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类风湿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207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类风湿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草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类风湿的药物。
背景技术
类风湿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对人们的健康影响很大。类风湿关节炎就中医理论分析属痹证,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等。类风湿病是以关节病变为主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关节各部分均可受到侵犯,特 别是小关节容易受累。本病在发病早期或急性期,发病关节呈红、肿、热、痛和运动障碍等现象,发病晚期往往造成关节强直或畸形,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由于类风湿病病程长,发病过程错综复杂,很难根治。当前,对于该种疾病西医治疗常用水杨酸类制剂、保泰松、以及激素等药物,多以缓解症状为主,疗效不能巩固,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且副作用大。有的老中医认为类风湿病是毒素引起的,采用以毒攻毒的办法,应用蝎子、蜈蚣、白花蛇、乌蛇等中药配伍治疗,由于类风湿病是免疫系统病,根本不是什么毒素引起的,所以治疗效果不佳,且用药价格高,患者负担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疗程短、疗效显著的治疗类风湿的药物。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治疗类风湿的药物由制川乌、制草乌、黄芪、白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细辛、独活、牛膝、茯苓、白术、白芥子、麻黄、干姜、八戟肉、五加皮、申姜、补骨脂、淫羊藿、鹿角粉、甘草共23种中药配伍而成。每剂药的中药含量为制川乌10 15克、制草乌10 15克、黄芪50克、白芍20克、川弯20克、当归2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细辛15克、独活20克、牛膝20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白芥子15克、麻黄15克、干姜15克、八戟肉20克、五加皮20克、申姜20克、补骨脂20克、淫羊藿15克、鹿角粉15克、甘草15克,将上述23种药混合后水煎服。具体煎煮方法是先将制川乌、制草乌两种药煎煮半个小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进行煎煮半个小时,每剂药煎煮三次,然后混合后分次服用;日服两次,早晚各服一次,每剂药服三次。服用药物时停服其它药物。方解制川乌、制草乌分别为川乌和草乌的炮制加工品,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等疾病。久煮可减轻毒性,与等量的干姜和甘草配伍利去其毒。与白芍配伍,在镇痛等方面起到协同、增效作用。黄芪——属经典的扶正固本、补中益气类药,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还具有保护肝、肾功能,扩张血管,强心,利尿,抗衰老作用,能防治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白芍一苦、酸、微寒,入肝经。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补血和血功效。其有效成分白芍总甙及芍药甙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实践证明,白芍对急性渗出性点症及增生性炎症均有效。川芎一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善于行走、兼有行气作用。在活血方中配用,具有增强行血散瘀作用,在补血方中配用,能通达气血,可使补血不滞。桃仁一活血化瘀,善泄血滞,祛瘀力强,是治疗瘀血内阻症的常用药。红花一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调经脉、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还有雌性激素样作用。细辛一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祛阴寒,还有消炎止痛作用。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组织水肿及慢性损伤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能抑制炎症后期内牙组织增生。独活一治风寒湿痹痛、腰膝酸痛、两足湿痹、伸展不利等症。
牛膝一活血化瘀,治疗腰酸腿痛、足膝软弱无力等症,能补肝、肾而强筋骨。茯苓一药性缓和,功能益心脾,利水湿,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在临床上常作为辅助药物而广泛使用。白术一既能燥湿,又能利水,可用于水湿内停之痰饮或水湿外溢之水肿。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白芥子——祛痰利气,散瘀消肿。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肿毒,跌打肿痛。麻黄一为辛温发汗解表药,长于发散风寒表邪。干姜一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八戟肉一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治肾虚腰脚无力,痿痹瘫痪,风湿骨痛等症。五加皮一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痛,疮疽肿毒,跌打劳伤等症。具有类似激素样作用。申姜--注味苦、入肝、肾经,有补肾、活血止血功能。主治肾虚腰痛,跌打损伤,骨
