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233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中药贴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的中药方剂,特别是一种小儿脚气型泄泻中药贴剂。本发明的中药方药主要是土茯苓15g,党参10g,黄芪10g,黄柏9g,天花粉9g,苡仁9g,车前子9g,山楂6g,羌活2g,生甘草6克,丁香等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制备而成的。将本发明的药剂置于一定大小的粘贴物上,贴敷于特定的小儿止泻穴位即可。本发明小儿脾虚泄泻一贴宝系外用药,脐部给药,小儿易于接受,吸收更持久,生物利用度高,无毒副作用,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经济便宜、疗效满意。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中药贴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医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小儿泄泻外用中草药贴剂,特别是一种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特定穴位上贴敷的外用止泻中草药。
【背景技术】
[0002]泄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脚气型泄泻在小儿泄泻中亦常常见到。往往病程长,易反复,迁延难愈,导致患儿体质渐差,易引起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免疫力低下及生长发育障碍等,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目前,西医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肠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疗法等。其中,对于小儿脚气型泄泻抗生素治疗一般无效,滥用抗生素还易致 菌群失调,肠黏腊保护剂及肠道微生态疗法,对小儿脚气型泄泻的症状虽有一定改善,但疗程较长,总体疗效不如中草药理想。对于脚气型易患小儿,中医多主张积极治疗其本,即健脾补气固本,以减少或杜绝再感染的发生。随着生活条件的变迁,常用的方药,如参苓白术散的健脾止泻、丁桂儿脐贴的散寒止泻,其治疗效果逐渐减弱。本发明对小儿脚气型泄泻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起效快、疗效高、小儿易于接受,无毒副作用。

【发明内容】

[0003]技术问题
为了 g服以上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采取一种易于被小儿接受的外治疗法,探讨治疗小儿腹泻的有效方法和给药途径,以便速效、高效地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亦解决了小儿输液、口服药物等诸多困难的问题。
[0004]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药物配伍上采用攻补兼施为主,标本同治、寒热并用、温涩互举的治疗原则,通过温阳化积、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涩肠利水的作用,利用穴位贴药、皮肤渗透的外治方法,调理脾胃,达到治疗目的。
[0005]小儿脚气型泄泻是指非肠道感染的泄泻,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主要症状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有泄泻,色青、夹有奶块,次数频多,小溲如常,饮食尚可,但面白神委,烦燥不安,或有眼皮下垂,甚至抽搐易惊,使用一般的中西药物,见效不大,反复不止,如停哺母乳,往往泻止,继哺即发(现有技术报道见【董廷瑶:婴儿泄泻的治疗经验。中医杂志21 (4): 14,1980”】。有的可表现为食差、呕吐、烦躁、凝视、抽搐、憋气发绀、脉数。另报道有“胎泻” 一证,据其临床表现,即是本型。
[0006]中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幼幼集成》曰:“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脚气型则健运失司,胃弱则不能熟腐水谷,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乃至合污而下,成为脚气型泄泻。早在黄帝《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脾病者,虚则胀满,肠鸣飱泄,食不化”,“湿多成五泄。”体内之湿多是脾的功能失常的产物,而湿盛则更影响脾的功能,二者可互为因果,脚气型而使体内湿邪过盛,是慢性泄泻的发病机制。脾阳与肾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脾的运化水谷有赖于命门火的温煦,久泻则往往能形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的运化功能失去动力。这样脾病及肾,肾病及脾,造成了恶性循环,使泄泻缠绵不愈,这亦是脾肾阳虚而造成慢性泄泻的发病机制。
[0007]笔者近十年来,遂研证机,方悟久泻之机,脾虚为本,兼有湿盛积滞为标为实,非纯正虚,病邪久恋亦多,对此必用祛邪之品,始疗效稳固,病程缩短。然而临床小儿脚气型泄泻,多因妈咪们过频、过量、过早喜食肥甘厚腻之品所致。笔者仅就临床运用先攻下后健脾止泻法,g服参苓白术散、丁桂儿脐贴的不足,确定此治疗小儿脚气型泄泻方药,经近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疗效满意。专家认为在慢性脚气型泄泻的治疗中,加用少量的祛风湿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风药具有升散、 鼓动作用,使补益之品,补而不腻。
[0008]组成,土获茶汤(自拟):土获茶15g,党参IOg,黄苗IOg,黄柏9g,天花粉9g,该仁9g,车前子9g,山楂6g,羌活2g,生甘草6g。现有技术报道见【张文捷:宋敬轩老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两点经验。陕西中医(5):7,1981”】
