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防暑解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防暑解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中医药领域。
背景技术:
中暑是指在炎热夏季露天劳作,或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暑热经口鼻肌肤内袭、或暑热夹湿、暑湿交蒸侵袭人体、逼汗外出,耗气伤津、骤然发病,表现为高热、汗出、烦躁、口渴、精神疲惫或神昏,甚至躁扰抽搐惊厥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暑病的记载《素问 热论》说“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 生气通天论》指出了暑病的临床特点“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 言、体若燔炭、汗出面散”。又有“在天为热,在地为暑……暑气通于心。”的论述,后世有“暑伤心”之说,王纶《明病杂著》云“暑邪可自口鼻而侵袭人体,伤于心包络之经”,所以中暑高热、大汗、势必伤心、因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严重亏损心阴心阳,甚或热陷心营,而见高热神昏谵语,热动肝风而见抽搐惊厥等严重症状。中暑有阳暑和阴暑之分,明 《景岳全书》云“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阴暑者,因暑而受寒凉者也……即伤寒也。”阴暑系夏日为了避暑贪凉饮冷,或空调降温、或汗出当风,被风寒所袭的一种风寒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治宜温宣之法。如人参败毒散、藿香正气散、桂枝汤、理中汤等方加减化裁治疗。“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可见阳暑、阴暑的病机症状截然不同。临床所指的中暑、和本发明研讨的中暑,都是针对阳暑而言,而阴暑的预防辨证治疗不在本发明之内。阳暑的病因病机是I、夏日炎炎、暑热蒸腾、或久处闷热环境中暑热侵袭人体、闭塞清窍,使气机升降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而致中暑。元 朱丹溪指出“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火也。”清 雷少逸指出“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2、劳倦饥渴是诱发因素夏日暴晒、暑气蒸逼、或田间室外劳作,或长途跋涉、或饥渴劳倦、耗气伤津、容易被暑热所伤,引起中暑。清 李东垣《脾胃论》云“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3、正气虚弱者属易感人群老人脏气虚衰,小儿形体未充,产妇气血受损,久病正气耗伤,肥人痰湿内盛,凡此种种正气虚馁之人,若遇暑热之邪、内外感召易患中暑。4、重伤气阴为基本病机暑热袭人来势急聚、传变迅速、除热闭心包引动肝风外,极易重伤气阴,甚至造成亡阴亡阳之变。5、暑多夹湿暑热虽为阳邪,但其致病又常兼夹湿邪,因在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下,雨水也较多,从而造成天暑下降,地湿上蒸,暑湿交蒸为患。故清 叶天土有“暑必兼湿“的见解。6、中暑的治疗原则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中暍,即是中暑,提出了用白虎汤加人参汤等方治疗。可见防治暑病的原则是清泄暑热、益气生津,不宜滥用苦寒,而应以透泄邪热为主。可见叶天士提出夏暑发自阳明的论点是正确的。同时“暑多夹湿”,中暑之人除见高热烦躁、口渴引饮、尿赤、舌红少津等症外,兼见胸闷脘痞、呕恶或身困重等夹湿症状,当配合除湿和胃药,若见汗多恶风、脉大无力,要配合补气生津,兼见心烦尿赤、舌红,要配合清心利尿,将伤于心的暑热从小便导出。故王纶《明医杂著》说“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若出现严重高热、神志昏迷不省人事、抽搐等热陷心胞、肝风内动等危重症状,或高热骤退、汗出不止、面色苍白、肢冷脉微等阴竭阳脱危症,应急送医院救治,不属本发明药物防治范围。据现有资料检索,尚未发现以本发明类似的专利公告,市面上亦未见到任何防暑解暑的中药制剂。本发明系纯中药制剂,经临床长期应用效果确切,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发明内容
