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便携式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器的制作方法
便携式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更详细地讲是属于通过摩擦生热、透皮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阻塞而引起相应部位的心肌坏死性疾病,是冠心病的一个临床类型,其临床表现为患者持久而剧烈地缺血性胸痛,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或有恶心、呕吐,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早,在《内经》记载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著名中医专家陈可冀、董泉珍在《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2月第I版133页135页)中认为“中医认为心肌梗塞是由于气虚或气滞血瘀所致,而程度上较心绞痛为重。心气虚是急性心肌梗塞 (真心痛)的本症,而血瘀是标症,气虚血瘀贯穿了本病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症候演变发展的基础,故应用益气活血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按中医辩证论治原则是合理的。”
目前,大部分患者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在家中、办公室、车间或发生在其它一些公共场所,一旦发病,就地治疗很困难,只能因地制宜进行处理,争取时间去医院治疗。在患者现场处置中,大多采用口服救心丸和含服硝酸甘油,但是患者往往存在病因判断不明和口服含服药物无效等情况,耽误了去医院治疗的宝贵时间,导致急性心肌梗塞成为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现有技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器》(ZL200610069553 · 8,2010年12月8日获国家发明专利)中,提出了重大疾病治疗原理与方法,认为应当确定结构抗损伤与恢复功能相结合的整体治疗方案,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治疗技术来治疗重大疾病。该专利采用药物按摩作为冠心病急救治疗技术,但是仪器体积较大、没有电池,不利于患者随身携带, 并且药物外敷与机械按摩分开进行,准备时间较长,不适合患者在紧急情况下自我救治。同时该专利采用平行作用力的滑动式摩擦头,缺乏垂直向下作用力的挤压式摩擦头,向体内输送热量深度和挤压药物透皮吸收剂量受到限制。因此,目前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是在医院以外的地方,由于缺乏快速、安全、有效的自我救治治疗技术和手段,耽误了治疗最佳时间,不能及时到医院进行抢救,使心肌梗塞加重并导致死亡。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电池、挤压式摩擦头、药瓶、瓶塞、机壳组装成整体,提供一种便于患者外出时携带的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器,可以在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患者及时操作进行自我救治,从而在控制病变后到医院进行治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将电池、固定微电机挤压式摩擦头、药瓶、瓶塞、护罩、 机壳、开关结合成整体,其特征在于将挤压式摩擦头与装有药液的药瓶平行按装在机壳内下部,药瓶口上装有瓶塞,机壳上按装有开关,电池按装在机壳内上部,护罩上固定有药布。 治疗时手握治疗器拔掉瓶塞扣上护罩对准治疗部位,启动开关,微电机带挤压式摩擦头转动并且药液流出涂在治疗部位上,进行缓慢往返移动治疗。
下面将本发明的治疗原理和治疗特点分别叙述如下
一、本发明的治疗原理
人体生命是结构功能对称等效相互依存促进作用的整体,是物理化学对称等效相互依存促进作用的高级运动形式,物质代谢的每一步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重大疾病转归患者死亡,是结构损伤与功能下降相互制约、物理病变与化学病变相互制约的整体作用所致。根据《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器》专利说明书中所述重大疾病治疗原理与方法,和《癌症扩散转移治疗器》专利说明书中《疾病产生发展原理示意图》、《疾病治疗原理与技术示意图》(均附后),面对威胁生命存在的重大疾病,应当按照对人体生命结构功能的整体认识确定正确的治疗原理,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高级运动形式治疗技术。
