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

文档序号:918561阅读:49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
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本发明涉及中药材炮制工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蜜炙枇杷叶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和工艺。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 Lindl.)的干燥叶,是常用大宗中药材,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等功效,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等。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枇杷叶的主要活性成分有熊果酸、齐墩果酸、苦杏仁苷、皂苷类、多糖类等,具有止咳、祛痰、抗炎、保肝、止痛、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呼吸道炎症、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湿疹及高血糖等病症[I],因此出现将枇杷叶炮制入药的需求。
中药枇杷叶的炮制始见于《雷公炮炙论》,根据历代本草记载,其炮制方法主要为去毛、炙法、酥炙、蜜炙、姜炙、姜汁浸炙微黄等,首先,历代本草都很重视枇杷叶的去毛的操作,如《雷公炮炙论》云“夫用,使粗布拭上毛令尽,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棉再拭令干。”;《唐本草》注云“用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本草蒙筌》云“凡入剂中,惟采叶用。以粗布拭去毛净。”;《雷公炮制药性解》云“刷去黄毛…不去黄毛,射入肺中,发咳不已。”;《本草新编》云“用时去毛,但只用之以止阴虚之咳嗽,他嗽不可用也。枇杷叶凌冬不凋,自是益阴妙药,但制之不得法,反动其嗽,盖叶上尤毛多,必须以水洗去,不可少带一毫始妙,否则,毛入喉中,无益转有害矣。”;《本草求真》云“拭净毛。以免射肺作咳。”其次,枇杷叶的姜炙和蜜炙均有其不同的功效,如《本草蒙筌》云“凡入剂中,惟采叶用。以粗布拭去毛净,捣姜汁浸炙微黄。锉碎煎汤,偏理肺脏。下气除呕哕不己,解渴治热嗽无休。”;《雷公炮制药性解》云“味苦,性平无毒,入肺经,主除呕和胃,解渴止嗽,下气清痰。刷去黄毛,蜜炙用。”;《本草备要》“治胃病,姜汁炙;治肺病,蜜炙。”;《本草从新》“治胃病·姜汁涂、炙黄.治肺病.蜜水涂.炙黄。”。从上述古典中不难发现不论采用何种枇杷叶的炮制方法,去除枇杷叶上的毛是枇杷叶炮制品成败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收载了蜜炙枇杷叶,规定每IOOkg枇杷叶丝,用炼蜜20kg,照蜜炙法(附录II D)炒至不粘手[2],但以上本草记载和规定都没有对蜜炙枇杷叶的具体炮制工艺进行规范,如加入的蜂蜜量、火炙温度和时间等,由于工艺参数的选定直接影响枇杷叶质量,因此规范蜜炙枇杷叶的炮制工艺至关重要;在企业方面,由于人工除枇杷叶的毛工序繁琐,效率低下,通常给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工作负担,此外蜜炙枇杷叶过程中由于时间把控及蜂蜜涂布不均匀会出现闷润不够完全的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蜜炙枇杷叶炮制工艺中的技术问题,以传统文献为依托结合现代化学分析方法,提供一种新的高效的蜜炙枇杷叶炮制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在室温下,将中药枇杷叶生品置加水的炼蜜中闷润至炼蜜被枇杷叶充分吸收,水和炼蜜的质量比为1:1-3,炼蜜与枇杷叶的质量比为50-100:100,闷润l_3h,在枇杷叶的叶面上,包括有毛的一面涂布蜂蜜水,然后将经炼蜜中闷润的枇杷叶置烘箱中烘干,烘干温度为80-130°C,烘干时间为10-15min,烘干结束后,放冷至室温,即得蜜炙枇杷叶炮制品。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在室温下,将中药枇杷叶生品置加水的炼蜜中闷润至炼蜜被枇杷叶充分吸收,水和炼蜜的质量比为1:2-3,炼蜜与枇杷叶的质量比为100-150:100,闷润3-4h,在枇杷叶的叶面上,包括有毛的一面涂布蜂蜜水,然后将经炼蜜中闷润的枇杷叶置烘箱中烘干,烘干温度为130-140°C,烘干时间为15-20min,
烘干结束后,放冷至室温,即得蜜炙枇杷叶炮制品。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在室温下,将中药枇杷叶生品置加水的炼蜜中闷润至炼蜜被枇杷叶充分吸收,水和炼蜜的质量比为1:3-4,炼蜜与枇杷叶的质量比为150-200:100,闷润4-5h,在枇杷叶的叶面上,包括有毛的一面涂布蜂蜜水,然后将经炼蜜中闷润的枇杷叶置烘箱中烘干,烘干温度为140-160°C,烘干时间为20-30min,烘干结束后,放冷至室温,即得蜜炙枇杷叶炮制品。涂布蜂蜜水时,用毛刷醮取均匀涂布枇杷叶的叶面。通过正交试验和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机理研究得出最佳的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的技术参数较好的控制采用炼蜜与枇杷叶的质量比为50:100,闷润4h,在140°C下烘干20mino该蜜炙枇杷叶炮制品最终的工艺步骤为将上述制得的蜜炙枇杷叶剪成丝状,放入食品级丝绸袋中,封好封口,用于中药配方的煎煮。本发明与现有蜜炙的工艺相比,不需要人工除枇杷叶的毛,而是在枇杷叶毛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炮制,大大减少了人力除毛的繁琐工作;提供了蜜炙枇杷叶的具体炮制工艺参数,包括炼蜜量、炼蜜加水量、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核心步骤涂抹蜂蜜水采用毛刷涂布的方式,使得蜂蜜水完全接触枇杷叶,达到充分润透,且使得加热过程中受热均匀,大大缩短加热的时间;烘干时利用烘箱,实现加热温度和时间可控;煎煮时为利用食品级丝绸袋以滤过绒毛,防止枇杷叶的毛在使用中出现副作用;该炮制方法大大缩减了操作步骤和时间、更加高效,并实现了过程的定量可控。