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起身辅助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起身辅助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借助两伸缩支撑棒体的应力以能张开或叠合的起身辅助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医疗质量的提升,现代人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随着年长人口的增力口,年长使用者因此也开始注重家具的生活机能,年长使用者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相对比一般成年人更容易感到疲惫,腰腿更加无力,导致坐下或起身时,容易膝部关节力量不足支撑而摔倒,甚至难以自行站立等问题,因此起坐往往需要他人搀扶,故传统的座椅对于老年人来说实用性不佳。有鉴于此,一种椅体的辅助起坐结构便应运而生;请参阅图12所示的辅助起坐结构10,该辅助起坐结构10包括一椅体11、一底板12和一气压棒13,该椅体11上面包含一乘坐部14,该乘坐部14上有该底板12,该底板12包含一第一底板121和一第二底板122,该第一底板121的一侧与该第二底板122 —侧枢接,枢接方式使用一铰练,该第二底板122另一侧与该椅体11枢接,该枢接方式使用一金属转轴,该第一底板121下方与一气压棒13联结,该椅体11上设有一控制把15,该控制把15经由一控制线16与该气压棒13电气相连。承上所述,在使用者身体贴近该椅体11并产生一坐下动作的情况下,使用者本身的重量将施力于该气压棒13,进而将该第一底板121与该第二底板122压回水平位置;当使用者起身时,使用者将本身重量按压在该控制把15上,该控制把15利用该控制线16给予该气压棒13 —电气指令,令该气压棒13给予该第一底板121 —股向上的推力,使得该第一底板121上升。该第二底板122因为一侧与该第一底板121枢接结合,另一侧与该椅体11使用枢接结合,于是该第一底板121上升后,该第二底板122则呈一斜面。使用者完成起身动作,该一斜面可防止升高的过程太过,避免使用者来不及起身的情形,亦可以让使用者可依不同身高调整不同的起身施力点。然而,前述的辅助起坐结构10在使用上仍有缺失;举例而言,该辅助起坐结构10由椅体11、底板12、气压棒13等部件组合成一体,无法拆换,不但体积较大而占空间,且由电力驱动,由于电气机构复杂、成本昂贵、装设不易,不利于厂商制造及贩卖,使得前述的辅助起坐结构10不易为一般使用者所能购得;如此,不但增加用户的经济负荷,也相当占用摆放空间,对于使用者来说实有诸多不便。综上所述可知,无论是传统的座椅或是现有的辅助起坐结构,其构造及辅助使用性均不甚理想,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创新的起身辅助结构,令年长使用者能借助起身辅助结构中的伸缩支撑棒体的应力缓冲,轻松缓慢地坐在逐渐叠合的起身辅助结构上,或令年长使用者能于起身时,借由扶持逐渐张开的起身辅助结构,轻松便利地起身,大幅减低年长使用者于起坐时的身体负荷,即为本发明在此亟欲探讨的一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年长使用者轻松缓慢地坐下或轻松便利地起身的起身辅助结构,其可防止年长使用者于坐下或起身时因腰腿无力而跌坐于座椅上,导致受伤的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起身辅助结构,包括:
一第一座体,该第一座体的两对应侧面上邻近一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一枢接部;一第二座体,该第二座体的两对应侧面上邻近一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二座体的另一端借助至少一座体枢轴与该第一座体的另一端枢接成一体;
还包括两伸缩支撑棒体,该两伸缩支撑棒体的一端分别与该两第一枢接部相对应,且分别借助一第一枢轴枢接至对应的枢接部上,该两伸缩支撑棒体的另一端分别与该两第二枢接部相对应,且分别借助一第二枢轴枢接至对应的第二枢接部上,各该伸缩支撑棒体内设有至少一第一弹性元件。上述各伸缩支撑棒体包括一第一棒体及一第二棒体,该第一棒体的一端设有一开口,该第一棒体的另一端借助该第一枢轴枢接至该第一座体,该第一棒体内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开口相连通,且该第一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二棒体的一端借助该第二枢轴枢接至该第二座体,该第二棒体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设有一第一止挡部,该第一止挡部及该第二棒体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能由该开口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一棒体的第一容置空间中,该第一止挡部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上。上述第二棒体包括一第三棒体及一第四棒体,该第三棒体的一端设有一第二开口,该第三棒体内形成有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二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开口相连通,且该第二容置空间内容置有一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三棒体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环设有该第一止挡部,且该第一止挡部及该第三棒体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能由该第一开口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一棒体的第一容置空间中,该第一止挡部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上,该第四棒体的一端借助该第二枢轴枢接至该第二座体,该第四棒体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环设有一第二止挡部,且该第二止挡部及该第四棒体邻近另一端的部分由该第二开口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三棒体的第二容置空间中,该第二止挡部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上。