通过《疾病产生原理示意图》可以看到,急性心肌梗塞的性质与发生是心脏器官结构损伤与周围循环系统功能下降对称等效相互制约所致,它发展的下一步就是血液循环系统结构损伤,会迅速导致患者死亡,只有采用结构抗损伤与恢复功能对等相互促进的整体治疗,也就是标本兼治,才能阻止急性心肌梗塞发展,消除死亡威胁。现有技术在急性心肌梗塞现场处置中,主要是针对心脏结构损伤,采用口服或舌下含服能迅速扩张血管、降低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的硝酸甘油、消心痛、救心丸及丹参活血药物,和药物胸前喷涂、皮肤透皮给药贴剂等。但是患者损伤心脏结构周围已经出现了功能下降状态,这种功能主要是指人体机械能和热能,功能下降制约了药物进入损伤结构处、制约了药物的吸收利用,导致许多患者口服、舌下含服、透皮吸收等药物治疗无效。本发明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结构抗损伤治疗与恢复功能治疗对等结合相互促进的药物按摩整体治疗,在发病现场控制急性心肌梗塞病变,使患者安全的进入医院进行正常治疗。本发明的具体治疗就是患者在口服、含服药物同时,采用本治疗器对胸部心脏周围进行药物按摩,向心脏结构损伤部位、周围功能下降部位,进行输入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的标本兼治整体治疗,抗损伤与恢复功能相互促进的整体治疗。如果现场没有口服、含服药物,并不妨碍应用本发明进行急救治疗。本发明中的机械挤压、摩擦生热、透皮给药三者合一直接作用病变部位,可以产生迅速疗效,采用口服含服药物,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给药,防止意外。
药物按摩,古称膏摩,是清代以前中医药物外治的主要方法,我国唐代以前在医疗上外治与内治并重,宋以后医家受理学思想影响偏重内治,外治一道乃渐黜。清代杰出的外治专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外治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逮”。药物按摩是一种摩擦化学作用,钻木取火是人类运用摩擦化学规律最古老的例子,摩擦化学是力化学、物理化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物质在机械能作用下所引起的化学的和物理化学的变化。“摩擦化学通常属于热激发化学反应过程,粘着与材料转移是摩损中的主要现象。利用机械能(包括摩擦与冲击)来激发化学反应是人类最古老的实践一在史前用燧石取火”。“摩擦是与碰撞相拌发生的机械能释放和转换, 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熵的增加以及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等不可逆过程。”《纳米摩擦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温诗铸著1998年4月第一版(90页-95页)。摩擦是缓慢的碰撞,碰撞是激烈的摩擦。现代科学将摩擦碰撞定义为“在极短促的时间内集中作用的力”。《摩擦》科学出版社1978年8月第I版24页。本发明根据摩擦生热和钻木取火原理,将挤压式摩擦头设计成尖锐角的类似钻头形状,在高速转动挤压冲击摩擦下向人体内输送机械能、热能和透皮给药,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恢复功能和抗损伤的整体治疗。
同时,根据《疾病治疗原理与技术示意图》所示患者发病时,已经出现了物理病变和化学病变相互制约的整体病变——高级运动形式病变,需要采用物理治疗和化学治疗相互促进的整体治疗——高级运动形式技术治疗。其中在急性心肌梗塞病变部位和周围,由于机械运动能量不足,使肌肉僵硬毛细血管关闭产生微循环障碍,使心肌缺血、神经缺血产生心绞痛,导致热能缺乏使胸部肌肉、皮肤温度下降存在引起心室纤颤可能。化学药物、中药主要进行扩张血管活血对症治疗作用,对于产生症状的功能下降病因,则效果有限,而物理治疗可以进行输入机械能、热能的恢复功能对病因治疗作用,效果显著。因此,化学治疗和物理治疗相互促进结合成高级运动形式治疗技术,可以解除急性心肌梗塞对人体生命的威胁,无论是现场急救,还是以后长期治疗。
二、本发明的治疗特点
I、本发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不浪费时间。因为急性心肌梗塞病变大部分是发生在家庭、工作厂所和远离医院的地方,在现场没有药物治疗特别是在口服、含服药物无效治疗情况下,不能及时有效治疗是大多数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配备一个便于携带的治疗器,就可以在病情发作时进行治疗控制病变,本发明采用电池和微电机带动摩擦头,设计成类似手电筒长园形状,便于携带。病变发作时由于患者往往一人在现场处置,会产生紧张情绪和手部活动不便利,年老体衰自我救治操作容易出差错,本发明将摩擦头与药物贮存瓶联成一体,使用时只要拔掉药瓶瓶塞启动开关就可使用。