伤风湿痹痛,筋断骨折等瘀血肿痛之症。对骨质疏松症具有明显的提高骨密度和改善骨组织形态计量作用。补骨脂——其性大温,味辛、苦、入脾、肾经,具有补肾壮阳、止泻功效,有较强的雌性激素样作用。补骨脂中的黄酮化合物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二氧黄酮在体外有直接促进骨细胞增殖和分化活性,有抗骨质疏松作用。淫羊藿——具有较好的补气益精作用,是益精填髓、扶正固本常用药。还能散风除湿,可用于风湿痹痛偏塞湿者。能够促进精液分泌,有类似雄性激素样作用,有调节特异性免疫功能。鹿角粉一温补肾、肝,强筋骨,活血消肿。常用于虚寒疮痛之症,有良好的消散作用。甘草一甘温性平,为益气补中的良药,可用于心脾气虚,脾胃气虚,正气虚损诸症。具有祛痰止咳,解毒作用,有雌性激素样作用。本发明在治疗类风湿病用药的重点一是应用制川乌、制草乌、麻黄、干姜等药治疗类风湿病寒证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重用黄芪、当归,黄芪、当归是我国历代常用的气血补药,具有益气养血、治血功效。三是运用含有激素的中草药。类风湿病以痛、肿、变形为特点,变形是由于骨质疏松引起,因此补肾、健脾、强筋、治血还不够,还要加上含有激素的中药效果更佳。本发明的药物具有调经脉,强筋骨,扶正固本,益气养血,补气益精,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本药配伍合理,疗程短,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服用本发明治疗类风湿的药物I个月为I个疗程,在一般情况下,患病I 2年的患者,I I. 5个疗程即可治愈;患病2 5年的患者,2 3个疗程即可治愈。经1600多例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8%,治愈率达60%。临床治愈病例一、患者马春玲,女,46岁,家住葫芦岛市连山区化工街。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双手指关节疼痛,腕关节肿痛,左踝关节疼痛,脚趾痛。经葫芦岛市中心医院确诊为类风湿病,症属中医痹证,寒湿型。治则湿经散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温补肝肾,服用本发明中药 两个疗程治愈。二、患者闻风彩,女,57岁,家住葫芦岛市新区二号小区。患者在34年前夏季,生小孩40天时,在后门口木板上睡觉,受风寒发病,症见患者双手关节肿痛,左手中指、无名指关节变形,双手腕关节肿痛、变形,左臂不能弯曲,右臂不能伸直,双膝关节肿痛,右膝关节变形不能伸直,双踝关节肿痛变形,不能行走。症属中医痹证,风寒湿型。治则湿经散寒,活血化瘀,健脾利湿,温补肝肾,患者服用本发明中药四个疗程后治愈,至今为反复。三、患者王彤,男,35岁,家住葫芦岛市杨家杖子。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指关节肿痛,腕关节肿痛,双膝关节肿痛变形,活动有响声,经葫芦岛市中心医院确诊为类风湿。后续患者开始低烧,体温37. 7 V,患者为中医痹证,属湿热型,从治疗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健脾利湿开始,服用本发明中药10付后关节肿痛消失,活动自如,完全治愈。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类风湿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每剂药的中药配比为制川乌10 15克、制草乌10 15克、黄芪50克、白芍20克、川芎20克、当归2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细辛15克、独活20克、牛膝20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白芥子15克、麻黄15克、干姜15克、八戟肉20克、五加皮20克、申姜20克、补骨脂20克、淫羊藿15克、鹿角粉15克、甘草15克,将上述23种药混合后水煎服。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治疗类风湿的药物,其煎煮、服用方法是先将制川乌、制草乌两种药煎煮半个小时后再加入其它药物进行煎煮半个小时,每剂药煎煮三次,然后混合后分次服用;日服两次,早晚各服一次,每剂药服三次。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类风湿的药物,该药物由制川乌、制草乌、黄芪、白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细辛、独活、牛膝、茯苓、白术、白芥子、麻黄、干姜、八戟肉、五加皮、申姜、补骨脂、淫羊藿、鹿角粉、甘草共23种中药配伍而成,水煎服,日服两次,早晚各服一次,每剂药服三次。药物具有调经脉,强筋骨,扶正固本,益气养血,补气益精,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本药配伍合理,疗程短,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经1600多例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8%,治愈率达60%。
文档编号A61K35/32GK102755622SQ201210276898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4日
发明者李淑芳 申请人:李淑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