上述第二座体及该第一座体上相互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一组能相互扣合的扣件,且按压该组扣件解除扣合。上述第二座体上的第二枢接部内凹设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供容置相互间呈收合状态的第一棒体及第二棒体。上述第二枢接部向外延伸形成有一扶手。上述第一棒体上设有一气阀,该气阀与该第一容置空间相连通。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起身辅助结构,该起身辅助结构应用于一坐椅上,在该第二棒体未受其他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该第一弹性元件所产生的应力能使该止挡部的另一侧迫紧地抵靠至该第一棒体的内侧壁上邻近该开口的位置,令该开口被该止挡部封闭,进而使该第一及第二棒体间相互呈伸展状态,且使该第二座体及第一座体间相互呈一预定夹角,该第二棒体在受到该第二座体施加作用力的状态下,能克服该第一弹性元件所产生的应力,令该第二棒体邻近一端的部分进入该第一棒体的第一容置空间中,进而令该止挡部持续压缩该第一弹性元件,使该第一及第二棒体间相互呈收合状态,且使该第二座体及第一座体间相互叠合;如此,年长用户即能将该起身辅助结构安置定位至该坐椅上,并以臀部接触该第二座体,进而对该第二座体施以一作用力,此时该第二棒体会受到该第二座体传来的作用力,进而克服该第一弹性元件所产生的应力,进而使该止挡部持续压缩该第一弹性元件,令该第一及第二棒体间相互呈收合状态,且使该第二座体及第一座体间相互叠合,由于该第二座体的承接及该第一弹性元件的应力缓冲,因此能防止年长使用者于坐下时因腰腿无力而跌坐于座椅上,导致受伤的问题,且当年长使用者起身时,该第一弹性元件的应力能使该第一及第二棒体间相互逐渐伸展,进而使该第二座体及第一座体间相互张开至一预定夹角,让使用者能借由扶持逐渐张开的第二座体,进而轻松便利地起身。
图1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 图2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示意 图3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 图4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使用 图5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又另一使用 图6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 图7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示意 图8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又一使用示意 图9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示意 图10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示意 图1OA是图10中A处的放大 图11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又一使用示意 图12是习知的辅助起坐结构的使用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起身辅助结构20、30、40 第一座体21、31、41 第二座体22、32、42伸缩支撑棒体23、33
第三棒体34第四棒体35
座椅36扣件37、47
第一枢接部211、311第一枢轴212、312
第二枢接部221、321座体枢轴222、322
第二枢轴223、323容置槽324
扶手325第一棒体231、331
第二棒体 232、332第一开口 233、333
第一容置空间234、334第一弹性元件235、335
第一止挡部236、336气阀337
第二开口 341第二容置空间342 第二弹性元件343第二止挡部351
马桶座46盖体48
固定元件49盖体枢轴471。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起身辅助结构20,在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起身辅助结构20包括一第一座体21、一第二座体22及两伸缩支撑棒体23,该第一座体21的两对应侧面上邻近一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一枢接部211,该第二座体22的两对应侧面上邻近一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二枢接部221,该第二座体22的另一端借助至少一座体枢轴222与该第一座体21的另一端枢接成一体,令该第二座体22及第一座体21能以该座体枢轴222为轴心而转动。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该两伸缩支撑棒23的一端分别与该两第一枢接部211相对应,且分别借助一第一枢轴212枢接至对应的第一枢接部211上,该两伸缩支撑棒体23的另一端则分别与该两第二枢接部221相对应,且分别借助一第二枢轴223枢接至对应的第二枢接部221上。 