I、本发明防暑解渴的药物是由下列药物及其重量配比组成 西洋参10-50份、麦冬15-50份、五味子10-40份、生石膏30-100份、滑石20-60份、冰片3-20份、连翘10-40份、淡竹叶10-40份、苍术15-50份、广藿香10-50份、白豆蘧10-40份、陈皮10-40份、甘草10-30份。2、本发明药物的优选重量配比是西洋参15-50份、麦冬15-50份、五味子10_40份、生石膏50-100份、滑石20-60份、冰片3-15份、连翘10-40份、淡竹叶10-30份、苍术15-50份、广藿香15-50份、白豆蘧10-40份、陈皮10-40份、甘草10-30份。3、本发明的最佳重量配比是西洋参30份、麦冬20份、五味子10份、生石膏60份、滑石30份、冰片6份、连翘15份、淡竹叶15份、苍术15份、广藿香15份、白豆蘧15份、陈皮15份、甘草15份。4、本发明各药物的性味及功效西洋参苦、微甘、寒,归心、肺、胃经。补气养阴、清火生津。本品善益肺气、养肺阴、清肺火。用于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口渴,为治气阴不足而火盛之佳品。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润燥,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本品养肺阴、清肺热、润肺燥,善能益胃生津,清热润燥,治胃阴不足之佳品,用于心阴虚及温热病热邪扰心营、心烦不眠、舌绛而干,有善阴、清心,除烦安神之效。五味子酸、甘、温,归肺、肾、心经。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本品上敛肺气,下滋肾阴,具益气生津止渴作用,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常配伍人参、麦冬即生脉散,补心气养心阴安心神。生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本品善解肌退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肺胃实火之要药,治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脉洪大等症。滑石甘、淡、寒、归膀胱、胃经。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暑热烦渴、善清热解暑利小便,有清暑利湿作用,为暑热烦渴之要药。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用于闭证神昏,为凉开之品,宜于热闭神昏,如温热病热盛神昏、痰热内闭,暑热卒厥,小儿急惊热闭神昏等。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治热入营血,神昏舌绛,清心泻火、利尿。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本品泻心火,除烦渴,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又善淡渗通利而清热利尿,治心火亢盛,口舌生疮,及心热下移小肠之尿赤热痛。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本品有较强的燥湿健脾作用,治寒湿阻滞中焦,脾失健运之脘腹痞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及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又可用于水湿痰饮内停,或湿热内蕴所致诸症。广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本品气味芳香,具有良好的芳化湿浊,醒脾健胃功效,治湿浊内阻,中气不运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本品既能化湿解暑,又兼发表、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常配紫苏、厚扑、半夏、白芷、大腹皮等,如藿香正气散。白豆蘧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本品善化湿行气温中,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湿温初起等。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本品理气止痛,健脾和中,为理气健脾之良药,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呕恶纳呆等。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本品应用广泛,用治心气不足之心悸怔忡,脉结代,能补益心脾以复脉,用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用治肺失宣降之喘咳,用治疮疡肿毒、食物、药物中毒,用治腹痛拘挛或四肢拘急,又善和百药,与热药同用,以防燥烈伤阴,与寒药同用能缓和其寒凉,以防伤及脾胃阳气,与峻烈药同用能缓和药物的作用,故有“国老”之美称。