与此同时,本发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枇杷叶的指标性成分(齐敦果酸和熊果酸)和含量测定条件,通过考察蜜炙枇杷叶中齐敦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得出了蜜炙枇杷叶的最佳炮制工艺,为蜜炙枇杷叶的规范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利于控制蜜炙枇杷叶炮制品的质量。图I为蜜炙枇杷叶传统炮制方法和新炮制方法中指标性成分含量对比图。为使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更清楚明了,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其方法步骤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可以实现的。蜜炙枇杷叶炮制工艺可简化为四个步骤闷润、涂布蜂蜜水、烘干、冷却,将市面上买的蜂蜜进行加热提炼,使其中的水分蒸发掉即获得本发明中使用的炼蜜,而在具体闷润、涂布时需将炼蜜加水稀释得蜂蜜水,在上述四个步骤中分别需要确定的工艺参数为闷润时间、加入的炼蜜量、炼蜜加水量、烘干温度、烘干时间,为确定上述工艺的具体参数,做了如下几组实验I.确定液相色谱条件蜜炙枇杷叶的以齐敦果酸和熊果酸为指标性成分作为评测指标,将供试品与对照品比对测定,其中对照品溶液取齐墩果酸、熊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Iml含齐墩果酸50ug、熊果酸O. 2mg的混合溶液;供试品精密称取蜜炙枇杷叶约l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超声功率250w、频率50kHz,时间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加乙醇补足减少的重量,摇匀,取续滤液,既得;进行色谱分析,色谱条件乙腈-甲醇-O. 5%醋酸铵溶液比例为67:12: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2.考察单因素根据预实验,设定单因素考察的因素为蜂蜜量、蜜炙温度和时间,根据预实验和单因素考察,设定以下因素水平表(见表I)。表I因素水平表
权利要求
1.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在室温下,将中药枇杷叶生品置加水的炼蜜中闷润至炼蜜被枇杷叶充分吸收,水和炼蜜的质量比为1:1-3,炼蜜与枇杷叶的质量比为50-100:100,闷润l_3h,在枇杷叶的叶面上,包括有毛的一面涂布蜂蜜水,然后将经炼蜜中闷润的枇杷叶置烘箱中烘干,烘干温度为80-130°C,烘干时间为10-15min,烘干结束后,放冷至室温,即得蜜炙枇杷叶炮制品。
2.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在室温下,将中药枇杷叶生品置加水的炼蜜中闷润至炼蜜被枇杷叶充分吸收,水和炼蜜的质量比为1:2-3,炼蜜与枇杷叶的质量比为100-150:100,闷润3-4h,在枇杷叶的叶面上,包括有毛的一面涂布蜂蜜水,然后将经炼蜜中闷润的枇杷叶置烘箱中烘干,烘干温度为130-140°C,烘干时间为15-20min,烘干结束后,放冷至室温,即得蜜炙枇杷叶炮制品。
3.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在室温下,将中药枇杷叶生品置加水的炼蜜中闷润至炼蜜被枇杷叶充分吸收,水和炼蜜的质量比为1:3-4,炼蜜与枇杷叶的质量比为150-200:100,闷润4-5h,在枇杷叶的叶面上,包括有毛的一面涂布蜂蜜水,然后将经炼蜜中闷润的枇杷叶置烘箱中烘干,烘干温度为140-160°C,烘干时间为20-30min,烘干结束后,放冷至室温,即得蜜炙枇杷叶炮制品。
4.如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涂布蜂蜜水时,用毛刷醮取均匀涂布枇杷叶的叶面。
5.如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正交试验和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机理研究得出最佳的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的技术参数较好的控制采用水和炼蜜的质量比为1:2-3,炼蜜与枇杷叶的质量比为50:100,闷润4h,在140°C下烘干20min。
6.如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蜜炙枇杷叶炮制品最终的工艺步骤为将上述制得的蜜炙枇杷叶剪成丝状,放入食品级丝绸袋中,封好封口,用于中药配方的煎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材炮制工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蜜炙枇杷叶的炮制方法。该方法为在室温下,将中药枇杷叶生品置加水的炼蜜中闷润至炼蜜被枇杷叶充分吸收,水和炼蜜的质量比为1:1-3,炼蜜与枇杷叶的质量比为50-200:100,用毛刷醮蜂蜜水均匀地涂在枇杷叶的叶面上,包括有毛的一面,然后,将经炼蜜中闷润的枇杷叶置烘箱中烘干,烘干温度为80-160℃,烘干时间为10-30min,烘干结束后,放冷至室温,即得蜜炙枇杷叶炮制品。本发明与现有蜜炙工艺相比,减少了人力除毛的繁琐工作;该炮制方法缩减了操作步骤和时间、更加高效,并实现了过程的定量可控,与此同时通过考察蜜炙枇杷叶中齐敦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得出了蜜炙枇杷叶的最佳炮制工艺,为蜜炙枇杷叶的规范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文档编号A61K36/73GK102872225SQ201210384659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1日
发明者陈士林, 黄林芳, 降雪, 杨大坚, 徐宏喜, 卞兆祥, 陈新滋 申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香港浸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