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11450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酵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须是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玉米Zeamays L.的花柱和柱头,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标准》1985版(一部),最早药用记载见于《滇南本草》,民间常用于药茶,药膳中,作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药物。具有利水消肿,降压等功效。
古籍《岭南采药录》、《本草求真》、《雷公炮炙论》、《唐本草》等都记载了玉米须的食品保健应用实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将玉米须和玉米须浸提物(Corn silkand corn silk extract)列为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类物质;日本、韩国、印度和欧洲也将其列为常用草药。玉米须含有多糖、黄酮、皂苷及糖蛋白类成分,具有调节血糖、调节血脂、保肝护肝及调整胃肠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另外由于玉米须的入药部位是花柱和柱头,ATP酶活性高,对物质的转运和运输十分活跃,并含有玉米素等能够促进菌丝生长的细胞分裂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玉米须的生物活性,发挥更广泛的药理作用。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玉米须浸泡于水中16 24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50 200g,在121°C下灭菌20 40分钟,冷却至室温;二、向每袋玉米须中接入I 5ml浓度为I X IO5 lX108cfu/ml的菌液,在22 40°C下发酵I 50天,干燥,即完成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其中步骤二菌液为细菌菌液或真菌菌液,所述细菌菌液中采用的细菌为纳豆芽孢杆菌,所述真菌菌液中采用的真菌为桦褐孔菌、猴头菌、灵芝菌、香菇菌、侧耳菌、姬松茸菌、酵母菌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的编号为ACCC10614 ;桦褐孔菌(Fuscoporia obliqua)的编号为 CFCC6026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的编号为 ACCC50011 ;灵芝菌(Ganoderma Iucidum)的编号为 ACCC 50044;香燕菌(Lentinusedodes)的编号为 ACCC50023 ;侧耳菌(Pleurotus ostreatus)的编号为 ACCC50128 ;姬松鸾菌(Agaricus blazei Murill)的编号为 ACCC50654 ;酵母菌(Candida lipolytica)的编号为 ACCC 20245。本发明中玉米须的主要成分是多糖、黄酮、皂苷及糖蛋白类物质,还含有玉米素、碳水化合物等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成分,通过玉米须与食用菌(纳豆芽孢杆菌、桦褐孔菌、猴头菌、灵芝菌、香菇菌、侧耳菌、姬松茸菌、酵母菌)双向发酵,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及活性,发挥更广泛的药理作用。本发明所制备的玉米须发酵物有效成分(多糖和蛋白)含量高,经过药理、毒理实验表明,无毒副作用,服用安全,对高血糖、高血脂等亚健康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该制备方法节能环保,生产成本较低,应用前景广泛。
具体实施例方式具体实施方式
一本实施方式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玉米须浸泡于水中16 24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50 200g,在121 °C下灭菌20 40分钟,冷却至室温;二、向每袋玉米须中接入I 5ml浓度为I X IO5 I X IO8Cfu/ml的菌液,在22 40°C下发酵I 50天,干燥,即完成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其中步骤二菌液为细菌菌液或真菌菌液,所述细菌菌液中采用的细菌为纳豆芽孢杆菌,所述真菌菌液中采用的真菌为桦褐孔菌、猴头菌、灵芝菌、香菇菌、侧耳菌、姬松茸菌、酵母菌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的编号为ACCC10614 ;桦褐孔菌(Fuscoporia obliqua)的编号为 CFCC6026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的编号 为 ACCC50011 ;灵芝菌(Ganoderma Iucidum)的编号为 ACCC 50044;香燕菌(Lentinusedodes)的编号为 ACCC50023 ;侧耳菌(Pleurotus ostreatus)的编号为 ACCC50128 ;姬松鸾菌(Agaricus blazei Murill)的编号为 ACCC50654 ;酵母菌(Candida lipolytica)的编号为 ACCC 20245。本实施方式中纳豆芽孢杆菌的编号为ACCC10614,购买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
藏管理中心。桦褐孔菌的编号为CFCC6026,购买自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猴头菌的编号为ACCC50011,购买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灵芝菌的编号为ACCC50044,购买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香菇菌的编号为ACCC50023,购买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侧耳菌的编号为ACCC50128,购买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姬松茸菌的编号为ACCC50654,购买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酵母菌的编号为ACCC 20245,购买自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本实施方式中真菌菌液中采用的真菌为两种或几种时,按任意比混合。本实施方式中的玉米须从市场上购买得到。本实施方式步骤一中的过滤是为了滤去多余水分。
具体实施方式