承上所述,各该伸缩支撑棒体23包括一第一棒体231及一第二棒体232,该第一棒体231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开口 233,该第一棒体231的另一端借助该第一枢轴212枢接至该第一座体21,该第一棒体231内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234,该第一容置空间234与该第一开口 233相连通,且该第一容置空间234内容置有一第一弹性元件235,该第二棒体232的一端借助该第二枢轴223枢接至该第二座体22。再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该第二棒体232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环设有一第一止挡部236,且该第一止挡部236及该第二棒体232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能由该第一开口 233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一棒体231的第一容置空间234中,令该第一止挡部236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一弹性元件235的一端上,在该第二棒体232未受其他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该第一弹性元件235所产生的应力能使该第一止挡部236的另一侧迫紧地抵靠至该第一棒体231的内侧壁上邻近该第一开口 233的位置,令该第一开口 233被该第一止挡部236封闭,进而使该第一棒体231及第二棒体232间相互呈伸展状态,且使该第二座体22及第一座体21间相互呈一预定夹角。承上所述,该第二棒体232在受到该第二座体22施加作用力的状态下,能克服该第一弹性元件235所产生的应力,令该第二棒体232邻近一端的部分进入该第一棒体231的第一容置空间234中,进而令该第一止挡部236持续压缩该第一弹性元件235,使该第一棒体231及第二棒体232间相互呈收合状态,且使该第二座体22及第一座体21间相互叠
八
口 ο在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伸缩支撑棒体23由该第一棒体231及第二棒体232构成,然而该伸缩支撑棒体23的构成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3所示的起身辅助结构30,在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该起身辅助结构30包括一第一座体31、一第二座体32及两伸缩支撑棒体33,该第一座体31的两对应侧面上邻近一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一枢接部311,该第二座体32的两对应侧面上邻近一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二枢接部321,该第二座体32的另一端借助至少一座体枢轴322与该第一座体31的另一端枢接成一体,令该第二座体32及第一座体31能以该座体枢轴322为轴心而转动。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该两伸缩支撑棒33的一端分别与该两第一枢接部311相对应,且分别借助一第一枢轴312枢接至对应的第一枢接部311上,该两伸缩支撑棒体33的另一端则分别与该两第二枢接部321相对应,且分别借助一第二枢轴323枢接至对应的第二枢接部321上。承上所述,各该伸缩支撑棒体33包括一第一棒体331及一第二棒体332,该第一棒体331的一端设有一第一开口 333,该第一棒体331的另一端借助该第一枢轴312枢接至该第一座体31,该第一棒体331内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334,该第一容置空间334与该第一开口 333相连通,且该第一容置空间334内容置有一第一弹性元件335。再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该第二棒体332的一端借助该第二枢轴323枢接至该第二座体32,该第二棒体332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环设有一第一止挡部336,且该第一止挡部336及该第二棒体332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能由该第一开口 333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一棒体331的第一容置空间334中,令该第一止挡部336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一弹性元件335的一端上,在该第二棒体332未受其他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该第一弹性元件335所产生的应力能使该第一止挡部336的另一侧迫紧地抵靠至该第一棒体331的内侧壁上邻近该第一开口 333的位置,令该第一开口 333被该第一止挡部336封闭,进而使该第一棒体331及第二棒体332间相互呈伸展状态,且使该第二座体32及第一座体31间相互呈一预定夹角。再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二棒体332包括一第三棒体34及一第四棒体35,该第三棒体34的一端设有一第二开口 341,该第三棒体34内形成有一第二容置空间342,该第二容置空间342与该第二开口 341相连通,且该第二容置空间342内容置有一第二弹性元件343,该第三棒体34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环设有该第一止挡部336,且该第一止挡部336及该第三棒体34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能由该第一开口 333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一棒体331的第一容置空间334中,令该第一止挡部336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一弹性元件335的一端上。