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偏头痛属祖国医学“偏头风”范畴。“脑为髓之海”,主要由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充养于脑。故其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入络,内生风、火、痰、瘀,导致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所致偏头痛,其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甚至痛连患侧目齿。单纯用西药治疗,只能采用对症支持疗法,不但效果差,且反复发作,经年不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了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体积份数的各原料药制成麝香
O.03——O.1份、天麻3——10份、全蝎2——5份、蜈蚣I——3份、水蛭1. 5——3份、川芎3——10份、丹参5——15份、细辛I——3份、蔓荆子5——10份、白芷3——10份、菊花5——10份、制禹白附3——5份、夏枯草10——15份、刺蒺藜6——10份、柴胡3——10份。所述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数优选为麝香O. 03—O. 05份、天麻8——10份、全蝎3——5份、蜈蚣2——3份、水蛭2——3份、川芎8——10份、丹参10——15份、细辛2——
3份、蔓荆子8-10份、白]E 8-10份、菊花8-10份、制禹白附4-5份、夏枯草
8——10份、刺蒺藜7——9份、柴胡8——10份。所述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最佳选为麝香O. 03份、天麻10份、全蝎3份、蜈蚣2份、水蛭2份、川芎10份、丹参10份、细辛2份、蔓荆子10份、白芷10份、菊花10份、制禹白附5份、夏枯草10份、刺蒺藜7份、柴胡10份。所述中药组合物为,按现有工艺制成任何一种临床上可接受的制剂。所述制剂为煎剂、颗粒剂、丸剂或胶囊剂等。急性期用煎剂或颗粒剂,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煎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放入砂锅内,第一煎加500— 700体积份的水,浸泡20-40分钟,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5-35分钟,取药液;第二煎加400-600体积份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0-30分钟,取药液;合并两次的药液。所述的重量份的单位以g计,体积份的单位以ml计。把两煎药液混匀后分两次服用,早、晚各服一次,温服;所述的中药组合物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运用现有工艺的煎煮、浓缩、干燥、制粒等程序精制成颗粒,装袋密封,每袋log,每次服I袋,每日服三次。稳定期用丸剂或者胶囊剂,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蜜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再将药粉和蜜按1:1. 2 —1.8的重量比制成蜜丸,每丸3g,每次服6g,每日服二次;
所述的中药组合物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将药粉装入空心胶囊,每粒O. 3g,每次服6粒,每日服三次。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药理如下
麝香辛,温。归心,肝、脾经。具有开窍醒神,活血止痛之功。本品芳香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作用,又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并具有活血通经,止痛之功效。适用于多种瘀血阻滞病证。配伍柴胡取其开窍通经,引药直达病所。天麻甘、平。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之功。本品擅平肝阳,并可止痛,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无论属虚属实均可配伍应用。治疗偏头痛配伍川芎等疗效更佳。《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具有镇静、镇痛等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及外周血管阻力。擅长治疗眩晕、头痛及神经疼痛、面肌痉挛等。全蝎辛、平。归肝经。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功。本品有搜风通络止痛之良效。用治顽固性偏、正头痛。用单味研末内服即能取效。配伍天麻、蜈蚣、川芎、禹白附等祛风通络止痛之品疗效更优。蜈蚣辛、温。归肝经。具有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本品有搜风通络止痛之良效,用于治疗久治不愈顽固性头痛及偏、正头痛等。水蛭咸、苦、平。归肝经。具有破血逐瘀之功。本品咸苦入血、破血逐瘀力强,能通络逐瘀,尤可用于久病入络之偏、正头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不仅能防止血栓形成,还能溶解血栓。又能促进脑血肿及皮下血肿吸收,减轻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及水肿,缓解颅内压升高、改善局部血循环,保护脑组织免遭破坏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川芎辛、温。归肝、心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治血瘀气滞所致诸证。又辛温升散、性善疏通,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疗头痛之要药。无论风寒、风湿、风热、血虚、血瘀头痛皆宜,故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除烦安神之功。本品“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化瘀滞,外之治关节而通脉络。”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广泛用于各种瘀血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速。对中枢神经有镇静和镇痛作用。细辛辛、温。归肝、肾、心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等功效。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功颇强,尤宜于治疗风寒性头痛。配伍白芷、川芎等祛风散寒止痛之品治偏头痛。