2、本发明的另一特点是疗效迅速,因为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需要迅速救治。本发明治疗时药液自药瓶内流出涂在治疗部位皮肤上,摩擦头转速可调为500转/分钟-1500 转/分钟,压力O. 25公斤-O. 5公斤/平方厘米,摩擦可使每立方毫米中毛细血管开放数由 31个增加到1400个,挤压使肌肉放松血流量比肌肉僵硬时增加10-16倍以上,通过摩擦生热使皮肤温度在5秒钟内从35°C增加到50°C _55°C,而皮肤温度上升15°C,药物透皮穿透性提高3-5倍,机械摩擦的高速挤压冲击可使药物迅速透过皮肤毛孔、皮脂腺、汗腺进入血液循环产生治疗作用,并使药物进入皮肤角质层,产生缓慢维持疗效作用,摩擦头与护罩药布摩擦可增大摩擦力,保护皮肤。从治疗开始到产生疗效一共需要5秒钟,可以达到抢救的治疗要求。其中治疗面积与药物透皮吸收剂量增加比例为I : O. 9,药物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越长,吸收量就越大,时间与吸收量的增加比例为I : 1.0,治疗器在大于自身面积6倍的心脏治疗部位上进行缓慢移动治疗,治疗中每个部位需要10秒钟,治疗全部时间为20秒至 I分钟。经汗腺、毛孔、皮脂腺透皮入药治疗在6分钟内效果最明显,而进入皮肤角质层药物可以进行缓慢药物释放,维持药效达10-15个小时。中医学在几千年前治疗真心痛——心肌梗塞发作时,在脐上7厘米心脏处进行了强刺激指针按摩,本发明应同时对该部位进行药物按摩治疗。因为本发明药物按摩是一种无副作用治疗,如果患者病情暂时得到缓解控制,患者可以自我操作,也可以在别人帮助下操作,使用备用药液进行胸腹部、腰背部药物按摩,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大治疗效果。
3、对于心绞痛,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急救治疗本发明是一种通用型治疗器,可以对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心源性猝死等各种心血管病变进行急救治疗,特别是在病变发生后患者暂时无法区别诊断病情的情况下,先采用本发明进行药物按摩治疗控制病变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有少数患者治疗不当,也没有副作用,因为按摩与药物外敷是一种安全疗法,并且大部分携带治疗器患者事先已经知道自己病情。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预防心源性猝死,率先对导致可能产生心源性猝死的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消除致病因素和病变症状后去医院诊断治疗,避免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发生猝死和对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可采用本发明治疗器率先对胸部病变部位进行15秒-20秒的药物按摩,然后进行电除颤、拳击除颤和心脏按压对症状治疗,虽然治疗时间短,但已基本完成了向病变部位及周围输送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的恢复功能对病因治疗,这些输入的能量在10秒钟内产生疗效,并改善微循环,疗效可以维持I小时以上。在患者已经出现缺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的功能下降情况下,进行电除颤、拳击除颤、心脏按压会受到功能下降制约,不能产生整体性质变化,效果有限。其中缺乏热能输入出现体温下降是电除颤疗效降低的主要原因,体温上升就会提高除颤疗效。缺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相互作用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是心脏按压疗效降低的主要原因,因为抢救时不但存在心脏动力源的大血管血液循环障碍,需要进行按压的抽吸作用消除,同时也存在着微循环障碍,微循环的阻力占整个循环的90%左右,因此,微循环血流的机械能损耗决定了心脏输出功率。功能下降导致的微循环障碍是产生心绞痛、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在抢救治疗中缺乏恢复功能对病因治疗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所以结构抗损伤治疗与恢复功能治疗同等重要,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同等重要。为了进行整体的治疗降低病死率,心肺复苏抢救时在电除颤的间隔中间、心脏按压的胁骨下及周围空间部位,同时进行本发明药物按摩输入能量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恢复功能对病因治疗,通过标本兼治整体治疗达到抢救患者生命目标。
