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寒湿泄泻的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232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小儿寒湿泄泻的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寒湿泄泻的中药方剂,特别是一种小儿寒湿虚泄泻中药贴剂。本发明的中药方药主要是煨豆蔻4g、羌活2g、香苏正胃丸3丸(9g),与丁香按5∶1的重量比例配置而成的。取本发明的药剂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将药剂置于一定大小的粘贴物上,贴敷于特定的小儿止泻穴(神阙穴、止泻穴、脾腧穴及涌泉穴)位上。本发明小儿寒湿泄泻一贴宝,系外用药,脐部等特定穴位给药,小儿易于接受,吸收更持久,生物利用度高,无毒副作用,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经济便宜、疗效满意。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小儿寒湿泄泻的中药贴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医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小儿泄泻外用的中药贴剂,特别是一种小儿寒湿泄泻特定穴位上贴敷的外用止泻中草药。
【背景技术】
[0002]泄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寒湿泄泻在小儿泄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往往病程长,易反复,迁延难愈,导致患儿体质渐差,易引起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免疫力低下及生长发育障碍等, 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目前,西医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肠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疗法等。其中,对于小儿寒湿泄泻抗生素治疗一般无效,滥用抗生素还易致菌群失调,肠黏腊保护剂及肠道微生态疗法,对小儿寒湿泄泻的症状虽有一定改善,但疗程较长,总体疗效不如中药理想。对于寒湿易感儿,中医多主张积极治疗其本,即健脾补气固本,以减少或杜绝再感染的发生。随着生活条件的变迁,常用的方药,如参苓白术散的健脾止泻、丁桂儿脐贴的散寒止泻,其治疗效果逐渐减弱。本发明对小儿寒湿泄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起效快、疗效高、小儿易于接受,无毒副作用。

【发明内容】

[0003]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采取一种易于被小儿接受的外治疗法,探讨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法和给药途径,以便速效、高效地治疗小儿寒湿泄泻,亦解决了小儿输液、口服药物等诸多困难的问题。
[0004]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药物配伍上采用攻补兼施为主,标本同治、寒热并用、温涩互举的治疗原则,通过温阳化积、健脾益气、清利寒湿、涩肠利水的作用,利用穴位贴药、皮肤渗透的外治方法,调理脾胃,达到治疗目的。
[0005]小儿寒湿泄泻是指非肠道感染的泄泻,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主要症状表现为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I)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受时邪的病史。(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0006]寒湿泄泻则由饮食失节,劳倦内伤,感受寒湿之邪,寒湿内侵脾胃,或脾胃虚弱,失其健运,水湿内停,脾阳不展,清气不能上升,反而下陷,合浊而下,其泻下塘稀,俨如鸭粪。中医学认为,六淫之邪均可侵袭人体而引起泄泻,其中尤以风寒、湿、暑热之邪致泄最为多见。外感风寒者,多见于冬春季节,由汗出当风,洗浴不慎,夜卧受寒或贪凉饮冷,风寒之邪客于胃肠引起。寒为阴邪,易遏脾阳,脾运失健,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成寒泻、飧泻。故《灵枢.百病始生》有“多寒则肠鸣飧泻”之说。夏秋暑湿当令,脾喜燥恶湿,如调护不周,冒受暑湿,或涉水淋雨,则易为暑湿之邪所伤。热袭中焦,湿溃大肠,则协热下利,水泻不止,甚或暴注下迫。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盛则濡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鉴别于:风寒泄湾,多发于春末夏初,或夏末秋初交令之时,时值昼热夜凉,冷热失常,入寐时衣被未加,胸腹课露,卒感风寒,风寒之邪袭伤脾胃,或过食生冷,中阳受挫,水谷停滞,气机受阻,升降悖逆, 清浊不分,大肠失固,水谷合污而下,则为泄泻。此二者受邪不一,治法殊异。
[0007]笔者近十年来,遂研证机,方悟久泻之机,脾虚为本,兼有寒湿积滞为标为实,非纯正虚,病邪久恋亦多,对此必用祛邪之品,始疗效稳固,病程缩短。然而临床小儿寒湿泄泻,兼有乳积或鱼肉积滞者多,多因妈咪们过频、过量、过早喂养肥甘厚腻之品所致。笔者仅就临床运用先攻下后健脾止泻法,克服外用参苓白术散、丁桂儿脐贴的不足,确定此治疗小儿寒湿泄泻方药,经近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疗效满意。专家认为在慢性寒湿泄泻的治疗中,加用少量的祛风湿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风药具有升散、鼓动作用,使补益之品,补而不腻。
[0008]组成:香苏正胃丸【国药准字Z11020243】(广藿香、紫苏叶、香薷、陈皮、厚朴(姜炙)、枳壳(炒)、砂仁、白扁豆(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茯苓、甘草、滑石、朱砂。)惯?蓮4g、宪活2g。