二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玉米须浸泡于水中18 22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80 150g,在121°C下灭菌25 35分钟。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玉米须浸泡于水中20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100g,在121°C下灭菌30分钟。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当菌液为细菌菌液,在36 40°C下发酵I 3天。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当菌液为真菌菌液,在22 32°C下发酵10 50天。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六本实施方式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玉米须浸泡于水中20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100g,在121°C下灭菌35分钟,冷却至室温;二、向每袋玉米须中接入4ml浓度为lX105cfu/ml的菌液,在37°C下发酵2天,干燥,即完成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其中步骤二菌液为细菌菌液,所述细菌菌液中采用的细菌为纳豆芽孢杆菌,所述纳豆芽孢杆菌的编号为ACCC10614。本实施方式在玉米须上接种纳豆芽孢杆菌,然后进行发酵处理,使得制作的发酵物的纤溶酶活性比玉米须未发酵前提高了 86%。
具体实施方式
七本实施方式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玉米须浸泡于水中18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80g,在121°C下灭菌35分钟,冷却至室温;二、向每袋玉米须中接入4ml浓度为lX105cfu/ml的菌液,在28°C下发酵45天,干燥,即完成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其中步骤二菌液为真菌菌液,所述真菌菌液中采用的真菌为桦褐孔菌,桦褐孔菌的编号为CFCC6026。本实施方式在玉米须上接种桦褐孔菌,然后进行发酵处理,使得制作的发酵物中多糖含量比玉米须未发酵前提高了 48%,可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与玉米须发酵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 O. 05)。
具体实施方式
八本实施方式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玉米须浸泡于水中18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100g,在121°C下灭菌30分钟,冷却至室温;二、向每袋玉米须中接入3ml浓度为lX107cfu/ml的菌液,在28°C下发酵40天,干燥,即完成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其中步骤二菌液为真菌菌液,所述真菌菌液中采用的真菌为猴头菌,猴头菌的编号为 ACCC50011。本实施方式在玉米须上接种猴头菌,然后进行发酵处理,使得制作的发酵物中多糖含量比玉米须未发酵前提高了 52%,与玉米须未发酵前相比,发酵后能显著降低高血糖模型大鼠的血糖水平(P < O. 05)。
具体实施方式
九本实施方式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玉米须浸泡于水中20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150g,在121°C下灭菌35分钟,冷却至室温;二、向每袋玉米须中接入5ml浓度为lX108cfu/ml的菌液,在32°C下发酵50天,干燥,即完成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其中步骤二菌液为真菌菌液,所述真菌菌液中采用的真菌为灵芝菌,灵芝菌的编号为 ACCC50044。本实施方式在玉米须上接种灵芝菌,然后进行发酵处理,使得制作的发酵物中多糖含量比玉米须未发酵前提高了 55 %,蛋白质含量提高35 %,通过对乙醇性大鼠肝损伤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玉米须发酵物组肝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明显低于玉米须未发酵前的水平,差异显著(P<0. 05)。
权利要求
1.一种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一、玉米须浸泡于水中16 24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50 200g,在121°C下灭菌20 40分钟,冷却至室温;二、向每袋玉米须中接入I 5ml浓度为I X IO5 I X 108cfu/ml的菌液,在22 40°C下发酵I 50天,干燥,即完成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 其中步骤二菌液为细菌菌液或真菌菌液,所述细菌菌液中采用的细菌为纳豆芽孢杆菌,所述真菌菌液中采用的真菌为桦褐孔菌、猴头菌、灵芝菌、香菇菌、侧耳菌、姬松茸菌、酵母菌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纳 芽抱杆菌(Bacillus natto)的编号为ACCC10614 ;样褐孔菌(FuscoporiaobIiqua)的编号为 CFCC6026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的编号为 ACCC50011 ;灵芝菌(Ganoderma Iucidum)的编号为 ACCC 50044 ;香燕菌(Lentinus edodes)的编号为ACCC50023 ;侧耳菌(Pleurotus ostreatus)的编号为 ACCC50128 ;姬松鸾菌(Agaricusblazei Murill)的编号为 ACCC50654 ;酵母菌(Candida lipolytica)的编号为 ACCC20245。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玉米须浸泡于水中18 22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80 150g,在121°C下灭菌25 35分钟。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玉米须浸泡于水中20小时,过滤,将浸泡后的玉米须装袋,每袋100g,在121°C下灭菌30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当菌液为细菌菌液,在36 40°C下发酵I 3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当菌液为真菌菌液,在22 32°C下发酵10 50天。
全文摘要
一种玉米须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发酵物的制备方法。它目的是为了提高玉米须的生物活性,发挥更广泛的药理作用。方法一、玉米须浸泡于水中,过滤后装袋,灭菌,冷却;二、向每袋玉米须中接入菌液,发酵后干燥,即完成。本发明中通过玉米须与食用菌双向发酵,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及活性,发挥更广泛的药理作用;所制备的玉米须发酵物有效成分含量高,经过药理、毒理实验表明,无毒副作用,服用安全,对高血糖、高血脂等亚健康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该制备方法节能环保,生产成本较低,应用前景广泛。
文档编号A61K131/00GK102698105SQ20121019426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3日
发明者方自若, 王伟明, 王昶, 陈丽艳, 霍金海 申请人:黑龙江省祖研北药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