中医学在几千年前治疗真心痛——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时,在脐上7厘米心脏处进行强刺激指针按摩,并同时配合深呼吸,就是加强氧气吸收的水平运动腹式呼吸。本发明在急性心梗、猝死抢救和心肺复苏中,进行心内药物注射并采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器》发明专利中所述静摩擦头,对心脏处进行强刺激按摩治疗。当静摩擦头压力每平方厘米3公斤_5公斤时,机械转速100转/分钟时,机械作用可达深层组织和骨骼表面并出现内摩擦生热,通过按摩挤压按揉心脏处治疗3分钟左右,并同时抬起患者下肢进行伸曲运动,加强呼吸功能和挤压下腹部瘀血回流。进行强刺激按摩时,挤压摩擦生热透皮给药继续进行。
4、药液配制将透皮吸收的药物按其特性分别加入相应的接触剂、助渗剂中,搅拌均匀即可应用,中药一般制成浸液或煎剂即可,强烈皮肤刺激药及对患者引起过敏的药物禁用,皮肤感染的创面禁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硝酸甘油、消心痛,其中消心痛改为皮肤给药后,由于消心痛不被肝脏破坏而大大提高了生物利用度,约为口服的3-4倍,中药大多选用当归、丹参、川芎、红花、附子、丁香、没药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和活络油、红花油等中成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对比有以下特点
I、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现场自救并达到速效结果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措施,在现有技术的现场自救药物治疗中,硝酸甘油喷剂、涂剂、软膏贴剂等,需要20秒钟-I分钟产生疗效,但是由于缺乏机械能、热能促进,透皮吸收剂量小,不能达到速效。口服药物由于受肝脏首过和胃内容物影响,疗效有限,舌下含服药物存在给药面积小,不能大量用药,受病变部位周围功能下降制约,和口服药物一样往往出现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本发明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患者进行自我操作治疗,可以阻止心肌梗死的进一步加重发展,并且不会耽误去医院的时间。治疗器将摩擦头与药物贮存瓶联成一体,拔掉瓶塞按动开关就可使用,操作简单,1-2秒钟就可进行治疗。本发明的机械挤压冲击、摩擦生热与硝酸甘油、消心痛外用药相结合,可以在按摩恢复功能的同时将药物透皮吸收剂量提高5-10倍,并在5秒钟内产生治疗效果,疗效可保持10-15小时,从而达到速效救治目标。
2、新陈代谢功能是生命存在的基础,重病患者死亡是结构损伤与功能下降相互制约的整体作用所致,单独进行抗损伤部分治疗不能逆转整体病变发展,而同时进行恢复功能治疗就不会产生这种致死的整体作用,患者功能存在虽病重不会死亡,如清代医学家徐灵贻在《医学源流记》中所述“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现有技术在重病急救和心肺复苏治疗中,注重扩张、疏通血管的结构损伤对症治疗,而对产生血管结构损伤的周围功能下降病变,缺乏恢复功能的对病因治疗,不能标本兼治,从而导致抢救治疗效果有限,不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本发明在保证进行迅速治疗的情况下,确定抗损伤与恢复功能相互促进的整体治疗,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高级治疗技术,可以达到显著降低病死率的目标。
图I是本发明中便携式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器主视图。
图2是图I所示治疗器中的挤压式摩擦头A向视图。
图3中图I所示的治疗器中的挤压式摩擦头与药瓶组装排列B向视图。
图4是《疾病产生发展原理示意图》。
图5是《疾病治疗原理与技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图I所示便携式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器中1是电池,2是挤压式摩擦头,3 是药瓶,4是瓶塞,5是机壳,6是开关,7是护罩。