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之功。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解表之力较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兼能止痛。配伍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治风邪上攻之偏头痛。白芷辛、温。归肺,胃经。具有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等功效。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治疗阳明经头额痛、眉棱骨疼、头风痛等证。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阳,治肝阳上亢或肝火上攻所致头痛,眩晕。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治三叉神经痛等证。禹白附辛、甘、温。归胃、肝经。具有化痰、息风止痉、止痛、解毒散结之功。本品既祛风痰,又能止痛,尤擅治头面部诸疾。用于痰厥头痛、眩晕及偏头痛等证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具有清泻肝火,解毒散结之功。本品苦寒入肝,性能清降,宜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证。刺蒺藜苦、辛、平。归肝经。具有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等功效。本品苦寒沉降,主入肝经,有平肝潜阳、微有通络止痛功。用治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配菊花、禹白附、川芎等平肝、化痰、活血药治偏头痛属于肝阳夹瘀血、痰浊上扰清窍者,效果更佳。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等功效。本品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偏头痛病位在少阳,取本品为引经药,以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以上诸药配伍共凑平肝潜阳、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肝阳偏亢,肝经风火让扰所引起的偏头痛,其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甚至痛连患侧目齿等证,疗效确切、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下述重量/体积份数的各原料药制成麝香O. 03份、天麻7份、全蝎5份、蜈蚣I份、水蛭3份、川芎3份、丹参15份、细辛I份、蔓荆子7份、白芷3份、菊花7份、制禹白附3份、夏枯草15份、刺蒺藜6份、柴胡7份。急性期;用煎剂或颗粒剂,按重量/体积之比秤取麝香O. 03—O.1份、天麻3——IO份、全蝎2——5份、蜈蚣I——3份、水蛭1. 5——3份、川芎3——IO份、丹参5——15份、细辛I——3份、蔓荆子5——10份、白芷3——10份、菊花5——10份、制禹白附3——5份、夏枯草10——15份、刺蒺藜6——10份、柴胡3——10份,然后将这15味中药放入砂锅内,第一煎加水600ml,浸泡30分钟,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30分钟,取药液约350ml ;第二煎加水500ml,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5分钟,取药液约350ml。1、把两煎药液混匀后分两次服,早、晚各服一次,温服。2、运用现有工艺的煎煮、浓缩、干燥、制粒等程序精制成颗粒,装袋密封,每袋10g、每次服I袋,每日服三次。稳定期用丸剂或胶囊剂按重量/体积之比秤取麝香O. 03—O.1份、天麻3——IO份、全蝎2——5份、蜈蚣I——3份、水蛭1. 5——3份、川芎3——IO份、丹参5——15份、细辛I——3份、蔓荆子5——10份、白芷3——10份、菊花5——10份、制禹白附3——5份、夏枯草10——15份、刺蒺藜6——10份、柴胡3——10份,将上述15味中药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1、将药粉和蜜按1:1. 5重量比制成蜜丸,每丸3g,每次服6g,每日服二次。2、将药粉装入空心胶囊,每粒O. 3g,每次服6粒,每日服三次。实施例2
麝香O. 05份、天麻10份、全蝎3份、蜈蚣2份、水蛭2份、川芎10份、丹参10份、细辛2份、蔓荆子10份、白芷10份、菊花10份、制禹白附5份、夏枯草10份、刺蒺藜7份、柴胡10份
急性期用煎剂或颗粒剂(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稳定期用丸剂或胶囊剂(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麝香O.1份、天麻3份、全蝎2份、蜈蚣3份、水蛭1. 5份、川芎7份、丹参5份、细辛3份、蔓荆子5份、白芷2份、菊花5份、制禹白附3. 5份、夏枯草12份、刺蒺藜10份、柴胡3份、
急性期用煎剂或颗粒剂(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稳定期用丸剂或胶囊剂(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临床试验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元月至2012年8月,收治偏头痛患者筛选共166例。全部病例均经体检及头颅CT等多项检查确诊,且除外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肿瘤患者,并无严重肝、肾、心功能不良。随机分为治疗组83例,其中男28例,女5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39. 6岁;对照组83例,其中男25例、女58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8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I表1: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例)丨男/女(例)I年龄(岁)丨紧张性偏头痛(例)丨三叉神经性偏头痛(例)丨血管性偏头痛(例)丨颈椎性偏头痛(例)丨经前性偏头痛(例)