[0009]首先,按重量计算将煨豆蘧4g、羌活2g、香苏正胃丸3丸(9g),共研磨为细末,混合后制成本发明止?与散;
其次,再将本发明止泻散与丁香按照5:1的比例混合,搅匀即制成本发明的药剂;第三.取本发明的药剂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涂在一定大小的胶布或其他粘贴物上,贴敷于小儿的神闕穴(肚脐)、止泻穴(神闕下一寸处)和脾俞穴,五天后取掉。如三天内未治愈或无明最效果,可再贴神闕穴及涌泉穴(双),即可收到预期效果。
[0010]中药药理:香苏正胃丸,解表和中,消食行滞。用于小儿暑湿感冒,停食停乳,头痛发热,呕吐泄泻,腹痛胀满,小便不利。煨肉豆蘧温中收敛止泻;丁香甘、辛、大热,暖胃,温肾,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以壮肾火,国外有报道丁香油酚具有透皮促进作用,并做为透皮促进剂使用,丁香尚含一些止痛、温里、散寒的成分,发挥着促渗、治疗双重功能;《证治准绳》说:“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风药更能祛湿,但用之必须适宜,量须轻剂,羌活宜用I~3 g取其轻者升散之意,如用量过多,反使虚弱之脾胃益虚。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消积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0011 ] 中医学认为,脐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有为后天之根源,为十二经发源地,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穴位。脐中为神闕穴,为先天精气出入之处,任督冲三脉相会之乡,起着调节气血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脐中皮肤渗透性最强。择神闕穴是因为该处表皮角化层是腹部皮肤最薄部位,且与腹膜直接相贴,而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药物穿透皮肤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而进入体循环,故脐部给药生物利用度高;穴位贴敷通过经络的感传,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循环感应过程中相互协同和叠加,从而表现生理上的放大效应,故临床取得良效。药代动力学证明:脐部给药比其它用药方式更易于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且脐部凹陷形成隐窝,药物贴敷形成自然的闭合状态,药物得以较长时间存放,进入血液循环及淋巴系统,发挥药物全身治疗作用。是人体给药尤其是儿童给药的最佳方式之一。美国Y.W.Chien的研究表明,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治疗特点有药物和穴位之双重作用。
[0012]发明有益效果
木发明的优点是:1、通对穴位贴药,皮肤渗透,脏腑直接吸收,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减消作用,疗效高,见效快,日节省药物;2、脐部给药,吸收更持久,生物利用度高。3、小儿易于接受,不受疼痛,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4、适用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寒湿泄泻,治疗范围宽,同时,对厌食、消化不良、 腹痛,腹胀、呕吐有良好的疗效,具有免疫保健作用,能提高肌体免疫力;5、降低有病就输液的危险与成本;6、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经济便宜、疗效满意。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一、患儿,男,3月。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腹泻蛋黄样稀水便,每日拉稀烂便广8次,无粘液脓血,曾化验大便常规:脂肪球(+),白细胞少许。有恶臭酸味,肚腹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疼减,经附近医院输液治疗十余天不愈。外敷敷本发明药剂,两天后泻止。
[0014]实施例二、刘姓幼儿I岁,泻奶花样稀便,稀薄如水,加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日泻六七次.上午九时敷本发明药剂,下午腹泻即止,及后每日大便一次,成条状。
[0015]实施例三、患儿,男,二岁半,腹泻2月余,泻下清稀,大便4~6次/日,厌食,因泄泻日久,小便短少,面黄腹痛,消瘦苍白,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缓,指纹淡红。大便检查,不消化物(++),白细胞(+),粘液(+),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腹泻兼见口渴、呕恶、腹胀者加葛根3克,藿香4克,大腹皮4克。兼见口靡灼痛者加大腹皮6克,黄连6克,破故纸4克。敷用本发明加减药剂,治疗两次(七天)而愈。服药期间忌生冷及不易消化之食物。
【权利要求】
1.一种由中草药配制成的小儿寒湿泄泻中药贴剂,其特征是药剂主要由煨豆蘧、羌活、香苏正胃丸等混合物,与丁香按5: I的重量比例配置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寒湿泄泻中药贴剂,其特征是由煨豆蘧4g、羌活2g、香苏正胃丸3丸(9g),丁香等中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备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寒湿泄泻中药贴剂,其特征是取本发明的药剂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将药剂置于一定大小的粘贴物上,贴敷于特定的小儿止泻穴(神闕穴、止泻穴、脾腧穴及涌泉穴)位上。
【文档编号】A61P1/12GK103721161SQ201210391517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6日
【发明者】刘黎明 申请人:刘黎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