5、本发明防暑解暑药物配方方解本方采用生石膏、滑石、连翘、淡竹叶等寒凉淡 渗之药清热解暑,止高热烦渴,清心、肺、胃之暑热,并从小便导出,防止暑热陷闭心胞,热动肝风。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名生脉散,养阴生津,补气敛阴止汗,安神复脉,以防气阴虚脱,衰竭神昏,用苍术、广藿香、白豆蘧、陈皮芳香燥湿,化浊醒脾,行气消胀,和中止呕,不但能除暑中之湿浊,且能节制石膏、滑石、连翘、淡竹叶等寒凉之性,参、麦、五味子等滋腻之弊。妙用冰片凉开之性,开窍醒神,解除热闭神昏,痰热内闭,暑热卒厥,且本品辛香走窜之力迅速,能引诸药速达病所,发挥解热除烦,暑陷心胞,痰热内闭,神昏卒厥,热动肝风的功效。用甘草补中缓急,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组合周密,配伍巧妙,确为防暑解暑良方。四、实施方法I、按发明内容第3项各种药物(冰片除外)除净灰渣杂质。2、按第3项最佳重量配比,称足份量分别盛装,冰片盛装密封。3、将麦冬冷冻干燥。4、除冰片、麦冬外,其它药物合匀采用日晒或烘房干燥。5、将诸药合匀,采用超微粉碎为细粉。6、将超微细粉装入胶囊,每粒重0. 5g,紫外线灭菌处理,每100粒瓶装密封。7、将超微细粉加入淀粉等粘合剂,按常规方法压制为片剂,每片重0. 5g,紫外线灭菌,每100片瓶装密封。8、将第1、2项净化,称足重量配比的药物,按制备口服液的常规方法制备成口服液,每IOml瓶装,紫外线灭,菌每5瓶为一盒,配备吸管盒装包封。9、本发明防暑解暑药物的各种制剂,是任何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
权利要求
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暑解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配方是由下列药物及其重量配比组成 西洋参10-50份、麦冬15-50份、五味子10-40份、生石膏30-100份、滑石20-60份、冰片3-20份、连翘10-40份、淡竹叶10-40份、苍术15-50份、广藿香10-50份、白豆蘧10-40份、陈皮10-40份、甘草10-30份。
2.本发明药物的优选重量配比是 西洋参15-50份、麦冬15-50份、五味子10-40份、生石膏50-100份、滑石20-60份、冰片3-15份、连翘10-40份、淡竹叶10-30份、苍术15-50份、广藿香15-50份、白豆蘧10-40份、陈皮10-40份、甘草10-30份。
3.本发明的最佳重量配比是 西洋参30份、麦冬20份、五味子10份、生石膏60份、滑石30份、冰片6份、连翅15份、淡竹叶15份、苍术15份、广藿香15份、白豆蘧15份、陈皮15份、甘草15份。
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防暑解暑药物,应按照说明书实施方法第1、2、3、4、5项的要求,争化、配量、干燥,并超微粉碎为细粉。
5.将超微细粉装入胶囊,每粒O.5g紫外线灭菌,每100粒瓶装密封。
6.将超微细粉加入淀粉等粘合剂,按常规方法压制成片剂,片重O.5g,紫外线灭菌,每.100片瓶装密封。
7.将实施方法第1、2项净化、称足重量配比的药物,按制备口服液的常规方法制备成口服液,每IOml瓶装,紫外线灭菌,每5瓶为一盒,配备吸管盒装包封。
8.本发明防暑解暑药物的各种剂型,是任何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要求权利保护。
9.据现有资料检索,尚未发现与本发明类似的专利公告,市面上亦未见到任何防暑解暑的中药制剂,本发明系纯中药制剂,经临床长期应用疗效确切,未发现任何副作用,要求权利保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防暑解暑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中医药领域。配方采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石膏、滑石、冰片、连翘、淡竹叶、苍术、广藿香、白豆蔻、陈皮、甘草组成,可制备成胶囊、片剂、口服液等剂型。中暑是在炎热夏季露天劳作、或长期处于闷热环境中、暑热经口鼻肌腠内袭、或暑湿交蒸侵袭人体,逼汗外出耗气伤津、骤然发病,表现为高热、汗出、烦躁、口渴、精神疲惫,或暑邪内陷心胞出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安、热动肝风抽搐惊厥的一种疾病。中暑的防治原则是清泄暑热、益气生津,预防热陷心胞,痰热内闭和热动肝风、昏厥等严重症候。据现有资料检索,尚未发现与本发明类似的防暑解暑药剂,本发明经临床长期使用、效果确切,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P29/00GK102698176SQ201210093258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4日
发明者廖天源 申请人:廖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