本发明的治疗器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一种便携式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器, 它是由电池、挤压式摩擦头、药瓶、瓶塞、机壳、开关、护套组成的整体,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现场进行药物按摩治疗;其特征在于电池(I)固定按装在机壳(4)内上部,挤压式摩擦头(2)与装有药液塞有瓶塞(4)的药瓶(3)平行固定按装在机壳(4)内下部,药瓶(3) 按装排列在机壳(5)下部中心处,挤压式摩擦头(2)按装排列在机壳(5)下部四周处,开关(6)固定在机壳(5)上;操作时手握治疗器,药瓶(3) 口朝上,拔掉瓶塞,将护罩(7)套在机壳(5)下部上,将治疗器平行或向下压在治疗部位皮肤上,药液流出,启动开关(6)轻按压即可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I、本发明的功能特点主要是在专业医院以外地方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和心绞痛,并预防心源性猝死发生,心血管病患者在家中时将治疗器放在显要地方,外出时可放在口袋中随身携带。
2、一旦出现病变症状或疑似先兆症状时,患者应立即口服、含服自带救心丸、硝酸甘油药物,并同时拿出治疗器拔掉瓶塞直接对准胸口心脏处进行治疗,情况紧急时可以不用护罩,治疗器不会产生皮肤损伤。治疗器转速高、产热量高(可达到60°C-65°C),操作时应缓慢往返移动治疗。治疗器开机后5秒钟可产生疗效,固定部位10秒钟治疗即可,整体面积治疗20秒到I分钟后基本结束,此时药液已基本用完,患者症状开使明显改善,疗效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可以维持5-10小时,此时应抓紧时间联系医院进行治疗。
3、应急治疗结束后,患者如果带有备用药液,可以自我操作或由他人帮忙,继续进行胸腹部、腰背部、四肢部全身药物按摩治疗,此时疗效更加显著,并且疗效可以维持15-20 小时。
4、患者在病变现场如果忘记带急救药物,使用本发明透皮给药治疗同样可以进行急救治疗,不会耽误病情。强调同时携带自救药物和本发明治疗器,主要是增加保险程度, 预防万一。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治疗器按装4支挤压式摩擦头,摩擦头直径为1.5厘米, 转速500转/分钟,治疗器上固定按装 药瓶,药瓶内装有活络油。患者患有心绞痛,七十余岁,外出时随身携带治疗器,痛疼发作时采用本发明,拔掉药瓶瓶塞直接对准胸口心脏部位周围进行药物按摩,I分钟后,痛疼开始缓解。采用低速500转/分钟时,不需要使用护罩, 并可以使用中成药,将治疗时间由I分钟延长到2分钟。
权利要求
1. 一种便携式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器,它是由电池、挤压式摩擦头、药瓶、瓶塞、机壳、开关、护套组成的整体,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现场进行药物按摩治疗;其特征在于电池(1)固定按装在机壳(4)内上部,挤压式摩擦头(2)与装有药液塞有瓶塞(4)的药瓶(3)平行固定按装在机壳(4)内下部,药瓶(3)按装排列在机壳(5)下部中心处,挤压式摩擦头(2)按装排列在机壳(5)下部四周处,开关(6)固定在机壳(5)上;操作时手握治疗器,药瓶(3) 口朝上,拔掉瓶塞,将护罩(7)套在机壳(5)下部上,将治疗器平行或向下压在治疗部位皮肤上,药液流出,启动开关(6)轻按压即可进行治疗。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械摩擦和药物外治相结合的便携式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器,它是由电池、微电机传动的挤压式摩擦头、药瓶、瓶塞和硝酸甘油、消心痛、红花油、活络油等外用药剂组成。本发明将挤压式摩擦头与盛有药液的药瓶固定按装在一起,对准病变部位,使摩擦生热、挤压冲击与药液外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从而产生速效整体结果,达到急救目的。治疗器内按装电池和微电机,便于随身携带。患者在症状发作、缺乏治疗条件精神紧张时,拔掉治疗器与瓶塞启动开关就可以进行自我救治,治疗5秒钟后产生效果,1分钟后治疗结束,疗效维持5-10小时,从而为去医院治疗赢得时间,同时也解决了许多患者药物口服、含服无效的情况。
文档编号A61M37/00GK102920575SQ201210402190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2日
发明者李安, 杜静, 李复生, 杨晓梅, 范作文, 王兆东 申请人: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