治疗组 83 28/55 39.621__1^__12_12_
对照组 83 25/58 38_20_^_ Π_
注两组比较P>0. 05.1. 2 ;诊断标准1.有情志不畅等诱因。2.其痛暴作,痛势甚剧或持续性疼痛。3.半侧头痛或左或右。
4.或痛连患侧目齿。5.头颅CT除外脑梗塞,脑出血及脑肿瘤患者。1. 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用卡马西平,起始剂量每次O. lg,每日3次。最大剂量1. Og/每日;痛止后逐渐减量,采用最小有效维持量,一般为O. 6—O. Sg/日。维生素BI,每次2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每次1000 μ g,肌注,每周3次。余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本发明实施例2药方。急性期用煎剂或颗粒剂(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稳定期用丸剂或胶囊剂(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1.4.疗效评价1. 4.1.显效偏侧头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无复发者。1. 4. 2.有效偏侧头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除,半年后随访复发率〈25%者。1. 4. 3.无效偏侧头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除或无明显改善,或半年后随访复发率>75% 者。1. 5.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6.结果1.6.1.治疗前后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后临床症状改善率(94%),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用西药常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60%)。详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例数与改善率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各原料药制成麝香O. 03——O.1份、天麻3——10份、全蝎2——5份、蜈蚣I——3份、水蛭1. 5—— 3份、川芎3——10份、丹参5——15份、细辛I——3份、蔓荆子5——10份、白芷3——10份、菊花5-10份、制禹白附3-5份、夏枯草10-15份、刺蔡藜6-10份、柴胡3——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数优选为麝香O. 03——O. 01份、天麻8——10份、全蝎3——5份、蜈蚣 2——3份、水蛭2——3份、川芎8——10份、丹参10——15份、细辛2——3份、蔓荆子 8——10份、白芷8——10份、菊花8——10份、制禹白附4——5份、夏枯草8——10份、刺蔡藜7-9份、柴胡8-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最佳选为麝香O. 03份、天麻10份、全蝎3份、蜈蚣2份、水蛭2份、川芎 10份、丹参10份、细辛2份、蔓荆子10份、白芷10份、菊花10份、制禹白附5份、夏枯草10 份、刺蒺藜7份、柴胡1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为按现有工艺制成任何一种临床上可接受的制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为煎剂、颗粒剂、丸剂或胶囊剂等。
6.根据权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煎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放入砂锅内,第一煎加500—700体积份的水,浸泡20-40分钟,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5-35分钟,取药液;第二煎加400-600体积份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0-30分钟,取药液;合并两次的药液;所述的重量份的单位以g计,体积份的单位以ml计。
7.根据权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运用现有工艺的煎煮、浓缩、干燥、制粒等程序精制成颗粒,装袋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蜜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后,再将药粉和蜜按 1:1. 2—1. 8的重量比制成蜜丸。
9.根据权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后,将药粉装入空心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中药技术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各原料药制成麝香0.03—0.1份、天麻3—10份、全蝎2—5份、蜈蚣1—3份、水蛭1.5—3份、川芎3—10份、丹参5—15份、细辛1—3份、蔓荆子5—10份、白芷3—10份、菊花5—10份、制禹白附3—5份、夏枯草10—15份、刺蒺藜6—10份、柴胡3—10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平肝潜阳,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治疗肝阳偏亢,肝经风火让扰所引起的偏头痛,其痛暴作,痛势甚剧,半侧头痛或左或右,甚至痛连患侧目齿等证,疗效确切,不易复发。
文档编号A61K35/62GK103007059SQ20121040632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3日
发明者潘根起 申请人:潘根起