首先,按重量计算将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浸过药而即可),浸泡2小时,煎2.5小时,过滤;再加水(浸过药而即可)煎I小时。将两次药液混合,浓缩成膏,倒入盘中,烘干,研细末制成本发明土获茶汤(自拟)散;
其次,再将土茯苓汤(自拟)散与丁香按照8:1的比例混合,搅匀即制成本发明的药剂;第三.取本发明的药剂适量,涂在一定大小的胶布或其他粘贴物上,贴敷于小儿的神闕穴(肚脐)、止泻穴(神闕下一寸处)和脾俞穴,五天后取掉。如三天内未治愈或无明最效果,可再贴神闕穴及涌泉穴(双),即可收到预期效果。
[0009]中药药理:方中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归经:肝经,胃经,脾经:功能:解毒,除湿;《江西草药》:杀虫解毒。治瘰疬,小儿疳积。山楂擅长促进油腻肉食消化,焦山楂又止泻;丁香甘、辛、大热,暖胃,温肾,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以壮肾火,国外有报道丁香油酚具有透皮促进作用,并做为透皮促进剂使用,丁香尚含一些止痛、温里、散寒的成分,发挥着促渗、治疗双重功能;《证治准绳》说:“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风药更能祛湿,但用之必须适宜,量须轻剂,羌活宜用I~3 g取其轻者升散之意,如用量过多,反使虚弱之脾胃益虚。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消积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0010]中医学认为,脐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有为后天之根源,为十二经发源地,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穴位。脐中为神闕穴,为先天精气出入之处,任督冲三脉相会之乡,起着调节气血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脐中皮肤渗透性最强。择神闕穴是因为该处表皮角化层是腹部皮肤最薄部位,且与腹膜直接相贴,而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药物穿透皮肤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而进入体循环,故脐部给药生物利用度高;穴位贴敷通过经络的感传,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循环感应过程中相互协同和叠加,从而表现生理上的放大效应,故临床取得良效。药代动力学证明:脐部给药比其它用药方式更易于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且脐部凹陷形成隐窝,药物贴敷形成自然的闭合状态,药物得以较长时间存放,,进入血液循环及淋巴系统,发挥药物全身治疗作用。是人体给药尤其是儿童给药的最佳方式之一。美国Y.W.Chien的研究表明,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治疗特点有药物和穴位之双重作用。
[0011]发明有益效果木发明的优点是:1、通对穴位贴药,皮肤渗透,脏腑直接吸收,避免了胃酸对药物的减消作用,疗效高,见效快,日节省药物;2、脐部给药,吸收更持久,生物利用度高。3、小儿易于接受,不受疼痛,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4、适用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脚气型泄泻,治疗范围宽,同时,对厌食、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呕吐有良好的疗效,具有免疫保健作用,能提高肌体免疫力;5、降低有病就输液的危险与成本;6、取材方便、制作简单、经济便宜、疗效满意。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实施例一、患儿,男, 3月。出生后不久即有泄泻,色青、夹有奶块,次数频多,小溲如常,饮食尚可,但面白神委,烦燥不安,舌质红,苔黄腻,不显露风关。使用一般的中西药物,见效不大,反复不止,如停哺母乳,往往泻止,继哺即发。经附近医院输液治疗2月不愈。其母水煎服本发明土获茶汤(自拟):土获茶15g,党参IOg,黄苗IOg,黄柏9g,天花粉9g,该仁9g,车前子9g,山楂6g,羌活2g,生甘草6g。每日一剂,小儿外敷本发明药剂,一周后泻止。
[0013]实施例二、患儿,女,11月。出生后不久即有泄泻,色青、夹有奶块,次数频多,小溲如常,饮食尚可,但面白神委,烦燥不安,有眼皮下垂,甚至抽搐易惊,舌质红,苔黄腻,不显露风关。使用一般的中西药物,见效不大,反复不止,如停哺母乳,往往泻止,继哺即发。经附近医院输液治疗半年不愈。其母水煎服本发明土茯苓汤(自拟)土茯苓15g,党参10g,黄苗IOg,黄柏9g,天花粉9g,该仁9g,车前子9g,山楂6g,宪活2g,生甘草6g,加肉桂9g,朱砂6g温补肾阳,镇惊安神,每日一剂,小儿外敷本发明药剂,一月后泻止,体重增加。
【权利要求】
1.一种由中草药配制成的小儿脚气型泄泻一贴宝,其特征是药剂主要由土茯苓,党参,黄芪,黄柏,天花粉,苡仁,车前子,山楂,羌活,生甘草等混合物,与丁香按8:1的重量比例配置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脚气型泄泻一贴宝,其特征是由土茯苓15g,党参10g,黄苗IOg,黄柏9g,天花粉9g,该仁9g,车前子9g,山楂6g,宪活2g,生甘草6g, 丁香等中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备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儿脚气型泄泻一贴宝,其特征是将药剂置于一定大小的粘贴物上,贴敷于特定的小儿止泻穴`(神闕穴、止泻穴、脾腧穴及涌泉穴)位上。
【文档编号】A61P1/12GK103721129SQ201210391518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6日
【发明者】刘黎明 申请人:刘黎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