成将需固定的骨头包围在内的形状。从第一支板4和第二支板7的连接部3开始,第二支板7的主体在长度方向A上朝向内侧即骨头一侧呈弯曲形状,形成与胫骨的骨端相互适配的形状。进一步,如图2所示,第一支板4的主体和第二支板7的主体在连接部3附近产生角度a。该角度α由第一支板4的主体的中轴线Y和第二支板7的主体的中轴线H交叉形成。具体而言,在第一支板4和第二支板7的连接部3附近,水平线X与第一支板4的主体的中轴线Y相互正交并产生交点0。第二支板7的主体的中轴线H也通过0点,并在点0 与Y轴形成角度a。本发明中,对于第一支板4的主体和第二支板7的主体所构成的角度 α的设计,以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人的胫骨远端的弯曲度为考量。该角度α的选择对于本发明的接骨板在临床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对于角度α的选择根据进行具体说明。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踝关节骨折接骨板的后翻角度测量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后翻角度测量是在矢状面上胫骨中段后侧面的切线与远端后侧旋转面的切线的夹角,单位为度,数据可精确到百分位。具体测量方法如下在胫骨二维扫描矢状面上,分别作出胫骨远端后侧面与远端后翻弧的切线,分别记作直线a和直线b,两线相交所成的钝角即是后翻角α的大小(图幻。由外向内,以胫骨胫腓韧带止点处为后翻角测量起始处,胫骨后侧面内侧脊所在平面为终点,此段距离等分为5段(参见图4),分别记录每段后翻角处所测数据,分另U记作 α 1、α 2、α 3、α 4、α 5。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踝关节骨折接骨板的扭转高度测量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扭转高度测量是在胫骨远端二维CT矢状面上胫骨远端后侧面开始扭转的点距离置钉安全区平面的垂直距离,单位为毫米,数据可精确到百分位。具体测量方法为根据已经测出的置钉安全区高度,在矢状面上水平划出一横断面C,即置钉安全面,在后翻角测量中,过后翻角顶点0向置钉安全区水平面作垂线,测出其高度h,即是扭转高度,如图4所示,与内翻角相对应地分别记作hi、h2、h3、h4、h5。表1表示按男女性别的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指标的测量结果。[表 1]
项目左侧右侧男女男女置钉安全高度12.15±0.1810.23±0.2112.32±0.2010.35±0.14后翻角度α 1144.42±0.36144.24±0.11144.28±0.23144.35±0.18后翻角度cc2146.35±0.24146.20±0.16146.40±0.15144.35±0.18后翻角度α3148.11±0.37147.67士 0.28148.33±0.26147.56±0.34后翁彳角度α4151.07±0.42150.72±0.35151.21±0.18150.68±0.59后翻角度α5153.75±0.26153.12±0.40153.45±0.37153.37±0.42扭转高度hi19.50 士 0.1218.37±0.2019.44±0.1018.29±0.37扭转高度h218.79±0.2317.56±0.4218.64±0.1817.48±0.22扭转高度h317.56±0.2716.39±0.1217.42±0.2316.31±0.18扭转高度h416.32±0.1815.22±0.3116.27±0.1415.30±0.14扭转高度h515.38±0.2514.42±0.2615.30±0.1914.38±0.32表1是测量了大约沈00例正常的中国人的踝关节后侧的后翻角度和扭转高度而得到的测量数据。如表1中的数据显示,本发明的第一支板4的主体和第二支板7的主体所形成的角度范围在140度至160度之间,符合大多数的中国人的踝关节后侧的形态学特征,无需经过预弯曲工作,无需大面积暴露骨折端,对软组织的伤害减到最小。另外,本发明的接骨板采用金属或者多种金属的合金制造。本发明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是专门用于支撑踝关节后侧骨折的解剖型支撑锁定医用型接骨板,能够较好地提高单纯后踝骨折以及伴有后踝骨折的复杂踝关节骨折的整体治疗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板,呈柄状;和第二支板,大致呈矩形,其四角为圆形,其中,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宽度比所述第二支板7的主体宽度窄,所述第一支板的远离所述第二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圆形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直线状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板与所述第一支板的连接部位呈圆弧状,在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中,沿着长度方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有两个固定螺钉通孔,该两个固定螺钉通孔隔开一定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中,沿着宽度方向,大致均勻地分布有两排固定螺钉通孔,该固定螺钉通孔以每排各设有两个的方式排列,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所述固定螺钉通孔分别隔开一定间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与所述第二支板为一体加工而成,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与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相比宽度较窄,在它们的连接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对称地形成有呈圆弧形的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二支板中,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朝向支板主体的中央侧弯曲,以形成将需固定的骨头包围在内的形状,从所述第一支板和所述第二支板的所述连接部开始,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在长度方向上朝向内侧呈弯曲形状,将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和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在所述连接部附近产生的角度设为α, 该角度α由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的中轴线交叉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α为140度至160度的范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板的主体的宽度是所述第二支板的主体的宽度的1/2 2/3。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 采用金属或者多种金属的合金制造。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临床型胫骨远端骨折接骨板,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板,呈柄状;和第二支板,大致呈矩形,其四角为圆形,其中,第一支板的主体宽度比第二支板7的主体宽度窄,第一支板的远离第二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圆形的端部,第二支板的远离第一支板的一端具有大致呈直线状的端部,第二支板与第一支板的连接部位呈圆弧状,在第一支板的主体中,沿着长度方向,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有两个固定螺钉通孔,该两个固定螺钉通孔隔开适当距离设置,在第二支板的主体中,沿着宽度方向,大致均匀地分布有两排固定螺钉通孔,该固定螺钉通孔以每排各设有两个的方式排列,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固定螺钉通孔分别隔开适当距离设置。
文档编号A61B17/80GK102525634SQ20121001834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20日
发明者孙海垠, 孙海钰, 孙海飚, 景英川 申请人:太原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