承上所述,该第四棒体35的一端借助该第二枢轴323枢接至该第二座体32,该第四棒体35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环设有一第二止挡部351,且该第二止挡部351及该第四棒体35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能由该第二开口 341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三棒体34的第二容置空间342中,令该第二止挡部351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二弹性元件343的一端上,在该第四棒体35未受其他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该第二弹性元件343所产生的应力能使该第二止挡部351的另一侧迫紧地抵靠至该第三棒体34的内侧壁上邻近该第二开口 341的位置,令该第二开口 341被该第二止挡部351封闭,进而使该第三棒体34及第四棒体35间相互呈伸展状态,且使该第二座体32及第一座体31间相互呈该预定夹角。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所示,该第四棒体35在受到该第二座体32施加作用力的状态下,能克服该第二弹性元件343所产生的应力,令该第四棒体35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进入该第三棒体34的第二容置空间342中,进而令该第二止挡部351持续压缩该第二弹性元件343,使该第四棒体35及第三棒体34间相互呈收合状态;在持续受到该第二座体32施加作用力的状态下,相互呈收合状态的第四棒体35及第三棒体34能克服该第一弹性元件335所产生的应力,令该第三棒体34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进入该第一棒体331的第一容置空间334中,进而令该第二止挡部351持续压缩该第二弹性元件343,使该第四棒体35、第三棒体34及第一棒体331间相互呈收合状态,进而使该第二座体32及第一座体31间相互叠
八
口 ο再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棒体331上尚设有一气阀337,该气阀337与该第一容置空间334相连通,且能供气体进出,以当该第一棒体331及第二棒体332间相互逐渐收合的状态下,令该第一容置空间334中被挤压的空气能经由该气阀337泄出,令该第一棒体331及第二棒体332在收合过程中借由挤压空气以达到缓冲效果,进而缓慢地逐渐收合;再者,当该第一棒体331及第二棒体332间相互逐渐伸展的状态下,该第一棒体331外的空气能经由该气阀337进入该第一容置空间334中。再请参阅图6所示,该第二座体32的一端及该第一座体31的一端上相互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一组能相互扣合的扣件37,且该组扣件37能在被按压的情况下解除扣合,使得当该第二座体32与该第一座体31相互叠合的后,两者间分别设置的扣件,得以发挥相互扣合的效果,而使该第二座体32的一端及该第一座体31相互叠合后,能借由两者间所设置的扣件37的扣合,稳固扣接成一体,不致因第一弹性元件335及第二弹性元件343的应力而张开,避免发生影响年长使用者起坐的情形。如此,年长用户即能将该起身辅助结构30安置定位至一坐椅36上,并以臀部接触该第二座体32,进而对该第二座体32施以一作用力,此时该第四棒体35会受到该第二座体32传来的作用力,进而克服该第二弹性元件343所产生的应力,使该第二止挡部351持续压缩该第二弹性元件343,继而令该第三棒体34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进入该第一棒体331的第一容置空间334中,最后令该第二止挡部351持续压缩该第二弹性元件343,使该第四棒体35、第三棒体34及第一棒体331间相互呈收合状态,且使该第二座体32及第一座体31间相互叠合(如图7所示),令该第二座体32及第一座体31上的扣件37相互扣合,由于该第二座体32的承接及该第一弹性元件335及第二弹性元件343的应力缓冲,因此能防止年长使用者于坐下时因腰腿无力而跌坐于座椅上,导致受伤的问题,且如图4及图8所示,当年长使用者起身时,只需按压该组扣件37,令该组扣件37解除扣合,该第一弹性元件335及第二弹性元件343的应力即能使该第四棒体35、第三棒体34及第一棒体331间相互逐渐伸展,进而使该第二座体32及第一座体31间相互张开至一预定夹角,让使用者能借由扶持逐渐倾斜张开的第二座体32,进而轻松便利地起身。请参阅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座体32上的第二枢接部321内凹设有一容置槽324,该容置槽324供容置相互间呈收合状态的第四棒体35、第三棒体34及第一棒体331,且该第二枢接部321向外延伸形成有一扶手325,以供使用者扶持。请参阅图9所示,在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该起身辅助结构40除该第一座体41及第二座体42外,尚包括一盖体48,该盖体48的一端借助至少一盖体枢轴471与该第一座体41的一端枢接成一体,令该盖体48及第一座体41能以该盖体枢轴471为轴心而转动;如此,年长用户即能借助两固定元件49 (可为螺丝或铆钉)将该起身辅助结构40锁合定位至一马桶座46上,且如图10至图11所示,该第二座体42及该第一座体41上相互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一组能相互扣合的扣件47,且该组扣件47能在被按压的情况下解除扣合,使得当该第二座体42与该第一座体41相互叠合的后,两者间分别设置的扣件47,得以发挥相互扣合的效果,令该第二座体42及该第一座体41相互叠合后,能借由两者间所设置的扣件47的扣合,稳固扣接成一体,不致因弹性元件(图中未视)的应力而张开,避免发生影响年长使用者起坐的情形;如此,当年长使用者用毕该马桶座46后,即能如图10及图11所示,先将该第二座体42及该第一座体41相互叠合扣接成一体,再将该盖体48叠合于该第二座体42及第一座体41的上,最后即可将叠合成一体的盖体48、第二座体42及第一座体41翻起,借以避免该起身辅助结构40积尘或沾垢。前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词汇及描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不应视为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起身辅助结构除能被安装于一般座椅、马桶座上外,尚能被安装于轮椅、复健椅、飞机椅座、客运或汽车椅座等可供人乘坐的椅体上,按凡任何熟悉本发明相关领域的人士,依据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轻易思考及的变化或结构的修饰,或利用其他结构或装置加以实现的等效变化,均应属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起身辅助结构,包括: 一第一座体,该第一座体的两对应侧面上邻近一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一枢接部; 一第二座体,该第二座体的两对应侧面上邻近一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二座体的另一端借助至少一座体枢轴与该第一座体的另一端枢接成一体;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伸缩支撑棒体,该两伸缩支撑棒体的一端分别与该两第一枢接部相对应,且分别借助一第一枢轴枢接至对应的枢接部上,该两伸缩支撑棒体的另一端分别与该两第二枢接部相对应,且分别借助一第二枢轴枢接至对应的第二枢接部上,各该伸缩支撑棒体内设有至少一第一弹性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身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伸缩支撑棒体包括一第一棒体及一第二棒体,该第一棒体的一端设有一开口,该第一棒体的另一端借助该第一枢轴枢接至该第一座体,该第一棒体内形成有一第一容置空间,该第一容置空间与该开口相连通,且该第一容置空间内容置有该第一弹性元件,该第二棒体的一端借助该第二枢轴枢接至该第二座体,该第二棒体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设有一第一止挡部,该第一止挡部及该第二棒体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能由该开口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一棒体的第一容置空间中,该第一止挡部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身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棒体包括一第三棒体及一第四棒体,该第三棒体的一端设有一第二开口,该第三棒体内形成有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二容置空间与该第二开口相连通,且该第二容置空间内容置有一第二弹性元件,该第三棒体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环设有该第一止挡部,且该第一止挡部及该第三棒体邻近另一端的部分能由该第一开口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一棒体的第一容置空间中,该第一止挡部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上,该第四棒体的一端借助该第二枢轴枢接至该第二座体,该第四棒体的外侧周缘邻近其另一端的位置环设有一第二止挡部,且该第二止挡部及该第四棒体邻近另一端的部分由该第二开口进入且被容置于该第三棒体的第二容置空间中,该第二止挡部的一侧抵靠至该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身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座体及该第一座体上相互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一组能相互扣合的扣件,且按压该组扣件解除扣合。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起身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座体上的第二枢接部内凹设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供容置相互间呈收合状态的第一棒体及第二棒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起身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枢接部向外延伸形成有一扶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起身辅助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棒体上设有一气阀,该气阀与该第一容置空间相连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起身辅助结构,应用于一坐椅上,其包括两伸缩支撑棒体、一第一座体及一第二座体,两伸缩支撑棒体的一端分别枢接至第一座体的一端上,两伸缩支撑棒体的另一端则分别枢接至第二座体的一端上,第一座体的另一端与第二座体的另一端枢接成一体,在伸缩支撑棒体未受其他外力作用的状态下,伸缩支撑棒体内的弹性元件所产生的应力能使该伸缩支撑棒体呈伸展状态,使第二座体及第一座体间相互呈一预定夹角,伸缩支撑棒体在受到该第二座体施加作用力的状态下,能克服其内弹性元件所产生的应力,令伸缩支撑棒体呈收合状态,使第二座体及第一座体间相互叠合;借助上述结构,以便年长用户轻松缓慢地坐下或轻松便利地起身,避免因腰腿无力而跌坐受伤的问题。
文档编号A61G5/14GK103202623SQ20121006501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3日
发明者谢光孚 申请人:谢光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